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文本碎片化叙事看诗歌叙事学碎片化叙事模式的构建
叙述的解构与重构

叙述的解构与重构引言在文学、影视、故事等各种叙述形式中,叙述是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引发共鸣的重要手段。
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叙述方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读者和观众的需求,叙述的解构与重构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叙述的解构与重构。
叙述的解构叙述的解构即通过打破传统叙事结构和模式来创造新的叙事方式。
传统的叙述往往按照时间线性展开,故事情节呈现线性发展,有始有终,呈现出一种完整性。
然而,这种叙述方式容易让读者和观众产生疲劳感,缺乏新鲜感和悬念。
因此,解构叙述应运而生。
在解构叙述中,作者通过非线性、碎片化的方式重组叙事元素,同时使用闪回、倒叙等手法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样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和观众对故事发展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电影《盗梦空间》中,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运用了多重时间线的手法,让观众在不同时间层面上理解和拼凑故事,增加了观影的乐趣和思考的深度。
解构叙述不仅可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还可以突破传统叙事模式对线性发展的要求,从而提供更丰富的表达方式。
例如,通过交叉叙事,可以同时展现多个角色的情感和视角,使得故事更加立体。
此外,解构叙述还可以透过不同元素的碰撞和对话来表达更多的主题和观点,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叙述的重构叙述的重构是指在解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元素的重新组合和置换,创造新的叙事模式和结构。
传统的叙述往往沿袭着固定的套路和模式,限制了创作的可能性。
而重构叙述则试图打破这些约束,挖掘出更多新颖的表达方式。
在叙述的重构中,作者可以运用多重叙述者的手法,使得故事有多个视角和层次。
这样的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吸引力。
例如,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作者卡勒德·胡赛尼通过两位主人公的交替叙述,呈现了不同阶层、不同时期的阿富汗社会,使读者对故事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是研究叙事的一种理论,它研究叙事的过程、结构和形式。
它探讨叙事的基本元素,如叙述者、叙述内容、叙述文本和叙述环境。
叙事学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叙事来理解世界,通过叙事来传播知识,通过叙事来传达情感。
叙事学有多种模式,如社会叙事模式、实证叙事模式、符号叙事模式和象征叙事模式等。
社会叙事模式是一种社会叙事,它以社会结构为基础,以社会参与者的行为为基础,以社会变化为基础,探讨叙事的复杂性。
实证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基本结构,它探讨叙事的构建原则和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的基本形式,如讲故事、记录历史、叙述经历等。
符号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意义和功能,它探讨叙事如何形成语言和文化的背景,以及叙事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象征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表达形式,它探讨叙事如何赋予人们新的情感和意义,以及叙事如何塑造人们的世界观。
叙事学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叙事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通过叙事来传播知识、塑造自我价值观,以及建立社会关系。
叙事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中各种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叙事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掌握人类的社会发展规律。
