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散文阅读指导

合集下载

最新初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最新初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最新初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7)想象。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 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 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 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 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8)联想。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 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 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A)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 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B) 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或外形相似,或 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C)相反联想,是由眼 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D)因果联想, 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最新系初中而散文产阅读生方法的指导联想。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的本质。
铺垫:
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可以限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 关注。
虚实结合: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 物、景物的特点,•最更新集初中中散地文阅揭读示方主法指旨导。
• 在阅读散文时如何找文眼呢?虽然文 眼在文章中的位置不固定,但也有规 律可寻。清人刘熙载说:“眼乃神光 所聚……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 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 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 之。”这就为我们说明了找文眼的规 律:
注意篇首、篇中、篇末。
•最新初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 在篇首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这 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文眼,引起全文对荷塘 月色的描绘,末尾写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 么也没有。”这是对开头“不宁静”的照应。文 眼在篇中的,如张洁的《捡麦穗》中“一个丢失 的梦”,承上启下,由姑娘们的嫁个好男人梦想 的丢失过渡到我和灶糖老汉如梦般的往事的回忆, 表达出对没有任何希求和企望的爱的追求的主题。 在篇末的,如余光中的《沙田山居》篇末的诗与 前文山海相连的景物描写相呼应,揭示出思乡的 主题。因此,找文眼既应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 更应注意那些能统领全文的“警策”之语。

初一语文-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初一语文-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初中 语文
散文主要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选材自由 结构灵活 神不散——主题明确而集中,有一 条线索贯穿全文 所谓选材自由,就是所见所闻人、 事、景、物,无论天南海北,古 今中外,均可自由选择。 形式比 较灵活,无固定写法。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章的思路与线索;文章的大意与主旨; 文章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 抒情、议论、说明);写作手法(正面侧面 描写、联想与想象、伏笔与照应、对比、 衬托、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以 小见大等);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4.心理描写真挚感人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 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 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於地下。 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 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 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 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举例:紫藤萝瀑布
形散
描写紫藤萝 一片 一树 一穗 一朵 眼前花 心中事
回忆十多年前的往事
紫藤花的盛、密 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 止境的。
神不散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惊喜、惊叹 对紫藤萝的描写
喜爱
对生命的思索 受紫藤的启发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创造美好的生活 在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予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 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 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 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 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 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 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 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 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 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 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 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 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 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 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 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 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 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 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 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 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七年级语文散文阅读理解

七年级语文散文阅读理解

七年级语文散文阅读理解在七年级语文的学习中,散文阅读理解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散文以其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等特点,成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载体。

在进行散文阅读理解时,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和方法:1. 理解散文的主题思想:散文通常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努力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这需要对全文进行细致的阅读,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赏析散文的语言艺术:散文的语言往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学会欣赏文中的语言艺术。

这包括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识别,以及对排比、对仗等句式结构的赏析。

3. 感受散文的情感表达:散文中常常蕴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学会体会文中的情感色彩。

这需要对文中的描写细节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所传达的情感。

4. 领悟散文的意境创造:散文往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来创造一种独特的意境,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学会感受文中的意境。

这包括对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人物心理等进行细致的揣摩,以及对文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进行思考。

5. 分析散文的结构布局:散文的结构往往灵活多变,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学会分析文中的结构布局。

这包括对文中的起承转合进行梳理,以及对文中的段落划分和层次安排进行理解。

6. 掌握散文的阅读策略:在阅读散文时,学生应该学会运用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

这包括快速浏览全文以把握大意,细读关键段落以深入理解,以及反复阅读以加深印象。

7. 进行散文的写作实践:通过模仿和创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

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散文的语言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创造独特的意境。

通过上述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散文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散文这一文学形式的魅力。

部编七年级语文初中散文阅读理解技巧

部编七年级语文初中散文阅读理解技巧

部编七年级语文初中散文阅读理解技巧散文的基本知识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初中阶段常分为状物散文、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这种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是文章所写的事物,“神”就是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形”一般会显得比较散,感觉有些乱,但它有一定的线索,将文章相对散乱的材料组织起来,来表达一个共同的中心主旨。

散文考点分析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3)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领:(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常见的散文线索类型有: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某一具体事物。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说说作者挑选材料的依据。

答题要领:状物散文的线索往往就是所写的“物”:如《背影》中的“背影”;XXX《海燕》中的“海燕”;《珍珠鸟》中的“珍珠鸟”……叙事散文的线索往往就是所写的“事情的经过”或“作者的所见所闻”:如《散步》中“一家人的散步情景”;XXX的《藤野先生》中的“我与XXX先生的关系”。

