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应力及其原理 PPT
合集下载
第四章-地应力及其原理(2016

1 //
E // E
z
岩体自重应力的特点: (a)水平应力σx、σy小于垂直应力σz ; (b) σx、σy、σz均为压应力; (c) σz只与岩体容重和深度有关,而 σx、
σy还同时与岩体弹性常数E、μ有关; (d)结构面影响岩体自重应力分布。
• 4.4. 地应力的成因
• 产生地应力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至今也不是十分清楚。 • 近30多年来的实测和理论分析表明,地应力的形成主要
计算中最基础的原始资料。
• 4.3 地应力的成因 • 1)海姆假设: • 在前言中我们已经介绍过,人们认识地应力还只是近
百年的事,1878年瑞士的地质科学家海姆(A.Heim)在 大型越岭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通过观察与分析,首次提 出了地应力的概念,
• 1)海姆假设: • 假设地应力是静水应力状态,即地壳中任意一点的应力在各
体,得出水平应力总归小于铅垂应力的结论), • 认为这个测压系数等于 ,即:
• 式中: —上覆盖岩层的泊松比,岩石的泊松比的常值范围
为0.15~0.30。
1
v
H , h
1
H
• 此时,当 0.5 时,h v ,H即海姆假说只是金尼克假
说的一个特例。
• 同期的其他一些人主要关心的也是如何用一些数学公 式来定量地计算地应力的大小,并且也都认为地应力只 与重力有关,即以垂直应力为主,他们不同点只在于测 压系数的不同。
由地心引力引起的应力场
垂直应力:
G H
—平均容重,KN/m3
H—总深度(m)
图 岩体自重垂直应力
• (4)岩浆侵入引起的应力场 • 岩浆侵入挤压、冷凝收缩和成岩过程,由于不同的
地应力及其测量原理PPT精品文档

3
❖在20世纪50年代,瑞典人哈斯特(Hast)采用应力解 除法和压磁变形计在现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地应力测量。 1958年首次公布了他于1952-1953年在瑞典拉伊斯瓦 尔(Laiswall)铅矿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四个矿区的地 应力测量结果,首次测得近地表地层中的水平应力高 于垂直应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3 地应力及其测量原理
3.1 概 述
3.1.1 地应力概念
a 地层未受到扰动时,存 在于地层内各点的应力称为 原岩应力,或称为原始应力, 或称为初始地应力(in situ stress)。它是地下工程围 岩变形、破坏、支护结构受 力的根本渊源。
1
b 当地层被开挖 后,存在于开挖空间 周围岩体中重新分布 的应力称为次生应力, 也叫诱发应力 (induced stress)。
而主要在0.25~0.43之间。
11
3.2.2 构造应力
1 古构造应力:是地质史上由于构造运动残 留于岩体内部的应力,也称为构造残余应力。
2 新构造运动应力是现今正在形成某种构造 体系和构造型式的应力,也是导致当今地震和 最新地壳变形的应力。
3 封闭应力是在各种地质因素长期作用下 残存于结构内部的应力。
❖地应力实测工作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 1962~1964年在三峡平善坝坝址获得了岩体表面应力 测量成果。
❖1964年,在陈宗基院士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武汉
岩土力学研究所在湖北大冶铁矿进行了国内首次应力
解除测量,测量深度为80m。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66年开展了地应力对地震预报的研究,并在河北 省隆尧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应力观测台站,
2
3.1.2 地应力研究国内外情况
1 国外发展情况
❖在20世纪50年代,瑞典人哈斯特(Hast)采用应力解 除法和压磁变形计在现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地应力测量。 1958年首次公布了他于1952-1953年在瑞典拉伊斯瓦 尔(Laiswall)铅矿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四个矿区的地 应力测量结果,首次测得近地表地层中的水平应力高 于垂直应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3 地应力及其测量原理
3.1 概 述
3.1.1 地应力概念
a 地层未受到扰动时,存 在于地层内各点的应力称为 原岩应力,或称为原始应力, 或称为初始地应力(in situ stress)。它是地下工程围 岩变形、破坏、支护结构受 力的根本渊源。
1
b 当地层被开挖 后,存在于开挖空间 周围岩体中重新分布 的应力称为次生应力, 也叫诱发应力 (induced stress)。
而主要在0.25~0.43之间。
11
3.2.2 构造应力
1 古构造应力:是地质史上由于构造运动残 留于岩体内部的应力,也称为构造残余应力。
2 新构造运动应力是现今正在形成某种构造 体系和构造型式的应力,也是导致当今地震和 最新地壳变形的应力。
3 封闭应力是在各种地质因素长期作用下 残存于结构内部的应力。
❖地应力实测工作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 1962~1964年在三峡平善坝坝址获得了岩体表面应力 测量成果。
❖1964年,在陈宗基院士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武汉
