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建筑实例——钢筋混凝土梁粘结滑移分析 (1)

合集下载

第七章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知识讲解

第七章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知识讲解

第七章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第七章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 7.1概述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是钢筋与其周围一定影响范围内混凝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是这两种材料共同工作的前提之一,也是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刚度以及裂缝控制起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

粘结的退化和失效必然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的降低和破坏。

随着有限元法在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中的应用,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和滑移的研究更显重要。

7.1.1粘结应力及其分类1 •粘结应力的定义粘结应力是指沿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的剪应力。

它并非真正的钢筋表面上某点剪应力值,而是一个名义值(对于变形钢筋而言),是指在某个计算范围(变形钢筋的一个肋的区段)内剪应力的平均值,且对于变形钢筋来说,钢筋的直径本身就是名义值。

2.粘结应力分类•弯曲粘结应力由构件的弯曲引起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的剪应力。

可近似地按材料力学方法求得。

由于在混凝土开裂前,截面上的应力不会太大,所以一般不会引起粘结破坏,对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该粘结主要体现混凝土截面开裂前钢筋与混凝土的协同工作机理。

其大小与弯曲粘结应力及截面的剪力分布有关,即对于未开裂截面,弯曲粘结应力的分布规律与剪力分布相同。

•锚固粘结应力钢筋的应力差较大,粘结应力值高,分布变化大,如果锚固不足则会发生滑动,导致构件开裂和承载力下降。

粘结破坏是一种脆性破坏。

•裂缝间粘结应力开裂截面的钢筋应力,通过裂缝两侧的粘结应力部分地向混凝土传递,使未开裂截面的混凝土受拉,也使得混凝土内的钢筋平均应变或总变形小于钢筋单独受力时的相应变形,有利于减小裂缝宽度和增大构件的刚度,此即“受拉刚化效应”。

裂缝间粘结应力属于局部粘结应力范围。

该粘结应力数值的大小反映了受拉区混凝土参与工作的程度。

局部粘结应力应变分布复杂,存在着混凝土的局部裂缝和两者之间的相对滑移,平截面假定不再符合,且影响因素较多,如剪切破坏、塑性铰的转动能力以及结构中的弹塑性分析等。

基于ABAQUS二次开发的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研究

基于ABAQUS二次开发的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研究

基于ABAQUS二次开发的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研究基于ABAQUS二次开发的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研究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主要受到粘结滑移效应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模拟和预测结构的行为,研究者通过对ABAQU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本文通过分析该模型,探讨了其应用前景和优势。

1. 引言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建筑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

粘结滑移是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性能直接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承载力。

因此,建立准确可靠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对于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背景传统的ABAQUS软件在模拟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常采用弹塑性本构模型。

然而,这种模型难以考虑粘结滑移效应,无法准确模拟结构的真实行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对ABAQU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引入了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3.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的原理粘结滑移本构模型是基于Bouc-Wen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

该模型考虑了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和粘滞力,能够较好地描述粘结滑移的非线性行为。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相关的物理参数来描述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来确定整个结构的力学性能。

4. 模型参数的确定粘结滑移本构模型有多个参数需要确定。

这些参数包括钢筋粘滞刚度、混凝土粘滞刚度、摩擦系数等。

为了使模型更准确地预测结构的行为,研究者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和参数标定等方法来确定这些参数的取值,以满足实际结构的需求。

5. 模型的应用前景通过对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结构的力学性能,提高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

该模型在地震工程、桥梁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为工程师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分析工具,有助于优化结构设计。

6. 模型的优势与传统的弹塑性模型相比,粘结滑移本构模型具有以下优势:(1)准确模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行为;(2)考虑了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3)可用于预测结构的破坏模式和承载力。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分析研究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分析研究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分析研究近年来,许多工程项目使用型钢混凝土构件作为结构材料,在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型钢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这会影响该结构的稳定性。

因此,研究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是提高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工作。

型钢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分析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实验法。

