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加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路与措施

加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路与措施

加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路与措施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面临着传统文化遗产的丧失和衰败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农村的宝贵文化遗产,需要制定出一系列的思路和措施。

本文将就如何加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探讨。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只有依法加强保护,才能确保农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有效展开。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与政府、学者以及民间组织的合作,共同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确保相关制度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二、建立健全保护机制为了保护农村文化遗产,需要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

首先,应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建设,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提高相关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同时,需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遗产的考古和调查工作,掌握全面的文化遗产资源情况。

此外,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机制,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推进科技应用与保护工作相结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通过应用遥感技术、激光测绘技术等,对农村文化遗产进行精确、全面的勘测和保护。

同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打造出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形式,提高民众对农村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四、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是加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

通过宣传,可以提高民众对农村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的意识。

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传播农村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同样,可以组织展览、讲座等活动,增加对农村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宣讲力度。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合作,可以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

此外,可以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加深各国之间对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和认识。

六、加强教育与培训工作加强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它凝聚着历史、民俗、艺术、哲学等诸多方面的智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它帮助我们记住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提供指引。

同时,传统文化也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2.文化多样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全球文化生态的平衡。

3.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艺术形式等,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4.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旅游、手工艺、影视等产业的发展优势,促进经济增长。

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1.现代化冲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传统习俗和技艺逐渐消失。

2.文化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强势输入,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冲击,使得一些传统价值观和习俗被边缘化。

3.资源流失:一些传统技艺和知识因为缺乏传承而流失,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

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和策略政策支持1.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法保护。

2.政策扶持: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如提供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

3.人才培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确保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社会参与1.公众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民间组织参与: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形成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个人共同参与的局面。

3.文化交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保护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农村文化的丧失。

传统文化是农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作为农村的宝贵财富,应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加强对传统村落、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其次,农村居民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传统戏曲、民俗活动等,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方式,增强农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

此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建立传统文化的数据库和档案,为后人提供参考和学习的资源。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注重家庭教育,传承家族的传统文化,如家训、家风等,培养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要加强学校教育,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此外,要加强社区组织与农民合作社的建设,通过组织传统文化展览、文化交流等活动,增加农民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参与度。

三、传统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传统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应实现良性互动与融合。

首先,要挖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传统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要鼓励农村居民创业创新,将传统文化与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利用现代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传播农村的传统文化,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总结:传统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保护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推动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

保护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推动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

保护传承农村传统文化推动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一、引言乡村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逐渐受到冲击,急需保护和传承。

本文将从保护传承农村传统文化、推动建设美丽乡村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二、保护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 传承农村传统文化是维护乡村风貌的重要途径。

乡村传统文化蕴含着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民间艺术,是乡村的魂灵和标志。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乡村的原汁原味,使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至于丧失自身特色。

2. 传承农村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乡村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我国传统的美德和价值观念,如孝道、礼仪、勤俭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之一。

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三、推动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1. 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来鼓励乡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可以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或基金,资助和支持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2. 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举办乡村文化节、传统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游客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体验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3. 引导乡村青年参与传统文化传承。

组织乡村青年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热爱乡村的文化爱好者,我深知乡村传统文化的珍贵和重要性。

乡村是我们的根,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血脉。

保护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更多有识之士一起,为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总结乡村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护措施与建议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历史的重要遗产。

如何保护农村文化、传承发展农村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当前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提出关于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首先,要加强农村文化的保护意识,提高农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认同。

只有让农民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是独特、宝贵的,才能真正保护好农村文化。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对农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农村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建筑、习俗、传统技艺等,这些都是农村文化的珍贵财富。

应该加强对这些遗产的保护,修缮老建筑,保留传统手工艺等。

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这些文化。

另外,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农村文化的传播。

媒体是现代社会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文化,传播农村文化的精华。

此外,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还要注重对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

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支持,应该加强对这些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对农村文化的专业水平和认同度。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和保护。

农村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应该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扶持农村文化的发展,提升农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此外,要注重对农村文化名人和代表人物的保护和宣传。

农村文化名人和代表人物是农村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保护,传播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认同他们。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农村文化节庆活动的推广。

农村文化节庆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推广这些节庆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农村文化。

杭州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杭州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杭州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背景介绍杭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农村传统文化资源。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杭州农村传统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标准格式的文本。

二、杭州农村传统文化的意义1. 丰富的历史遗产:杭州农村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包括传统建造、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

2. 人文精神的传承:杭州农村传统文化代表了杭州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3. 社会凝结力的来源:农村传统文化是杭州农村社区凝结力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杭州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杭州农村传统文化,我们提出以下措施:1.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杭州农村传统建造、古村落、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修缮和维护古建造,保护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

2. 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活动,组织学习传统技艺和技能的培训班,培养后继人材。