岩土力学研究所在湖北大冶铁矿进行了国内首次应力
解除测量,测量深度为80m。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66年开展了地应力对地震预报的研究,并在河北 省隆尧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应力观测台站,
2
3.1.2 地应力研究国内外情况
1 国外发展情况
地应力及岩石强度课件

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和破坏,地应力对岩石的强度具有直接影响。
岩石的强度参数,如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剪切强度,会随着地应力的变化而变化。
在高地应力区域,岩石的强度参数通常较低,而在低地应力区域则较高。
岩石的强度参数还与其岩性、结构和构造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在地应力场中也会发生变化。
在地下工程中,地应力和岩石强度是影响工程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地应力可能导致岩石的变形和破坏,从而影响工程的稳定性。
岩石强度则决定了工程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也影响着地应力的分布和变化。
CHAPTER
地应力与岩石强度的应用
04
岩石地基承载力分析
根据岩石的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分析岩石地基的承载能力,确保建筑物安全稳定。
通过地应力和岩石强度的监测,及时发现岩石工程的变形、位移和破坏迹象,保障工程安全。
岩石强度与损伤演化关系研究
岩石在受力过程中会发生损伤演化,研究岩石强度与损伤演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岩石破坏的机理和预测岩石的稳定性。
岩石强度与化学作用关系研究
化学作用对岩石强度的影响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例如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酸性气体对岩石的腐蚀作用等,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高岩石工程的稳定性。
地应力和岩石强度研究涉及到地质学、力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综合各学科的优势进行深入研究。
跨学科合作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监测技术在地应力和岩石强度研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智能化监测技术
数值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模拟地应力和岩石强度的复杂环境和过程,为研究提供更直观和深入的手段。
地应力及岩石强度课件
目录
contents
岩石的强度参数,如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剪切强度,会随着地应力的变化而变化。
在高地应力区域,岩石的强度参数通常较低,而在低地应力区域则较高。
岩石的强度参数还与其岩性、结构和构造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在地应力场中也会发生变化。
在地下工程中,地应力和岩石强度是影响工程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地应力可能导致岩石的变形和破坏,从而影响工程的稳定性。
岩石强度则决定了工程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也影响着地应力的分布和变化。
CHAPTER
地应力与岩石强度的应用
04
岩石地基承载力分析
根据岩石的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分析岩石地基的承载能力,确保建筑物安全稳定。
通过地应力和岩石强度的监测,及时发现岩石工程的变形、位移和破坏迹象,保障工程安全。
岩石强度与损伤演化关系研究
岩石在受力过程中会发生损伤演化,研究岩石强度与损伤演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岩石破坏的机理和预测岩石的稳定性。
岩石强度与化学作用关系研究
化学作用对岩石强度的影响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例如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酸性气体对岩石的腐蚀作用等,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高岩石工程的稳定性。
地应力和岩石强度研究涉及到地质学、力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综合各学科的优势进行深入研究。
跨学科合作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监测技术在地应力和岩石强度研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智能化监测技术
数值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模拟地应力和岩石强度的复杂环境和过程,为研究提供更直观和深入的手段。
