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

合集下载

2021届高考化学 1.质量守恒定律 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定律热点知识训练

2021届高考化学 1.质量守恒定律 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定律热点知识训练

高考化学热点知识训练1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定律必备知识规律总结一、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发生改变。

二、气体摩尔体积一定条件下,1摩尔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V m L/mol)标准状况下,V m =22.4 L/mol三、阿伏加德罗定律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⑴同温同压下,V1/V2=n1/n2⑵同温同体积时,p1/p2= n1/n2=N1/N2⑶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⑷同温同压同体积时,W1/W2=M1/M2=ρ1/ρ2注意:(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双原子分子。

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平衡;(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

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

四、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是以阿伏加德罗常数来计量的,0.012kg 碳-12所含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6.02×1023是它的近似值。

注意:叙述或定义摩尔时一般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具体计算时常取“6.02×1023”能力训练1、(2010山东卷)16O 和18O 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A N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62O 与182O 互为同分异构体B. 16O 与18O 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C.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 与18O 间的相互转化D.标准状况下,1.12L 162O 和1.12L 182O 均含有0.1A N 个氧原子 2.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 气体,另一个盛有H2和Cl2的混合气体。

化学高考物质的量知识点

化学高考物质的量知识点

化学高考物质的量知识点引言:在化学学科中,物质的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计算化学方程式中各个物质的关系。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高考化学中与物质的量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化学计量、摩尔和物质的量计算等内容。

一、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量是化学反应中起作用的基本单位。

在国际上,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

1mol物质的质量称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为1的物质是质子)。

而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为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10^23mol^-1),常用符号为N_A。

二、物质的量计算在计算物质的量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质量(g)/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g/mol)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想知道5克H2O的物质的量,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g/mol。

将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可以得出物质的量为5/18≈0.28mol。

三、摩尔与化学计量摩尔使我们能够在化学方程中表达不同物质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例如,当方程式如下:2H2 + O2 → 2H2O我们可以看出,2mol的氢气和1mol的氧气反应生成2mol的水。

四、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量关系在化学方程式中,通过判断摩尔的关系,我们可以推断不同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比例。

以铁水和硫酸铜反应为例:Fe + CuSO4 → FeSO4 + Cu根据化学方程,可以得知1mol的铁水反应生成1mol的硫酸铜、1mol的亚硫酸亚铁和1mol的铜。

五、溶液中物质的量与浓度在溶液中,我们经常使用物质的量来计算溶质的浓度。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浓度(mol/L)= 物质的物质的量(mol)/ 溶液的体积(L)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知道溶液的质量为0.5g,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2mol,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浓度(mol/L)= 0.02mol /溶液的体积(L)结论:物质的量在化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三化学 阿伏伽德罗常数及计算公开课

高三化学 阿伏伽德罗常数及计算公开课

(2024˙广东卷 10)设 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6 g H-C C-H 中含有 σ 键的数目为 3NA 给出质量求数目
B. 1L1mol L-1 NH4 NO3 溶液中含 NH+4 的数目为 N A
A
)
1个乙炔分子中含有3个σ键
给出物质的量浓度求数目
C. 1 mol CO 和 H 2 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数目为 3NA 给出物质的量求数目
高考试题
2024
广东
2023
广东
2022
广东
2024
安徽
2024
河北
物质结构与性质
√√
√√


√√
应用变化与规律





物质转化与应用




√√

化学语言与概念

2024
2024
黑吉辽 浙江1月


化学语言与概念
化学语言与概念
物质转化与应用
应用变化与规律
2024
江西
2024
贵州
频次
√√

11

6


9


5
物质结构与性质
应用变化与规律
物质转化与应用
物质结构与性质
0
0
1
2
3
4
近3年广东高考必备知识考查频次
2
4
6
8
5
2024年各地高考必备知识考查频次
综合考查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求微粒数”的计算
任务二:知识重构

高考化学复习专题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总结归纳

高考化学复习专题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专题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知识点一: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考点,易错点)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注意任何粒子)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注意任何粒子)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注意单位)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 A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3)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例1: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H2的摩尔质量是2 gB.1 mol氧的质量是C.氧气的摩尔质量是32 g·mol-1D.2 g H2含6.02×10变式练习1.标准状况下有①0.112 L水②0.5N A个HCl氦气⑥6.02×10232.含0.4 mol Al2(SO4)3的溶液中,含、“<”或“=”)3.(1)1 mol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氢原子。

