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分析研究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分析研究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其组件的安装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建筑物中。
考虑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其结构中安装的钢筋混凝土组件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及其分析研究是相当重要的。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分析研究》旨在提出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钢筋混凝土组件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对型钢混凝土组件粘结滑移的试验室试验,获得了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的材料参数,然后建立模型,以提出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的本构关系。
【研究模型】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型,该模型是基于型钢混凝土组件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公式来计算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该公式是:δ = f (R,A,D,ξ)其中,δ代表组件粘结滑移,R为混凝土配筋比,A为混凝土组件的抗压强度,D为衬板材料的拉伸强度,ξ为粘着剂的有效性。
该公式的计算是基于上述四个参数的影响,用于表征型钢混凝土组件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研究结果】用上述提出的模型,研究人员在不同材料参数下对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出了许多有关结果,其中有:随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增加,粘结滑移会有所减小;随着衬板材料的拉伸强度的增加,粘结滑移会有所减小;随着粘着剂的有效性的增加,粘结滑移会有所减小。
这些有关结果表明,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受到型钢混凝土组件的材料参数影响,实验结果可以用来提高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
【总结】本文研究了型钢混凝土组件粘结滑移本构关系,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模型,获得了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受到型钢混凝土组件的材料参数的影响,为建筑物的设计提供参考。
今后,针对型钢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将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衬板材料的拉伸强度以及粘着剂的有效性给予更多的重视,以期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带箍筋锈蚀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滑移关系

静等 : 带箍筋锈蚀钢筋混凝 土的粘结滑移关系
带 箍 筋 锈 蚀 钢 筋 混 凝 土 的粘 结 滑移 关 系
陈
( . 通大学 . 江苏 1南 南通
静 , 高
敏
2 1 0) 0 ̄4
260 2 0 7; 2. 海 交 通 大 学 。 上 海 上
【 摘
要】 基于已有细观受力模型及锈蚀后极限粘结力理论 , 综合考虑锈蚀后各n si c n r t y wo d c ro in; d; l o p; o ce e
0 引言
度 为 : h =00 =00 ( 2 ) .7 .7 d一 x
() 2
钢筋 的锈 蚀 对 结 构 的粘 结 性 能 有 影 响 , 锈 蚀 初 期 , 在 对
时, 锈蚀 钢筋 的直 径 为 :
式中, 为混凝土保护层厚 度 ; c d为钢筋直径 ; / + R =d2
Ab t a t B s d o ee i n s ・ c a ia d l a d te t e r f l mae b n t n t f o ・ s r c : a e n t x s gme o me h c l h i t ・ n mo esn h o y o t t o d s e gh o r h ui r c - r d d ri fre n ,h n u n e fc r s n a d te i ce sn c in o t r p ae c n ie e y teia — o e eno c me t t e i f e c so o r i n n r a ig a t fs ru r o sd rd sn t l l o o h o i h c l . h ea o s i sa d c re fb n -l l b an d. trc mp r g w t xs n v rg n t s y T e r lt n h p n u v so o d si ae o ti e Af o a i i e it g a ea e b d sr s i p e n h i o e ts d t . e rs l h w t e e t aa t e u t s o y玳 h s h a re w t a h o e . ge i ec t r h h
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

其 粘 结 性 能 进 行研 究 。 文 通 过 对 大量 实 本 验 数 据 进 行 回 归分 析 , 定 了直 径 l 的 光 确 2 圆钢 筋 和 螺 纹 钢 筋 的 极 限 粘 结 长 度 , 工 为 程 应 用 打 下 基 础 , 为 今 后 同 类 实 验 探 索 并 出一 套 简便 易 行 的 测 试 方 法 。
建 筑 科 学
SIC &T H LG CNE E N 0Y E CO 。
墨圆
钢 筋 与 活 性 粉 末 混 凝 土粘 结 滑移 本 构 关 系研 究
