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面分类法及冒号分类法简介

合集下载

分面分类法

分面分类法

▪ 至于分面内各类目的排列,则与体系分 类法同位类的排列方法基本相同
第二节 分面分类法的标记制度
一、分面标记制。 ➢ 概念:分面标记制,也叫分段标记制、
多维标记制,是用分面符号把类号分成 若干段,使每一段的号码代表主题的一 个方面,以显示类目组配结构的一种标 记制度。
优点:能显示类目的组配结构,提示复合 主题中各个主题因素及其联系,表达性 强;适应新学科、新主题不断出现的状 况,容纳性强;分类号中每段号码局部 调整,便于集中某些文献,并为读者提 供多途径检。
❖ 分面分析法:是将整个知识领域和 一个个知识领域按不同的属性分解 为若干个不同的分面,每个分面再 分解为若干个亚面,每个亚面还可 以分解为若干个更小的子面,面内 列出所属各子目的一种编制分类表 的方法。
❖ 分面分析法建立的分面类表由两个 层次的分面结构组成。第一层次的 分面结构是对整个知识领域进行分 面所形成的基本分面结构。第二层 次的分面结构是以第一层次的分面 结构为依据,对某一知识领域进行 分解所形成的分面结构;每一分面 内按一定的分类特征列出所属各类。
分面分类法的概念
❖分面分类法(Facet Classification)是依 据概念的分析与综合原理,将概括文献 内容与事物的主题概念组成“分面—亚 面—类目”的结构体系,通过各分面内 类目之间的组配来表达文献主题的一种 文献分类法。也叫做组配分类法、分析综合分类法。
举例
冒号分类法CC 布利斯书目分类法(第2版)BC2 国际十进分类法UDC,在详细列类的基
CC举例
CC第一层次归纳为五种基本范畴(基本 分面):本体、物质、能量、空间、时 间。 CC图书馆学的第二层次分面:图书馆类 型、图书馆材料、图书馆活动、空间、 时间。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安徽省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考试《信息组织》重点知识

安徽省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考试《信息组织》重点知识

安徽省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考试《信息组织》重点知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信息组织概述 1.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Internet及其他网络获取的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

2.信息组织是指对信息包括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的一种序化或整序。

即依据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流转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利用以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3.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符号学与编码理论语言学逻辑学、科学分类和目录学等。

4.信息组织的内容:广义的信息组织内容包括信息搜集与选择、信息分析与标引、信息描述与加工、信息整理与存储。

狭义的信息组织内容包括信息标引、信息描述和信息排序。

5.信息组织的功能●描述、揭示、报导信息特征的整序功能。

●再现、重组信息单元联系的增值优化功能。

●规范、控制信息流向的社会目标功能。

●方便、有效提供的用户利用目标功能。

6.信息标引含义信息标引是依据一定的标引规则在对信息资源内容属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信息资源属性的检索标识过程。

7.信息标引过程包括两个主要环节主题分析与转换标识。

●信息标引类型●●按照信息标引所用的检索语言可主要分为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两种类型。

●●按照使用标引设备可分为手工标引、自动标引和机助标引 8.信息资源描述信息资源描述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技术标准对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和部分内容特征进行全面描述并给予记录的过程。

9.信息排序信息排序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描述款目记录的排序和信息资源的排序组织。

10.信息组织的必要性 1现今各类信息资源由于数量大、种类多、来源广加剧了信息增长与使用的矛盾。

2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开发信息资源其基本内容与环节包括信息组织、检索和利用。

3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础为人们查找、选择和获取信息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信息组织学》在线测试.