地应力及岩石强度课件
目录
contents
建筑工程施工地基基础之地应力介绍ppt

➢ 基底压力的大小和分 布状况,对地基内部的附加 应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21
第四章 地基中的应力
§4-2基底压力
➢ 基底压力一般呈非线性分布。
➢ 柱下单独基础、墙下条形基础等刚性基础,基底压力呈马 鞍形分布。
➢ 根据弹性理论中圣维南原理,在基础底面下一定深度所引 起的地基附加应力与基底荷载分布形态无关,只与其合力的大小 与作用点位置有关。
若是条形基础,F,G取 单位长度基底面积计 算(长度方向取1m长)
p F G A
G一般取20kN/m3,地下水位以下取10kN/m3。
23
第四章 地基中的应力
一、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
F+G
e e b
l
§4-2基底压力
2、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Leabharlann 力作用于基础底面形心上 的力矩
M=(F+G)∙e
pmax F G M
2h2
在地下水位以下 如埋藏有不透水层 (例如完整的岩层或 坚硬粘土层等),由 于不透水层中不存在 水的浮力,所以不透 水层顶面及层面以下 的自重应力应按上覆 土层的水土总重计算。
1 h1 + 2h2 + 3h3
h4 4、4
不透水层
4
上: 1 h1 + 2h2 + 3h3 +4h4
下: 1 h1 + 2h2 + 3h3 +4h4
pmin=0
25
第四章 地基中的应力
一、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
§4-2基底压力
2、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
➢ 在工程实用中,对于具有一定刚度以及尺寸较小的柱下单 独基础、墙下条形基础等扩展基础,其基底压力当作近似直线分 布,按材料力学公式进行简化计算。
第4章 地应力

2 地形地貌和剥蚀作用的影响
地形地貌的影响复杂 俄罗斯某河谷地区左右岸地应力完全不同, 而且从河谷斜坡表面到山体内部分为应力降低带、 应力升高带和应力平衡带 剥蚀作用的影响显著 由于剥蚀前存在一定数量的铅垂应力和水平 应力,在剥蚀后来不及释放,造成实际应力比现 有地层厚度引起的自重应力要大很多
4 水对地应力的影响
岩体中水的存在形成孔隙水压力,与岩石骨架 承受的应力共同组成岩体的的地应力。 三峡深孔压力测量结果表明孔隙压力大体相当 于静水压力。
5 温度对地应力的影响
温度对地应力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地温梯度
σt = HαβE
岩体温度应力为静水压力场,温度应力随着 深度增加而增大。相同深度时,温度应力为铅垂 自重应力的1/9左右。 岩体局部受温度影响 岩体局部冷热不均,产生收缩和膨胀,导致 岩体内部产生应力。
4.4.1 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技术
水压致裂法是非套钻孔应力解除测量法, 是迄今深部地应力测量最有效的手段。优点: 测量深度很深,可达5km以上 不需要岩石弹性参数参与计算 岩壁受力范围广
现有地质勘探钻孔,无需套钻解除和精密仪 器,测试周期短
1、水压致裂法的基本原理
水压致裂法是利用一对可膨胀的橡胶分隔器,在预 定测量深度上下分隔一段钻孔,然后泵入液体对这 段钻孔施压直至压裂,根据压裂参数计算地应力。 测量原理建立在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理论基础 上,以三个假设条件为前提: 围岩是线性、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体 围岩为多孔介质时,注入的液体按达西定律在岩石 孔隙中流动
(2)钻孔孔壁应变测量法 常用的钻孔孔壁应变计有两种: 一般的钻孔三向应变计 将测量元件电阻丝直接粘在钻孔壁上。 对被测岩体完整性要求高,测量成功率低。 空心包体式钻孔三向应变计 将测量元件电阻丝应变片粘在预制的环氧树脂薄筒 上,再浇注一层薄的环氧树脂层制成的应变计。 操作方便,适应性好,测量成功率高。
第五章地应力分析 PPT

1530-1632m,倾角55 ゜,倾向南偏东5゜ 1632-1642m,倾角54↘4゜,倾向南偏东5 ゜ 1676-1900m,倾角56-58 ゜,倾向南偏东4 ゜
1900-2350m,倾角56 ゜,倾向南 2350-2444m,倾角18-20 ゜,倾向南偏东45 ゜ 2444-2500m,倾角40 ゜,南偏东25 ゜
2500-2849m,倾角6-8 ゜,南偏东25 ゜
断点位置:1632m、2350m、2444m
N2d:506m N1t:1250m N1s:1812m
E2-3a:3067m E1-2z:4128m
K2d:4360m
506-1854m倾角52-55゜,南倾
1854-2170m倾角50-60゜,南倾 2170-2200m倾角40゜,南偏北 2200-2440m倾角40-50゜,南倾 2440-2470m倾角50-60゜,南倾 2470-2636m倾角50-60゜,南倾
NDS-PERFORM钻井 系统
地应力测定方法
❖ 应用构造地质力学方法研究地应力的相对大 小及大致方位
❖ 应用成像测井确定地应力的方位 ❖ 应用水力压裂资料确定地应力大小 ❖ Kaiser 效应试验测定地应力大小
根据断层特点及走向确定地应力的大小及方向
根据断层特点确定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地应力方向: 最大水平主地应力方向平行断层延伸方向 上覆地层压力v >最大水平主地应力H> 最小水平主地应力h
W3Ⅲ
W3Ⅲ (TVD:2812.57m)
(TVD:3120.00m)
例
?