赵北 祥’ 王晓慧 张延亿。 ( 林产 工业规 划设 计院 北 京 1 0 1 1. 0 0; 2. 0 大兴 区市 政市容 委 北京 1 2 0 0 6 0; 3. 中国水利 水 电科 学研 究院 北 京 1 0 4 0 4) 0 摘 要: 活性粉末 混凝. ( e cie o r o cee : R atv P we C n rt 简称R C是 一种 以高致 密水泥基 均 匀体 系为模 型的新型 结构材料 , L P) 广泛 应用于 国内外 工程 实践 。 本项研 究是通 过钢 筋 内贴应 变 片式拔 出试验研 究 了各 级荷 裁下钢 筋 与活性 粉末混 凝土之 问 的粘结应 力在粘结 区域 内的分布 形式和 变化趋 势 。 通过 对 所测 自由端 、 载端 滑移量 与相应 荷裁进 行 回归分 析 , 加 得到各个 试 件粘结 滑移本 构关 系 , 并确定 了光 圃钢 筋 与
si p o e te b t e n t e a d RP i e t b i h d nd t e b n l n t c l u a i g o mu a s r p s d. lp r p r i s e w e s e l n C s s a ls e a h o d e g h a c l t n f r l i p o o e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简议

( ) 拉拔 试验 。试件 一 般设 为棱 柱体 , 筋埋 1 钢
( ) 梁式试验 。拉拔试验 只能 反映单 纯受拉 的 2
设在棱 柱体 中, 图 1 如 所示 。试验时 , 在外露钢筋端施 加拉力 , 试件 则支 撑在 垫板 上 , 断增 加拉 力直 至钢 不
值如表 4所示 。
状 态 , 大部 分钢 筋锚 固 区受力 都较 为 复杂 , 而 一般 同 时作用 有拉 力、 弯矩 和剪力 , 梁式 试 件可 以更 好地 模
O● O o ̄ oo● OO ◆O O● Oo● Oo ●Oo ● OO● Oo 0 00● O0 ● 00● 00 ● O0● O0  ̄0 0● 00● O0  ̄ 00● O00 0 00 00 ●O 0● O0● O0 0 00● 00 ● O0◆ O0 00 0● O0O 0 0 ̄ O0● O0 ● O0● O0● O 0● O0 ●O 0● 00● O0● O0 ◆o o● ao◆ o 0● 0
2 钢 筋混凝 土粘结 一滑移本构关 系 目前对钢 筋 混凝 土 粘结 本构 关 系的研 究 以试 验 为主, 已有 的试 验 研究 考虑 的 主要 因素有 : 混凝 土保 护层 厚度 与 钢筋 直径 的 比值 、 凝土 的抗 压强 度、 混 抗
( ) 清华 大学 滕智 明 考虑粘结滑移关系沿锚 5
网水泥砂浆抹面加 固后 , 墙体 的抗剪 承载 力和延 性都
[] 陈华 冠 , 7 刘锐 . 体结构房屋 抗震加 固设计方法探讨 [] 华 砌 J.
南地震 ,0 3,3 1 8 20 2 ( ):7—9 . 2
得 到了较 大的改善 , 低标 号砂浆 的历史 风貌建 筑墙 是
体加 固保护 的有效方法之一 。
采用单一 的表达式表示 , 另一类 是采用分 段描 述的 表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研究综述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研究综述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承载力、耐久性和安全性。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相关学者针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开展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应用前景等。
钢筋混凝土是一种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由于钢筋和混凝土之间存在的物理和化学差异,使得它们在受力过程中容易产生粘结滑移现象。
粘结滑移不仅会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还会导致结构的安全性下降。
因此,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是指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发生相对滑动,导致钢筋无法充分发挥其强度,从而影响到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粘结滑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如钢筋的直径、表面状态、碳化程度,混凝土的强度、致密性、含水量等。
结构设计及施工因素。
如钢筋的布置、锚固长度、混凝土的养护等。
国内外相关学者提出了多种概念和假说,如化学吸附理论、机械锚固理论、界面滑动理论等,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粘结滑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的测量方法包括传统测量方法和数字测量方法。
传统测量方法主要有拔出试验、贯入试验和剪切试验等,数字测量方法主要有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电阻应变片传感器和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等。
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如下:传统测量方法操作简单,但精度较低,且无法进行实时监测。
数字测量方法精度较高,可进行实时监测,但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在工程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现有结构加固和维护中,粘结滑移的研究可以为加固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在新型材料和结构设计中,通过对粘结滑移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材料和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未来,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实时监测、预测和控制的方面,实现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有效保障。
本文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年来相关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研究成果。
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同一 坐 标 系 下 绘 出各 种 粘 结 一 移 关 系 曲 线 , 图 1 滑 如 所 示 : 式 ② 中取 f= o7 a 在 式 ③ 中取 在 .4 .MP ; 取 与 f= 07 Mp 4 . a对 应 的 值 。 5 徐 有 邻 研 究 员 给 出 的 五 段 式 粘 结 滑 移 本 构 .