从《秘密金鱼》看“语象叙事”的叙事功能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机房设备安全,减少因房顶漏水造成的损失,提高机房安全管理水平,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机房房顶发生漏水事件的应急处理。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机房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漏水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 应急抢修队伍:负责现场漏水抢修工作。
3. 通信联络组:负责与相关部门、单位及上级领导沟通联络。
4. 信息发布组:负责发布应急信息,确保信息畅通。
四、应急响应程序1. 发现漏水:机房工作人员发现漏水后,立即向机房安全管理小组报告。
2. 启动预案:机房安全管理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本预案,组织应急抢修队伍进行抢修。
3. 抢修措施:(1)关闭漏水区域的水源阀门,防止漏水进一步扩大。
(2)使用堵漏材料对漏水点进行临时封堵,防止水流进入机房。
(3)清理漏水区域积水,防止设备受损。
(4)对受损设备进行排查,采取必要措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 恢复生产:抢修完成后,经机房安全管理小组确认,恢复正常生产。
5. 信息报告:应急抢修队伍将抢修情况及时报告机房安全管理小组,由其汇总后向相关部门、单位及上级领导报告。
五、后期处理1. 对漏水原因进行排查,找出漏水点,进行彻底修复。
2. 对受损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对抢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
4. 对抢修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
六、应急保障1. 应急物资:机房内配备必要的堵漏材料、工具等应急物资。
2. 应急车辆:机房附近配备应急车辆,确保抢修人员、物资快速到达现场。
3. 应急联络:建立健全应急联络机制,确保信息畅通。
4. 培训演练:定期组织抢修人员进行培训演练,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机房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如遇特殊情况,可对预案进行修订。
叙事学理论指导下的叙事性诗歌教学探索

叙事学理论指导下的叙事性诗歌教学探索-中学语文论文叙事学理论指导下的叙事性诗歌教学探索黄星一、叙事的功能模式在叙事性诗歌中的体现徐岱在《小说叙事学》中把小说叙事功能模式归纳为情节模式、情态模式和情调模式。
受此启发,笔者把叙事性诗歌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1.情节——性格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人物行动的因果关系和事件的因果联系来反映现实,有比较完整的人物或事件的描述。
其中又有侧重于故事情节描述和人物性格刻画之分。
前者如《木兰诗》,后者如《陌上桑》。
2.心理——情绪模式以人物的心理流程和情绪为文本叙述结构的骨架,借助种种感受、联想、印象显示某种复杂的内心世界。
人物情绪成为结构的线索,往往将多个缺乏因果联系的事件铺排于统一的情绪流中。
《关雎》中在叙述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和思念之情时,从一见钟情到寤寐思服,再到幻想中的美好结局,是依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叙事的,叙事顺序是感情发展的内在脉络,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关雎》的这种叙事方式,更重视内在的心理活动与情绪反应,并不特别追求外在行为描写的完整。
诗歌从求女写起,到“求之不得”,事件进程似乎被打断,取而代之的是细致而微妙的心理描写,“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作者从“辗转反侧”这一细节人手,既叙事,又抒情,感事的色彩很浓。
而后面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表面上看是叙事,但由于它是作为想象中的场面,故而具有了抒情的意味。
在教学中对学生作这样的分析,将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3.情调——意境模式诗中描绘世态人情或风俗民情,营造一种超然物外的幽远旷达的意境或者一种悲惨的意境。
这种模式通常分为两类:意境叙述和氛围叙述。
它的审美特点是:首先是注重有生活情趣的细节,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李清照《如梦令》。