0
500
1000 m
T
干 层 可能油层
正断层
剖面位置示意图
T′
6
1900-2350m,倾角56 ゜,倾向南 2350-2444m,倾角18-20 ゜,倾向南偏东45 ゜ 2444-2500m,倾角40 ゜,南偏东25 ゜
2500-2849m,倾角6-8 ゜,南偏东25 ゜
断点位置:1632m、2350m、2444m
N2d:506m N1t:1250m N1s:1812m
E2-3a:3067m E1-2z:4128m
K2d:4360m
506-1854m倾角52-55゜,南倾
1854-2170m倾角50-60゜,南倾 2170-2200m倾角40゜,南偏北 2200-2440m倾角40-50゜,南倾 2440-2470m倾角50-60゜,南倾 2470-2636m倾角50-60゜,南倾
NDS-PERFORM钻井 系统
地应力测定方法
❖ 应用构造地质力学方法研究地应力的相对大 小及大致方位
❖ 应用成像测井确定地应力的方位 ❖ 应用水力压裂资料确定地应力大小 ❖ Kaiser 效应试验测定地应力大小
根据断层特点及走向确定地应力的大小及方向
根据断层特点确定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地应力方向: 最大水平主地应力方向平行断层延伸方向 上覆地层压力v >最大水平主地应力H> 最小水平主地应力h
W3Ⅲ
W3Ⅲ (TVD:2812.57m)
(TVD:3120.00m)
例
?
0
500
1000 m
T
干 层 可能油层
正断层
剖面位置示意图
T′
6
《地应力与裂缝预测》PPT课件

地 应 力 场 有 限 元 数 值 模 拟
地应力测井解释
计算模式的选择
垂向应力: 单轴应变:
V
H
(h)gdh
0
H
h
1
V
黄氏模式:
h
PP
1
(V
PP )
1(V
PP )
H
PP
1
(V
PP ) 2 (V
PP )
2. 储层裂缝预测
•微裂纹、裂隙、裂缝、断层 •裂缝普遍存在
V 0.021 D
地
H 0.7 0.023 D
应 大港油田( 0─4000m) h 0.5 0.018 D
力
V 0.021D
随
H 10.5 0.03D
深 华北油田(1500─3200m) h 5.87 0.021 D
度
V 0.021 D
的 变 化
胜利油田(1300─3300m)
构造变形对裂缝形成的主导作用
构造变形的大小+岩石塑脆性
•岩性 •构造曲率大的部位(背斜轴部) •埋深增大,裂缝密度减小 •岩层厚度越大、裂缝密度越小 •断层附近裂缝发育较强
(拌生缝、应力集中区、断层上盘比下盘发育)
储层裂缝探测方法
•野外露头观测 •岩心观测 •测井(FMS、FMI、BHTV) •试井 •注采试验 •S波分裂
H h
22.58 0.034 D 11.65 0.022 D
V (0.021 - - - 0.022 )D
H 27.1 0.036 D 中原油田(1830─3881m) h 16.6 0.024 D
V 0.022 0.026 D
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
断层的作用
– 构造应力较弱时,软地层中水平应力大 – – 构造应力较强时,硬地层中水平应力大
地应力及其原理PPT课件

层重量,而水平应力是泊松效应的结果。
第十九页,共110页。
▪ 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 20年代指出“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仅影响地壳 上层一定厚度的情况下,水平应力分量的重 要性远远超过垂直应力分量”。
第二十页,共110页。
▪ 50年代,哈斯特在测试地应力时也发现地 壳上部的最大主应力几乎处处是水平或接 近水平的,而且最大水平应力主应力一般 为垂直应力的1~2倍。
第三十六页,共110页。
▪ 6.3 地应力的变化规律 ▪ 通过理论、地质调查和大量的地应力测量资料的分
析与研究,已初步认识到浅部地壳应力分布的一些 基本规律: ▪ (1)地应力是个相对稳定的非稳定应力场,它是时间 和空间的函数。
▪ 地应力在绝大部分地区是以水平应力为主的三向不等压 应力场。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而 变化的,因而它是一个非稳定的应力场,
▪我国大陆板块发 生变形,产生水平 压应力场,其主应 力迹线如图4-1所 示。
第二十六页,共110页。
(2)地幔热对流引起的应力场 由硅镁组成的地幔因温度很高
,具有可塑性,并可以上下对流 和蠕动。当地幔深处的上升流 到达地幔顶部时,就分为两股 方向相反的平流,经一定流程 直到与令一对流圈的反向平流 相遇,一起转为下降流回到地球 深处,形成封闭的循环体系。地 幔热对流引起地壳下面的水平