襄 樊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第1 0卷 第 5期
双 月 刊 21 0 1年 9 月
d i O36  ̄i n17 - 1X2 1.5 2 o: . 9 .s.6 19 4 .0 0 . 2 l 9 s 1 0
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冯依 锋
(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襄 阳 4 15 ) 4 00
关键 词 : 筋 混 凝 土 ; 结 滑 移 ; 构 关 系; 蚀 钢 粘 本 锈
中图 分 类 号 :V 2 T 2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9 4 2 1 )5 0 2 — 3 17 — 1X{0 0 — 0 2 0 1
钢 筋 与 混凝 土 之 间 的粘 结 性 能 是 钢 筋 和 混 凝 土 两 种 材 料 组 成 复 合 构 件 共 同 工 作 的 基 础 , 是 钢 也 筋 昆凝 土 结 构 承 载 受 力 的 前 提 , 种 作 用 使 钢 筋 与 这 混 凝 土 之 间 能 够 实 现 应 力 传 递 , 而 在 钢 筋 与 混 从 凝 土 中建 立 起 结 构 承 载 所 必 须 的 工 作 应 力 。粘 结 作
力 ( a , 为相 对 滑 移 量 ( MP ) mm) 。 4 .东 南 大 学 的 狄 生 林 教 授 通 过 对 梁 式 试 件 剪 跨 内 测 点 的 试 验 数 据 统 计 分 析 , 到 r s关 系 式 : 得 —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相关问题

2
- 0. 478 ! 10 s )f ts
4 4
c /d ∀ F (x )
2 2
( 4)
式 中:
为 局 部 粘 结 应 力 ( N /mm ), s 为 局 部 滑 移
( mm ) , f ts为 混凝 土劈 位强 度 ( N /mm ) , c /d 为混 凝土 保护层和钢筋 直径 比; F ( x ) 为 粘结 刚 度分 布函 数, x 为至最接近的横向裂缝的距离 ( mm ) 。 5) 狄生林从梁式试件剪跨内测点的试验数据拟合 的公式 = 6. 59 ! 10 s - 2 . 13 ! 10 s + 0. 22 ! 10 s
2 4 2 2 6 3
( 5)
式中, 为粘结应力 ( N /mm ), s 为滑移量 ( mm )。 6)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徐有邻等人做了一系列试 验, 系统地研究了混凝土强度、 保护层厚度、 锚固长度、 配箍率、 钢筋直径对粘结锚固性能的影响, 将粘结滑移 曲线分成 5段 (微 滑移段、 滑移 段、 劈裂 段、 下 降段、 残 余段 ) 进行描述, 曲线上 有 4 个转 折点, 通 过实 测结果 得出一分段函数表达 式, 并 用一个 位置函 数同 时考虑 不同锚固深度处的变化, 建立了 - s 关系: = 式中: ( s) ∀ (x ) ( 6) ( s)即用 ( x )是用来描述粘结 滑移关系 随不同 锚固深度
K ey w ord s : re inforced concrete; bond slip; constitutive m ode;l spring e lem en t
在钢筋混凝土 结构 中, 钢筋 和混 凝土两 种性质 完 全不同的材料能共 同工 作, 主要 是依 靠钢筋 与混凝 土 间的粘结应力, 也就 是两者 接触面 上的 剪应力。钢 筋 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主要由水泥凝胶体与钢筋表 面的 化学胶着力、 混凝 土与钢 筋之间 的摩 擦力以 及机械 咬 合力三部分组 成。混凝 土硬化 后通 过粘结 作用, 钢 筋 与混凝土可以 实现 应力传 递, 并达 到变 形协调。本 文 主要 从试验方 法、 影响 因素、 本 构关系、 粘 结单元 等方 面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 了探 讨。 1 粘结滑移试验方法 结构中钢筋粘 结部 位的受 力状态 复杂, 很难准 确 模拟。采用不同 形状和 受力状 态的 试件, 目 前主要 发 展了 3种试 验方 法, 即拔 出 试验、 梁 式试 验 和 轴拉 试 验
初始拉拔长度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粘结滑移的影响

初始拉拔长度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粘结滑移的影响作者:杜丽艳陈建华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23期摘要:钢筋混凝土构件之间的粘结-滑移是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所遇到的特有问题。
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了实验公式。
在本文首先将钢筋与混凝土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对钢筋与混凝土分别取各自的基本材料性能指标和单元,建立模型;然后生成钢筋与混凝土间的接触面,以位移的形式加载,改变钢筋初始拉拔长度的大小,利用ANSYS软件模拟其对粘结滑移的影响。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初始拉拔长度;粘结滑移;ANSYS中图分类号: TU375 文献标识码:A钢筋和混凝土构成组合材料的基本条件是二者之间有可靠的粘结和锚固,因此中外许多学者在近百年对钢筋与混凝土两者之间的粘结滑移关系做了大量试验研究。