理论分析法是以分析可能滑移的模型为基础,对滑移关系的本构参数进行理论分析,以确定滑移特性。

而实验法则是通过实验获取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参数,从而确定滑移特性。

两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综合考虑。

针对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分析研究,首先需要分析结构模型,以确定滑移的位置和条件。

然后,结合模型的分析结果,考虑结构材料的物理性质,并从物理机械原理出发,建立粘结滑移关系的本构方程,以表达滑移特性。

随后,在实验中,首先在滑移模型上进行粘结材料的实验,以确定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参数;其次,在确定的条件下,将各种型钢混凝土结构模型放置在实物实验平台上,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进行位移和应力的实验测量,最终获得实验结果。

最后,通过对比理论分析方法和实验测量方法得出的结果,确定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的本构参数。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型钢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分析研究可以采用理论分析法和实验测量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的本构参数,最终实现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
和可靠性。

midas FEA建筑例题集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分析——侯晓武

midas FEA建筑例题集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分析——侯晓武

Step00目录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分析▪混凝土裂缝模型介绍▪模型概要- 单位: kN, m- 各向同性非线性材料- 钢筋单元- 实体单元▪荷载和边界条件- 自重- 恒载- 约束- 分析工况▪输出结果-变形- 钢筋应力•裂缝模型(1)分离式裂缝模型:当应力值达到开裂应力时,混凝土开裂,单元将在节点两侧分离,裂缝成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边界。

分析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单元的网格划分;可以模拟裂缝的开展及计算裂缝的宽度。

多用于分析只有一条或几条关键裂缝的素混凝土或少筋混凝土结构。

132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分析•裂缝模型(2)弥散式裂缝模型:当应力值达到开裂应力时,则垂直于拉应力的方向生成若干条裂缝。

通过修改材料本构模型来考虑裂缝的影响;无需修改单元网格,易于有限元程序实现,应用广泛。

对正常配筋构件,该裂缝模型结果更接近工程实际。

•裂缝模型(3)断裂力学模型:研究带裂缝构件在各种条件下裂缝的扩展、失稳和断裂规律;主要集中于单个裂缝的应力应变场分布问题;对于裂缝间相互影响问题,研究还不成熟。

•裂缝数值分析方法(1)分解应变模型总应变=材料应变+裂缝应变;材料应变:弹性应变,塑性应变,徐变,热应变;(2)总应变模型不分离各种应变,含裂缝的受拉受压分析中使用同一个本构关系;易于定义非线性特性,易于理解和应用。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分析133•总应变模型(1)固定裂缝模型混凝土开裂后,裂缝方向保持不变(2)转动裂缝模型裂缝方向始终保持与主拉应变方向垂直,因而随主拉应变方向变化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分析 •刚度矩阵(1)开裂前 (2)开裂后⎪⎪⎪⎪⎭⎪⎪⎪⎪⎬⎫⎪⎪⎪⎪⎩⎪⎪⎪⎪⎨⎧⎥⎥⎥⎥⎥⎥⎥⎥⎦⎤⎢⎢⎢⎢⎢⎢⎢⎢⎣⎡=⎪⎪⎪⎪⎭⎪⎪⎪⎪⎬⎫⎪⎪⎪⎪⎩⎪⎪⎪⎪⎨⎧xz yz xy z y x 665544333231232221131211xz yz xy z y x D 000000D 000000D 000000D D D 000D D D 000D D D γγγεεετττσσσ)1(2E D D D )21)(1(E D D D )21)(1()1(E D D D c 665544c 231312c 332211υυυυυυυ+===-+===-+-===根据混凝土受拉、受压、受剪本构关系,考虑开裂影响,对刚度矩阵进行更新 134•刚度矩阵(1)切线刚度矩阵根据应力应变曲线,得到切线方向的弹性模量,计算刚度矩阵(2)割线刚度矩阵根据应力应变曲线,得到割线方向的弹性模量,计算刚度矩阵江见鲸《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应力应变关系采用全量形式时,弹性模量应采用割线模量,即采用割线刚度矩阵应力应变关系采用增量形式时,弹性模量应采用切线模量,即采用切线刚度矩阵FEA分析与计算原理切线刚度矩阵:局部裂缝或裂缝扩展分析;割线刚度矩阵:裂缝呈分布状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考虑各方向泊松比;•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分析135•混凝土受拉本构关系G I f: I型断裂能(形成断裂面所需消耗的能量)(1976) A.hillerborg 裂缝尖端应力达到抗拉强度,开始出现裂缝,裂缝张开时,应力并不马上降低为0,而是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而降低。