第二十三页,共110页。
▪ 6.2 地应力的成因 ▪ 产生地应力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至今也不
是十分清楚。 ▪ 近30多年来的实测和理论分析表明,地应力
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各种运动过程密切相关,
第二十四页,共110页。
▪ 6.2地应力的成因
▪ 包括:板块边界受压、地幔热对流、地球内应 力、地心引力、地球旋转、岩浆侵入和地球非 均匀扩容等。
第十九页,共110页。
▪ 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 20年代指出“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仅影响地壳 上层一定厚度的情况下,水平应力分量的重 要性远远超过垂直应力分量”。
第二十页,共110页。
▪ 50年代,哈斯特在测试地应力时也发现地 壳上部的最大主应力几乎处处是水平或接 近水平的,而且最大水平应力主应力一般 为垂直应力的1~2倍。
第三十六页,共110页。
▪ 6.3 地应力的变化规律 ▪ 通过理论、地质调查和大量的地应力测量资料的分
析与研究,已初步认识到浅部地壳应力分布的一些 基本规律: ▪ (1)地应力是个相对稳定的非稳定应力场,它是时间 和空间的函数。
▪ 地应力在绝大部分地区是以水平应力为主的三向不等压 应力场。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而 变化的,因而它是一个非稳定的应力场,
▪我国大陆板块发 生变形,产生水平 压应力场,其主应 力迹线如图4-1所 示。
第二十六页,共110页。
(2)地幔热对流引起的应力场 由硅镁组成的地幔因温度很高
,具有可塑性,并可以上下对流 和蠕动。当地幔深处的上升流 到达地幔顶部时,就分为两股 方向相反的平流,经一定流程 直到与令一对流圈的反向平流 相遇,一起转为下降流回到地球 深处,形成封闭的循环体系。地 幔热对流引起地壳下面的水平
第二十三页,共110页。
▪ 6.2 地应力的成因 ▪ 产生地应力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至今也不
是十分清楚。 ▪ 近30多年来的实测和理论分析表明,地应力
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各种运动过程密切相关,
第二十四页,共110页。
▪ 6.2地应力的成因
▪ 包括:板块边界受压、地幔热对流、地球内应 力、地心引力、地球旋转、岩浆侵入和地球非 均匀扩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变化的应力,地质作用残存的应力。
• 二. 地应力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 地应力是引起采矿、水利水电、土木建筑和其他各种地下工
程或露天岩石开挖工程变形和破坏的原始动力,
• 是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属性,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实现岩石 工程开挖设计和决策的必要前提条件。
• 2 地应力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 为了对各种岩石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挖设计和施工,就
必须对影响工程稳定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充分调查,
• 只有详细了解了这些工程影响因素,通过定量计算和分析, 才能做出既经济又安全实用的工程设计。
• 例如:对于矿山来说,只有掌握了具体工程区域的地应力 条件,才能合理确定矿山总体布置,确定巷道和采场的最 佳断面形状、断面尺寸等。
• 在确定巷道和采场走向时,也应考虑地应力的状态,最理 想的走向是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
• 2)金尼克假设 • 1926年,原苏联学者金尼克修正了海姆的静水压力假设, • 他认为地壳中各点的垂直应力等于上覆盖岩层的重量, • 而侧向应力(水平应力)是泊松效应的结果,其值应为
乘以一个修正系数。
H
• 2)金尼克假设
• 金尼克根据弹性理论(假定岩体是均匀的、连续的弹性介质体, 得出水平应力总归小于铅垂应力的结论),
在均匀岩体中,岩体的自重初始应力状态为:
z H
x
y
1zz来自xy yz zx 0对于均质成层岩体:
n
z i hi i 1
岩体力学
2020/5/28
1
第四章 岩体地应力及其测量方法
学习指导: 主要介绍岩石的初始应力概念,包括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初
始应力的量测方法及原理,扁千斤顶法和应力解除法等。 重点
岩体的初始应力概念 岩体初始应力的测量方法
• 4 岩体地应力及其测量方法 • 4.1概述
• 4.1.1 基本概念 • 地应力:系指天然环境下地壳岩土体内某一点所固有的应力状
• 这样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地应力是静水压应力的理论和垂直 应力为主的观点。
c 地应力分布理论:
3)李四光: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仅影响地壳上层一定厚度的情 况下,水平应力分量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垂直应力分量。
4)哈斯特:地应力测量发现存在于地壳上部的最大主应力几 乎处处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从根本上动摇了地应力是静水 压力的理论和以垂直应力为主的观点。
v H
h
1
H
• 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 20年代指出“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仅影响地壳上层一定厚度的 情况下,水平应力分量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垂直应力分量”。
• 50年代,哈斯特在测试地应力时也发现地壳上部的最大主 应力几乎处处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而且最大水平应力主 应力一般为垂直应力的1~2倍。
5)近期研究:重力作用和构造运动是引起地应力的主要原因, 其中尤以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对地应力的形成影响最大。当 前的应力状态主要由最近一次的构造运动所控制,但也与历 史上的构造运动有关。
• 因此,重力作用和构造运动是引起地应力的主要原 因, 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可能通过数学计算或模型 分析的方法来获得,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应力状态,唯 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地应力测量。
态,即未受人工开挖扰动的应力,称为地应力或原岩应力。
• 次生应力:受开挖、手动影响,在影响范围以内的原岩应力平 衡状态被破坏后的应力称为次生应力或诱发应力。
• 应力重分布:原岩应力到次生应力的转换过程。
4.2 地应力概论
• 一、 地应力 • 地应力分为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 • 自重应力:由上覆岩体的自重所引起的应力; • 构造应力:地层中由于过去地质构造运动产生和现在正在活动
• 认为这个测压系数等于
,即:
• 式中:
—上覆盖岩层的泊松比,岩石的泊松比的常值范围
为0.15~0.30。
1
v
H , h
1
H
• 此时,当 0.5 h 时v, H
只是金尼克假说的一个特例。
,即海姆假说
• 同期的其他一些人主要关心的也是如何用一些数学公式 来定量地计算地应力的大小,并且也都认为地应力只与重力 有关,即以垂直应力为主,他们不同点只在于测压系数的不 同。
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 (1)岩体的自重应力 在均匀岩体中,深度为z处的岩体的竖向自重应力为:
z H
在半无限体中任一微元体上的正应力 均为主应力,且有
x y, x y 0 xy yz zx 0
根据虎克定律:
x
y
1 E
(
x
( y
z)
0
得:
x
y
1
z
z
其中λ为岩体静止侧压力系数。
• 当然,在实际工程中还要综合考虑工程需要和其它影响因 素。
• 综上所述,地应力的特点及其重要性如下: • 1、地应力是地下工程围岩变形破坏原始动力; • 2、地位相当于工程中习惯性理解的外荷载,但又与材力、弹力
中泛指的外荷载有所不同;
• 3、地下工程是先受力,后开挖,并且地应力从开挖前到最终一 直对围岩起着作用;
小结