《信息组织学》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信息资源的构成要素包括信息的外部特征和()。

A、信息的主要特征B、信息的内容属性C、信息的形式特征D、信息的范围特征2、资源单元方式的检索系统通常均为()检索系统A、先组式B、后组式C、散组式D、先组散组式3、检索语言在国内也称为()。

A、关键词语言B、自然语言C、分类语言D、情报检索语言4、文献目录通常包括书目和()。

A、索引目录B、论文题录C、文献收藏目录D、著者目录5、如果检索工具是以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为检索依据,则提供的检索途径为()。

A、资源内容B、资源形式C、语词D、主题词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按照检索工具的对象和特点,检索工具的类型可以分为()。

A、文献目录B、索引C、机读数据库D、网络搜索引擎2、信息资源组织规范主要包括()。

A、信息描述规范B、信息资源标识C、提供检索点D、检索语言3、信息组织类型按组织对象分,可分为()。

A、目录B、数据库C、信息资源D、检索工具4、信息资源的检索可以有()。

A、责任者名B、分类号C、主题词D、题名5、信息组织的研究领域总体上包括()等层次。

A、理论层面B、应用层面C、规范层面D、方法层面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分类法是以表达信息资源内容的标记符号为标识,按照依据主题至今关系进行系统组织的。

正确错误2、信息检索是信息组织的反向过程。

正确错误3、信息组织的结果是让信息资源成为有序化和优化的集合。

正确错误4、信息组织的内容是依据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来描述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

正确错误5、标识信息资源主题内容职能用语词。

正确错误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检索系统的检全率与检准率之间是一种()关系。

A、正向B、同向C、互逆D、没有2、信息资源检索系统进行组织和检索的基本依据是( ).A、句法控制B、词汇控制C、描述记录D、目录3、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检索一般是以概念逻辑为工具,以()为基础,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和设备条件的状况进行的。

信息组织重点

信息组织重点

第一章1. 什么是信息组织?P1信息组织,亦称为信息资源组织,是根据信息检索的需要,以文本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为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特征等的分析、选择、标引、处理,使其成为有序化集合的过程。

2. 数据数据是原生态的,即未经过处理的。

信息则是经过人类处理的数据。

3. 检索工具的类型 P6按照系统中所用的标识是否进行控制,检索工具可以分为受控检索系统与自然语言检索系统两种。

按照系统中标识组配的特点,检索系统可以分为先组式和后组式两种。

4. 检索语言检索语言是一种由表达信息资源主题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词汇及规则组成的人工语言系统,国内亦称为情报检索语言。

5. 信息组织的研究领域总体上包括三个层次。

a) 理论层面:研究信息组织的基本规律和理论基础,为规范层面和方法层面提供理论指导。

b) 规范层面:研究信息组织的基本规律和理论基础,为规范层面和方法层面提供理论指导。

c) 方法层面:指信息资源组织技术方法,包括操作的技术方法、信息组织的管理、具体标引规则、描述规则等。

其作用是按照信息资源组织的要求进行操作、实现信息资源系统的组织。

第二章1.检全率亦称查全率、命中率,指系统实施检索时检出的与某一检索提问相关的信息资源量与检索系统中与该提问相关的实有信息资源总量之比。

2.检准率亦称查准率、相关率,指系统实施检索时检出的与某一检索提问相关的信息资源量与检出的信息资源总量之比。

3.对词汇的控制通常包括:①同义控制;②词义控制;③词间关系控制;④还包括词量控制,词组选择和使用的控制,以及专指度控制等。

4.常用的相关因素包括:引用关系、链接关系、用户需求。

5.相容关系是指至少有一部分外延相同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①同一关系;②包含关系;③交叉关系。

6.不相容关系是指不存在共有外延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①矛盾关系;②反对关系;③并列关系。

第三章1.信息描述的含义: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资源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中图法主题法 第三章 分类法

中图法主题法 第三章 分类法

3、列举组配式分类法
• 是上述两种编制方式的结合,是一种在详 尽类表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各种组配方式 的分类法,亦称半分面分类法。代表: 《国际十进分类法》;俄国的《图书馆书 目分类法》。
第二节 分类法结构剖析
• 各种分类法虽然在组成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但其组成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分类法的 结构组成目前在国内大致有两种划分方法, 一种按照分类法组成部分的功能,将分类 法的组成部分分为类目体系、标记符号、 说明与注释、类目索引四个方面。另一种 则按照分类法构成的形式,将其分为编制 说明、主表、副表、类目索引四个部分。 便于介绍采用第一种分法。