第二是注重景物描写,如赵师秀《约客》,《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第三是选材多以人际关系和白然景色为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陆游《游山西村》,《诗经》中的《蒹葭》。
常见的五种叙事模式

常见的五种叙事模式
x
1. 线索模式:线索模式是一种叙述方式,它通过在叙事文本中植入线索来加深读者对叙事的认知。
使用线索模式进行叙事时,读者可以通过在文中植入的推断来推理故事情节,并从中获得更深层的启发或思考。
2. 动态模式:动态模式是一种叙事模式,它把叙事文本以动态的形式描述出来。
动态模式的叙事文本常常描述在某个特定的地点,以某个角色的视角讲述,而不是静态地把故事简单地声称出来。
3. 间歇模式:间歇叙事模式是一种叙事模式,它是以断开的形式来展示故事的结构,叙事文本以暂停和继续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读者在理解文本情节时,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反思发生的事情。
4. 片段模式:片段模式是一种叙事模式,它利用断开的方式来展示故事的结构。
片段叙事通过将一系列相关的片段连接起来,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叙事文本,而且将有助于创造出更多元的故事情节。
5. 回忆模式:回忆模式是一种叙事模式,它以主角对过去的回忆来讲述故事,有时也以主角对未来的想象来讲述故事。
回忆模式有时也使用间歇模式,以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主角的心理和情感。
- 1 -。
沈从文诗化小说的叙事学研读

,
它 的 出现对 于 推动 中 国小 说 的 多样 化 进程 有
着 不 可替代 的贡献 。
如果将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同时代的 其他作家所塑造 的人物形象进行对 比, 我们很容
易得 到如下 结论 : 如果 说 其 他 作 品 中 的人 物 是 性 格复 杂丰 富 的“ 圆形人 物 ” 的话 , 从 文所 刻 画 的 沈 就都 是 “ 形人 物 ” 扁 。他 的 诗化 小 说 中没 有 一 个
范例进行叙事特征的分析与界定 , 对帮助我们更
清楚地 了解诗 化 小说 的创 作 机 制 , 根 本 上 认 识 从 它在 传统 与现 代叙 事技 巧 之间独 辟 蹊径 而能卓 然 自立 的某 些规 律 , 还是 大有 裨益 的 。
浸透着浓郁诗情 的作 品 , 《 乡》 《 戏》 J如 故 、社 、 《 鸭的喜剧》 《 、 在酒楼上》 《 、 伤逝》 等。此后主要
①基金 项目 : 为作者 主持研究 的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 目“ 本文 沈从文小说 的叙事学研究” 0 C 7 ) (9 9 0 的阶段性成果。
②根据吴 晓东 等人 的界定 , 废名 的《 、 竹林的故事》 沈从文 的《 桥》 《 , 边城 》 萧红 的《 兰河传》 《 死场》 冯 至的《 子胥》 师 陀 , 呼 、生 , 伍 ,
至关 重要 , 物必须 是独 一无 二 的 , 人 又能 上升 到类
易得到的深刻印象就是 , 作者在给人物命名时似 乎全不用心。他笔下的人物 , 除了《 边城》 里面的 翠翠 、 天保与傩送的名字有一些讲究 , 其余男性人
物, 如柏子 、 五明、 花狗、 四狗 、 豹子 ; 女性人物 , 如 阿黑 、 三三 、 萧萧 , 或者天天 。要么随手拈来 , 要么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破碎与重构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破碎与重构在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备受关注。
与传统的线性叙事不同,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叙事破碎和重构为特征,通过对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的分裂与多重解构,展现了现代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混沌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破碎与重构。
首先,后现代主义小说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时间线性,并通过故事的分段、跳跃和回溯来构建叙事结构。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形式给读者带来了挑战,使他们需要主动思考和推测故事的发展。
在荷马·巴希亚的小说《百年孤独》中,时间被打乱,多个世代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读者需要通过耐心插件故事碎片来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这种破碎的叙事形式增加了小说的复杂性和张力。
