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

合集下载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摘要:《赤壁赋》体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固然是儒家士丈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释家虚无主义的色彩。

事物的瞬息变异中寓含着永恒.苏轼“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之于佛道思想的启悟。

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人生须臾”与“长江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豪放旷达禅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前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随着政治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谴:“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

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前赤壁赋》里抒发了这种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表现在他的诗文中是豪放的风格和浪漫的色彩。

苏轼处于当时的复杂政治斗争中,本来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但在入狱受审并贬谪黄州的沉重打击下,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

可是,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第六章 从苏轼词文看儒道佛的融合

第六章 从苏轼词文看儒道佛的融合

第六章从苏轼词文看儒道佛的融合林语堂《苏东坡传》序言“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然。

至于他自己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

在玄学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

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

浅析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浅析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浅析苏轼的儒释道思想张心妍北京丰台二中摘要:北宋时期,文化繁盛,儒、道、释三家思想并存发展。

苏轼深受这三家思想的影响,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有年少登科的意气风发,也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凄苦。

在这大起大落中,苏轼始终保持着旷达积极的处事态度。

这种态度的形成与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息息相关。

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三种思想对苏轼形成旷达和顺处世哲学的作用。

关键词:苏轼;儒道释精神;旷达1 前言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精通诗、文、词、绘画、书法,可谓是全才、奇才。

然而他的一生却坎坷不平,仕途不顺,连遭贬谪。

但生活的苦难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使他在历经苦难的洗礼之后愈加坚韧、淡然。

他少年时期深受儒家正统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历经宦海浮沉之后开始接受佛道两家思想。

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言,“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观。

”[1]儒释道三种思想的交互影响下造就了苏轼独特的混合人生观以及别具一格的处世哲学。

王国维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的魅力不仅仅限于他卓越的艺术才能,还有他旷达乐观的处世哲学,这种处世哲学对当今的人们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对两个儿子课业要求十分严格。

母亲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大小姐,从苏轼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识字并督促他阅读经史典籍。

严父慈母的言传身教使苏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当时北宋政治以儒学为尊,受父母言传身教以及儒家正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苏轼从小立志要成为像范滂那样的一代贤臣。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深深地印刻在苏轼心中,在今后的仕途中,他也一直秉持着这种积极入世的理想信念。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皇帝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被新党排挤。

苏轼为避免是非自请出京任职,想要在地方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精神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精神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精神作者:杨晓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2期摘要:作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在灿若繁星的古代伟人群中,他一直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华。

儒道佛的思想智慧被诗人融会贯通,在诗歌的创作吟唱和人生的审美了悟中臻于化境,千百年来浸润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而这正是诗人文学审美和人生关照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苏轼儒释道思想苏轼思想与儒释道的关系,自宋以来就是议论多且争执大的话题。

对此,学界大略有三种见解:其一谓其前期以儒为主,后期以释老为主;其二认为是儒释道相混合的思想;其三是认为以儒家思想积极面为主,佛老思想是对付政治迫害和困苦遭遇的精神武器。

三种说法各有见地而持论不尽相同。

苏轼对儒释道思想的基本态度是既有吸收,又有扬弃,融会贯通、兼容并包,因而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丰富的面貌。

从政治上看,表现为一种积极入世、忠君济民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但在生活上,在处世和人生态度上,特别是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处于逆境时,就更多地表现为佛老思想,常常以“静”和“达”来对待并排解人生的种种不幸和苦闷。

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矛盾,经他消融调和之后,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即是所谓的苏轼思想。

一、兼收并蓄从时间上看,苏轼的思想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和侧重面,但三家思想纵贯他的一生,无论在哪个时期,他都不曾彻底抛弃或皈依其中任何一种思想。

苏轼年轻时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他觉得《庄子》所讲的这些道理,正是自己心中向来所思所想,只是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苏轼也深有爱好,八岁时就在天庆观北极院跟随道士张易简读小学。

正是从小将道家思想融会到自己的人格修养中,才使得他在之后的人生艰苦和尴尬艰难中,得以自我保全、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怨天尤人。

苏轼自幼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父亲苏洵喜与名僧交往,母亲程夫人更是笃信佛教,虔诚佛理。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作者:黄昱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漸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使宋代士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

