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内村庄整治的思考——以天台山国清寺景区周边村庄整治规划为例

合集下载

古村周边环境提升工程方案

古村周边环境提升工程方案

古村周边环境提升工程方案一、背景与意义古村落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乡土情怀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古村落的环境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建筑老化、环境脏乱、文物保护不足等。

因此,对古村周边环境进行提升工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1. 背景古村周边环境提升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文化遗产保护、游客接待等。

当前的古村周边环境存在着以下问题:(1)建筑老化。

古村落的建筑多为木质或土木结构,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出现了老化现象,部分建筑需进行修缮和保护。

(2)环境脏乱。

古村周边环境存在着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等问题,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带来不便,也破坏了古村落的原始风貌。

(3)文物保护不足。

古村落内分布着大量的文物古迹,但由于保护力度不够,文物遭到了严重的损坏。

(4)游客服务设施不完善。

古村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游客服务设施却很不完善,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2. 意义对古村周边环境进行提升工程,有利于保护古村落的文化遗产,提升旅游体验,增进文化交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古村落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

二、工程方案在进行古村周边环境提升工程时,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全面的方案。

1. 建筑修缮与保护(1)修缮古建筑。

对古村落内的重要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和保护,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2)加强建筑保护。

对重要的文物建筑,应加强保护措施,采取固定性保护和常规性维护,防止其受到外部环境的侵蚀。

(3)规划建设新型建筑。

在尊重古村风貌的前提下,可以规划建设一些新型建筑,如旅游服务中心、民宿等,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2. 环境治理(1)清理环境垃圾。

对古村周边环境内的垃圾乱堆进行清理,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确保环境整洁。

(2)治理污水。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将周边村民的污水进行处理后排放,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3)改善绿化。

天台山国清寺建筑概说

天台山国清寺建筑概说

天台山国清寺建筑概说
任林豪;陈公余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1990(000)006
【摘要】<正> 国清寺坐落在天台山南麓,北离天台县城3.5公里,是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现存建筑基本上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建时的规模.从建筑学角度看,国清寺无疑有它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就国清寺建筑的选址和总体的构思、功能要求、建筑布局、空间构图、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见图)
【总页数】6页(P143-148)
【作者】任林豪;陈公余
【作者单位】天台县建筑设计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相关文献】
1.风景名胜区内村庄整治的思考——以天台山国清寺景区周边村庄整治规划为例[J], 徐颖;崔昆仑;刘振中
2.融入江南诗性文化的佛寺景观解析——以天台山国清寺为例 [J], 徐颢芳;傅蓉蓉
3.浙江天台山天台宗祖庭国清寺佛乐文化管窥 [J], 刘勇
4.定慧庄严——天台山国清寺有思 [J], 明瓒
5.试论天台山国清寺塔的建筑年代 [J], 金祖明;周琦;任林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理

农村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理

农村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

农村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成为了人们追求自然、健康、休闲的理想去处。

然而,与城市规划相比,农村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

本文将从规划与管理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农村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质量,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资源。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自然保护。

保护自然景观,限制开发建设,禁止开采矿产、伐木等破坏性行为。

2.重视生态平衡。

注意自然原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可能降低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落实可持续发展。

考虑开发与保护的统一,加强管理和监测,维护生态环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展现旅游文化。

考虑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旅游文化元素,丰富景区内的旅游产品,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风景名胜区规划包括空间规划和功能规划。

空间规划是指依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条件,对区域内的山川、水系、林区、建筑物、交通网络等进行布局设计。

功能规划是指明确景区的定位和服务内容,包括要开发的旅游项目、游览路线等。

二、风景名胜区管理高质量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关键。

具体来说,风景名胜区管理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提高文化服务水平。

景区不仅是旅游目的地,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

景区应该把文化挖掘利用起来,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文化服务。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监测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合理开展植被恢复和湿地修复,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3.优化旅游产品。

通过深入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推出更多新奇、具有知名度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提高景区的收益和影响力。

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联合相关部门加强监管,防范和处理各种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为游客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旅游环境。

天台深化乡村集成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天台深化乡村集成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近年来,浙江省天台县开展乡村集成改革试点,着重在体系平台构建、政策制度创设、发展要素注入、改革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破解“耕地碎片化、空间无序化、产业薄弱化、资源低效化”等要素制约,为助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天台经验。