②类目体系展开比较系统,并可以根据需要对 类目等级进行适当调整;
③标记简明,号码单纯,适于分类排架。
• 不足:①揭示专门主题,细小专深主题能力差。
• • • • • • • (能满足从学科或专业角度广泛地进行课题检索 的要求,达到较高的查全率。查准率的高低与类 目的粗细多少有关--类目越细,专指度越高,查 准率也越高。但类表的篇幅是有限的,类目不可 能设计得很细。因此,分类法只是一种“族性检 索”,而非“特性检索”。) ② 具有一定的凝固性,不便于根据需要随时 改变、调整检索途径,不能进行多角度检索 • ③无法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自动生成新类, 滞后学科发展。 • ④类目详尽,篇幅较大。(是相对的,和分 面组配式比较)
《Yahoo!》 艺术与人文 商业经济 计算机与 互联网 教育 娱乐 政府 健康 新闻与媒体 娱乐与运动 参考 地区 科学 社会科学 社会与文化
《杜威法》(DDC)基本大类
000 Generalities 总论 100 Philosophy & psychology 哲学和心理学 200 Religion宗教 300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 400 Language 语言文学 500 Natural sciences & mathematics 自然科学与数学 600 Technology (Applied sciences) 技术 700 The arts 艺术 800 Literature & rhetoric 文学与修辞学 900 Geography & history 地理、历史

【精品】2、信息组织(分类法)

【精品】2、信息组织(分类法)
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的特点
1、自始自终贯穿科学分类的思想,集中体现学科的系统性,反映事物之间的从属关系。2、分类结构显示直观,易于把握,便于使用。3、类目体系展开比较系统,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类目的等级进行适当调整。4、标记简明,适合于分类排架。
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的不足:
揭示专门主题能力差,不能充分揭示信息资源中大量存在的细小专深的主题;类表具有一定的凝固性,不便根据需要调整,难以与科学发展保持同步;大型列表一般篇幅较大,对列表的管理要求高。
(标记制度之)层累制
用类号的位数来反映类目的级别及其关系。类号位数越少,级别越高,反之越低。例:以《中图法》为例:Q 生物科学Q1 普通生物学Q17 水生生物学Q178 水生生物生态学和地理学Q178、5 水文分布Q178、53 海洋生物Q178、535 海底
《总目》著录图书一万余种,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的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四分法”体系更臻完善,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目录编撰的方法,几乎成为全国统一的图书分类体系。
四分法:经、史、子、集
经部十类——(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史部十五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集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子部十四类——(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集部五类——(楚词、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信息分类组织的目的
将各个领域有关的信息(概念、事实、数据、信息记录、信息实体)按照一定的特征(内容、形式、功能、用途)分门别类地加以聚合或区分,以便于系统化的识别、检索、利用。
文献的分类
文献分类是指根据文献的学科属性或其他特征,将各种文献分门别类地、系统地加以组织和揭示的方法。文献分类方法是一种规范化、理论和技术都比较成熟的信息组织活动。网络信息的分类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分类,它在传统的文献分类的基础上,也吸收了事物分类的方法。

事业单位技师图书资料第3章

事业单位技师图书资料第3章

第三章图书分类图书分类:就是按照图书内容的学科属性或其它特性,将图书馆藏书予以一一揭示,并分门别类地把它们系统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方法。

图书分类包括:分类和归类两个方面的含义。

分类是就图书馆的大量藏书来说,根据图书的学科内容,把不同的加以区分,相同的放在一起,相近的联在一起,整理成有条有理的系统,即类集;归类是根据每一种图书的内容,把它归到既定的分类体系中.图书分类标准:是指对某一类图书进行划分时所依据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换句话说,根据图书所表达的学科属性或其它某一相同点来划分图书,这种划分图书的依据就称之为分类标准图书分类的主要标准是:图书的本质属性。

图书分类次要的辅助标准是:非本质属性图书分类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组织分类排架、组织分类目录、进行分类统计图书分类的依据是图书分类法图书分类法是指图书分类的方法和技术是将图书按学科体系进行系统组织的方法。

图书分类法包括编类、辨类和归类三个方面的内容我国解放后新编的图书分类法基本上都是等级体系型的。

等级体系型分类法的结构:类目表、标记符号、说明和注释、索引等4部分组成类目表是将众多类目,根据类目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而成的一览表,是整个分类法的主体,是用以类分图书的实际依据。