工字钢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试验分析

工字钢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试验分析
一 。. O 。 P
e ( O )一 P ,
: D, 外 r , 外( - z)+ Dm r , 内( z)+ D r ( )
一 _
d 压 , ( z) + ( z) ]
口Z
r( z)一 o . 3 6 4 9 从而
— 、
一o . 3 8 4 9 f p
r( ) D — D, 外r , 外( )+ D 内 内( r)+ D r ( )





1 8 5 . 2 O_ d E 3 0 3 e ( z) + ( _ . , ) ]

向上加 载 { 1
图 1 加 载

1 8 5. 20

0. 348 9

3 n z + c £ Z ) ,
A …E 一 185 . 2 O× 1 0
r ‘ z ) 南 一

十 一 一


1 85 . 2 L
所 以 , 。 一s . z 。 d。
£ ( z )一 3 - . 0 3 e r( z )+ e ( z)
Pe f i - . 1 b l ( P / P “)]
+ ]
所 以
z ) 一 0 . 0 0 5 4 P ( 1 + )
r( z)一 1 . 8 8 4× 1 0 一P/ L
经 统 计 回 归 , i ( x ) 一A ( ) e “ l ( P , ) =
b 1 ( P/ P ) ] P e
( P / P u
00 025

根 据 本 次 试 验 的 截 面特 征 和材 料 性 质 :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相关问题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相关问题
2 3 3
2
- 0. 478 ! 10 s )f ts
4 4
c /d ∀ F (x )
2 2
( 4)
式 中:
为 局 部 粘 结 应 力 ( N /mm ), s 为 局 部 滑 移
( mm ) , f ts为 混凝 土劈 位强 度 ( N /mm ) , c /d 为混 凝土 保护层和钢筋 直径 比; F ( x ) 为 粘结 刚 度分 布函 数, x 为至最接近的横向裂缝的距离 ( mm ) 。 5) 狄生林从梁式试件剪跨内测点的试验数据拟合 的公式 = 6. 59 ! 10 s - 2 . 13 ! 10 s + 0. 22 ! 10 s
2 4 2 2 6 3
( 5)
式中, 为粘结应力 ( N /mm ), s 为滑移量 ( mm )。 6)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徐有邻等人做了一系列试 验, 系统地研究了混凝土强度、 保护层厚度、 锚固长度、 配箍率、 钢筋直径对粘结锚固性能的影响, 将粘结滑移 曲线分成 5段 (微 滑移段、 滑移 段、 劈裂 段、 下 降段、 残 余段 ) 进行描述, 曲线上 有 4 个转 折点, 通 过实 测结果 得出一分段函数表达 式, 并 用一个 位置函 数同 时考虑 不同锚固深度处的变化, 建立了 - s 关系: = 式中: ( s) ∀ (x ) ( 6) ( s)即用 ( x )是用来描述粘结 滑移关系 随不同 锚固深度
K ey w ord s : re inforced concrete; bond slip; constitutive m ode;l spring e lem en t
在钢筋混凝土 结构 中, 钢筋 和混 凝土两 种性质 完 全不同的材料能共 同工 作, 主要 是依 靠钢筋 与混凝 土 间的粘结应力, 也就 是两者 接触面 上的 剪应力。钢 筋 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主要由水泥凝胶体与钢筋表 面的 化学胶着力、 混凝 土与钢 筋之间 的摩 擦力以 及机械 咬 合力三部分组 成。混凝 土硬化 后通 过粘结 作用, 钢 筋 与混凝土可以 实现 应力传 递, 并达 到变 形协调。本 文 主要 从试验方 法、 影响 因素、 本 构关系、 粘 结单元 等方 面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 了探 讨。 1 粘结滑移试验方法 结构中钢筋粘 结部 位的受 力状态 复杂, 很难准 确 模拟。采用不同 形状和 受力状 态的 试件, 目 前主要 发 展了 3种试 验方 法, 即拔 出 试验、 梁 式试 验 和 轴拉 试 验