作为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散文也成为其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从苏轼的散文出发探究苏轼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吸收与转换对于探讨苏轼以及宋代文人处事态度和当时的文学状况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轼儒释道三教思想散文中国古代文人思想呈现儒教、佛教、道教三教的对立与融合。

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儒家提倡积极入世,鼓励文人尽己所能报效国家;佛教则教导文人随缘、淡然;道教追崇归隐和避世。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对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融合转化也让宋代士人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性格,与前此历代(特别是唐代)相比,其思想观念、处世心态与生存方式等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们热情参与政治,而道家任自然、轻去就的思想和佛家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能超然对待人生的荣辱得失。

“三教合一”化解了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

作为宋代文人的佼佼者,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豪放豁达的人生观展现了他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具体运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出现过由苏轼及其父、弟创立的以儒为宗,通过融通三教、兼采诸子的蜀学体系。

前人对于苏轼三教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多从苏轼的诗词入手。

本文拟从苏轼的散文出发,分析苏轼散文里所体现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苏轼的人生经历十分复杂,自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人生经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的创作。

苏轼前期仕途顺利,颇受皇帝重用,因而其诗文更多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包含忧国忧民的思想。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其一生坎坷,仕途起伏。

本文深入探讨苏轼思想中儒释道的融合,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人生态度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体现,揭示他如何在复杂的思想体系下成就非凡的文化贡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一、引言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苏轼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生活在北宋时期,那个文化繁荣、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

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豁达的性格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一生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更是儒释道思想在个体身上交融共生的生动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二、苏轼生平及思想背景(一)生平经历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他早年踏上仕途,满怀报国之志。

然而,其仕途之路布满荆棘,多次被贬谪到偏远之地,如黄州、惠州、儋州等。

这些坎坷的经历成为他思想转变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使他在困境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思想渊源苏轼自幼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儒家的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在他早期的诗作和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关心民生疾苦的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北宋时期佛教盛行,苏轼与许多高僧交往密切,对佛教教义有深刻的领悟。

佛教的空观、慈悲为怀等思想逐渐融入他的思维方式。

此外,道家思想的自然、逍遥等观念也对他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他遭遇挫折后,道家思想为他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慰藉。

三、儒释道思想在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一)儒家思想与文学创作1.积极入世的情怀2.苏轼在许多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他渴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担当精神。

3.道德教化的功能4.他的文章常常蕴含着道德教诲,如《范增论》《留侯论》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播儒家的道德观念,希望能对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浅谈苏轼身上体现的三教统一

浅谈苏轼身上体现的三教统一

浅谈苏轼身上体现的三教统一摘要:苏轼一生充满坎坷与曲折,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会在儒、释、道合一的哲学文化影响下,把做人与做事区分得非常清楚。

关键词:儒释道合一做人做事经世济时《林语堂·苏东坡传》曾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大概与他儒释道合一的文化有关。

传统中国哲学的思维特征,主要是理智的直观和经验式的把握对象,以及在把握自我生命价值的体认方式中创造生存意义的知识。

如儒家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道家的“心斋”、“坐忘”,以及禅宗的“顿悟”,都是主张人们首先要虚怀接纳万物,以寻求社会实践的种种经验,并进而否弃外在征取,反归内心,启明本心,超越有形,升入无我之境。

在儒、释、道合一的哲学文化影响下,苏轼在现实生活中,把做人与做事区分得非常清楚。

一、在做人方面比较随意。

苏轼爱才如命,但他接触、推举的人中,很少有人会不去害他,更不要提回报了。

可苏轼依然过着他安安稳稳的日子,后被贬到海南,仍旧是陶潜一般的田园生活。

有言道:“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

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

’”尽管如此,他仍宽以待人,让人实在佩服。

他一生虽屡屡遭贬、经常遭人陷害,却从不记仇,更不记恨任何人。

像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不管李定等人如何对待苏轼,苏东坡从未恨过一个人,最多只是不喜爱而已。

在他看来,恨一个人代表自己的无能与懦弱。

在他的这种观点下,一些“坏人”试着改变自己“坏”的身份。

当然这也使他自己少受了一些苦,可谓是利人利己了。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关系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关系