1.试点片区的现实基础天台县域面积1426平方公里,八山半水分半田,60余万人,下辖7镇5乡3街道。

其中乡村综合改革试点位于天台县西南部,涵盖街头镇、南屏乡、雷峰乡和龙溪乡等一镇三乡,3.9万人,划为3个片区。

3个片区各有特色,如:街头镇与龙溪乡位于天台县西部,两个乡镇相邻,有寒山湖等自然资源,是和合文化发祥地、寒山隐居地。

近年来,两乡镇依托美丽城镇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饮用水达标全覆盖。

片区组团发展,形成了以“生态文明+共创共富”为核心的“后岸现象”,是山区经济转型的“天台模式”。

南屏乡位于天台县南部,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南黄古道千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红枫林等独特景观和黄茶、莲子、杨梅、黄桃等种植基地,开展农特产品直播带货,打响“南屏山宝”区域品牌,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雷峰乡位于天台县西南部,杭绍台高速出口设在雷峰乡,有两条县道和两条规划省道经过,交通优势明显,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其主导产业,全乡茶叶面积2.04万亩。

2.问题和短板(1)用地指标不足受耕地保护红线、饮用水保护红线等限制,加上周围生态林、河道、道路等闲置较多,建设用地少而散,有效利用率较低。

导致有合适的项目却缺乏合适的用地及指标。

同时,农民建房难问题突出。

(2)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交通、医疗、教育与城区有很大差距,导致农民千方百计进城落户,加速了农村人口的流失。

(3)引才聚才留才困难目前,农村从高精尖人才到青壮年劳动力,都是稀缺的鲜活力量。

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极大限制了乡村发展。

如街头金满坑村,自以涂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以来,直接带动旅游收入上前万元,但因管理问题逐渐萎缩。

结合乡村游赏规划的乡村整治

结合乡村游赏规划的乡村整治

结合乡村游赏规划的乡村整治引言概述:乡村整治是当前城乡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而结合乡村游赏规划的乡村整治则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乡村游赏规划是指通过规划和设计,将乡村地区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结合乡村游赏规划的乡村整治。

一、提升乡村环境质量1.1 加强农田景观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农田景观,保护和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田景观的欣赏价值。

例如,合理划分农田的大小和形状,使农田呈现出漂亮的图案,增加游客的遨游乐趣。

1.2 河流湖泊整治:对于乡村地区的河流湖泊,进行清淤、疏浚和水质改善等工作,使其水质清澈、环境优美。

同时,规划河流湖泊的周边景观,打造出宜人的休闲环境,吸引游客进行水上活动和观光。

1.3 美化村庄建造:对于乡村地区的村庄建造,进行美化和整修,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注重细节的设计,使村庄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通过统一的建造风格和色采搭配,营造出宜人的村庄环境,吸引游客前来遨游。

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2.1 完善交通网络:对于乡村地区的交通网络,进行改善和扩建,提高交通的便利性。

例如,修筑道路、铺设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等,方便游客的出行。

同时,增加公共交通的投入,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乡村遨游。

2.2 安装公共设施:在乡村地区增设公共设施,如公共厕所、歇息区、垃圾桶等,提供便利的服务和良好的环境。

这些公共设施的设置不仅方便游客,也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2.3 加强水电供应:改善乡村地区的水电供应,确保游客和居民的基本需求。

加大对水电设施的投资,提高供水和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乡村整治和乡村旅游提供有力支持。

三、哺育乡村旅游特色3.1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通过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

例如,组织传统节日活动、举办民俗展览、建设文化广场等,展示乡村的独特魅力,吸引游客感受乡村的文化底蕴。

3.2 发展农业观光:利用乡村的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项目。

风景名胜区内村庄规划的思考——以高淳区国际慢城内垄上村村庄规划为例

风景名胜区内村庄规划的思考——以高淳区国际慢城内垄上村村庄规划为例

风景名胜区内村庄规划的思考——以高淳区国际慢城内垄上村村庄规划为例摘要: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风景名胜区中的村庄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不仅具有一般农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发展,因此显得十分重要。

南京市高淳区国际慢城景区内存在大量村庄,这些村庄由于地处风景区内,对风景区的旅游发展、环境保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风景区的发展也影响着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本文以高淳区国际慢城中的垄上村为例,依托国际慢城景区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理念的指导下,从用地功能布局优化、配套设施完善、景观环境提升、综合交通整治等方面协调村庄整治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提出村庄整治规划的策略,对村庄与风景区旅游的协调发展进行探索。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美丽乡村,国际慢城,可持续发展1 背景南京市高淳区拥有优美的山水自然景观,是清朝乾隆皇帝钦赐的“江南圣地”,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高淳国际慢城位于高淳区东部丘陵地带,2010年被国际慢城联盟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并将国际慢城联盟中国总部设置在此。

