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考工记—轮人》设计思想初探

《考工记—轮人》设计思想初探

《考工记—轮人》设计思想初探摘要:《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但此外细究书中内容,会发现还有很多和现代设计思想不谋而合之处。

这里我将以《考工记—轮人》为例点出它所体现的几个对现代设计影响很大的观点,包括:形式与功能,以人为本,人机环境。

关键词:功能与形式以人为本人机环境正文《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考工记》中对于造物,有这样总结性的设计思想“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即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这四个条件加起来,才可以得到精良的器物。

但是这些设计思想,是笔者总结性的开篇之词,此外细究书中内容,会发现还有很多和现代设计思想不谋而合之处。

在这里,我将以《考工记—轮人》为例点出它所体现的几个对现代设计影响很大的观点。

一.功能与形式问题——对物本身的关注形式和功能哪个更为重要?从包豪斯以来,设计界就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从现代设计的“形式服从功能”,“少就是多”,到极少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

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必修课程论文题目: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学院 (系):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名称:设计经典文献研究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摘要:《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其中保留的先秦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更是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考工记工艺规范天人合一设计一、《考工记》总述《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

被称为“先秦百工技艺之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考工记》,是经过汉代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是作为其一个部分——《周礼·冬官考工记》出现的。

此书原本无名,《考工记》之名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

《考工记》之被列入中国古代“三礼”之一的《周礼》,就足以说明中国古人已经注意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交融。

《考工记》内容1《考工记》详细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已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乐器、兵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着重谈论的,乃是其中先进的造物和设计思想,以及其对现代设计仍然积极影响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二、《考工记》中的设计分工“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这一段话强调了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百工”的重要性。

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

《考工记》设计思想研究

《考工记》设计思想研究

《考工记》设计思想研究引言:一、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古代工匠技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才能保存至今。

《考工记》通过展现古代工匠的技艺传承和学徒制度,强调了传统工艺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传承,这些技艺才能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

同时,《考工记》还描绘了古代工匠的艰辛努力和对于技艺的执着追求,以此激发读者对于传统工艺的认同和尊重。

正是通过这种认同和尊重,我们才能珍视和继承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传递给后人。

二、保护传统工艺的困境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给古代工匠技艺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逐渐被取代,工匠技艺逐渐失传。

《考工记》中也描绘了这一现象,通过讲述工匠们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冲突,展现了传统工艺面临的困境。

这种冲突也正是《考工记》想要提醒读者的,传统工艺需要得到保护,否则它们将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保护传统工艺,通过各种渠道来传承和推广。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考工记》通过讲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了传统工艺的独特价值。

这些古代工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艺术品。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代表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考工记》通过描绘这些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和技艺,引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

同时,通过《考工记》中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对于工艺制作过程的描述,也向读者展示了传统工艺背后的情感和价值。

这些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珍视并弘扬传统文化。

结论:《考工记》通过对古代工匠技艺的描绘和探讨,传达了保护传统工艺的重要性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工艺的珍贵,尊重并传承它们,使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传统工艺所处的困境,积极采取行动,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孙立斌在《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功能性:孙立斌注重设计作品的功能性,他重视作品的实用性,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他在设计上考虑了各种实际使用的情况,使作品能
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强调形式美:孙立斌在设计作品时,注重作品的整体形式美。

他追
求作品的美感,使设计作品更加美观,让人们在使用时感到愉悦。

他善于
运用不同的技巧和材料,使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高度重视细节:孙立斌认为细节决定成败,他在设计作品时非常注
重细节的处理。

他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使作品更加精致和完美。

他的作
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精细的雕刻、精确的细节处理,这为他的设计作品增添
了独特的魅力。

4.追求创新:孙立斌在设计中追求创新,他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工艺,使设计作品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他善于寻找灵感,注重创造力的发挥,使
设计作品不断与众不同,引领时代的潮流。

5.融合传统与现代:孙立斌的设计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在设计中不仅注重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还吸取了现代设计的元素,使作
品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

他的设计作品既有古典的庄重,又有现代的时尚感。

综上所述,孙立斌在《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注重功能性、强调形式美、高度重视细节、追求创新以及融合传统与现代等方面。