有关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的探究

有关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的探究

有关钢筋与混凝土之问粘结性能的探究董二卫冯仲齐严峥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喃要]粘结问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对钢筋的锚固、搭接和细部构造等工程设计问题有实用价值,而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分析、结构抗震分析等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粘结问题1概述近年,伴随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目前我国建筑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因此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钢筋和混凝土的消耗量也在逐年递增。

在钢筋和混凝土应用过程中,除材料强度外,我们还应该考虑材料延性、裂缝控制等其它性能。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其实是钢筋与外围混凝土之间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借助这种作用来传递两者间的应力、协调变形、保证共同工作。

这种作用实质上是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所产生的沿钢筋纵向的剪应力,即所谓粘结应力,有时也简称粘结力。

而粘结强度则是指粘结失效(钢筋被拔出或混凝土被劈裂)时的最大粘结应力。

粘结性能的退化和失效必然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的降低。

2粘结力的组成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性能不同的材料组成的组合结构之所以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工作,其基本条件是两者之间具有可靠的粘结和锚固,所谓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应力指的是两者接触面处的剪应力,它是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一般认为这种作用来自三个方面:1)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胶结力。

主要是指混凝土中的水泥凝胶体与钢筋表面形成的化学力即为胶结力,其主要与钢筋表面的粗糙程度和水泥的性能有关。

2)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

摩擦力是由于混凝土在凝结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对钢筋的握裹挤压作用,我们称此法向力为握裹力。

