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的“匿名制服”效应及其有效调控(一)

合集下载

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政务公开

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政务公开

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政务公开行政学院 08级3班学号23080306 支建永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网民人数的增多,各种媒介诸如论坛、即时通讯、微博、博客等的出现,为网民发表意见产生共识提供了平台,我国网民人数迅猛增长,在网络上互动活跃,网络民意汹涌,因此网络民意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不容忽视的力量。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民意已经成为检验政府执政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围绕网络民意及其特点、以政务公开应对网络民意的重要性、政务公开应对策略等诸问题进行阐述,以期对网络民意的良性应对提出有益的建议,增进以政务公开应对网络民意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民意,回应,政务公开据2012年1月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公布的数字,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庞大的网民队伍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反应和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形成网络民意。

网络民意目前成为汹涌之势,诸如李刚门、周老虎等各种网络事件频发。

回应网络、回应公众已经成为化解社会问题、消解事件于未萌的重要方法。

网络民意形成及其特点网络民意就是借助网络民意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新闻跟帖、网络民调、博客论坛、BBS等表达形式呈现出来的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大多数成员对社会问题或现象所持有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情感和行为的总称。

简而言之,网络民意是传统民意的一种延伸,是当前数字化信息社会中公众民意表达的便捷渠道。

【1】网络民意的形成主要通过网络这一媒介,经过网民们的表达、发表意见,经过意见聚合达成人们的共识,引起共同行动,经由意见领袖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网络民意,进而引起传统媒体的重视,由传统网络进行转载,形成民意,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与采纳,从而引起政策改变、观念转变,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人们通过互联网,形成网络民意,其实质仍是公共意志的表达,但网络民意与人们通常所熟知的传统民意是有区别的,有其自身的特点。

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否辩论辩题

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否辩论辩题

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否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匿名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交流平台。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匿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必担心被他人追踪或攻击。

这种匿名制度为一些羞怯或害羞的人提供了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言论自由和多样性。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言论自由是一项神圣的权利,匿名是言论自由的一种形式。

”。

其次,网络匿名制度有助于揭露社会问题。

有些人可能因为担心受到报复或社会压力而不敢公开批评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而通过匿名表达意见,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问题。

例如,匿名举报平台可以帮助揭露腐败和不法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的公正和透明。

正如英国哲学家托马斯·潘恩所说,“匿名是人们最真实的写照。

”。

最后,网络匿名制度有助于保护个人隐私。

在网络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和隐私侵犯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通过匿名制度,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

正如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曾经说过,“隐私不是为了隐瞒,而是为了保护。

”。

综上所述,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有积极影响,它促进了言论自由和多样性,揭露了社会问题,保护了个人隐私。

因此,我们应当支持网络匿名制度的存在和发展。

反方观点,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没有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匿名制度容易滋生网络暴力和恶意言论。

在匿名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放弃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而发表攻击性和恶意的言论,从而伤害到他人。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社区的和谐氛围,也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扰和伤害。

正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说,“匿名是无耻的面具。

”。

其次,网络匿名制度容易被滥用。

一些人可能会利用匿名身份进行不法活动,比如散布谣言、传播色情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等。

这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共秩序。

因此,匿名制度可能会成为社会治理的障碍,而非促进社会的发展。

网络民意对政府行政的影响

网络民意对政府行政的影响

网络民意对政府行政的影响摘要: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生活和进行舆论监督的主要渠道之一。

从近年来发生的许多网络事件可以看出,网络民意在促进我国的政府行政行为民主化科学化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然,网络民意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政府行政行为及社会进步也存在着不利影响。

要正确看待网络民意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既使网络能够真实的代表并反映民意,又使政府行政行为具有自主性。

关键词:网络民意;双重影响;对策建议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迅速崛起,日益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其以独特的技术特征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话语空间。

网络传播方式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使民意表达的渠道和空间不断拓展和扩大,并逐渐生发出一种新的民意类型——网络民意。

