兰亭集序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版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⒈ 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3)有感情朗读、试背全文。

2.过程与方法(2)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作者情感萌生、变化的缘由,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3)在试背中加深理解,融会贯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鉴赏写景语言的特色。

2.感悟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策略】1.设计艺术:(1)以美诵切入,体会情感的变化,以“乐”、“痛”、“悲”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情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重难点突破法:(1)诵读法,以美诵激情趣、促理解。

(2)点拨法,教师点拨行文脉络、引领思考路径。

(3)情境创设法,在诵读、赏析中联想入境,体味自然之美、理趣深意。

(4)讨论法,解决关节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疑难。

(5)举一反三法,诵读指导与鉴赏语言,选关键点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计划】2课时。

本节公开课为第二课时。

注: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

作业为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浩浩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文心雕龙》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们在描绘自然风物中倾注了无穷志趣。

篇篇佳作引领我们徜徉于奇山异水间,我们的心弦随着作者的感情荡动。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散文园地上的一株奇葩─《兰亭集序》。

兰亭书法登峰造极似浮云矫龙,自不待言;羲之集序清新质朴寓无穷逸趣,诵读、品味体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x x》教课方案第 2 课时【教课目的】⒈ 知识与能力(1)领会本文清爽朴素、自然流利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3)有感情朗诵、试背全文。

2.过程与方法(2)经过品读、鉴赏、研究,领会作者感情萌发、变化的缘故,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对人生的深邃感叹。

(3)在试背中加深理解, xx。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觉作者激烈的生命意识,进而建立踊跃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课重难点】1.鉴赏写景语言的特点。

2.感悟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3.理解作者的存亡观。

【教课策略】1.设计艺术:(1)以美诵切入,领会感情的变化,以“乐”、“痛”、“悲”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朗读、背诵贯串于整节课的教课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会情味互相促使、相辅相成。

2.重难点打破法:(1)朗读法,以美诵激情味、促理解。

(2)点拨法,教师点拨行文脉络、引领思虑路径。

(3)情境创想法,在朗读、赏析中联想入境,体会自然之美、理趣深意。

(4)议论法,解决关节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商讨疑难。

(5)贯通融会法,朗读指导与鉴赏语言,选重点点引起学生自主思虑。

【教课计划】2 课时。

本节公然课为Secord课时。

第二课时【教课内容】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爽朴素的语言蕴涵的无量逸趣。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代山川游记散文是浩浩中华文学史上的珍宝,《文心雕龙》讲:“爬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们在描述自然风光中倾注了无量志趣。

篇篇佳作引领我们徜徉于奇山异水间,我们的心弦跟着作者的感情荡动。

今日,我们持续来赏识散文园地上的一株奇葩─《兰亭集序》。

兰亭书法至高无上似浮云矫龙,自不待言 ;羲之集序清爽朴素寓无量逸趣,朗读、品尝体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边朗诵边梳理了词句的表层意思,在大家已经对文意有了初步感知和朗读练习的基础上,我们听朗诵录音。

(部署听录音时的学习任务)二、问题设置1.同学们听录音时,找找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一并勾勒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句。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3)有感情朗读、试背全文。

2.过程与方法(2) 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作者情感萌生、变化的缘由,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3) 在试背中加深理解,融会贯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鉴赏写景语言的特色。

2.感悟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策略】1. 设计艺术:(1)以美诵切入,体会情感的变化,以“乐”、“痛”、“悲”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情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 重难点突破法:(1) 诵读法,以美诵激情趣、促理解。

(2) 点拨法,教师点拨行文脉络、引领思考路径。

(3)情境创设法,在诵读、赏析中联想入境,体味自然之美、理趣深意。

(4)讨论法,解决关节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疑难。

(5)举一反三法,诵读指导与鉴赏语言,选关键点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计划】2 课时。

本节公开课为第二课时。

注: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

作业为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浩浩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文心雕龙》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们在描绘自然风物中倾注了无穷志趣。