其中三条垄片区位于慢城最南端,是南京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拥有优美的山地茶园景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曾在此处取景。

垄上村位于三条垄片区的中部,是典型的“景中村”[1]。

未来随着三条垄片区的整体发展,垄上村将成为其中重要的旅游点和旅游服务区,承担着旅游、休闲娱乐、接待服务等职能。

近年来,随着高淳旅游业进一步发展,风景区内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能力较弱、周边村庄“脏、乱、差”且建筑风格、体量与景区不协调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如何依托慢城丰富的旅游资源,做好垄上村综合整治工作,协调好垄上村与国际慢城景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垄上村与三条垄片区及周边地段的共同发展,成为推进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发展的重要任务。

2 现状概况及发展分析2.1 现状概况垄上村总用地面积约10.04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2.23公顷,以村民住宅用地为主。

风景名胜区内村庄规划的思考——以高淳区国际慢城内垄上村村庄规划为例

风景名胜区内村庄规划的思考——以高淳区国际慢城内垄上村村庄规划为例

风景名胜区内村庄规划的思考——以高淳区国际慢城内垄上村村庄规划为例摘要: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风景名胜区中的村庄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不仅具有一般农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发展,因此显得十分重要。

南京市高淳区国际慢城景区内存在大量村庄,这些村庄由于地处风景区内,对风景区的旅游发展、环境保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风景区的发展也影响着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本文以高淳区国际慢城中的垄上村为例,依托国际慢城景区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理念的指导下,从用地功能布局优化、配套设施完善、景观环境提升、综合交通整治等方面协调村庄整治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提出村庄整治规划的策略,对村庄与风景区旅游的协调发展进行探索。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美丽乡村,国际慢城,可持续发展1 背景南京市高淳区拥有优美的山水自然景观,是清朝乾隆皇帝钦赐的“江南圣地”,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高淳国际慢城位于高淳区东部丘陵地带,2010年被国际慢城联盟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并将国际慢城联盟中国总部设置在此。

其中三条垄片区位于慢城最南端,是南京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拥有优美的山地茶园景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曾在此处取景。

垄上村位于三条垄片区的中部,是典型的“景中村”[1]。

未来随着三条垄片区的整体发展,垄上村将成为其中重要的旅游点和旅游服务区,承担着旅游、休闲娱乐、接待服务等职能。

近年来,随着高淳旅游业进一步发展,风景区内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能力较弱、周边村庄“脏、乱、差”且建筑风格、体量与景区不协调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如何依托慢城丰富的旅游资源,做好垄上村综合整治工作,协调好垄上村与国际慢城景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垄上村与三条垄片区及周边地段的共同发展,成为推进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发展的重要任务。

2 现状概况及发展分析2.1 现状概况垄上村总用地面积约10.04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2.23公顷,以村民住宅用地为主。

国清寺资源调查报告

国清寺资源调查报告

国清寺资源调查报告隋代古刹——天台国清寺资源调查报告一、景区概况国清寺属国家4A级风景区名胜区天台山的主要景点之一,是一个以宗教朝拜,观光浏览,康复休养为主要职能的国家级山岳风景名胜区。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

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

寺图一景区门口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

1、所在地区概况天台县在浙江东中部,面积1421平方公里,人口55.5万人,历史悠久,有“文化之邦”、“浙东名邑”的美誉。

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图二景区位置图今日的天台新城在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蔬菜、茶叶、笋竹、生猪、淡水养殖等都取得长足发展,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及农业部商品牛基地。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早在汉末就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之誉,曾一度流传海外,成为日本茶道之源。

而今,勤劳的天台人民秉承这一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天台山云雾茶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高山甜椒和笋笳系列分获省优质产品金奖、银奖。

2、天台山概况“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对天台山秀美风光的咏颂。

天台山绵亘东海之滨,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以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而闻名于世。