3. 社区文化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表演等,增强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参预和认同。

4. 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整合杭州各地的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建立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四、杭州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杭州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效果,我们将进行以下评估工作:1. 资源保护评估:评估对杭州农村传统建造、古村落、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效果,包括修缮程度、文物保护情况等。

2. 教育成果评估:评估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成果,包括参预人数、学习效果等。

3. 社区活动评估:评估社区文化活动的效果,包括参预人数、活动反响等。

4. 文化资源整合评估:评估文化资源整合工作的效果,包括交流合作项目的数量和成果等。

五、结语通过加强对杭州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能够保留和传承丰富的历史遗产,传承人文精神,增强社区凝结力。

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导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失,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并撰写了本报告。

本报告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全面评估乡村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

1. 调查背景乡村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

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下,乡村传统文化逐渐式微,亟待保护和传承。

为了解乡村传统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一项深入调查。

2. 乡村传统文化现状评估2.1 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当前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严峻。

许多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亟需加强保护力度。

2.2 传统节日传承乡村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出现了改变,陷入了形式主义和商业化的怪圈。

2.3 乡土文学传承乡土文学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承载着丰富的乡土情感和价值观念。

然而,我们的调查显示,乡土文学正面临着边缘化和忽视的困境。

3. 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方向与建议3.1 教育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老一辈的人传给后一辈,更要加强教育传承。

建议在学校教育课程中加入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教育,培养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责任心。

3.2 活化利用乡村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议政府和相关组织加大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力度,积极推动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3.3 创新与融合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形式上,应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与融合。

建议在传统节日庆祝中注入现代元素,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与参与。

【总结】乡村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面临严峻的保护和传承挑战。

在保护乡土文化遗产的我们应该加强教育传承,活化利用传统文化,并推动创新与融合。

农村工作的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

农村工作的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

农村工作的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工作的乡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风险。

然而,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传统和历史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社会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传统节日及习俗的传承传统节日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中秋节等。

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在节日里举办传统习俗比赛,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传承乡土文化。

二、学校教育的推广农村学校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应该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设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乡土文化,如手工艺制作、传统舞蹈等,可以使他们对乡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农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传统村落、古建筑等。

要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需要设立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

此外,还可以举办文化遗产节,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加对乡土文化的重视。

四、乡村文化节的举办乡村文化节是丰富农村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可以展现农村的乡土文化和传统艺术。

比如,举办民间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品展览等,吸引游客和参与者,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

五、艺术家的角色艺术家在乡土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创作艺术作品来唤醒人们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艺术家还可以通过开展艺术家在农村的创作营地,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和合作,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六、社区组织活动农村社区是乡土文化传承的基地,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书法比赛、乐器表演等,可以鼓励居民参与,增加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社区也可以举办座谈会、讲座等活动,邀请乡土文化专家进行讲解,增加对乡土文化的了解。

七、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传统手工艺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染织、陶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中共昭通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协助做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的通知》(**〔**〕5号)文件要求,根据县委安排,由县委政策研究室牵头,县文体局、县民宗局抽调专人配合,认真对全县农村传统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传统文化遗存背景
**县现行行政区划共辖10镇5乡,其中民族乡5个,是全市民族乡最多的县。

全县共133个村民委员会,其中28个民族村,4个城镇社区,2921个村民组。

其中474个民族聚居村寨,国土面积2804平方公里。

**年年末统计总人口569610人,少数民族人口76051万,占 13.4 %,其中苗族50810人,彝族 24194 人,回族 153人。

二、农村传统文化概况
我县非物质文化为主体的农村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省级公布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就有苗族芦笙舞传承人杨永松(2010年亡故),苗族腊染艺人朱开秀,竹雕工艺传承人国定聪,彝族酒礼歌传承人王学成等4名,《彝族酒礼歌》进入**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与盐津、镇雄联合申报的《端公戏》亦为省级名录。

县域内主要居住的少数民族以苗族和彝族为主,共他民族零星居住,苗族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县境内苗语分为川滇黔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两种,苗族古歌和芦笙舞是苗族人民记载从远古以来历史文化的载体,加以可以即景抒情,自由传唱的飞歌,一个民族的文化便得以在歌声中表现出来;顺着古歌所记载的线索,乌蒙山区名山大川,人文历史、婚嫁习俗,祭祀场所,迁徙路线等都可以得以考证。

苗族传统花山节、七月半、中秋节是展现民族文化的节日。

操川滇黔次方言苗族地区的跳坛祭祀和滇东北次方言地区自然与祖宗集体崇拜的山林
祭祀民族文化较为丰厚,有待进一步发掘。

**彝族是最古老的世居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东部方言,威宁、芒布次方言区,彝族有自已古老的文字,现濒临失传,我县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如祭祀舞蹈《灵桶舞》、也称铃铛舞。

