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知人论世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知人论世古诗鉴赏的好方法:知人论世,批文入情古代的中国文史不分家,诗和历史结合的紧密,和现实关系密切,所以读诗歌的时候,也要了解诗人,了解时代,知道诗歌的写作过程,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这就是在标题中提出的8个字,知人论世,批文入情。

第一,要读懂诗歌背后的人。

这一提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素自然,诗仙、诗鬼、诗豪、诗圣,背后站着的都是诗人。

第二,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

诗人和时代的关系极其紧密。

诗人的情感,往往和他身处的时代有关。

解读古诗,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方能解得更好。

一些诗人往往会有的招牌式的情感,比如杜甫,安史之乱以前和安史之乱以后,就明显不同。

比如南宋的陆游、辛弃疾,他们的作品都是时代召唤的产物。

但不管怎么说,古代的社会生活相对简单,时代的变化所引起的情感,并不复杂。

大多数出现在卷面上的古代诗歌,里面所展现的古人的情感,往往都和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古诗一般的五种情感类型: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知道了情感的类型,又知道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解答相关类型的题目,便会有的放矢。

第三,批文入情,读懂诗歌的审美内涵。

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需要知人论世,也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得时代背景才能解决。

如果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以见到时代的动荡,那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样的句子,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便能领会深处的内容。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说这三兄弟就是龙—虎—狗,蜀国得的是龙——诸葛亮,吴国得的是虎—-诸葛瑾,魏国得的是狗--诸葛诞。

年仅十岁的纳兰容若以为,之所以贬低诸葛诞是狗,不过是以为诸葛诞以魏国元老-征东大将军的身份要去投降吴国做叛徒,没能坚守臣节。

其时,司马氏准备篡魏,对于忠于魏国的老臣连下毒手,还派出说客劝说诸葛诞投靠到司马氏的阵营,但诸葛诞怒斥说客,说自己身受魏恩,已经抱了决死之心,不容许有人篡权,结果司马氏反而以叛乱的罪名害死了诸葛诞。

少年纳兰容若因此写了一首咏史诗,为这位冤枉了一千多年的老英雄翻案: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

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

十岁的小容若有如此见地,令四十岁的我钦佩不已。

然容若的表妹告诉容若,那个时候的人并不把狗当做骂人的话的。

《尔雅》里说,熊和虎是势均力敌的猛兽,人们把熊呵护的幼崽叫狗,那时的律法还规定,打到虎可以卖三千钱,达到老虎的“狗”可以卖一半的钱。

所以龙-虎—狗只是比喻诸葛三兄弟本领有别,并没有马诸葛诞.读完这一段话,我已是目瞪口呆了。

阅读鉴赏古诗词,除去扫清文字障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了,否则极易犯少年容若的错误。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的原话如下: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这话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讲的,主要是教他如何同古人交朋友,重点在“知人”,“诵其诗,读其书”和“论其世"均为“知人”.后世则将“知人论世"连缀,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条件,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目的。

作品-作家-时代,三者互为条件,既可由作家—时代了解作品,亦可由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还可由作品—时代了解作家.凡此均属知人论世。

笔者以为,当代解词最好的当属苏樱女士和王步高教授.前者长在语言,娴熟练达个性飞扬的语言;后者则是典型的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优秀

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优秀
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 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 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 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 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读这些诗,你会发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 这些不同?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 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 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 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 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 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代诗人杨慎就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诗, 你同意这种说法么,如果你不同意,请说出这首诗表达的 情感?并说明你的理由。
孤城,往往与戍边士卒的乡思有关;杨柳,既有折 柳送别的意思,又指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曲, 均有惜别之意;玉门关,和征夫离情有关。 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②如何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 鉴赏中呢?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怎样的愿望? 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2016古诗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全解

2016古诗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全解
肝胆:爱国之心,忠肝义胆。阅:见证,看到。
2021/2/16
三、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例1、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 年)。 指出这首诗中主要的意象,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燕子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 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 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 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 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 喜悦和悠闲之情。
2021/2/16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主旨)
小结
2021/2/16
•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 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 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 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 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 叹等。 2021/2/16
例2、全国II卷《春日即事》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 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021/2/16
例3、《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 令人震惊。
②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功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一、本文概述“知人论世”法,源于中国古代文论,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方法。

其核心理念在于,要深入理解和鉴赏一部文学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人生智慧。

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中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常常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因此,引入“知人论世”法,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和鉴赏古诗词,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知人论世”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分析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接着,探讨如何将“知人论世”法应用于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包括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总结“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词,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知人论世”法的理论框架“知人论世”法,源于中国古代文论,是诗词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核心理念在于,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或词,就必须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种方法认为,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会深深地烙印在其作品中,因此,鉴赏者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了解,包括其生平、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

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中的意象、情感、主题等。

例如,了解杜甫的生平,我们就能理解他为何在诗中常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人论世”说 PPT课件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人论世”说 PPT课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两首杜诗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诗言志”。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甚至自比舜的大 臣稷;然而唐皇并不器重他,致使诗人郁郁 不得志。入蜀后,便深怀崇敬去瞻仰武侯祠, 借古人之形象, B、杜甫七律《登高》与《蜀相》内蕴深邃, 形式整齐,若用普通话读之,颇能感受到旋 律之美。《蜀相》尤以对仗工整诱人。如首 联的一问一答,颔联的色彩对比,颈联的数 字对比等,诵读时,都给以美的享受。 C、题曰“蜀相”而未题曰“武侯祠”,可 见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物。杜甫绝非为旅游而 旅游。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誰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陆游在当时的京城临安时写的。诗中反 映了这种寂寞的心情。
第三、第四两句,刻画出我国江南城市中的 春景,非常细致贴切,是当时被人传诵的名句。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造反。是年冬,永王
(肃宗弟)以抗敌平乱为名,由江陵率师东下,
请白参加幕府,不料暗中与亨(肃宗)争夺帝
位,兵败被诛,白也因获罪,因郭子仪疏救,
免死,长流夜郎。758年,李白到白帝城,遇
赦,写下了这首诗。
【韵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 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 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 啭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 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 此涕泪满裳!