他的
设计思想在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世的设计师
和工匠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考工记》中保留的先秦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工艺规范及完备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理论阐释,并探讨其所谓"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工艺美学观,里面包含了许多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独特设计思想以及非常有意义的设计观念,是中国灿烂农耕文明时代所总结的设计观念,对今天的工业文明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考工记遵礼定制设计分工设计思想《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勺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一、造物思想与礼器制度《考工记》作为官营手工业的技术规则和工艺规范,其造物思想遵循严明的以礼定制、尊礼用器”之礼器制度。

我们知道,远古图腾歌舞,巫术礼仪的进一步完备与分化,至殷周鼎革之际,周公旦据此制礼作乐”系统建立起一整套礼乐治国”的固定制度,确定了以嫡长制、分圭寸制、祭祀制”为核心的礼制法规,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

是故为礼以奉之。

”(左传昭公25年》)礼者也,犹体也。

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

”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

” (《礼记》)可见礼”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文化艺术及日常生活的礼仪制度的总称,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明尊卑,别上下”从而维护尊卑长幼(即君臣父子)森严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探索研究[摘 要]《考工记》记录了百工之事,其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设计思想贯穿其中。

在设计管理思想上,讲究分工合作、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科学性的设计思想既是中国古代“造物”理念的总结,更是未来设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考工记》;设计思想;合以为良;创新;造物思想[中图分类号]J506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11-006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高平.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J].天工,2021(11):65-67.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高 平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作者简介:高平(1982.06—),男,汉族,广东兴宁人,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教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考工记》记载了齐国时期各行各业的手工制作规范及工艺技术,其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工艺美术生产工艺、古代城市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书中最具设计思想价值的,莫过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全书。

以此观点切入并对这一设计思想进行剖析,对于建立现代设计思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周易》到《考工记》中设计思想的变化《易经·说卦》中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1]此处所说的“三才”就是指“天、地、人”,可见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上天下地以及人主宰万物的思想。

战国时期的《孟子·公孙丑下》中写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其中讲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心向背的重要作用。

另《孙膑兵法·月战》中说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可见,讲究顺应天之时运、接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这种思想从《周易》开始便影响着各行各业。

《考工记》中手工艺设计思想与现代服装设计思想对比

《考工记》中手工艺设计思想与现代服装设计思想对比

《考工记》中手工艺设计思想与现代服装设计思想对比一、古代设计理念概述研究《考工记》不仅只是在其造物技术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应对其内涵的设计美学思想与艺术精神进行深入的探究,以传承典籍文化精髓,启发新的艺术审美观念与设计思维模式。

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老师要向我们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所在,研读全书,感触和启发最深的是《考工记》书中关于设计美学思想方面的阐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设计活动处处表现了对和谐的追求,在《考工记》中,这种思想表现的非常突出,在前人时间的基础上,总结了诸多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设计经验,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在《考工记》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 的设计理念,释义为:自然界有季节、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有地气、方位和土脉刚柔的不同,物质材料要上乘,工艺加工技术要高超,总结来说就是要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的结合,可以产生好的设计物品。

这句话明确地阐述了一种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人与自然相通融合的审美宇宙观,具有艺术和人文精神的表述。

它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设计优秀物品的四个要素,它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设计观念,一种“天人合一”的设计观。

《考工记》总结了当时各种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

二、古代设计理念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体现现今研究现状有宋玉立教授对《考工记·画缋》设计思想释读,是关于服装纹饰、色彩方面的研究。

刘明玉教授对《考工记》一书中服饰工艺理论研究等,古代设计理念对现代服装设计思想的影响现今还无人提出研究。

《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一观点从现代服装设计视角来看,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天有时”:古代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

在现今指时间性,看一个作品要放置在具体的语境下来看待,设计思想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才有可能设计出好的服装,比如传统旗袍设计一看就是民国时期的样式设计,不能说民国时期的设计不好,而是不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1.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在中国第一部有关设计的理论著作《考工记》中明确提出了一种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其中讲:“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①“天有时”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地有气”是指地理条件有不同,自然规律有差异;“材有美”是指材料有其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指人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

意思就是说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的结合,可以产生好的设计物品。

它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设计优秀物品的四个要素,它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设计观念,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