网络民意在人民生活和政府行政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

如何正确认识日益高涨的网络民意,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其纳入规范化的轨道,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1 网络民意的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后,网络民意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诞生,并给传统的民意表达及传播形态带来巨大的冲击。

网络民意,就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就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问题、现象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或者态度。

简单的说,就是公众在互联网这个公共平台上表达的、传播的对某些社会现象或者是社会问题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态度和情绪,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能够产生一定影响。

网络民意融入了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具有独特的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

由于传统“把关人”角色功能的弱化,使得网络民意呈现与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征:1.1 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和广泛性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民众只要在网站上随意进行注册甚至不需要任何验证,就能进行交流,而不需要表明真实身份,每个个体在网络上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符号,没有国籍、种族、地位、贫富、年龄甚至性别之分,具有平等的地位。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互动之分析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互动之分析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互动之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民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民意指的是在网络空间中表达出来的民众意见和声音,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在线调查等方式进行表达。

网络民意可以快速传播,广泛影响,并且能够直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必须重视网络民意,并且进行有效的互动,以实现民意与公共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1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民意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过去,政府和决策者主要通过传统的调研方式来获取民意,例如开展实地调研、举办听证会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这些意见和诉求可以被广泛传播,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政府和决策者不得不重视网络民意,将其纳入到公共政策制定的考量范围之中。

1.2 公共政策对网络民意的回应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和决策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与民众的直接互动,了解民意,回应民意,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政府可以通过开设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在线调查等方式,主动收集和回应民意,让民众参与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

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意,增强政策的民意基础,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二、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互动的挑战2.1 数据真实性和可信度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网络民意的数据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了质疑。

在网络上,有些人可能会利用虚假账号、水军等手段操纵舆论,扭曲民意。

网络民意往往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倾向,有些民意的表达可能会受到个别人的煽动和操纵。

政府需要开展严密的数据监测和分析工作,确保网络民意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2 网络民意的碎片化和情绪化在网络空间中,民意往往呈现出碎片化和情绪化的特点,很难形成稳定和连贯的诉求。

由于网络信息的碎片化特点,有时政府难以准确把握民意,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回应。

互联网匿名社交封闭与自由的辩证

互联网匿名社交封闭与自由的辩证

互联网匿名社交封闭与自由的辩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匿名社交平台逐渐兴起并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

匿名社交平台允许用户在网络上以匿名的身份进行交流和表达,这种形式的社交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自由和开放性。

然而,匿名社交平台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对匿名社交的封闭性产生了担忧。

本文将从封闭与自由的角度对互联网匿名社交进行辩证分析。

一、匿名社交的封闭性匿名社交平台的封闭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匿名身份:在匿名社交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虚拟身份进行交流,不需要透露真实的个人信息。

这种匿名身份的存在使得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不用担心被他人追踪或攻击。

2. 封闭圈子:匿名社交平台往往以兴趣、话题为基础,形成了各种封闭的圈子。

用户可以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圈子,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交流。

这种封闭的社交圈子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交流环境。

3. 信息过滤:匿名社交平台通常会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过滤和审核,以确保平台上的信息质量。

这种过滤机制可以有效减少低质量、恶意信息的传播,保护用户的利益和安全。

二、匿名社交的自由性匿名社交平台的自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由表达:匿名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用户可以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自由表达的环境有助于激发用户的创造力和思维活跃度。

2. 匿名反抗:匿名社交平台为一些受到压迫或不公正对待的群体提供了一个反抗的渠道。

在匿名的身份下,这些群体可以安全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寻求公正和正义。

3. 信息多样性:匿名社交平台上的用户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他们的观点和经验也各不相同。

这种多样性使得匿名社交平台成为一个信息丰富、多元化的交流平台,用户可以从中获取到更广泛的知识和见解。

三、封闭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互联网匿名社交既具有封闭性,又具有自由性,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1. 封闭与自由的平衡:匿名社交平台的封闭性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交流环境,使得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