古代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篇

古代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篇

古代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篇作者:邓定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10期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写过一首诗,题为《读陆放翁集》: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放翁,即陆放翁,也就是陆游。

他出生于越州山阴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

因此,他从小就怀有忧国忧民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鸿鹄之志,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军人,并最终成长为南宋最著名的爱国诗人。

梁启超在诗里热烈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评价了他雪耻御侮,收复失地的强烈的战斗热情。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正如他自己说的:“六十年间万首诗”,可以算是一生写诗最多的诗人了。

其近万首诗作中,大部分都是爱国诗篇,这些诗中的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从军乐事世间无”的大无畏精神,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为革命、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热血男儿。

可以说,这一类诗是陆游全部诗歌里的精髓。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样一位从小就怀有忧国忧民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具有“铮铮铁骨”的“亘古男儿”,却在爱情的道路上一生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并一直未能解脱。

可以这样说,陆游既是一个具有“铮铮铁骨”的“亘古男儿”,也是一个柔情似水、多愁善感的情种。

这些情感反映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杨慎是这么评价的:“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现在,我们着重了解陆游“情种”的这一面。

陆游二十岁时,跟舅父的女儿,年轻美貌、温柔多情的表妹唐婉结婚。

婚后夫妇的感情很好,可以说是互敬互爱。

可是,第二年,唐婉就被逐出家门,原因据说是唐婉“不当母夫人意”,也就是说,陆游的母亲(一个霸道的封建家长)不喜欢唐婉,婆媳关系十分紧张。

另一种说法则是:“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作者:吴静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30期摘要:本文先是简单介绍了“知人论世”,然后提出了“知人论世”的几点局限性,最后详细分析了“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诗词鉴赏引言“知人论世”是一种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我们在阅读古代诗人的作品时,不仅要通过诗词的内容来认识他们,更要研究他们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时代背景等,进而了解诗人想要通过诗词来表达的深层含义,这就是“知人论世”鉴赏古诗词的具体应用。

但是,“知人论世”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使我们对古诗词鉴赏出现失误,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更好地鉴赏出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学之美。

一、“知人论世”的概述“知人论世”最早出现是在孟子的《孟子·万章下》,是孟子讲述的与古人交朋友的方法。

但是,后人经过深入探究,发现了“知人论世”可以作为一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渐渐发展成了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手段。

作者、作品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三者的关系密切,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作者又会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出不同的感情,作者的这些真情实感又会对作者的作品产生印象,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要将“知人”和“论世”有机结合。

“知人”就是要了解古诗词的作者。

这里的“人”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作为古代社会中的人,作者的籍贯、家世、生活经历及其政治背景等;其二是作为诗人,作者的创作才能、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以及性格气质等。

在使用“知人”的方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时,要注意对这两层含义的全面研究。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是作者创作诗词的重要因素,很多作者都是通过诗词来影射自己所处的时代[1]。

二、“知人论世”有一定的局限性1.缩小了诗歌的意蕴很多的古诗词所蕴含的意义深远,有着巨大的信息量和艺术力,但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很容易将诗词中涉及到的人和事落实到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中,这样会将诗词中深厚的意蕴狭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达 皇恩不及边塞? 边 凉州词 关 唐-王之涣 戍 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的 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乡 之 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情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我们如何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实践当中呢? 羌qiāng:古代的一个民族。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 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 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 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欣赏边塞诗:
盛唐: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豪迈,勇敢
中晚唐:李益《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qì )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注:碛(qì )里:沙漠) 愤懑,哀痛 宋代: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 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原意,生 发出新的旨趣。
3、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小结:
在欣赏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 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 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 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 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 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现在人们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 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 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
注: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楼船:战舰 ③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 ④大散关:地名,在陕西宝鸡县西南,为宋金交界处。 ⑤塞上长城:作者自比。 ⑥ 堪:可以。 ⑦伯仲间:兄弟之间。意为相差无几。
悲壮, 惋伤
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首诗中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虽然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 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 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 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齐读,思考: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 同?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 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 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 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 受。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 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 的开朗明快。
路远、气寒、山险、时晚, 诗人行色匆匆,绝非漫步山间,悠闲看景。
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 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 会到诗中的情趣。
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把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中,还可以 生发新的旨趣。 如: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思考: 陶渊明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杜甫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李白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李商隐? 李清照? ……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 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 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原因?
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 与中晚唐的颓势,宋长期的积贫积弱 的国势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时代的风 气和时代精神。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小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 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 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 相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作业: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 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杜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 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 半首?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 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 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 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⑩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 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 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3、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 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 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 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 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对欣赏诗歌也有很大的帮 助。如:诗歌《山行》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不少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 月花”写得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诗人的悠闲,你 有过“山行”(山中行走)的经验吗?你觉得这种 说法是否合理?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 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 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 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 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 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 苦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