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读完《楚辞》,我深受感动,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独特魅力。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展现了古代楚国人民的生活、悲欢离合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离骚》中,屈原以华丽的辞藻和深邃的思想,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和追求。
在《天问》中,屈原以对天地万物的探索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展现了对宇宙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热爱。
在《九歌》中,屈原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古代楚国的风土人情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读完《楚辞》,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楚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考,以及他们对自然、人生和国家的深刻理解。
在这些古老的篇章中,我看到了人类对生命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也看到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的珍视。
通过阅读《楚辞》,我不仅对古代楚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被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
独特魅力所打动,也被其中对生命、自然和国家的思考所启发。
《楚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它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楚辞》读后感。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完《楚辞》,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到了楚国人民的激情和坚韧。
《楚辞》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楚国人民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离骚》这篇诗。
诗中作者屈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楚国的忠诚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心声融入到诗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这种真情实感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楚辞》中的诗歌表达方式独特而丰富,充满了音韵美和意境美。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每一首诗都像一幅画,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读完《楚辞》,我对古代文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楚辞》中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了爱情、忠诚、乡愁等各个方面。
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代楚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他们对家园的深情厚意。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楚国的文化和风貌。
读完《楚辞》,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打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读完《楚辞》,我深受感动,对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有了更深的体会。
《离骚》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活出自己的精彩。
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让人感叹爱情的伟大和坚定。
《卜算子》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露为霜不继卧”让我深受启发,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而“长忆观灯处,只应是,地角天涯未是非”则让我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更加坚定。
《九歌》中的“怨谁不言,心自悲伤”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这种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令人钦佩。
而“君子好逑,立不易方”则表达了作者对正直品德和坚
定信念的向往,这种高尚的品质让人敬佩和感动。
总的来说,《楚辞》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它让我更加珍惜生活,珍惜爱情,坚定信念,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活出自己的精彩。
它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永远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感悟。
屈原的《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当我翻开《楚辞》这部古老的诗歌集,仿佛被时光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楚国,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沉淀。
我深入其中,探寻每一首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集,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
它不仅展现了屈原等人的卓越才华,更反映了楚国文化的繁荣和多彩。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屈原的作品所打动。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人民和理想的深深忧虑和执著追求。
他的辞赋中,流露出一种高洁的情操和激昂的情感,使人深受感染。
屈原在《楚辞》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象征、隐喻、对比等,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他善于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使得诗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屈原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辞赋中,充满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同时,我也对楚国的文化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楚辞》这部诗歌集,我了解到了楚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感受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歌的力量和美感。
通过屈原等人的笔触,我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到了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这部诗歌集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如何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楚辞》这部诗歌集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楚国文化和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探寻这部诗歌集的内涵和价值,让它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楚辞》读后感篇1以前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楚辞,但是总没有读过相对完善的全集,最近因为写论文要拓展阅读一些资料,便把楚辞放在了阅读计划中。
这本书注释有的相对繁杂,有的又失之简略,不算是最好的初级读物,作为研究级的初等读物倒是可以。
在阅读古代文学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学术式的读法,但又不能过分感性蜻蜓点水,总的来说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
比如读《论语》,读杨伯峻先生的注译,感觉非常好,也有学术上的启示,也会刻意挑出一两个问题拓展研究一下,但不会针对大量问题找几十种资料来参考。
我也做过少量的专题学术研究,学习使用严谨的方法讨论问题,得出看似正确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我追求的方向。
还是希望自己能感性地与作品接近,但在叙述中不要出现知识性的硬伤。
文学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考证与解读,考证务求详实,解读则多自由,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解读者呢?且从平凡的阅读者开始吧。
《楚辞》在诗歌发展历程中是一种极其特别的文体,可以说“空前绝后”,集中取得了成绩(尤其集中在屈原身上),后代很难有大范围的发扬。
这种文体就像一个绝顶高手,发了一阵大招以后就成为了传说。
学习汉语的人从古到今当然都无法绕过楚辞,通行的语文教材也不可能忽略,但是一般的阅读者总与之隔阂较深。
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节选的《离骚》虽然是高考必考内容,学生却背诵困难理解更困难。
不仅楚辞,《诗经》也差不多。
真正喜爱《诗经》的读者如今并不普遍。
这种情形首先跟《诗经》与楚辞距离我们的时代过于遥远有关,尤其是现代文成为主要表达工具以后,许多词语都被束之高阁,成为了语言上的“文物”,缺少使用,自然不能普及。
然而,了解过去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冲动,我们总会一再回望过去,接近那些优美的辞章,并且总会有人从中获取幸福。
谈论《离骚》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足够长,足够丰富,足够荡气回肠,说实在的,我这样的平庸读者配不上这样的作品——很难平视,不免仰视。