“天时”指季节、气候因素。

设计思想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才有可能设计出好的器物。

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前进、发展变化的,时代变更,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在工业社会初期,机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满足人们对物品的大量需求,因此强调功能的需求,如“现代主义”(功能主义)设计风格则是强调形式的简化,突出材料和功能的表现,忽视了装饰的表现和审美意识,如阿道夫·卢斯(Adof Loos 1870-1933奥地利建筑师)在他的论文《装饰与罪恶》中就明确反对设计追求装饰的趋向,阐述理性主义设计理论,认为设计应以实用为主,认为设计的物品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的功能特点之美为美,认为装饰是罪恶的。

②无独有偶,德国工业联盟重要成员,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之一、设计艺术教育家、包豪斯的重要成员、著名建筑设计师米斯·凡·德·罗(Mies Van Rohe 1886-1969)宣传现代设计理论,认为设计应立足“少即是多”的功能主义美学思想。

③而由于看到时代进步,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的一面,“后现代主义”则强烈指责了现代主义忽视产品装饰表现的理念,极力主张装饰个性化,审美情趣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考工记》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历史上对其所做的研究一也很多,但大部分是作为儒家经典的一部分来传注、考证。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著作,仅7100多字,但是寥寥字句却概括了当时官营手工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的三十二个工种,技术之精巧,工艺之精美,是先秦古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设计之路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对我们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考工记》所载的工种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并且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分工有利于磨练百工的精湛的专业技能:协作则突出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

这不仅在当时世界制造业中是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生产制度,对于我们现在的制造业也有深刻的影响。

在设计思想方面,《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就是说,在工艺制作中,应在顺应“天时”、“地气”的前提下,强调“材美”与“工巧”。

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

所谓“材美”,是要求工匠根据实际需要对材料的质地品性进行选择,发挥材料本身的自然美感,而“工巧”,就更多的是对人的技艺和创造才能的要求,必须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

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实现本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天时”和“地气”是造物的两个基本客观条件,而“材美”和“工巧”则是对制器者提出的要求。

一件器物,只有当它具备这四个条件,既包含了人对天然材料的尊重,又发挥了人对天然材料的主观创造性,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它才能成为一件好器物。

《考工记》中的这段论述,强调了“天”、“地”、“材”三种自然因素与人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造物观念中的一个深刻的造物原则,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在中国几千年的器物艺术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我国古代的明式家具,就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集大成者。

工业设计虽然具有相当大的艺术成分。

但其本质是科学性的。

产品要想具有精良的外观品质和优良的使用效能,就必须严格把握工艺流程和人机尺度。

在工艺流程方面,《考工记》就曾论述:“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

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

阳也者,缜理而坚,而齐诸其阳,则毂虽蔽不蔌。

”认识到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在生产加工时必须深入分析它们的材料特点,因材施工,有的放矢,以发挥出材料的最大效能。

这些都是古代工匠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

而现代工艺可以在分子层面进行材料的把握.这为我们对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启迪。

在人机工学方面,《考工记》也提供了朴素的人机尺度思想:“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

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不微至。

无以为戚速也。

轮以崇,则人不能登也;轮以庳,则子马中古登飚也。

放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

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于犊焉,四尺也。

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

”可以看出,古代设计师在制造交通工具时不但考虑到了人体工程学的因素,而且将拉车的畜力也包括在了设计考虑的范围内。

他们提出车轮高度应该适中,太高则不利于使用者登车,太低则会使拉车的马感到吃力。

反观当代的设计,虽体系严谨,理论复杂。

却往往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关系。

设计出的产产品往往不能使消费者感到舒服。

《考工记》提出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

并且这些卓越的设计文明都是由“知者创物”即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再经“巧者述之守之”加以传承和推广的。

至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古代社会人们不仅重视手工艺之设计创新,而且重视手工艺传统的继承和推广:设计之“创物”与传统之“述守”在手工艺生产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这对我们学习时有很大的帮助。

古人都能够继承和推广优秀的传统的手工艺,然而今天的我们却一味的学习外国文化,忘却了自己的文化。

在当代设计中不乏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引用了中国元素,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设计者却是外国人。

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考工记·玉人》篇,制玉按不同身份,不同用途,不同场合而有形制、尺寸、装饰及材质的不同。