篇篇佳作引领我们徜徉于奇山异水间,我们的心弦随着作者的感情荡动。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散文园地上的一株奇葩一《兰亭集序》。

兰亭书法登峰造极似浮云矫龙,自不待言; 羲之集序清新质朴寓无穷逸趣,诵读、品味体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高二年级(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优质教案

高二年级(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优质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字词,理解对偶修辞。

2、品味文中的文字、写景、叙事以及情理之雅3、体会作者的生死观。

导入:上课之初,我们先来回顾一则新闻: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一辆大巴客车突然坠江,15条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生死乃常事,而生的欢乐和死的悲痛则是常情。

人生代代无穷已,生死悲欢总相同!面对生死悲欢,王羲之会怎么做,我们又该如何思索?我思故我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起品读,一起思考人生的悲欢离合。

(共同诵读学习目标)二、知识记忆与理解,课前预习:请大家拿出导学案,分小组回答问题。

1.检测文言文字词翻译,解释画线字词。

岁在癸丑()引以为流觞曲水()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舍万殊/虽世殊事异()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向之所欣()亦将有感于斯文()2.文中有哪些成语至今还在使用?例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放浪形骸……3.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对偶句,读一读,写一写,总结一下使用对偶的好处。

老师做出总结:具有音乐美,便于吟诵;结构工整,表意凝练;用于诗词,抒情酣畅。

小结:魏晋时期,骈俪之风盛行,本文却别开生面,语言骈散相间,有了散句的衬托,骈句显得精巧雅致,有了四字词语的点缀,文章如画龙点睛,错落有致。

因此,本文的文风字里行间是清雅之感(板书:文清雅),这么美得文章,请大家一起来诵读吧。

三、合作探究与创新:好的文章不仅只欣赏文字,还要品味内容与情感。

请大家进入今天的合作探究时间,起立讨论,5分钟之后分小组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句,与示例文字相比,本文的景物有何不同特点?1)唐朝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唐朝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3)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篇一:《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那么,你们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据说,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而《兰亭集序》则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然后指名学生试译课文。

三、教师讲析课文: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
版必修2
第二课时
解读文章,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1.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第一层次:本文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让我们看一下,这是怎么样的一个集会(学生课下作答)
时间——
地点——
事由——
人物——
环境——
天气——
感受——
第二层次: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目的地在接下来的一段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另外,诗人作者的人生态度可取吗?
第三层次:找出表达其情感的词是什么?作者为何而“悲”?
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五、小结
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案教案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及作者;2.理解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准确朗读;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及作者;2.对兰亭集序的内容进行理解;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的内涵;2.准确朗读古文。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准备:课文的电子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Step 1 获取信息(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从课文中找出“兰亭集序”的背景资料和作者的简介。

2.让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所找到的信息。

3.教师呈现课件,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并解释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

4.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所找到的信息,让学生明确《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将《兰亭集序》的课文呈现在课件上。

2.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标注出对自己来说比较难理解和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3.教师集中讨论课文中的难点,解释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Step 3 个人朗读(15分钟)1.安排学生逐句跟读《兰亭集序》,并注意语音语调。

2.每个学生都要朗读一遍。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纠正。

【第二课时】Step 4 组内合作(15分钟)1.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选一段课文进行深入研读,并形成小组讨论的问题。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研读成果。

Step 5 全班讨论(20分钟)1.学生代表依次进行报告,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印象、意境等。

Step 6 个人写作(20分钟)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融入到写作中。

3.教师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和建议。

【教育资料】《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学习精品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⒈ 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3)有感情朗读、试背全文。

2.过程与方法(2)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作者情感萌生、变化的缘由,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3)在试背中加深理解,融会贯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鉴赏写景语言的特色。

2.感悟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策略】1.设计艺术:(1)以美诵切入,体会情感的变化,以“乐”、“痛”、“悲”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情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重难点突破法:(1)诵读法,以美诵激情趣、促理解。

(2)点拨法,教师点拨行文脉络、引领思考路径。

(3)情境创设法,在诵读、赏析中联想入境,体味自然之美、理趣深意。

(4)讨论法,解决关节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疑难。

(5)举一反三法,诵读指导与鉴赏语言,选关键点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计划】2课时。