天台山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奇峰、怪石、幽洞、异瀑令人目不瑕接、流连忘返。

天台山共分布着13大景区,百多个景点,其中以华项归云、石梁飞瀑、双涧回澜、寒岩夕照、赤城栖霞、桃源春晓、琼台夜月、螺溪钓艇八大景最为著名。

石梁飞瀑是大自然的杰作,天生石梁横亘天际,瀑布穿梁而下,如银河倒泻,势若雷霆,声振山谷。

赤城山,属丹霞地貌,石色赤赭如火,形若城堡,山上有18个洞穴,为佛道双栖之地。

琼台,碧玉连环,双阙峰环拱于外。

九遮山,循溪而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规划
风景名胜区内村庄整治的思考
——以天台山国清寺景区周边村庄整治规划为例
徐颖崔昆仑刘振中
摘要.随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迸一步 发展.景区内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能力弱等问题日益 突出.同时景区内村庄“脏、舌L、差”现象严重影响景 区的整体景观质量。本文以天台山国清寺景区村庄 整治为例.提出以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为切八点.将 其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村庄.这样既缓解景 区的接待压力。又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人与景 区的和谐共处.
体规划(2004--2030)
作者单位: 徐 颖 刘振中 浙江省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崔昆仑 浙江省台州市建设规划局
万方数据
风景名胜区内村庄整治的思考——以天台山国清寺景区周边
村庄整治规划为例
作者:
徐颖, 崔昆仑, 刘振中, Xu Ying, Cui Kunlun, Liu Zhenzhonq
浙江省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是以“山神水秀,佛道 宗源”为景观特色,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宗教朝觋 和科学文化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 名胜区。其中的“国清寺景区”是天台山最为重要的人 文景区,它与“赤城山”、“石梁瀑”并称天台三绝。
近年来,随着天台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风 景区内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能力较弱、周边村庄 “脏、乱、差”且建筑风格、体量与景区不协调等问题 日益突出。因此,本次规划目的是通过对景区内外 以及进入景区沿线的村庄进行整治,将其打造成地 方特色鲜明,同时具备餐饮、住宿和休闲娱乐功能
五、村庄整治规划 结合村庄内部地形,以“投资少,见效快”的整治 手段,从点到面抓好重点地块的整治,搞好环境卫生 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村庄自然环境优势,立足 现状,降低实施启动的难度,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整治
的积极性。 (一)建筑整治 将现有的建筑按质量不同分成三类处理,对于危
图5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围 围6建筑立面改造示意围
作为国清寺景区的组成部分,本规划区可以分担 景区的部分餐饮、住宿功能。规划改造现有村内特色 建筑作为特色农家乐的场所,结合现状一处小型手工 木雕作坊形成一个集生产、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 特色手工作坊,充分利用和改造现状的小型菜园和果 园,营造富有农家特色的绿色空间,为游客提供特色 采摘等旅游项目(见图5)。
图1 景区入口现状量观田
万24 方数据
城镇划
图2区域位置图
圈3现状分析田
庄,有着难得的第三产业发展优势。 3.生态环境优势:这四个村庄均坐落于山脚下,
生态环境绝佳。其浓郁的乡村气息、优美的田园风光 成为天然景观。
(二)劣势(WEAKNESSES)
1.规划区内村庄布局分散、建筑形式、色彩 杂乱。致使国清寺景区的入口景观质量较差。
(二)围墙和大门整治 围墙在起到同合与隔离作用的同时对公共景观
图4规划结构图
规划结合集散中心设置中心绿地,并在每个村接 合冲沟、小片农田果园设置1—2处公共绿地,为村民 及游客提供户外活动和交流的场所。规划加强山体植 被保护并拆除部分山脚下的违章、破旧建筑,这样既 丰富了村庄的背景景观,又能有效防止山体滑坡、泥 石流等灾害。
万方数据
城镇规划
房、简易厕所及影响村容村貌的建筑建议拆除;对于 那些20世纪60、70年代所建二层石木结构建筑,由 于其外形庄重典雅,细部造型丰富,极具地方特色,规 划保留该类型建筑的样式和材质。要求加固结构。按 照原有风貌翻新;对于那些质量较好、尺度比例基本 合理的新建建筑,规划使用传统灰、黑色屋瓦将其平 屋顶改为坡屋顶,墙面颜色采用白色(见图6)。
当然,本规划区位于景区的核心区。任何不恰当 的、过度的整治都会造成环境的恶化及特色资源的 消失。如何在符合生态和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合理整 治改造村庄是本规划在今后实施建设工作中的重中 之重。
参考文献: 1.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2.李光荣.贵州村庄整治的实践与效果 3.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总
(见图2)。
二、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本次规划的四个村位于天台山国清 寺景区核心区内,距天台赤城山景区不到1公里,距 天台县城不到2公里,区位优势明显(见图3)。 2.第三产业发展优势:随着国清寺景区知名度的 不断提升,接待游客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促使当地第 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距离国清寺景区最近的村
2.村庄内部交通不畅,外来游客无法通过 机动车进入村庄。
3.根据《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本 规划区内不允许新建建筑,只许改造现有建 筑.因此村民积极性不高,整治难度较大。