网络匿名性对社会互信的影响

网络匿名性对社会互信的影响

网络匿名性对社会互信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匿名性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话题。

网络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自由地表达意见和参与各种社交活动。

然而,网络匿名性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互信的影响。

首先,网络匿名性降低了社会互信。

在匿名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意味着社交互动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

人们不再能够对对方的身份和言行负责,这就加剧了人们对陌生人的警惕和怀疑。

这种不信任对社会互信的建立和维护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人们更加疏远和孤立。

其次,网络匿名性导致了虚假身份的泛滥。

在匿名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轻易地伪造身份和信息。

这些虚假身份可能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欺诈行为以及网络欺凌等不良行为。

虚假身份的泛滥不仅损害了网络上的信任,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风险与社会问题。

然而,网络匿名性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自由的空间,特别是对那些在传统社交环境中感到不适或被边缘化的人来说。

在匿名网络上,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寻找到归属感,这为他们建立互信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匿名网络还为持不同政见的人提供了一个匿名发布观点的平台。

在一些体制严格、言论受限的国家,匿名网络成为一种维护言论自由的途径。

人们通过匿名发布观点,传播信息,并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

虽然这种匿名行为可能会引发一些负面效应,例如谣言的传播和政治煽动,但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因此,对于网络匿名性对社会互信的影响,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它既有负面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真实性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遏制虚假身份的泛滥,保护网络上的信任。

同时,也要重视和理解那些在匿名网络中寻求安全感和言论自由的个体,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参与机会。

最后,要增强人们对网络道德的自觉,培养社会互信的意识。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社会才能逐渐建立一个互信、和谐、尊重多元声音的网络空间。

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否辩论辩题

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否辩论辩题

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否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匿名制度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

在网络上,许多人因为言论或观点而遭受到攻击和威胁,匿名制度可以让这些人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遭受到不必要的骚扰和威胁。

其次,匿名制度可以为一些敏感话题提供更开放的讨论空间。

在一些政治敏感或社会敏感话题上,人们可能因为担心被迫害或报复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匿名制度可以让这些人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促进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此外,匿名制度也可以为一些受到歧视或排斥的群体提供平等的发言权利。

在现实社会中,一些群体可能因为身份、性别、性取向等原因而受到歧视和排斥,匿名制度可以让这些群体在网络上获得平等的发言权利,减少社会上的歧视现象。

反方观点,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没有积极影响。

首先,匿名制度会导致网络上的言论质量下降。

因为匿名制度让人们可以不用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导致网络上出现大量的恶意攻击、谣言和不实信息,影响社会的信息环境和社会秩序。

其次,匿名制度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来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在网络上,一些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匿名制度进行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网络欺凌等违法活动,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和社会危害。

最后,匿名制度可能会阻碍网络社区的建设和共享。

在网络社区中,人们需要建立信任和共享信息,而匿名制度会让人们难以建立信任和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阻碍网络社区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的。

虽然匿名制度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为敏感话题提供更开放的讨论空间,和为受到歧视的群体提供平等的发言权利,但同时也会导致网络言论质量下降,被利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阻碍网络社区的建设和共享。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的同时,加强对匿名制度的监管,防止其被滥用和导致社会负面影响。

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的辩论辩题

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的辩论辩题

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的辩论辩题正方,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匿名性可以为一些羞怯或者害羞的人提供一个发表意见和表达观点的平台。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可能因为社交恐惧症或者其他原因而不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网络上,他们可以选择匿名身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促进言论自由和多样化的观点。

其次,网络匿名性可以保护一些人的隐私和安全。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欺凌等问题日益严重,而网络匿名性可以让人们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参与讨论和交流,从而减少了一些潜在的安全风险。