地应力分布理论:
1)海姆假设:(首次提出了地应力的概念,静水压力假设)
海姆假说:在岩体深处的初始垂直应力与其上覆岩体的重量成
正比,而水平应力大致与垂h直应 力v 相等H。
2)金尼克假设:(弹性力学假设)
,
v 为上覆岩层的柏松比。
修正了海姆的静水压力假设,认为地壳中垂直应力等于上覆岩 层重量,而水平应力是泊松效应的结果。
• 4、地应力是涉及地壳问题、地下工程问题理论分析、计算中最 基础的原始资料。
• 4.3 地应力的成因
• 1)海姆假设:
•
在前言中我们已经介绍过,人们认识地应力还只是近
百年的事,1878年瑞士的地质科学家海姆(A.Heim)在大型
越岭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通过观察与分析,首次提出了地应
力的概念,
1)海姆假设: 假设地应力是静水应力状态,即地壳中任意一点的应力在各个方 向上均相等,并且等于单位面积上覆盖岩层的重量,即:
式中: —水平应力; —垂直应力; 容重; —覆盖岩层的深度。
h v H
h
v
H
—覆盖岩层的
• 海姆认为: • (1)原岩应力各向等压,即静水压力状态。 • (2)上覆岩体的重量,历经漫长的地质年代后,由于材料的蠕
变性及地下水平方向的约束条件,导致水平应力最终与铅重应 力相均衡。
• 这一法则,仍被许多岩石力学家在认识深部地应力状态时所接 受。
• 二. 地应力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 地应力是引起采矿、水利水电、土木建筑和其他各种地下工
程或露天岩石开挖工程变形和破坏的原始动力,
• 是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属性,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实现岩石 工程开挖设计和决策的必要前提条件。
• 2 地应力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 为了对各种岩石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挖设计和施工,就
必须对影响工程稳定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充分调查,
• 只有详细了解了这些工程影响因素,通过定量计算和分析, 才能做出既经济又安全实用的工程设计。
• 例如:对于矿山来说,只有掌握了具体工程区域的地应力 条件,才能合理确定矿山总体布置,确定巷道和采场的最 佳断面形状、断面尺寸等。
• 在确定巷道和采场走向时,也应考虑地应力的状态,最理 想的走向是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
• 2)金尼克假设 • 1926年,原苏联学者金尼克修正了海姆的静水压力假设, • 他认为地壳中各点的垂直应力等于上覆盖岩层的重量, • 而侧向应力(水平应力)是泊松效应的结果,其值应为
乘以一个修正系数。
H
• 2)金尼克假设
• 金尼克根据弹性理论(假定岩体是均匀的、连续的弹性介质体, 得出水平应力总归小于铅垂应力的结论),
在均匀岩体中,岩体的自重初始应力状态为:
z H
x
y
1zz来自xy yz zx 0对于均质成层岩体:
n
z i hi i 1
岩体力学
2020/5/28
1
第四章 岩体地应力及其测量方法
学习指导: 主要介绍岩石的初始应力概念,包括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初
始应力的量测方法及原理,扁千斤顶法和应力解除法等。 重点
岩体的初始应力概念 岩体初始应力的测量方法
• 4 岩体地应力及其测量方法 • 4.1概述
• 4.1.1 基本概念 • 地应力:系指天然环境下地壳岩土体内某一点所固有的应力状
• 这样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地应力是静水压应力的理论和垂直 应力为主的观点。
c 地应力分布理论:
3)李四光: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仅影响地壳上层一定厚度的情 况下,水平应力分量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垂直应力分量。
4)哈斯特:地应力测量发现存在于地壳上部的最大主应力几 乎处处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从根本上动摇了地应力是静水 压力的理论和以垂直应力为主的观点。
v H
h
1
H