由主类表和复分表组成主类表三个层次:基本大类、简表、详表基本大类:是图书分类表中首先划分出来的第一级类目、它是类目表的纲月。

基本部类是类目表中最概括、最本质的区分。

基本部类之间的排列顺序称之为基本序列。

在基本部类的基础上再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部类分为若干个大类,就是基本大类。

《中图法》基本大类有22个。

《中图法》将图书概括为五个基本部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简表:是整个分类法的基本类目表。

它是由基本大类进一步区分而成的。

一般列到三级类目,是整个分类法的骨架详表:是在简表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图书出版情况和使用对象的需要逐级开展形成的。

信息组织的两种重要方法——分类法与主题法——尤世民 2014103565

信息组织的两种重要方法——分类法与主题法——尤世民  2014103565

分类法与主题法一、分类法分类系统分为聚类和归类两个子系统:聚类是指按照信息资源的特点和使用需要,通过区分和类聚建立起类目体系的过程;归类是指依据建立的分类体系进行类分信息资源的过程。

聚类的结果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类目体系,如各种文献分类法等,聚类是归类的前提条件,是分类组织的重要依据和工具;而归类系统则是聚类系统的具体应用,它体现了聚类过程的实际存在意义。

信息资源分类法的类型按照编制方式分为:等级列举式、分面组配式、列举——组配式。

(一)等级列举组配式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是一种将所有的类目组织成一个等级系统,并且采用尽量列举的方式编制的分类法。

类目体系组成一个树状结构,按照划分的层次,列举详细类目,以缩格表示类目等级关系,最后形成一个等级链。

常见的有《杜威十进制分类法》(DDC)、《中图法》等。

(1)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DDC)杜威十进分类法是广为全球各地图书馆使用的分类法。

这个分类系统最早在1873年时Melvil Dewey有此分类构想,而于1876年正式出版。

负责DDC出版的是Forest Press,而它于1988年成为OCLC下的一个部门。

DDC已被全球超过135个国家的图书馆使用,并且被翻译逾30种语言,包括阿拉伯文、中文、法文、希腊文、希伯来文、意大利文、波斯文、俄文、西班牙文及土耳其文等。

在美国,有95%的公共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25%的学院及大学图书馆及20%的专门图书馆使用DDC。

此外,DDC更能用来组织网际网络上的各种资源。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于1876年首次发表,历经22次的大改版后,内容已有相当程度的修改与扩充。

最新的版本为2004年版。

该分类法以三位数字代表分类码,共可分为10个大分类、100个中分类及1000个小分类。

除了三位数分类外,一般会有两位数字的附加码,以代表不同的地区、时间、材料或其他特性的论述,分类码与附加码之间则以小数点“.”隔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面引用次序与分面排列次序
分面引用次序

分面分类法是按“分面—亚面—类目”建立类表结 构体系。在分类表中,分面引用次序是指各种分面被 引用(被使用、或组配)的先后顺序,即类目的组配。
CC根据具体性递减的原则,将5个基本分面的引用 次序规定为: “本体→物质→能量→空间→时间”。 各大类又规定了各类具体的分面引用次序。如 “图书馆学”的分面引用次序为: “图书馆类型→图书馆材料(文献)→图书馆活 动→空间→时间”。
back

分面类表中的分面分析法
分面(又称组面,简称面)
按照某种分类标准(分类特征)产生出来 的一组类目(如,按用途划分出的桥梁类目, 人行桥、公路桥、铁路桥等)
需要了解的几个概念:


分面分析法
将整个知识领域和每个知识领域按其不同 的属性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分面,每个分面再 分解为若干个亚面,每个亚面再分解为若干个 更小的子面,面内列出所属各子目的一种编制 分类表的方法。
—物质(Matter):物质材料
-physical material
—能量(Energy):各种活动、影响、状态及问题。
-action
—空间 (Space);—时间(Time)
-location -time period
● 分面符号
五种基本范畴就是五个基本分面,阮冈纳赞以P、M、 E、S、T分别代表之,用逗号“,”、分号“;”、冒 号“:”、句号“.”、倒逗号“‘”作为分面符号。
back
第三节 分面分类法与体系 分类法的比较
• 体系分类法的特点(P72) • 分面分类法的特点(P73)
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相互替 代。应在保持其自身特点下取长补短。
back
back
◆分面标记制 也称分段标记制或多维标记制.是用分面符号把 类号分成若干段,使每一段代表主题的一个方面,以显 示类目组配结构的一种标记制度。
如:O,111,2J64,51。(O文学,111英语作品,2戏 剧,J64表示1564,51表示第33号作品)——《哈姆雷 特》(英)莎士比亚所著第33号作品。
例:CC的图书馆学的分面结构为:
图书馆类型、图书馆材料(各种文献)、图书 馆活动、空间、时间等分面组成。 (第二层次的分面结构)
而馆藏文献类型分面列出:p277
按编制方式:抄本,档案,有声图书…. 按字体… 按语言… 按出版物性质:图书(传统的),报纸…. 按编制机构:大学…. 按出版时间…. 按版本……等划分出的类目。 (每一分面再细分,列出所属类目) back

第 1版
1925年在从英国返回印度的途中,完成CC初稿, 1933年正式发表CC第1版。
● CC的修订历程(不断修订CC,发展分面分类理论)

1933年,第1版,提出分面面标记理论,分面符号为 冒号。 ◆ 1939年,第2版,增加“△ 精神体验与神密主义”类, 采用八分法。 ◆ 1950年,第3版,采用“焦点”、“面”、“相”等 概念。 ◆ 1952年,第4版,提出五种“基本范畴”,采用五种 不同的分面符号,并增加基本大类。 ◆ 1957年,第5版,分两卷出版,分别适用于“普通图 书”(基本分类法)和适用于“论文资料”(深度分 类法)。 ◆ 1960年,将第1卷修订出版为第6版,将八分法扩展。 ◆ 1972年,第7版出版。 back

分面排列次序
分面排列次序是指分类表中各个分面以及面内 各类目的排列次序。 分面排列次序与分面引用次序一致时,称为分 面排列次序的顺排法,有的分面类表的分面排列次 序与分面引用次序相反,称为分面排列次序的倒排 法。如:
BC2教育类表中分面引用次序为:“受教育者→教 什么(课程)→怎么教(教学方法)→教育施动者 (教师)→教育环境 →…… →通用复分”,而分面排 列次序与之相反。 back
分面类表的构成:由两个层次的分面结构 组成

第一层次的分面结构: 是对整个知识领域进行分面所形成的基本 分面。如《冒号分类法》(CC)将整个知识领域 划分为5种基本范畴:本体、物质、能量、空间、 时间。
● 第二层次的分面结构:
是以第一层次的分面结构为依据,对某一知识领 域进行分解所形成的分面结构。每一分面(或亚面)内 按一定的分类特征列出所属各类目。

CC的类表结构
● ● ●
基本大类 惯用类与基本类 面的分析法
back
◆ 基本大类 划分为4个分区,以不同颜色相区别 z 综合类 1 知识全体 2 图书馆学 3 图书学 4 新闻学 A 自然科学 AZ 数理科学 B 数学 BZ 物理科学 C 物理学 D 工程学 E 化学 LZ 药学 M 实用技艺 △ 精神体验与神密主义 MZ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MZA 人文科学 N 美术 NZ 文学与语言 O 文学 P 语言学 Q 宗教 R 哲学 S 心理学
F 工业技术 G 生物学 H 地质学 HZ 采矿学 I 植物学 J 农业 K 动物学 KZ 畜牧学 L 医学
∑ 社会科学 T 教育 U 地理 V 历史 W 政治学 X 经济学 Y 社会学 YZ 社会工作 Z 法律
解说性大类列举: (:g)评论方法 (P) 信息论 (p) 会议方法 (X) 管理方法 (r) 行政报告方法
◆相的标记制 为显示复杂主题中各种主题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 采用的标记法。5种相互关系,3种类型。见P280。
相相关:两个基本大类的关系; 面内相关:同一面中两个点的关系; 类列内相关:同一类列中两个类列点的关系。
back
共同复分表:CC称之为共同点。 与一般总论复分表大体一致。类目分为两部分: 前置共同点,带有“工具”性质,如k百科全书等, 后置共同点,带有能量和本体的性质,如b2设计 时间区分表:CC称之为时间点, 与一般时代复分表大本一致。 地理区分表:CC称之为空间点。 与一般的地区复分表大体一致。 语言区分表:由语系、语种、人造语三部分组成。 上表2-4,适用于主表中注明用时代法、地区法、 语言法的类目,以及分面公式中[S]或[T]。
● 分面公式
即分面的组配次序与标记符号。各分面依具体性递 减的原则确定先后次序。CC的总的分面公式为: “,[P] ;[M] :[E] .[S] ‘[T]” 。各基本类下均有各 自具体的分面公式。 标引《20世纪60年代印度肺结核病X射线疗法》P278 分面公式为:L[P];[E][2P]:[2E][3P] .[S] ‘[T] L,45; 421: 6253 . 44 ‘N5
◆分区号码:由一个种类数字组成的一组同位类称
为一个分区,表示分区的号码称为分区号码。
back