本文通过选用合适的材料本构模型和粘结滑移模型,利用工程软件ANSYS,建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力学性能指标初始拉拔长度所产生的接触状态来模拟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滑移。
1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的研究1.1粘结滑移的研究实验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滑移主要取决于钢筋与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在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中,根据应力性质可以将粘结应力分为两大类,钢筋端锚固应力和缝间粘结应力。
为了量测这些粘结应力与相对滑移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有三种试验方法:拉拔试验即拔出试验、梁式试验和轴拉试验。
拉拔试验具有试件制作简单、成本低、试验易于进行等特点,应用得比较广泛。
在这种试验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可以模拟许多不同粘结锚固状态。
Soroushian.P在1989年采用了具有纵横约束的拔出试验,以模拟梁柱节点处钢筋的局部粘结强度;徐有邻此时采用配有双支箍筋的拉拔试件探讨了配箍率对锚固性能的影响。
但拉拔试验不能反映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弯矩和剪力。
梁式试验能模拟钢筋在梁端部的粘结锚固状况,但试验的试件尺寸大,制作成本高,试验复杂。
轴拉试验主要用于测量缝间粘结应力及相对滑移量,模拟混凝土梁在纯弯段主裂缝间的粘结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
混凝土与钢筋间粘结滑移性能向来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使用参考依据 ,它是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协调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正因为他们之间的界面存在相互的粘结力 ,促使两种材料能够实现应力的传递 ,从而实现承受外部荷载的作用,这足以显示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性。
目前关于普通混凝土与钢筋间的粘结滑移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出台了相应的国家规范标准,而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材料 ,其应用于实际工程前,还有许多性能有待研究解决,再生混凝土与钢筋间的粘结滑移性能就是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且再生混凝土区别于普通骨料混凝土之处在于其骨料采用废弃混凝土破碎产生,再生骨料与水泥砂浆的界面情况远远复杂于普通骨料 ,然而粘结滑移性能恰恰是钢筋与再生混凝土两种材料界面之间的相作用,由于骨料界面的差异导致它们之间粘结界面的差异是必然的,这就更增加了对两种材料间粘结滑移性能研究的必要。
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锚固性能是混凝土结构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关于再生骨料混凝土与钢筋间的粘结性能,国内外仅仅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拉拔试验研究。
在对再生骨料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与普通混凝土的差异不大;通过试验发现再生骨料混凝土与纵向钢筋的粘结强度远大于与横向钢筋的粘结强度与其他试验结论较为接近,认为再生骨料混凝土与钢筋间的粘结强度较普通混凝土稍低。
考虑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再生细骨料取代率、强度、保护层厚度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一钢筋间的粘结滑移进行试验,发现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粘结性能有所提高,且在60%达到最大;相反,随着再生细骨料取代率的增加,粘结性能有所降低。
但以上试验研究均统一采用基于平均粘结应力假设的简单拉拔试验进行试探性研究,即假设认为钢筋在再生混凝土中锚固段内的粘结应力处处相等 ,显然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钢筋受力状况。
通过钢筋内贴片试验方法,完成了18个锈前钢筋—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拉拔试验,分别研究了再生骨料取代率、钢筋种类、混凝土抗压强度对其粘结滑移性能的影响,同时对钢筋在再生混凝土中长锚和短锚两种情况下其粘结应力分布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通过量测的钢筋应力理论推导钢筋在再生混凝土中的粘结位置函数,从而确定其粘结一滑移本构关系。