《考工记》记载:“天子用全”,即天子所持礼玉由毫无杂质的纯玉制成:“上公用龙”,上公用四玉一石:“侯用瓒”,侯用三玉二石:“伯用
将”,伯则用玉石各半质地更不纯的玉器。

当我们在设计产品时,我们要考虑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位。

了解产品所面向的消费群众,产品的使用场所。

设计出符合消费者的产品。

《考工记·匠人营国》篇记载了古代王城建筑工程的各项标准程式:“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室中度以几,堂中度以筵,宫中度以寻,涂度以轨。

”文献不仅规定了先秦建筑中通行的以标准化实物(如:几、筵、寻、步、轨等)作量度单位,还规定了王城的营建制度,其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王城布局模式更成为后世历代都城恒古不变的营造法式。

标准化、模数化的设计规范除了运用于《考工记》中各项手工艺的制作生产方面,还被运用到产品的检验方面:如“轮人制轮”,只有达到“可规、可水、可县、可量、可权”的标准才算优质产品,轮人还可凭此技术评为“国工”,即国家级高级工匠。

这为现代工业产品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设计是社会物质生产、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中,反映着具体的社会现实。

因此对设计的研究就必须充分注意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考工记》的社会背景问题比较复杂,因此本文第2章着力从历史文献入手寻找线索,初步确立了《考工记》与齐国的关系;进而从齐国的历史入手,确认齐国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并,目.在春秋末战国初由于变法称霸的需要,大力发展手工业;并且由于樱下学派的存在,使得《考工记》的成书有了学术基础;最后通过与齐法家典籍《管子》的对比,确认《考工记》与齐国,与齐法家学说有直接的联系。

由此,我们便确立了《考工记》的社会背景,即是春秋末战国初齐国变法改革的产物,是齐国法家思想在手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考工记》“法和”一体的设计思想,这是齐法家思想在手工业领域的延伸。

而齐法家是非常独特的一个学派,其学说呈现出各学派混合折中的面貌。

这是由于齐国保守势力强大,法家的政策在齐国不能像秦国那样彻底地实施,而只能有所取舍,所以就出现了以法家学说为主,兼采其他各学派的主张的特殊面貌。

表现在《考工记》中就是以刚性、其体的“法”为主体,但又与柔性、抽象的“和”相统一;以功利务实的功能追求为主体,而又.与注重伦理的礼制相
统一。

文章分别通过“法和”一体论、设计本源论、设计目标论和设计方法论来论证这种设计思想。

在“法和”一体论一章中,具体的分析分别论证《考工记》中“法”与“和”。

通过选材以法、制作以法和检验以法来讨论其体制作和检验中“法,,的运用;“法,,在具体的制作中指导设计,而“和”则主要更注重设计的整体功能,注重设计与人之间的关系,力图达到物一物、物一人之间的和谐,实现功能的最大、最优化。

“法和”一体的设计思想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设计中,还贯穿在《考工记》对设计本源、设计目标和设计方法的认识中。

古人认为“物”的创造是与智者圣人联系在一起的,而智者创物的目的是“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即通过“物”的功能使人的生活更加方便。

这便是《考工记》朴素的设计起源论。

而对设计目标的追求则不只是朴素的功能,还注重“物”的伦理意义,即一方面追求功能,两一方面追求礼制,体现出矛盾的折中。

这也便是《考工记》设计思想的独特面貌,貌似矛盾的东西总是能够神奇的统一在一起。

这种独特的现象在中国古代设计中只此一家,就像齐国特殊的文化一样,一方面世俗功利,另一方面却又超凡脱俗。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齐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樱下学宫的存在,使得各种思想能够在一个较宽松自由的氛围里相互学习、融合。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法和”一体的设计思想是功利的,是应对特殊现实而不得己的让步。

在设计中追求功能,也追求礼制。

但是礼制是作为一种工具存在,是为设计能够更好的实现功能而服务的。

在这个意义上,《考工记》开启了中国古代务实、功利的设计传统,尽管表面看上去《考工记》所涉及的设计思想非常混乱,甚至矛盾,但是这是特殊的时代环境和需要造成的。

《考工记》在中国设计史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是开创了国家从宏观战略和治国纲领层面上控制和引导重要手工业的先河。

战国以后,中国逐步实现了政治和文化的统一,而历代统治者对于战略物资、技术都是严格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