惯用类与基本类
● 惯用类:就是根据传统习惯加以Leabharlann 分的一系列类目。●
基本类:大类和惯用类均称为基本类。
● 只有基本类才能附有分面公式。如:“2图书馆学”
的分面公式为:2〔P〕;〔M〕:〔E〕 〔2P〕。
据分面公式,标引《大学图书馆期刊分类工作》, 其类号:P中的类目(大学图书馆:34),M中的类目(期刊: 46), 〔E〕 〔2P〕中的类目(分类为51),所以:
◆ 分面类表
分面类表是在各基本大类下列出若干分面、亚面, 各面内相互组配,形成分面式结构。而不象体系分类 法在基本大类下对类目进行层层划分(对比P277页):
G25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 G250 图书馆学 G251 图书馆管理 G252 读者工作 G253 藏书建设和藏书组织 G254 文献标引与编目 G255 各种文献工作 G256 文献学 G257 目录学 G258 各类型图书馆 G259 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
2 〔P〕 ;〔M〕 :〔E〕 〔2P〕 2 ,34 ; 46 : 51
back
◆ 面的分析法
● 五种基本范畴
—本体(Personality):最基本的分面,本质属 性。-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primary facet.
-the most prominent attribute
第二节 分面分类法的标记制度
◆ 分面标记制 ◆ 回溯标记制

分面标记制的定义
分面标记制
又称分段标记制或多维标记制,是用分面 符号把类号分成若干段,使每一段的号码代表 主题的一个方面,以显示类目组配结构的一种 标记制度。如:P276页。


其优点为:一是能够显示类目的组配结构,
表达性强;二是有较强的容纳性,适应新学科、新 主题文献的标引。三是,通过移动分类号中每段号 码的位置,能够实现多途径检索的需要。
◆ 分面标记制的分面符号 ——是指分面分类法中为区分不同的分面而采 用的专用符号,主要有两种:

采用数字或字母作为分面符号
如《土壤科学分类表》将土壤学分为8个分面,即 种类、结构、成分、性质、过程、操作、实验技术、 总论等,分别用9、8、7、6、5、4、3、2、1作为分 面符号。

采用标点符号作为分面符号
G254 文献标引与编目 G254-3 文献工作研究方法、工作方法 G254.0 文献检索语言(总论) G254.1 分类法 G254.2 主题法 G254.3 文献编目 G254.4 图书馆目录的使用
而《布利斯书目分类法》人员通用复分表中 人员类型类目,列出的分面有: 按语种划分的群体 按家庭关系分:亲戚、先辈 按婚姻状况分:单身、已婚 按年龄分: 孩子、未成年者、 按职业特征分:专职人员、受雇用者 按等级和作用分:政府官员、高级职员
如CC中对于本体、物质、能量、空间、时间5个 基本分面分别采用逗号“,”、分号“;”、冒号 “:”、句号“.”、倒逗号“‘”作为分面符号。
◆ 回溯标记制
是通过直接将分类表的类号与位于其前的 组面的类号组合,以表达一个复杂概念的一 种标记制度。 BC2采用这种标记方法:
J 教育 JB 教育管理 JK 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 JMD 初等教育 如要标记《初等学校课程管理》,其类号为: JMD(初等教育)+ JK(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 容)+JB(教育管理)→JMDKB。 bac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