大学的时候在湖边背《离骚》,重庆的空气很少流动,因此全身呼吸不是特别顺畅,湖水也不是活水,现在想来都有些气闷。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英文回答:"The Songs of Chu", an anth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a profound and enchanting work that has captivated readers for centuries. Its lyrical prose and evocative imagery transport us to a realm of gods, mythical creatures, and the raw emotions of the human heart.The poems within "The Songs of Chu"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their rich symbolism and allegorical nature. They explore themes of loyalty, exile,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a chaotic world. Through the voicesof legendary figures such as Qu Yuan and Song Yu, the poets express their innermost thoughts and feelings, creating a tapestry of human experience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culture.While the language of "The Songs of Chu" may be ancient, its themes and emotions resonate deeply with readers today.The poems speak to our shared hopes, fears, and aspirations, reminding us of the enduring power of art to connect uswith our past and inspire us in the present.中文回答:初读《楚辞》,我便被其瑰丽的语言和奇异的想象所震撼。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楚辞》读后感篇1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
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
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
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
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二、思君与怨君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
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
于是他又吟咏“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里枯兮,有君寤而追求。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提起《楚辞》,我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浪漫的世界。
说实话,刚开始读《楚辞》的时候,真的有点头疼。
那些生僻的字词,复杂的句式,让我感觉像是在走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
但慢慢地,当我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琢磨,一句一句地去理解,我发现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就拿屈原的《离骚》来说吧,那真叫一个精彩!屈原把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还有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全都融入到了这长长的诗篇里。
他一会儿说自己要像神仙一样骑着飞龙到处遨游,一会儿又感慨自己在人间的不得志。
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汨罗江边,风吹起他的长袍,他满脸忧愁,嘴里念叨着那些诗句。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质的坚持。
他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意思就是那些坏女人嫉妒他长得漂亮、品德好,就到处造谣说他的坏话。
这多像我们生活中那些见不得别人好,到处搬弄是非的人啊!屈原可不管这些,他就是要保持自己的正直和善良,绝不和那些小人同流合污。
还有《九歌》,那里面描写的神灵可太有意思了。
比如说湘君和湘夫人,他们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相互思念的感情,让人觉得又甜蜜又无奈。
想象一下,湘夫人满心欢喜地去和湘君约会,结果等了半天湘君都没来,她那个生气、失落的样子,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和朋友约好了见面,结果被放鸽子的心情?再说说《天问》,屈原一口气提了那么多问题,从天地开辟问到历史兴衰,从神话传说问到人间万象。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总是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屈原也是这样,他对一切都想要探究个明白,这种求知欲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读《楚辞》的时候,我还发现里面有好多美丽的景色描写。
比如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轻轻吹过,洞庭湖的水波荡漾,树叶纷纷飘落。
闭上眼睛,我好像就能感受到那凉凉的秋风,看到那波光粼粼的湖面和飘舞的树叶。
这可比我在公园里看到的秋天美多了!《楚辞》里的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怎么些?对此,七号文库网为您总结了“《楚辞》读后感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文最仅供参考,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七号文库网。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一)
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
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
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
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
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
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
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
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託彭咸之所居”。
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
二、思君与怨君
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
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
于是他又吟咏“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里枯兮,有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悠悠”。
在这段文字中即提到明君,又提到昏君,还提到先寐后寤,可是悔之已晚的晋文公。
这是多么的委婉曲折而有愁肠百结啊。
在诸文中,直接出现怨句“君无度而弗查”、“惜壅君之不识”、“与余言而不信兮”、“施黄棘之枉策”。
甚至想到
要选择一个明君来施展自己的抱负。
也有如慈父般的眷眷之情:“恐皇舆之败绩”“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何不改乎此度”。
如此的拳拳,如此的百转千折,最后选择依然是为国沉躯。
三、去与留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借灵氛之口,屈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呼唤,即离开楚地,另奔汤、禹、武丁、齐桓之类的明君,乘“方壮”之年,“远逝而自疏”,周游上下,立一番功业。
可是,就在“忽乎吾将行”之时,用仆悲马怀,顾而不前来来表达自己最终的抉择。
即使是在流放且毫无起用征兆时,“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最后“鸟飞返乡,狐死首丘”。
在《招魂》一文中,也借用巫阳之口,一再重申此种抉择。
四、坚守自志与随波逐流
借助女媭责备的口吻和厉神占卜的梦境,屈原向我们展示了发自内心的另
一种声音——“何不变此志也?”,并用了鲧“直以亡身”的实例,这其实也是一种现世的深切关怀,即可以荣享富贵,又可以朋友相交,至少可以温饱终日。
可是同时,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发出嘹亮的呐喊:“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离愍而不迁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宁逝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常态”。
最终在《渔父》一文中明确抉择:“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五、执着与逍遥
在《九章.悲回风》中,屈原为我们展示了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在《渔父》一文中,更是通过渔父这一艺术形象给我们明确展示了“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的游戏立场。
在给予明确回应,之后,还留给我们莞尔一笑的神情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余音。
足可饶梁三日。
可是,同样最终是皎皎于世,最终,
屈原无法只忘情于个人的逍遥,不能放任对楚国的责任感,最终离去!
纠结、挣扎、抉择、自沉、殉国,由这些组成的的内心,经历后的抉择,你能不感动吗?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二)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
《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
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
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
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