02
苏轼在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然、朴素、平淡的美学风格,与道家
和释家思想相呼应。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宽刑,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体现了
03
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
苏轼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作为宋代文坛的领袖,其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 儒道释思想的进一步融合。
苏轼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审美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典范。
佛家艺术观
苏轼认为艺术是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而禅宗的修行方法可 以帮助艺术家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从而创作出更加真实、深刻的作 品。
苏轼在创作过程中,也常常借助禅宗的思想和方法来寻找灵感和表达方 式。
苏轼的这种艺术观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其作品常常具有深刻的思想 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04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关系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苏轼的儒家思想 • 苏轼的道家思想 • 苏轼的佛家思想 • 苏轼思想中的儒道释融合
01
苏轼的儒家思想
儒家仁义观
苏轼对儒家仁义观的继承
苏轼认为仁义是人的本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这与儒家思想中的 仁爱观念相契合。
苏轼对儒家仁义观的发挥
苏轼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描绘仁义之人的形象,赞扬他们的品德和行为,体现了 儒家仁义观对他的深刻影响。
儒家道德观
苏轼对儒家道德观的重视
苏轼认为道德是人格完善的基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苏轼对儒家道德观的实践
苏轼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道德观,如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政治观
苏轼思想中的儒道释融合
儒道释思想的互补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吴永洪学号40151802018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基于他的雄厚的文艺功底,他的散文在当时的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于前人的创作手法,而从他自身对文化历史的独立思考中又呈现出了儒释道精神魅力。

关键词:苏轼散文儒释道比较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争议和无可替代的,是一颗光芒永恒的明珠。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是这样概述苏轼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姿多彩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观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①在文学史上苏东坡的诗词独据一方,被人奉为经典。

人们一提起苏东坡往往在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他的诗词,然而,另一方面,在当时散文并未得到大众广泛青睐的时候,苏东坡却经常尝试写作散文用以记录自己的心境,由此,用真心写真情的散文使得留给后世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精辟的言语,优美的意境。

曾有人这样评价他:“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能毕究。

故虽大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风俗之消长,与夫山川草木禽兽麟介昆虫之属,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不(帝口)如长江大河,汪洋闳肆,变化万状。

则凡波澜于一吟一咏之间者,讵可以一二之学而窥其涯涘矣。

②”一、苏轼散文创作的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峨眉人,苏轼一生传奇,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据《宋氏·苏轼传》记载“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气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史》卷三三八),由于政治生涯的颠沛流离,使得丰富多彩的游历决定的他的文章内容的宽度和深度。

(一)大背景——散文创作的风气北宋初期的散文应当时北宋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时代要求,多是以实用性的散文出现在文坛中。

因为,北宋的中央集权制的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中的反应首先应景的就是诗词文章思想的高度统一。

因而,在北宋初期就出现了古文运动。

掌首的两大流派一时以柳开、穆修为代表的复兴儒道派,他们是借用古文运动的名义实则是为复兴儒道派提出合理的幌子;另一派则是王禹偁为代表的“道”“文”派,他们不仅重视“道”在散文中的体现,同时也对“文”给予一定的地位。

随着欧阳修主持文坛,欧阳修他们开始大刀阔斧的批判改革,首先批判的就是风靡①1、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苏轼资料汇编:上编》(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73-474页②2、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苏轼资料汇编:上编》(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73-474页各个阶层注重文章形式结构的骈文,欧阳修他们认为骈文的形式削弱了文章本生所具有的实用性质。

他们要求文章回归朴真,要更真实的反应民间疾苦,更多地为政治提供建议成为其一面镜子。

在他们主导朴素流畅的文风之下,更是反对险怪偏僻生涩的以“怪”“丑”为主题的散文。

由此,给清新秀丽的散文创作提供了非常干净的大环境。

苏轼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的文人,必不可少的受到影响。

加之他本身文学创作的天赋,他于1057年入京应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当时主考官、文坛盟主欧阳修的大为赞赏,以为有大家文风。

四年后,苏轼参加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举考试,所做文章受到仁宗皇帝和司马光的赏识,被列为三等(第一名),此后,苏轼就一直得到文坛的广泛赞誉。

并且引起了欧阳修的注意,并意欲将他培养为下一位文坛盟主。

在欧阳修主张的文艺思潮下,苏轼将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的领域延生到了另外一个层次,使得散文从此在文学史中多了绚丽的一笔。

苏轼在《文说》中这样说道:“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二)小前提——文学自身的修养苏轼是一个全才,并且好学。