本节公开课为第二课时。

注: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

作业为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浩浩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文心雕龙》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们在描绘自然风物中倾注了无穷志趣。

篇篇佳作引领我们徜徉于奇山异水间,我们的心弦随着作者的感情荡动。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散文园地上的一株奇葩─《兰亭集序》。

兰亭书法登峰造极似浮云矫龙,自不待言;羲之集序清新质朴寓无穷逸趣,诵读、品味体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高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语文学科学案
标题:《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主备人_陈晨_审核人_______课型_新授课_编号_______上课日期______
【学习要求】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预习】
1、解释划线词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把……看作一体)
(2)齐彭殇为妄作(把……等同)
(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于:对)(斯:这)
2、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1)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句)
(2)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判断句)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形作名贤人死生亦大矣:形作名大事
一觞一咏:觞名词活用动词喝酒
极视听之娱:动词活用为名词视觉听觉
齐彭殇为妄作:意动把……等同一死生为虚诞:意动把……看作一体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动游目骋怀:使…奔驰(使动用法)
【课堂导学】
1、第3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家之意。

2、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是不是真的“悲”呢?如何看待王羲之的人生观?结合文本或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

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

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这里的"悲"不同
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达标检测】
1、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 ]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
2、与“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足以极视听之娱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3、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面对着欢乐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为过去的事。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样也是虚妄的。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译:人与人相交往,很快就度过一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译:后人看待我们今天的人,也要根据我们今天的人看待前人的情况。

【课后练习】
你做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
——《兰亭集序》赏析
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

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位,《兰亭集序》的内容思想也为古今书评家们所赞赏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的哲学思考深沉而洒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凉的感慨中却有力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执着眷恋,实为魏晋文学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

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与这种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
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舞台的中心。

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的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各种思潮纷纷涌起,同时已在中原有相当基础的佛教也对士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样,一种思辨的、理性的哲学精神被重新发现,思想上的自由给文学带来清新的气息。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这种思潮的其中一位代言人。

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紧接着描绘周围的自然风光。

王羲之的笔下,会稽山充满了生机:温暖的暮春,崇山峻岭如披着嫩绿丝绸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

近看眼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脚下欢快地流着。

这一切生命如此活泼昂然,人在其中,一觞一咏,仿佛也融入了会稽山。

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与人和谐同在。

作者由身边的景色联想到作为万物存在之所的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作者已不是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表现了,而是主动地去亲近自然,表现自然。

神思徜徉于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里,作者的个体思考已然在和天宇对话,当中所产生的惊异、快乐、陶醉使得作者仿佛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珍贵,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重量。

作者在这里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

由生到死原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如何绚丽都逃不过死的悲剧终极处境。

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如老庄所言,消极无为,是不是应当信奉谶纬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寿和长命等量齐观?
王羲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生命总会走到终点,但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甚至有害于人;有的人活着却轰轰烈烈,随心所欲,这样的生命也许只是广袤的宇宙中无限渺小的一颗尘沙,但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

正如臧克家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王羲之以文章为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们“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能引起后人的共鸣,能跨越时空找到知音,这就是写文章的前人生命价值的所在——死去了的人在尘世并非已毫无痕迹。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还活着的时间里,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无限的死去的时间里,生命的价值将通过后人彰显。

这种入世的哲学分明带着儒家学说的影响:摈弃虚无,不让生命轻易流逝。

然而这种入世与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多少带着功名和集体的羁绊,而《兰亭集序》的入世却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依托,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

此时再回头去看,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放怀思考实际上是在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与朋友亲切地交谈,摆脱尘世琐事的侵扰,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放飞精神,追逐心灵的自由,尽情享受生命。

《兰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书般,接纳道家的自然和谐,却不流于虚无飘渺,不像草书般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学,却使个体从中解放出来,多了可贵的自由,不至于严谨木讷如楷书。

飘逸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的精髓。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