此外,网络匿名性也有利于揭露一些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在一些敏感话题上,人们可能因为担心受到社会压力或者报复而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通过网络匿名性,他们可以更加坦率地讨论一些敏感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最后,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而匿名是一种选择。

”网络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于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网络匿名性对社会有着诸多积极影响,可以促进言论自由、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揭露社会问题,以及促进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匿名性的积极意义,并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人们在网络上选择匿名身份。

反方,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匿名性容易导致言论的不负责任和恶意攻击。

在匿名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滥用言论自由,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者进行恶意攻击,这不仅伤害了他人的感情,也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与秩序。

其次,网络匿名性也容易滋生网络欺诈和虚假信息。

在匿名身份的掩护下,一些人可能会散布虚假信息或者进行网络诈骗,给他人带来经济损失和心理困扰,严重影响了网络社会的信任和安全。

此外,网络匿名性也容易成为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的温床。

在匿名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进行网络欺凌或者发起网络暴力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精神伤害和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悲剧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民意的“匿名制服”效应及其有效调控(一)
摘要本文认为,网络民意的“匿名制服”效用极有可能导致“假民意”的流行,并为那些偏离常规的行为提供某种合法性和不可控性,出现“多数人暴政”的危险。

因此对网络舆论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

关键词匿名制服合成谬误有效调控AbstractThepaperconsidersthattheanonymousuniformeffectverylikelyleadtofalsepublicopinion,andprovidessomekindsoflegitimacyandbeingoutofcontrol,evenariskof“majoritytyranny”.Andso,th epublicopinionmustbefixingandleadingeffectively. Keywordsanonymousuniformthefallacyofcompositioneffectiveregulation
网络,既是一种科技的艺术品也是一种大众影像,这种拟态的影像不仅可以不断缩小虚拟与真实之间的象征距离,更为惊奇的是,任何一个个体可以成为一个“比真实更真实”的拟象主体,完全彰显自己的话语权和信息操纵能力。

在这种非常自由、开放的符号生存环境中,匿名传播成为了一种常态,角色重塑、角色多重扮演第一次完全解除甚至摧毁了人们的“现实身份”。

一、“匿名制服”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浦·津巴尔多(P.C.Zimberdo)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

①实验者将24名心理正常的大学生随机分成“犯人组”与“看守组”。

“逮捕”后的“犯人”被戴上手铐、蒙住两眼带到了斯坦福大学地下室的一个“监狱”里。

“看守”配备警服、哨子、警棍,并告之值班时需维持秩序,作好应付紧急事变的准备;“犯人”被戴上脚镣手铐、喷防虱液、按手印、使用身份证号码和叫号应答,并被分别关入只有一张吊床、一个门洞的单人牢房。

实验发现,这些原本平等的人,因为管教与被管教的不同角色,最后都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和摆脱社会规范约束的极端行为。

如扮演“犯人”的被试者逐渐变得软弱、无助、抑郁,而扮演“看守”的被试者则越来越有虐待“犯人”的倾向。

津巴多尔的实验表明,当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穿着同样的制服时,个人因为不容易被识别而被湮没于匿名之中。

津巴尔多同样发现,在实验室中穿着白色外套并戴着头套的女性,比穿着普通衣服、佩带着写有姓名的身份牌的被试者,会对受害者施以更长时间的电击;早在此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也在相关心理实验中证明,在阴暗环境下穿上布袋装的学生比坐在宽敞教室里、具有高辨认性的学生会更加猛烈地抨击自己的父母。

“匿名制服”能赋予人们一种潜意识的权力操控欲望,而身份的隐匿性给这种权力操控又提供了安全的实施环境,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给每个发言的个体同样穿上了一件“网络制服”,也有可能产生这种“匿名制服”效应,使个体进入“去个性化”与“去责任化”状态,淡化个体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降低个体责任和个人对社会评价的关注。