苏辙在《亡兄子瞻墓志铭》中说:“(苏轼)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栾城集•后集》卷二十二)。

他不仅博学众家,而且还有这很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他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才是一个词人,现存诗歌二千七百多首,他是由写诗而走向写词的。

他的诗歌最为可贵之处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而阐发真情实感。

反映现实生活、关注百姓疾苦、批判弊政、彰显旷达的态度是他诗歌的主要创作方向,并具有很深的思想维度,有时也阐发出对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由自然现象阐发出自然哲理,从常人眼中不值一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发出了常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进一步在自然景色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处事态度的深刻思考。

当时的“元佑”诗坛是宋诗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王安石、黄庭坚等名家辈出,但苏轼诗无论在题材上、情感上、还是思想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其他诗人,尤其是他兼收并蓄的创作思想是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另一方面在苏轼之前,词一直不被文人重视,认为是不入流的“小道”,填词的态度也很随意,并且以女性化的婉约为主。

苏轼认为诗词本一体,词是“诗之苗裔”,正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文学艺术在本质上和功能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外在的形式。

他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改变了人们认为“诗尊词卑”的观念,实现了词女性化的婉约主题向男性豪放主题的转变,完成了过去词只表现爱情到表现爱情和性情兼而有之的转变,使词表达人的感情的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

如他在《江神子·密州出猎》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多处用典,表达了他为国图报的豪迈情怀。

他的词像他的诗一样具有很深的思想维度,并阐发出对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人生如梦”。

他身体力行地进行孜孜不倦的创作,现存词作三百多首。

苏轼是宋代词风转变的关键发力人和倡导者,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可见苏东坡在词方面的造诣。

正是基于诗词方面优秀的天赋和突出的诗文,因此,苏东坡有更多的时间为自身在文学领域中的拓展提供更多的题材和空间。

苏东坡的散文无一不透出诗文合一的特点。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在苏东坡的散文中,不仅有着两者的统一,更是在散文中体现了诗的严谨、精辟以及词作中的优美意象和清新秀丽的风格。

二、苏轼散文创作的特色苏轼不仅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有头脑、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总是习惯于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认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没有第三种答案,太过于坚持原则,不知道变通,而无视派系斗争的存在。

改革派在位时他反对变法,于是有了“乌台诗案”;保守派在位时,他反对全部废除新法,于是有了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

而他的散文也是基于这样的经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语言特色——言有尽而意无穷苏轼的思想融汇了儒、释、道三家真言,他经常对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发出深入的思考。

而表现在语言中就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色。

1、自然、流畅散中见整,清新自然。

这是苏轼散文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如《放鹤亭记》中围绕着放鹤亭写了很多其他的方面,比如说放鹤亭是从何而来的,文中第一段就介绍了“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从而交代了亭子是谁建造的。

苏轼不说建造亭子的原因,而是介绍建造亭子人的遭遇,是由于水患然后随遇而安,顺便建造的亭子,这种行为是自由自在而不是有其他政治目的或者是某种利益得失的。

第二段就说明了亭子为什么取名为“放鹤亭”。

是由于“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这里交代了亭子主人养鹤,从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来他的品行:高洁、自由、不喜约束。

这时候,作者就摒弃了“放鹤亭”这一主题,而是与山人探讨了隐居之乐与南面之君的快乐是不同的。

“郡守苏轼,……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接着,最后一段山人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欣然而笑”于是作者“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抒发了隐士的乐趣与帝王的是不同的,帝王爱鹤可能招致亡国,而隐士则是自由自在,不受一点约束,逍遥自在,过着放逸潇洒的生活。

这是苏轼谪贬徐州时所做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件小事以及他们之间的讨论。

在这一边文章中,围绕着放鹤亭,话题聊的很广,对比了朝野之乐的不同,借此以安慰作者贬谪的郁闷生活,聊以自慰。

结构很宽,可是中心思想却是很明确的。

也正是这一篇传记,放鹤亭因此成为古迹。

2、朴素、简净《放鹤亭记》中“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以简单的二十六字给读者展开了一副春夏秋冬交替的景象。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与“秋冬雪月,千里一色”简洁自然的16字从横向展示了四季更替之景。

而以“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纵向写出了气候变化。

实为妙笔生花。

再如《石钟山记》中这样一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