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讲解
8.《兰亭集序》导学案

8.《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重点难点】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法指导】1.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3.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知识衔接】1.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水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
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
2.文本解读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导学案

8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学目标】1. 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色。
【导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字的图片) 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显示的是一部书法作品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字不论结构、笔法、章法都已达到高度精熟的地步了,字形变化多端,神韵朗然,给人一种脱尽朴质古意,纵逸潇洒又不失雄健的感觉。
你们知道这是哪位书法家的字体吗?对,这就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出现人物头像),请看,这就是王羲之。
人们评价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并冠其以“书圣”之美誉,连乾隆皇帝也说他的字“尽善尽美”。
我们知道“书为心画”,笔墨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与暗示。
从王羲之的字中,我们看到了他那种一气呵成、挥洒自如的气质,今天,我们来换个角度,从他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入手,进一步了解王羲之,感受他对于人生的深刻体察和感悟。
二、教学过程1.我先来看看大家预习之后,对文章读懂了没有。
字音癸.丑(guǐ)修禊.(xì) 流觞.(shāng) 嗟.悼(jiē dào )清流激湍.(tuān) 游目骋.怀(chěng)悟.言(wù) 万殊.(shū)合契.(qì)彭殇.(shāng)会稽..(kuài jī) 放浪形骸.(hái)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词类活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作名词,贤士,年轻的人,年长的人)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环绕)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一杯酒)引以为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放纵)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视听:动词作名词,眼睛,耳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数词作意动,认为……一样;齐:形容词作意动,认为……相等)古今异义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古义:全、都今义:有盐味)所以游目骋怀(古义:用来今义:表结果)放浪形骸之外(古义:放纵,不拘束今义:放荡,放纵)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文雅)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修禊事也(“……也”表判断)②死生亦大矣(“……矣”表判断)(2)状语后置①欣于所遇(应为“于所遇欣”)②亦将有感于斯文(应为“于斯文有感”)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应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2.字词就解决到这儿。
兰亭集序(一课多讲)导学案