抒情散文的线索往往是“作者的情感变革”。

(2)思路、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主要看作者在文章先后写了什么内容,可以用“首先……然后……最后……”的语言来帮助理解。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答题思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形式,一般我们不主张同意调整,但无论是否同意调整,都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分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叙事散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叙事散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叙事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一、学法指导(一)散文答题技巧1、找“要素”。

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

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

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

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

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

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

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

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

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

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或者说,可以总结如下:(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初中语文的现代散文阅读指导策略

初中语文的现代散文阅读指导策略

初中语文的现代散文阅读指导策略现代散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它与传统的古文、文言文以及诗歌等文体有很大的不同。

初中生在阅读现代散文时,往往对其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写作现代散文,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语文的现代散文阅读指导策略,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辅导学生。

看题要准现代散文往往围绕一些特定的话题展开,因此在阅读时,学生首先要看清楚题目,理解文章所要阐述的主题。

例如,在阅读中国现代散文《那座人间天堂》时,学生可以通过题目猜测到文章可能会讲述一处美丽的风景区。

在确认文章的主题后,学生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

捕捉文本信息现代散文是一种充满个性化表达和感情色彩的文体,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句子,更要观察非语言化信息如表情、语气等。

例如,在阅读某篇现代散文时,作者可能使用了一些形容词来描绘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可以通过捕捉这些形容词来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掌握文章结构现代散文的文章结构精炼,通过对文章结构的了解,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对于初中生来说,可以先通过“三段法”来了解文章的结构,即了解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注重情感体验现代散文往往是一种抒发情感、表达心情的文体,学生在阅读时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并根据个人体验来进行阐述。

例如,在阅读《我爱这土地》时,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身边入手,从个人经历来讲述自己爱国的故事,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

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在掌握现代散文阅读技巧的同时,也应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

首先,可以通过模仿文章的结构和风格,尝试自己写一篇相关的现代散文。

其次,可以通过背诵良好的现代散文,了解其思想和表达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现代散文的写作技巧。

最后,通过与同班同学互评作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散文的阅读要点,巩固所学知识。

初一散文阅读技巧

初一散文阅读技巧

初一散文阅读技巧
初一学生阅读散文时,可以采取以下技巧:
1. 抓住线索,理清思路:散文通常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可以是人、物、事、情感或其他抽象概念等。

找到这条线索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同时,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这些往往也是文章的线索。

2. 体会情感,深入意境:散文常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达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时,要善于想象自己置身于文中描绘的环境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这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3. 品味语言,感受文采:散文的语言优美、精炼、生动。

在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的修辞手法、用词造句,以及语言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还能更深入地领略散文的美妙之处。

4. 联系生活,思考启示:散文常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启示。

在阅读时,要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文中传达的启示或教训。

这可以帮助你拓展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5. 细读慢品,反复揣摩:阅读散文需要耐心和细心。

在阅读时,要放慢速度,仔细品味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段落。

对于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揣摩。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总之,阅读散文需要多读、多思、多体会。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
经验,你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散文阅读水平,更好地领略散文的魅力。

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现代散文阅读与创作教学指导

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现代散文阅读与创作教学指导

一、教学内容本教学指导主要是针对七年级学生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与创作教学。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体裁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能够通过模仿和创作,自己写出一篇符合现代散文要求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散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阅读水平。

3.通过写作创作练习,让学生掌握现代散文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现代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学会分析现代散文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掌握现代散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解、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现代散文吗?你们最喜欢读的现代散文是哪一篇?为什么喜欢?2.讲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介绍现代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比如:自由、灵活、真实、感性等。

并通过例子加深学生对于现代散文的理解。

3.阅读练习(30分钟)4.讨论和分析(20分钟)5.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供几个写作话题,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写作。

教师给予学生写作指导,如: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切入点,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等。

6.作品展示和评价(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修改自己的作品,以提高作品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字里行间散逸之美
——七年级散文阅读指导
泉州七中金山校区郑忠盛
阅读属于一种技能,这种技巧需要长时间训练方能获得。

初中阶段,散文阅读是重点也是难点。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神”是指散文要表现的中心。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读懂散文呢?一般情况下,要从文本入手,抓住重点词句,学会概括要点,关注作者情感表达,了解散文写作手法,从而学会欣赏乃至鉴赏散文。

一、把握散文的“文眼”是重点
对于散文来说,虽然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略显隐晦,但是仍可以从关键内容即“文眼”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结合内容来看,要关注如重点语段、中心语句、关键词语,着重抒情或者议论的句子,承上启下、前呼后应的句子等,还要重点多关注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的语句,这些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即“文眼”。