一般情况下,挤压力越大,接触面积越粗糙,则摩擦力越大。

3)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机械咬合力。

机械咬合力对于光面钢筋,主要是由于表面凹凸不平产生的。

对带肋钢筋,主要是由于在钢筋表面突出的横肋之间嵌入混凝土而形成的。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解读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解读
的挤压力传递。肋前压应力的增大,使混凝土局部挤压,形成肋前破 碎区④。钢筋肋部对周围混凝土的挤压力,其横向分力在混凝土中产
生环向应力(图6-9(b))。当此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强度时,
试件内形成径向-纵向裂缝⑤。这种裂缝由钢筋表面沿径向往试件外 表发展,同时由加载端往自由端延伸。此后,裂缝沿纵向往自由端延
移时的应力值接近,但比值大大减小,钢筋的受力段和滑移段的长度也
较早地遍及钢筋的全埋长。 当平均粘结应力达极限粘结应力的0.4~0.5时,即曲线上的A点,钢筋
靠近加载端横肋的背面发生粘结力破坏,出现拉脱裂缝(图6-9(a))
。随即,此裂缝向后(拉力的反方向)延伸,形成表面纵向滑移裂缝。 荷载稍有增大,肋顶混凝土受钢筋肋部的挤压,使裂缝向前延伸,并转
6.1.1
粘结力的作用和组成
作用和分类
钢筋和混凝土构成一种组合结构材料的基本条件是:两者之
间有可靠的粘结和锚固。
三种钢筋的粘结和锚固状态:
无粘结,无锚具:梁在很小的荷载作用下就会发生脆性折断,钢
筋并不受力,与素混凝土无异(图6-1a);
无粘结,端部设锚具:梁在荷载作用下钢筋应力沿全长相等,承 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受力如二铰拱,非“梁”的应力状态(图 6-1b ); 沿全长和端部粘结可靠:梁在荷载作用下钢筋应力随截面弯矩而 变化,符合“梁”的基本受力特点(图6-1c)。
与前述试件无区别。在试件混凝土出现裂缝后,横向筋约束了裂缝的 开展,提高了抗阻力,τ-S曲线斜率稍高。当荷载接近极限值时,钢 筋肋对周围混凝土挤压力的径向分力也将产生径向-纵向裂缝⑤,但开 裂时的应力和相应的滑移量都有很大提高。 径向-纵向裂缝⑤出现后,横向筋的应力剧增,限制此裂缝的扩展 ,试件不会被劈开,抗拔力可继续增大。钢筋滑移的大量增加,使肋 前的混凝土破碎区不断扩大,而且沿钢筋埋长的各肋前区依次破碎和 扩展,肋前挤压力的减小形成了τ-S曲线的下降段。最终,钢筋横肋 间的混凝土咬合齿被剪断,钢筋连带肋间充满着的混凝土碎末一起缓 缓地被拔出(R点)。此时,沿钢筋肋外皮的圆柱面上有摩擦力,试件 仍保有一定的残余抗拔力。这类试件的极限粘结强度远大于光圆钢筋 的相应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ep
00
概要
钢筋混凝土梁粘结滑移分析▪混凝土梁粘结滑移分析
▪模型
- 单位 : N, mm
- 各向同性非线性材料
- 钢筋单元
- 实体单元
- 植入式界面单元
▪荷载和边界条件
- 自重
- 恒载
- 约束
输出结果
-变形
- 界面应力、位移
Step
分析类型 : [3D]
点击[ ]键 单位 : [N, mm]
点击[确认] 键 点击[确认] 键
2 3 4 5
操作步骤
分析 > 分析控制 – 控制 表单
01
1 分析控制对话框在新建项目时自动弹出.
1
2
3
4
5
Step
选择参考面为“X-Z ”平面 选择视图为前视图 定义栅格尺寸为“50” 打开栅格开关
1 2 操作步骤
02
3 1
3
几何 >工作平面 > 移动…
2 4 4
Step
03
打开捕捉“栅格”开关 打开创建矩形的命令
在模型窗口中,找到第一点“-150,250”
找到第二点“150,-250”,形成500*300的矩形线框
2 操作步骤
3 4
1 1
2
4
几何 >曲线 > 在工作平面创建 > 2D 矩形(线框)…
3
Step
04
选择短边的两条线
播种方法选为“分格数量”
分割数量输入“6” 点击[适用]键
再次选择长边的两条线 播种方法选为“分格数量” 分割数量输入“10” 点击[确认] 键
2 操作步骤
3 4 网格 > 网格尺寸控制 > 线网格尺寸…
Enter 是[适用]的快捷键.
3 2
1 5
4 5
6 6
7 7
8
8
1
Step
选择“自动映射”,选中模型中的4条线
在“特性”中输入“1” 点击[确认] 键
几何 >工作平面 > 移动… 点击[重设为GCS]
1 2 3 4 5
操作步骤
05
3
5
模型 > 映射网格> 映射网格面…
1
2
此处不用具体输入特性值,形成的单
元仅为了后期拉伸成实体所用,后期将会把它们删除。

点击[创建] 键
分别定义“混凝土与钢筋”的材料,该部分可以定义为非线性,具体参数及定
义方法可参照本书中《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分析》一文进行定义,这里不再赘述
2
操作步骤
2
2
1 1
创建界面单元
类型选为“粘结滑动”
法向/切向刚度输入“29791、297”
在“幂次法则”中,常量“a 与b ”分别输入30、0.18,切向滑动输入“1e-5”
点击[确认] 键
2 5
操作步骤
3 4
3
4
2
1 (1)本文所给参数仅供参考,不具有
实际工程意义。

参数应以实验为准。

(2)FEA 一共提供了7种界面单元的类型,具体原理可参见迈达斯公司编制的《FEA 分析设计原理》
建立3D 单元 创建混凝土特性
创建1D 单元
类型选为“桁架” 材料选为钢Q345
点击[截面库],在弹出的菜单里,输入直径为16mm 、14mm 的圆,分别建立主筋与箍筋。