“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七岁善书。
十二见《用笔诀》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诀》,父见其小,恐不悟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迟也。
”父闻二喜,遂与之。
不盈一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羲之父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qita 其父流涕曰:“此子必逾吾名。
”王羲之,字逸少,七岁善书。
十二见《用笔诀》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诀》,父见其小,恐不悟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迟也。
”父闻二喜,遂与之。
不盈一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羲之父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qita 其父流涕曰:“此子必逾吾名。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
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
《兰亭集序》导学案(附答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体会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历程。
3、体会作者感叹人生苦短、时不我待较为积极的人生观。
4、积累本文的优美词句,并尝试运用。
二、时代背景导读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三、基础知识导学(一)、文学常识1、有关“序跋”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2、《兰亭集序》作者,字,(时期)琅邪临沂人。
有之称(二)、朗读课文,掌握下列重点词句:1、给加点字注音,并翻译词句会稽.()山癸.()丑:修禊.():流觞.():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临文嗟.()悼: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信可乐也:2、古今异义列坐其次.古:今:是.日也古:今:向.之所欣古:今:3、句式判断1)死生亦大矣。
()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志一也。
()4)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6)悟言(于)一室之内。
()4、词类活用(1)、足以极.视听之娱极:(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齐:三、(三寻三议)研读分析文本,培养从文本中找关键词句解读文本的能力。
(一)读第1段,思考:1、一寻“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在文中寻找关键词句作答。
2、一议这种感情从何而来?(二)读课文2段,思考:1、二寻文章前面写乐,这里感情突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关键词句作答。
2、二议这种感情从何而来?(三)读课文3段,思考:1、三寻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寻找关键词句作答。
《兰亭集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导学案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学习目标】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整合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学习重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了解感知(预)1.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7岁学书,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代表作品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等。
2.创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已节),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
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
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解题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体,相当于引言。
列于卷首的叫“序”,附于卷末的叫“跋”。
其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和理解。
《兰亭集序》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实虚词知识并准确翻译句子。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其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其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一、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2、《兰亭集序》的由来: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
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名篇。
它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深意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篇导学案将通过深入解析兰亭集序的文学特点、主题思想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伟大作品。
一、文学特点兰亭集序是一篇欧阳修刻意模拟东晋体裁而创作的骈文。
在文学形式上,它采用了骈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以求达到形式上的华丽和雄壮。
其中,对偶句的使用尤为突出,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加明显,语言更加优美。
此外,兰亭集序还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反复、借代、比喻等,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二、主题思想兰亭集序的主题思想可以归纳为“人生短暂,要追求自我完善”。
王羲之通过自己的一次兰亭宴会的描写,反思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他认为人生如梦,须要珍惜时光,追求内心的自我完善。
同时,他也强调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人文之美,并表达了对人文艺术的追求和推崇。
兰亭集序通过诗意的描绘,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给人以深入思考的启示。
三、艺术表现手法兰亭集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之处。
首先,文章展现了浓郁的诗意色彩。
通过山水之景的描绘,以及对花鸟之美的赞美,兰亭集序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
此外,通过对宴会情景的描绘,兰亭集序也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共鸣,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王羲之在运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上独具匠心。
他将宴会的场景与人生的短暂相联系,通过花开花谢的比喻,以及落叶归根的借代,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再次,兰亭集序中的对偶句和反复运用,为文章增添了节奏感和表现力。
通过对意象的反复出现,以及对景物的对比和呼应,兰亭集序展示了对和谐美感的追求。
最后,兰亭集序还注重音韵和文字的美感。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押韵、头韵和对仗等,以增强文章的声韵之美,使读者在阅读时更加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以其文学特点、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和人生哲理,为我们的人生之旅提供启示和指引。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态度情感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掌握“修、期、次、致、临”等实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品味文中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学习难点]深刻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正确积极地看待生死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衔接]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
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
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
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
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导学案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
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
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朗诵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知识链接】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
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
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
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
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4.时代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5.文章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谢安、孙绰、支遁、谢万、许询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人在兰亭修禊集会,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余姚令谢胜等15人不能赋诗,各罚酒三杯。
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其中11人各赋两首,15人各赋一首,共得37篇。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修禊”是一种古老的仪式,原定为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洗濯,祓除不祥。
魏晋后固定在三月初三日,并且迷信色彩淡化,节日气氛增强——文人学士喜欢在这个日子于水边举行高雅的集会,老百姓也都出去到水边郊游。
6.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例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辛丑条约预习检验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癸丑()(2)会稽()(3)禊事()(4)激湍()(5)流觞曲水()(6)游目骋怀()(7)放浪形骸()(8)临文嗟悼()(9)感慨系之()(10)齐彭殇( )为妄作2.填空。
(1)王羲之字逸少,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之称。
他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世称。
(2)《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的更大成就在于书法艺术。
它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历史上被称作“”。
(3)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映带左右。
3.《兰亭集序》中对兰亭美景的描写有哪些句子?请找出来加以背诵。
4.《兰亭集序》写作的缘由是什么?作者在文中都写了什么内容?5.朗读全文,熟读并背诵课文第一段(自觉默写)。
课后反思:《兰亭集序》导学案2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
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
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朗诵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一、课堂训练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①悟言一室之内通②趣舍万殊通2.解释划线词语:(1)修禊事也(2)俯察品类之盛(3)所以游目骋怀(4)足以极视听之娱(5)夫人之相与(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8)死生亦大矣(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10)齐彭殇为妄作(1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1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于:斯:3.指出特殊句式类型:(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引以为流觞曲水(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5)当其欣于所遇(6)死生亦大矣(7)不能喻之于怀(8)亦将有感于斯文(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翻译句子:(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译:(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二、课堂巩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其语句是。
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
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氛围:、天气:,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和心情。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
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
第三段,交待诗作汇成集的目的。
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
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
三、朗读全文,熟读并背诵课文第二、三段(自觉默写)。
课后反思:《兰亭集序》导学案3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
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
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朗诵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wù)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qū)C.曾不知老之将至(cénɡ)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q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群贤必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B茂林修竹流觞曲水倡叙幽情C.天朗气清慧风和畅放浪形骸D情随事迁修短随化世殊事异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实在,确实)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望)D.齐彭殇为妄作(夭折)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B.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俯仰之间,已为陈迹D.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B.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俯仰之间,已为陈迹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活用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一死生为虚诞D.齐彭殇为妄作二、阅读全文,完成以下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序)C.曾不知老之将至(竟)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明白)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C.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指兰亭)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指上文提到的各种不同的人)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指上文所说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指这次兰亭集会的学士们)4.下列全是作者产生“痛”或“悲”等感慨的原因的一组句子是()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⑤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
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B.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
面对着生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6.解释文中20个“之”的意义和用法。
(1)暮春之初(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4)后之览者(5)足以极视听之娱(6)夫人之相与(7)悟言一室之内(8)放浪形骸之外(9)不知老之将至(10)及其所之既倦(11)感慨系之矣(12)向之所欣(13)俯仰之间(1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1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16)不能喻之于怀(17)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18)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三、课内阅读,完成下列小题:1.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与否,请作出判断(正确打√,错误打×)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