二、网络“匿名制服”效应
1.“匿名制服”与集体民意自主
网络空间的这种虚拟性、匿名性,给每个发言的个体都穿上了一件具有保护功能的“网络制服”,极大的拓展了个体自我传播的信息空间和话语自主权。

QQ、BBS、博客,这些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信息空间的延伸,创造了一种新的传媒空间和文化张力,赋予个人前所未有对媒体施加影响的能力。

以BBS为例,2007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系在辽宁省的权威综合新闻网站之一——大连天健网作了一次网民上网行为的调查,其中网民参与BBS论坛的调查结果如下:
在参与调查的1536名网民中,65.03%的网民表示经常上网浏览论坛;偶尔浏览的占33.81%;从不浏览的仅占1.03%;另外有0.13%的网民表示“说不清”。

可见大连网络论坛具有较高的浏览率,大多数网民关心论坛上的信息和话题。

在浏览论坛类型的调查中,综合性论坛最受网民喜爱,有39.54%的网民经常浏览;资讯类
论坛、专业性论坛和娱乐类论坛也拥有一定的关注度;但时政类论坛相对而言,受到的关注较少,仅有7.42%的网民经常浏览。

网络民意不但受到网民的广泛传播,同时网民在论坛的信息互动也较为活跃。

在参与调查的1518网民中,44.87%的网民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观点,参与信息制造;24.59%的网民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也乐于参与论坛话题的讨论;22.50%的网民经常回帖;从来不回的网民仅有8.04%,可见网民多数会主动参与到论坛信息制造过程中。

网民的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它彻底解构了传统的报纸和电视传播的信息霸权地位,使那些边缘的声音、那些过去隐而不彰的声音得以发出。

匿名方式带来的不仅仅是交流的自由。

“按照传统的信息方式,社会对个人形成了彻底的监视。

因此,自由的领域缩小到电脑的监视器和虚构的身份中。

”②
理论上,BBS“提供了个体与大众之间(或者是个体交往和制度交往)平等对话的条件,可以被视为建设、重建‘公共领域’的曙光”。

③但是,当社会议题在BBS中自主形成时,操持绝对自由权力的网民们并未建构更具公共合理的舆论空间。

2.“匿名制服”与民意去责任化
在“网络制服”的隐身作用下,传播者实际上是一种原子式的、匿名的、孤独的存在,是一种脱离了社会现实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的存在,或者正如拟剧理论所说的,他(她)由生活的“前台”退入了“后台”,他(她)不必再在意形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因此,可以暂时摆脱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的束缚,随心所欲。

于是,网络在网民眼里成了一个道德和责任的真空,没有他律,也没有自律,个体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不被标识,个体只强调权利而淡化责任,使个体出现对自己的言辞不负责任的倾向,出现恶意进行破坏活动、侵犯他人隐私、盗窃他人成果、炮制谣言、人身攻击、散布不负责的虚假信息等诸多挑战网络文明的不道德行为。

网络传播不可避免地走向异化,演化成一种文化的畸形和社会的病态。

2006年的“虐猫事件”曾激起了网民狂潮般的愤怒和攻击,有人曾进行了一项对比:在2001年,有研究者在雅虎搜索引擎上搜索到含有“婊子”字眼的中文网页有809个,含有“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有1359个,而含有“他妈的”的网页则有3305个。

④2006年3月10日,有人再次通过雅虎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搜索到含有“婊子”字眼的网页有506000个,含有“狗屁”字眼的网页有654000个,含有“他妈的”字眼的网页有1700000个。

2006年,用相同搜索引擎搜索到的含有“婊子”、“狗屁”、“他妈的”的网页数量已经分别是2001年的大约6000多倍、400多倍和600多倍。

而通过雅虎搜索引擎将“虐猫事件”这一关键词和上述三个暴力词汇逐个搭配分别进行搜索时,搜索到含有“婊子”字眼的网页有7200个,含有“狗屁”字眼的网页有6350个,含有“他妈的”字眼的网页有4720个。

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