(三)机遇(OPPORTUNITIES) 旅游产业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 发展,国内旅游者消费能力和层次有很大提 高;企事业单位带薪假期的普及为旅游者提 供的闲暇时间将越来越多;旅游业受到高度 重视,目前我国已把旅游业列为新兴产业发 展的首选。 (四)威胁(THREATS) 本规划区位于景区核心区,环境保护的 压力大,任何不恰当的整治都会造成环境的 恶化及特色资源的消失。目前村民对住宅整 治的积极性不高,整治所需资金问题难以解 决,如何在符合生态要求的前提下运用政府 调控机制,合理调动村民整治改造村庄的积 极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规划定位 本规划将此四个村定位为休闲产业带动 型村庄,也就是指充分利用国清寺景区良好 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游客资源发展旅游服务 业。主要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利用农业生产 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特有的乡土文化 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 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村庄建设。这样 既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又能解决景 区内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能力较弱等问题。 四、村庄建设规划 本次规划在分析了本地块所处的地形特征 和现状周边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充分利用 现有道路,保留整体风貌,集中统一规划”的方法。 本规划区以东西、南北两条现状主要道路为骨 架,串连四个村所组成的四个组团;结合上西岙村南 侧现有的旅馆设置集散中心,形成一心两轴四组团的 规划结构(见图4)。
万方数据
城镇规划
围7道路改造不葸围
也存在较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围墙趋向通 透化、低矮化,并富有装饰性。规划建议采用块石围 墙,这样显得自然、质朴、富有特色。墙体高度宜控制 在I.2米左右,沿墙种植爬藤类植物,墙根种植花卉, 形成立体绿墙,植被以当地易成活的植被为主。
(三)院落整治 现状村民院落混乱、大小形状不一。院落占道现 象严重。规划延续现有院落肌理和庭院组织手法,对 于占道的院落加以整治。院落内加强绿化,硬化地面 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四)绿化景观整治 这四个村位于群山环绕的风景名胜区之中,自然 环境优越,但村庄内部现状缺少公共绿地。规划以改 善村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为目的,充分利用现有山 丘、冲沟规划公共绿地。村庄绿化应点、线、面相结合, 使村庄绿化与周围山体、农田融为一体。 (五)道路整治 村间道路以通畅为原则,适当考虑街景要求,采 取自由式的布局形式。规划理顺村庄内部主要道路, 拆除妨碍道路通畅的建筑物、构筑物,要求村内主要 道路及入户路全部硬化,主要道路采用沥青、水泥材 料,步行道采用青石或者块石铺面,同时结合村内地 形,地势高差太大的部分道路建成梯步形式(见图7)。 (六)山体及河道整治 山体整治主要是退耕还林,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扩 大林地。对于主要车行道和步游道沿线两侧的视域范 围要重点培育景观植物。同时应加强山体管理,防止 青山“白化”。 河道整治突出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使用功能,注 重绿化、美化、亮化、休憩等功能的综合体现,力争河 道整治与环境、景观、村民生活相结合,强调入与水之
作者单位:
徐颖,崔昆仑,Xu Ying,Cui Kunlun(浙江省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刘振中,Liu
Zhenzhonq(浙江省台州市建设规划局)
刊名:
小城镇建设
英文刊名: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年,卷(期):
2009(2)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3条) 1.汪光焘 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2.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4-2030) 3.李光荣 贵州村庄整治的实践与效果
的特色村庄。这样既可以缓解景区的接待压力,弥 补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能提高景区的整体景观 质量,同时还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人与景区 的和谐共处(见图1)。
一、现状分析 本次规划涉及的四个村位于天台山国清寺景区 核心区内,并且正好处于其景区的入口沿线,建筑风 格、色彩、体量与景区不协调,严重影响国清寺景区 入口视觉形象。加上长期以来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村庄内存在房屋乱搭乱建、禽畜剧舍与居民住宅混 杂、环卫设施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间的有机融合。 六、结语 本规划凭借国清寺景区的旅游优势,以发展农村
的第三产业为切入点,把村民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 决的进村路、供水设施、排水沟渠、改厕改灶等建设内 容作为村庄整治的重点和突破口,大大调动了村民的 积极性。经过整治后,村庄内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别具特色。“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 乐”成了国清寺景区的又一大亮点.风景名胜区的接 待压力因此得到缓解。同时村庄的人居环境大大改 善,也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餐饮业的发展,还促 进了农民的全面增收,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本次 规划与实施建设有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达到“整治 一处,见效一处,带动一方”的效果。
引证文献(1条)
1.梁毅.韩明清 金寨县山茶花村村庄整治的思考[期刊论文]-工程与建设 2009(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czjs200902005.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