其次,后现代主义小说常常以多角度叙事的方式呈现故事。
传统小说往往由一个明确的叙述者来讲述故事,但后现代主义小说则采用了多重叙述者和视角的手法。
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之间》中,故事由数位叙述者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展开,每个叙述者都有自己的视角和感受,通过这种多角度的叙事,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此外,后现代主义小说还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叙事。
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连贯性叙述,后现代主义小说常常用碎片化的形式来组织故事。
这些碎片可以是不完整的场景、短小的插曲,或者是片段化的文字。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故事被分为多个小节,每个小节都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有的是对话,有的是内心独白,有的是草稿,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形式给读者带来了挑战,需要读者自己拼凑出完整的故事。
最后,后现代主义小说还常常通过重复和变奏来重构叙事。
后现代主义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叙事元素和情节会在不同的背景和语境中重复出现,这种重复和变奏的手法给读者带来了一种错觉感。
比如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两个主人公无休止地等待着戈多,这种重复的情节和对话增强了小说中的荒诞感和无望感。
设计叙事研究的两个维度

设计叙事研究的两个维度马全福【摘要】设计叙事研究首要面对的是设计历史的叙事问题,其次是设计文本叙事结构的建构及具体叙事设计策略的研究等.设计叙事研究需要从设计的历史与设计的形式语言两个维度进行.首先,在设计的历史叙事方面需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宏大叙事模式,进行多元化、开放式的叙事文本构建,使叙述者、设计历史事件、叙述文本、受述者之间通过对话才能更加真实地再现历史.其次,在设计的形式语言层面进行叙事研究,需要在利用叙事学研究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接受理论及文化批评理论等,从不同视角、不同叙事媒介出发,构建设计文本的叙事性结构及具体叙事策略的分析研究,进而完成设计作品的叙事行为.【期刊名称】《艺术探索》【年(卷),期】2017(031)006【总页数】6页(P70-75)【关键词】设计叙事;叙事学;历史叙事【作者】马全福【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叙事学按其发展渊源来说,是以研究文本本体为主,但是随着叙事媒介的不断发展更新,叙事学的研究范围也逐渐突破了作品文本内部结构,开始了对文本外围的关注,如社会批评、读者接受反应论等。
叙事学研究的这一发展转向使其研究思路、研究对象及范围等不断地处于发展改变之中,正如詹姆斯·费伦指出的:“叙事理论在其最佳状态下乃是各类研究中最不安定的一种;由于其自身不尽完美的品质,同时也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奇谲和变幻,叙事理论始终在不停地寻求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之境:对故事及讲故事的普遍性和功效性进行全面的阐释,简言之,即是对叙事自身的本质加以阐释。
正是得益于这一令人生畏,同时又让人振奋的挑战,叙事理论才成为当代智性探索活动中,一项最具活力和价值的事业”[1]354。
叙事学因其这一不安定的特性从发端至今,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演进,当今叙事学研究的跨学科、跨媒介的呈现是最好反映。
故从其特性来看,叙事学随着研究对象、叙事媒介等的不断发展将会持续变化演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 性 与 外 在 特 性 的发 展 和 完 善 、 对 诗 歌 叙 事 文本 的 叙 事 结 构 在 诗 歌 叙 事 文 本 显 性 含 义 与 隐 性 含 义 的 表 达 与 传 递 方 面 的 深 思
代 主 义 文 化 的研 究 , 他指出后现代主义文 化 的主要 特征 之一就 是碎 片化 或非连 续化 。此外 , 荷 兰 著 名 的文 学 理 论 家 佛 克 马 ( D o u we W. F o k k e ma ) 在 表述 后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时 也 曾提 到 , 后现代主义打破传统文 学分开头 、 中间、 结尾 三个部分 来创作小说