• 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 20年代指出“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仅影响地壳上层一定厚度的 情况下,水平应力分量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垂直应力分量”。
• 50年代,哈斯特在测试地应力时也发现地壳上部的最大主 应力几乎处处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而且最大水平应力主 应力一般为垂直应力的1~2倍。
5)近期研究:重力作用和构造运动是引起地应力的主要原因, 其中尤以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对地应力的形成影响最大。当 前的应力状态主要由最近一次的构造运动所控制,但也与历 史上的构造运动有关。
• 因此,重力作用和构造运动是引起地应力的主要原 因, 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可能通过数学计算或模型 分析的方法来获得,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应力状态,唯 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地应力测量。
态,即未受人工开挖扰动的应力,称为地应力或原岩应力。
• 次生应力:受开挖、手动影响,在影响范围以内的原岩应力平 衡状态被破坏后的应力称为次生应力或诱发应力。
• 应力重分布:原岩应力到次生应力的转换过程。
4.2 地应力概论
• 一、 地应力 • 地应力分为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 • 自重应力:由上覆岩体的自重所引起的应力; • 构造应力:地层中由于过去地质构造运动产生和现在正在活动
• 认为这个测压系数等于
,即:
• 式中:
—上覆盖岩层的泊松比,岩石的泊松比的常值范围
为0.15~0.30。
1
v
H , h
1
H
• 此时,当 0.5 h 时v, H
只是金尼克假说的一个特例。
,即海姆假说
• 同期的其他一些人主要关心的也是如何用一些数学公式 来定量地计算地应力的大小,并且也都认为地应力只与重力 有关,即以垂直应力为主,他们不同点只在于测压系数的不 同。
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 (1)岩体的自重应力 在均匀岩体中,深度为z处的岩体的竖向自重应力为:
z H
在半无限体中任一微元体上的正应力 均为主应力,且有
x y, x y 0 xy yz zx 0
根据虎克定律:
x
y
1 E
(
x
( y
z)
0
得:
x
y
1
z
z
其中λ为岩体静止侧压力系数。
• 当然,在实际工程中还要综合考虑工程需要和其它影响因 素。
• 综上所述,地应力的特点及其重要性如下: • 1、地应力是地下工程围岩变形破坏原始动力; • 2、地位相当于工程中习惯性理解的外荷载,但又与材力、弹力
中泛指的外荷载有所不同;
• 3、地下工程是先受力,后开挖,并且地应力从开挖前到最终一 直对围岩起着作用;
小结
地应力分布理论:
1)海姆假设:(首次提出了地应力的概念,静水压力假设)
海姆假说:在岩体深处的初始垂直应力与其上覆岩体的重量成
正比,而水平应力大致与垂h直应 力v 相等H。
2)金尼克假设:(弹性力学假设)
,
v 为上覆岩层的柏松比。
修正了海姆的静水压力假设,认为地壳中垂直应力等于上覆岩 层重量,而水平应力是泊松效应的结果。
• 4、地应力是涉及地壳问题、地下工程问题理论分析、计算中最 基础的原始资料。
• 4.3 地应力的成因
• 1)海姆假设:
•
在前言中我们已经介绍过,人们认识地应力还只是近
百年的事,1878年瑞士的地质科学家海姆(A.Heim)在大型
越岭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通过观察与分析,首次提出了地应
力的概念,
1)海姆假设: 假设地应力是静水应力状态,即地壳中任意一点的应力在各个方 向上均相等,并且等于单位面积上覆盖岩层的重量,即:
式中: —水平应力; —垂直应力; 容重; —覆盖岩层的深度。
h v H
h
v
H
—覆盖岩层的
• 海姆认为: • (1)原岩应力各向等压,即静水压力状态。 • (2)上覆岩体的重量,历经漫长的地质年代后,由于材料的蠕
变性及地下水平方向的约束条件,导致水平应力最终与铅重应 力相均衡。
• 这一法则,仍被许多岩石力学家在认识深部地应力状态时所接 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