用肢体语言表现了古人类学习狩猎、农耕、战争、祭亡灵等社会活动场景。

彝族文化内涵丰富,传统歌舞有“酒礼歌”、“小鸟飞”、“撒麻舞”以及对歌、故事歌等,彝语地名遍布全县,这些地名诠释着**古代民族迁徒,发展和变迁的历史。

其中古彝文记载的夜郎国地名就
有多处。

彝文黄氏神祖碑用古彝文镌刻,彝族文人陇润南、禄盛田等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摩崖石刻;伐乌关、火烧坝、拖姑梅彝族土目庄园既有川南庄园风格,有西方建筑成分,也有民族元素。

其他如树林菜家人(民族识别认定为彝族支系)的擀毡技艺,举族以此为业,传承久远,独树一帜;大湾子皮绵纸制造技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龙街的土陶器烧制,用古老的传统制作技术制作,牛街、柳溪竹编、竹雕工艺等传统手工技艺仍然在流传。

另外我县民族民间文化还有《苗族古歌》、《打鼓草》、《唢呐调》、《召赞和爷让彩娥召彩和卯蚩彩娥翠》、《毕萧那》等。

**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三、不可移动文物概况
**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从2007年开展以来,对全县15个乡镇,137个村委、社区进行了认真、严肃,科学全面的调查,通过对实地每个个体文物进行历史意义、文物价值、人文、及自然环境、文物现状等进行考证,对文物坐标、坐落地点、文物类别、文物形状、保护面积等进行勘测,拍摄、登记,共普查登记了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共六大类,25个小类,总共84个不可移动文物点(处),经国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修订,现有六大类,25个小类,65点(处)不可移动文物。

其中在第二次文物普查基础上进行核实复查项目18处,新发现文物47处,消失文物14处。

拍摄录入照片108张,绘制图纸71幅。

经省市确定的红色革命遗址94处,具体涉及罗炳辉、刘平楷、红二•六军团长征乌蒙回旋战、红军滇川黔游击纵队、救贫义勇军四、五路军等,红色文化丰富、厚重。

四、保护建议
(一)组织一次农村传统文化全面调查,通过全面调查摸清全县农村传统文化文化遗产家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所有现存濒危农村传统文化文化遗产进行拍摄、录音、摄像和计算机录入整理并存入档案。

以县政府名义公布一批县级农村传统文化文化遗产。

(二)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有复查不可移动文物18处,新发现47处,共计65处。

建议对现存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挂牌保护,公布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对一些珍贵文化遗存,如钟鸣禄氏门联石刻、毛坪黑神庙龙柱及部分古建筑进行修复式抢救保护。

以后在批建工程时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程序办理,督促批建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建设区内的文物进行保护,以减少人为毁坏文物。

(四)**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物,如革命军事家罗炳辉故居,早期革命先驱刘平楷烈士故居,红二、六军团乌蒙回旋战寸田、奎香指挥部,镇、彝、威地下党支部旧址等。

这些文物价值高,意义重大,红二、六军团进住我县奎香、寸田,指挥乌蒙回旋战期间,任弼时,贺龙、萧克、关向应、王震等开国元勋在我县留下了足迹。

建议由政府和上级文物管理部门尽快筹措资金,组织专家论证,及时对红二、六军团批挥部进行恢复原貌,修复如旧的抢救性保护。

对镇、彝、威地下支部旧址可结合桐子林古驿站保护进行维修保护,对刘平楷烈士故居进行抢救性保护。

(五)文物遗存是文化瑰宝,是研究一个地方各时期历史、地理、军事、政治、经济的实物依据,但如果只是孤立地把他看作一个研究对象是不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打造地方知名品牌,是必然的趋势。

而不可移动文物正是这一历史文化优势的主要载体之一。

所以在加大发掘、保护力度的同时,开发、利用我县不可移动文物已刻不容缓。

要达到开发利用和发掘保护相结合,在保护中有效利用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在利用中有效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使之相得益彰。

如龙安瘦石山摩崖石刻,龙街拖姑梅陇氏庄园,洛旺云台山寺庙,洛旺清代碉楼,树林仙水庙等皆可开发为地方景点,供人们娱悦,供人们点评。

(六)把不可移动文物和农村传统文化遗产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共同开发,相互补充,使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及农村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使景观内容更加丰富,以彰显出景观的“秀”和“灵”。

我县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和旅游规划的景点基本相同,如小草坝风景区可与罗炳辉纪念馆、瘦石山摩崖石刻等红色革命文物和人文景观相连接;在开发海子坪自然保护区的同时,将有千年历史的佛教禅宗云台山寺庙纳入规划。

在开发红二、六军团长征乌蒙回旋战红色旅游线路时,把二、六军团指挥部,红军桥等作为主线打造,恢复如旧,即保护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