通俗地讲,“文眼”是散文的核心,是窥探作者表达主题的关键窗口,更是分析散文的关键。

刘熙载就曾这样说过:“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因此,教师要重视“文眼”,要引导学生善于挖掘“文眼”、把握“文眼”,通过“文眼”能够把握文章内涵。

抓文中关键语句。

一般情况下,只要抓住散文的总结句,基本上就可以挖出“文眼”了。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自然段段末句“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其中“温晴”“宝地”便是作者心中对济南冬天的印象,而这恰恰是这篇散文的感情基调。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

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结尾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这篇散文来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济南冬天浸入骨子里的喜爱,而这也是散文以描写来抒发情感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二、品析散文的语言是难点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文章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水平,同样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

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加之作者个人的先天素质以及后天修养,从而使作者才识、性情、气质也不同,自然写出的散文也各有千秋。

语言是散文的外衣,更是作者不同风格的重要体现。

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文笔深沉洗练,朱自清却显得娴静典雅;茅盾语言沉稳劲健,叶绍钧却有点质朴练达;孙犁、老舍散文清新明快,林语堂的小品却读来闲适从容……风格不同,精彩各异,我们在学习散文时应当要辨析其中的语言风格,品味表达意蕴,真正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做到与作者、编者对话。

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

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

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三、厘清散文的思路是关键
从认知角度出发,对于客观事物从认识到熟悉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由外到里,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

对于散文阅读来说,同样也要遵循这一过程,前提是需要抓住思路,能够通过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通过语言材料让散文更加条理、有序,最终还原作者的写作目的。

陈师道曾经说过:“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

”提升散文阅读素养,培养其阅读技能,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散文的思路,达到更有条理地理解散文内容、把握散文主题的目的。

例如,《白鹅》一文开头,先交代了白鹅的来历和“我”对它的初步印象——“性格傲慢”。

这是作者抓住白鹅外形上的显著特征(头比较高),与狮子、老虎、麒麟、骆驼等多种动物进行比较后的推断。

然后,作者分别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展现白鹅的“傲慢”之气。

思路仅仅是散文的灵魂,而其往往在散文的语言、选材、线索、表现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

要厘清散文思路,领会作者意图,还需要从这些最基本的方面入手。

散文中作者的情感脉络往往借助一些表达“情路”的标志性语言。

例如,《白杨礼赞》贯穿全文的有这样一组句子“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组句子,贯穿全文的“神”就是反复出现的短语“不平凡”。

阅读时,圈点划出这几个句子组团“联读”,可以把我到作者情感层层递进的跃动旋律。

再则,从散文线索分析,有叙事、抒情、写景等,强化散文阅读,只要抓住线索,就能扣题入门。

还有散文结构,一般有总分、并列、递进、承接等,只有把握散文结构,才能厘清散文思路。

至于议论性散文,则更需要把握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要厘清论点与各段之间的关系,同样也要关注中心句,要学会概括提炼中心意思,从而逐步了解作者的思路。

当然,文章不同、思路也不同,阅读时切入点也不同。

多阅读散文,多体验、多感悟、
多训练,不仅对鉴赏散文、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大有裨益,而且还能强化自我思维训练,培养逻辑思维。

总而言之,散文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

我们要重视散文阅读方法积累,提升感受和理解作品的能力,养成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作家作品资料的习惯,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选择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

[课外文言文段阅读]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译文:我回忆年轻的时候,居住在西湖。

每当到了夏天,到湖边欣赏荷花,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有一天,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当我看得)兴致正浓时,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似的)降下来,湖中荷花全部显现出飘动摇摆的姿态。

不一会儿时候,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起,湖面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光彩艳丽,明丽妩媚,荷花枝叶柔软摇曳,形态多样,清秀美丽,优雅别致,真是花中的仙子啊。

李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绝妙极了。

赏析:夏日赏荷入佳境。

清心夏日,荡漾在古诗文的诗情画意里,看着满眼碧荷,回味着万般滋味,真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阅读上文,很容易抓住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的外形特征,观其形美更要品其神美。

古诗文中的荷花或清新淡雅,或婀娜妩媚,或柔情似水,或刚正不阿……文中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是因为被雨水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形神具备。

[古诗赏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读点拨]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

“山随平野
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李白的送别诗中经常出现流水这一意象。

古人分别之地,多在水边,远别之人,亦多水路而行,故而李白常常摄取眼前的流水,移情于流水,将离情别绪寄寓其中,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如《送储邕之武昌》;“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等等。

这此流水意象包含着对友人随流水远逝的伤情,对美好情谊永驻的欲求以及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等,成为李白送别诗中伤逝情结的一个重要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