[ 摘 要 ] 碎片化叙事是现代诗歌 叙事文本 的一大叙 事特色 , 只不过 学界研 究诗歌叙 事模 式 的学者们未 能意 识到
其存在性及其构建 的必要性、 合 理 性 和 可行 性 。 为 此 , 本 文 拟 结 合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碎 片 化 理 论 以 及 现 代 诗 歌 叙 事 文 本 的碎 片 化 叙 事 特 征 , 从 现 代 诗 歌 叙 事 文 本 叙 事 主 题碎 片 化 、 叙事 结构碎 片化、 叙 事 情 节碎 片 化 、 叙 事 视 角 碎 片 化 以及 叙 事 人 物碎 片 化 等 五 个 方 面探 寻 诗 歌 叙 事 学 ( P o e t i c N a r r a t o l o g y ) 的碎 片 化 叙 事 模 式 的 构 建 , 以发 展 和 完 善 诗 歌 叙
V o1 .2 5 No.Fra bibliotek01 J a n . 2 0 1 3
口语言 ・ 文 学 研 究
从 叙 事 文 本 碎 片化 叙 事 看 诗歌叙事学碎 片化叙事模式 的构建
罗 军 辛 苗
( I . 昭通 学 院 外 语 系 , 云 南 昭通 6 5 7 0 0 0 ; 2 . 昭通市委党校 , 云南 昭通 6 5 7 0 0 0 )
的 小 说 叙 事 模 式 。虽 然 未 明确 指 出 , 但 也是 对“ 来 自叙 事 理 论 的 故 事 和 文 本 ” 的 碎 片 化 或 者 碎 片 化 叙 事 方 式 的 一 种 隐 含 表 述。 _ l 】 J ( 在他俩 的推动下 , 西 方 叙 事 理论 家 在 小 说 和 戏 剧 等 领 域 对 碎 片 化 以及 该 领 域 碎 片化 叙 事 探 讨 的 呼 声 一 浪 高 过 一 浪 , 而 在 诗 歌 领 域 探 索 的声 音 数 百 年 尚无 一 浪 。 可 见 , 诗歌 的碎片化 叙事 早被遗 忘。为此 , 本 文将从 后现代 主义 的视角 出发 , 以 现代诗歌叙事文本为载体 , 探 索 诗 歌 叙 事 学 中碎 片化 叙 事 模 式 的 构 建 。
二、 现代诗 歌 叙事 文本 碎片 化叙 事 的界 定
由于 学 界 缺 乏 对 现 代 诗 歌 叙 事 文 本 碎 片 化 叙 事 的关 注 , 因 此 对 其 碎 片 化 叙 事 的探 索 几 乎 是 一 片 荒 原 。 为 此 , 本 文 将 分 别
从 其 叙 事 主题 、 叙事结构 、 叙事情节 、 叙 事 视 角 以及 叙 事人 物 等 五 个 方 面 对 其 碎 片化 叙 事 做 出 如 下 界 定 。 首先 , 现 代 诗 歌 叙 事 文 本 早 期 在 上 述 五个 方 面 表 现 出 一 些 碎 片 化 的 叙 事 特 征 。具 体 来 说 , 其 叙事 主题有 一些 不太连 贯 、
事 学理 论 。
[ 关键 词 ] 现 代 诗 歌 叙 事 文本 ; 碎 片化 叙 事 ; 诗歌叙事 学; 碎 片 化 叙 事 模 式 构 建 [ 作者简 介] 罗 军( 1 9 8 0 一) , 男, 硕 士, 昭通 学院 外语 系教 师 , 主 要 从 事 英 语 诗 歌和 当代 西 方 文 学 理 论 研 究 。
第 2 5 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1 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a l o f Ch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S 0 c i a l Sc i e nc e s Ed i t i o n)
一
、
碎片 化叙 事概 述
从 现 代 诗 歌 叙 事 文 本 的创 作 和 阐 释 过 程 来 看 , 很 多 现代诗 歌文 本都 包含着 一种 断断 续续 、 支 离 破 碎 的 碎 片 化 叙 事 。 其
实, 现 代 诗 歌叙 事 文 本 所 具 有 的 部 分 文 学 价 值 以及 美 学 价 值 , 还 真 在 于 隐含 在 诗 人 创 作 以 及 读 者 阐 释 过 程 中 表 现 出 来 的独 特 的 碎 片 化 叙 事 。 因而 , 对 现代诗歌叙事文本碎片化叙事模式 的探索和研究 , 就 是 对 构 建 诗 歌 叙 事 学 碎 片 化 叙 事 模 式 的 延 伸 和 发展 , 对建 构、 确立 、 发展 和 完 善 诗 歌 叙 事 学 理 论 有 着 重 要 的理 论 和 现 实 意 义 。 西方早有论及“ 碎片化” 的学 者 , 弗雷德里克 ・ 詹姆逊 ( F r e d r i c J a me s o n ) 就 是 其 中 的 一 位 。他 对 碎 片 化 的 论 述 始 于 对 后 现
和展望 , 对 诗 歌 叙 事 文 本 叙 事 情 节 的真 实性 与 非 真 实 性 的 探 索 与 考 察 , 对诗歌叙事 文本叙事 视角 ( 叙述者 ) 的 可 靠 性 与 不 可 靠 性 的体 验 和感 悟 , 对 诗 歌 叙 事 文 本 叙 事 人 物 的 能 指 性 意 义 与 所 指 性 意 义 的 追 问 与考 量 。不 过 , 上 述 碎 片 化 和 零 散 化 特 征 只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