并得出以下结论:
1、相同水灰比条件下,螺纹钢筋一再生混凝土间粘结一滑移曲线与普通骨
料混凝土粘结一滑移曲线形状相似,分成微滑、滑移、劈裂、下降、残余五个阶段 ,不同取代率情况下上升段较统一,但其峰值滑移量随取代率的增加逐渐减小。
2、随着取代率增加,钢筋再生混凝土粘结强度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与再生混凝土强度及再生骨料取代率有关,圆钢与再生混凝土间粘结强度远小于螺纹钢
粘结强度,约为螺纹钢粘结强度的1/4~1/7。
3、再生混凝土与钢筋间粘结位置函数与普通混凝土相似,粘结锚固位置函
数基本在(0.15-0.85)La 保持稳定,两端急剧变化,但相比普通骨料混凝土而言,再生骨料混凝土与钢筋粘结应力传递较快,粘结应力分布较均匀。
针对再生混凝土与钢筋间粘结滑移位置函数特点,提出三折线粘结锚固位置函数模型。
由于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的重要性,工程中对钢筋混凝土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视,然而实
际结构在服役过程中长期暴露,在空气与水和氯离子等有害物质的相互作用下,钢筋逐渐出现锈蚀,当锈蚀初始,锈蚀物的产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钢筋混凝土
间的相互粘结作用,随着锈蚀量的增加,则钢筋的锈蚀对结构性能具有较大危害,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1>、锈蚀量增加直接导致钢筋直径减小,结构承载力降低;
2>、钢筋横肋锈蚀,导致钢筋与混凝土机械咬合力减弱,粘结强度退化;
3>、锈蚀产物填充钢筋混凝土之间的界面,且由于锈蚀产物体积膨胀,约为
锈蚀前体积的2-4 倍,产生锈胀力,混凝土保护层胀裂,粘结应力大幅下降,钢筋
混凝土无法协同工作传递应力。
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绿色再生材料,其应用于实际结构中,必然面临钢筋锈
蚀后与再生混凝土间粘结性能等耐久性问题,因此研究锈蚀后钢筋一再生混凝
土间粘结滑移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普通混凝土与锈蚀钢筋间粘结性能研究较多,再生混凝土与锈蚀钢筋间的粘结滑移仅有十分少量的研究,尤其
考虑不同锈蚀率下钢筋开槽内贴片的研究基本未见相关报到,分别研究了再生骨料取代率、钢筋锈蚀率对其粘结滑移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量测的钢筋应力理论推导钢筋锈蚀前后在再生混凝土中的粘结位置函数,从而确定其r-s本构关系,
同时,揭示了钢筋锈蚀前、后粘结锚固位置函数差异的机理原因。
目的是熟悉钢筋与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的试验方法和分析方法。
粘结滑移基本问题一般来说,大家普遍将实际工程中锚固问题分为两类,分
别为筋端锚固和缝间锚固,筋端锚固性能主要决定了结构的承载力,例如预埋件、受力钢筋锚固等等;而缝间锚固性能主要决定结构的使用状态,例如裂缝和刚度等等。
这两类问题由于边界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机理基本相通,由于
考虑量测方便等各方面因素,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拉拔试验进行研究(筋端锚固),且以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多的螺纹钢作为研究对象为主。
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螺纹钢的粘结力主要由化学胶着力、摩擦力以及机械咬合力组成,且机械咬合力在螺纹钢筋粘结力中所占的比例达到70%以上,典型的粘结滑移曲线如图,并将粘
结一滑移曲线分为5个阶段:
1、微滑阶段(o-s段)由于加载力较小,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化学胶着力起主
要作用,此时加载端只有少量滑移,自由端未发生滑移,胶着力逐渐从加载端到自由端开始渗透并破坏,钢筋具有滑动趋势,横向助与混凝土形成椎楔挤压作用,横肋顶点处出现拉应力集中,使得混凝土出现径向挤压,内部斜裂缝和径向裂缝开
始形成。
2、滑移阶段(s-cr 段)随着加载拉力的增加,自由端滑移开始出现,并呈非
线性增长,化学胶着力完全丧失,内裂缝由握裹层逐渐向表面发展,肋前混凝土
被挤压破碎。
3、劈裂阶段(cr-u 段)当内裂缝沿着保护层最薄弱处发展至混凝土表面,试件出现沿着钢筋纵向的劈裂裂缝,并从加载端慢慢延伸至自由端,此时粘结力达最大。
4、下降阶段(u-r)混凝土劈裂后,荷载开始下降,对于无横向约束构件,由于混凝土握裹层及机械咬合力的消失导致粘结应力急剧下降,只剩下钢筋与混凝土间的少量摩擦力,同时滑移量大幅增加。
5、残余阶段(r 后水平段) 随着滑移量增至一个横肋间距时,粘结应力开始缓慢下降,自由端滑移量大幅增加。
钢筋锈蚀后与再生混凝土间粘结滑移性能试验试验设计及加载为研究钢筋锈蚀后与再生混凝土间粘结-滑移性能,说明再生混凝土胀裂后,钢筋与再生混凝土间的粘结刚度显著退化,一旦再生混凝土裂后,粘结刚度下降幅度不明显。
钢筋锈蚀后与再生混凝土间粘结一滑移本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