钢筋类型选为“桁架” 点击[确认]键
2 5 操作步骤
3 4 1 2
7
4
5
6
6
7
8
8
输入直径后,程序将自动计算截面积
Step
09
网格 > 建立网格 > 延伸网格…
选择类型为“2D->3D ” 选中刚才建立的所有单元
扩展方向选为“整体坐标轴Y 轴“
选择“等间距”、“偏移/次数”,偏移距离输入“100”,次数输入“30”
原网格选为“删除” 特性选为“混凝土” 点击[确认] 键
2 操作步骤
3 4
3
2
1 1
5
4
5 6 6
7
7
Step
10
选择类型为“节点->1D ”
选择类型改为“节点”,选中如图所示的4个节点
扩展方向选为“整体坐标轴Y 轴“
选择“等间距”、“偏移/次数”,偏移距离输入“3000”,次数输入“1”
特性选为“钢筋” 点击[确认] 键
2 操作步骤
3 4
3
2
1 1
5
4
5 6
6
网格 > 建立网格 > 延伸网格…
2
程序将自动对于植入式界面单元的钢筋
单元进行二次划分,所以此处无需定义分割数量,后面的箍筋情况一样。

Step
依次连接4个主筋定位点,建立4条线 几何 > 转换>平移 选择刚才生成的4条线
方向选为“整体坐标轴Y 轴”
选为“不等间距复制”,间距输入“100,20@140”
点击[确认] 键
删除最开始建立的4条线
1 2 3 操作步骤
11
4
6
几何 > 曲线>创建3D> 3D 直线 (1)
3 4 5
6 5
7
Step
选择刚才生成的所有“箍筋” 分割数量输入“1” 特性选为“箍筋”
点击[确认] 键
1 2 3 4
操作步骤
12
3
网格 > 自动网格划分> 自动线网格…
1
2
4
Step
选择所有的钢筋单元 特性选为“界面” 不勾选“锚固”
点击[适用] 键
1 2 3 4
操作步骤
13
3
网格 > 单元> 植入式界面单元…
1
2
4
Step
选择梁两端的所有节点 选为“铰支” 点击[确认] 键
1 2 3
操作步骤
14
分析 > 边界条件> 约束…
1
2
3
类型选为“3D 单元面” 选择梁上表面的所有单元 输入数值“0.1”
点击[确认] 键
1 2 3 4
操作步骤
1 4
3
2
点击分析控制
迭代类型选为“弧长”
荷载步骤数输入“30”,初始荷载因子
输入“0.2”,其余默认。

收敛标准选“位移标准”,并在后面输入“0.01”。

将所有单元及边界条件拖入至“应用” 点击[确认] 键 分析 > 求解
1 2 3
操作步骤
1
6
4
5
5
6 2
4
3
6
Step
操作步骤
17
1
2
后处理工作目录树 :结构非析性> 反力/位移...
反力:查看不同方向的反力 位移:查看不同方向的位移
1 2
Step
操作步骤
18
1
2
后处理工作目录树 :结构非析性> 1D 单元力/1D 单元应变...
1D 单元力:查看钢筋单元所受内力 1D 单元应变:查看钢筋单元的应变
1 2
Step
操作步骤
19
1
2
后处理工作目录树 :结构非析性> 3D 单元应力/3D 单元应变...
3D 单元应力:查看混凝土所受应力 3D 单元应变:查看混凝土的应变
1 2
Step 操作步骤 20
1
2
后处理工作目录树 : 结构非析性> 1D Embedded Interface Traction/RDisp... STx 、STy 、STz 、:为界面单元上产生的X 、Y 、Z 方向的应力 DUx 、DUy 、DUz 、 :为界面单元上产生的X 、Y 、Z 方向的位移
1
2
Step 数据:界面应力: 1D Embedded Interfac e Traction STy
界面位移: 1D Embedded Interface RDis p., Duy
全部选择:选择所有荷载步骤
单元:2025(端部截面上部节点) 表格:生成表格结果
利用Excel 表格,生成应力/位移曲线
操作步骤 21
1 2 3
4 2 1 3
4
5 5
后处理> 提取结果...
Step
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