(2)水所含氢原子数相同。

4. 5 K下呈现超导性。

据报道,该晶体的化学式为Na0.35CoO2·12.2 g该晶体中含氧原子数__________,氢原5.用N A()。

A2N AB.28 g2N AC.常温常压下,92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6N AD.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知识点二:气体摩尔体积与阿伏伽德罗定律(考点,重点,易错点)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4.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的任何气体,含有数目的分子(或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

例析高三化学“阿伏伽德罗常数”计算

例析高三化学“阿伏伽德罗常数”计算

例析高三化学“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摘要:计算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贯穿于整个化学学习过程。

在初中化学中,计算一直以质量为中心,但进入高中后,化学计算便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在历年的高考化学选择题中,物质的量的计算又以微粒数目的计算为考查重点,联系微粒数目的重要物理量便是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数目的计算实际就是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

关键词:阿伏伽德罗常数;计算;化学一、直接利用物质的量求微粒数根据公式:n(微粒)=n(微粒)×na,要求计算物质中的微粒数目,必须求得物质中微粒的物质的量,如果已知组成物质的微粒的物质的量,便可以直接求算微粒数。

但在解该类问题时,审题一定要仔细,弄清题干具体要求计算的微粒种类。

1.直接考查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例如.(2011全国新课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00molnacl中含有6.02×1023个nacl分子b.1.00molnacl中,所有na+的最外层电子总数为8×6.02×1023c.欲配制1.00l1.00mol·l—1的nacl溶液,可将58.5gnacl溶于1.00l水中d.电解58.5g熔融的nacl,能产生22.4l氯气(标准状况)、23.0g金属钠分析:b项中,直接已知了nacl的物质的量是1.00mol,但是题意要求我们算na+的最外层电子总数,一个n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

1.00molnacl中含有1.00molna+,1.00molna+含有8mol的电子,所以最外层电子总数为8×6.02×1023。

因此,b项正确。

2.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计算例如.(2011广东高考9)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下,23gno2含有na个氧原子b.1l0.1mol·l—1的氨水含有0.1na个oh—c.常温常压下,22.4lccl4含有个na个ccl4分子d.1molfe2+与足量的h2o2溶液反应,转移2na个电子分析:d项中直接已知了fe2+的物质的量是1.00mol,题意要求我们计算转移的电子数,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1molfe2+与足量的h2o2溶液反应时,fe2+被完全氧化fe3+,1个fe2+转化为fe3+时失去1个e—,1molfe2+转化为fe3+时,失去1.00mole—,1molfe2+与足量的h2o2溶液反应,转移na个电子。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关计算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关计算

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1、高考中出现比例:10%——15%,常考题型:选择题2、内容: 以气体为中心计算化学键判断微粒个数正确与否 溶液中转移电子数其它计算一、以气体为中心的计算:1、给出体积:(1)非标况:此种情况下一般都是错误选项(2)标况:① 简单的——直接计算② 相互反应的两气体混合: 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反应前后体积改变a. 体积不变:【08年海南】标况下,22.4L 任意比的H 2和Cl 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H 2(g )+Cl 2(g )=2HCl (g ) 反应前后体积都为2,体积不变,则可看成是反应前计算。

b. 体积改变:【09浙江】标况下,5.6LNO 和5.6LO 2混合后分子总数为0.5N A ——×2NO (g )+O2(g )=2NO 2(g )反应前 0.25 0.25 0反应后 0 0.125 0.25 共剩余气体0.3752、给出质量:(1)一种气体——直接计算(2)两种气体混合:① 两种气体组成元素相同且有相同的最简式:【11年全国】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为3N A ——√ NO 2和N 2O 4的最简式为NO 2,N :O=1:2N (NO 2)=)(2*g/161*/g 1446mol mol g+N A =N AN (原子数)=(1+2)N (NO 2)=3N A总结步骤:求最简式→求N (最简式分子数)→求N (所求微粒)【09年广东】乙烯和环丙烷(C 3H 6)组成的28g 混合气体中含有3N A 个氢原子—×最简式:CH 2;N (CH 2)=)(2*g/mol 11*/1228+mol g gN A =2N A ;N (H )=2*N(CH 2)=4N A② 两种气体中某一元素且此元素个数相同:【08年江苏】由CO 2和O 2所组成的混合物中共有N A 个分子,其中氧原子数为2N A ——√因为混合物中分子数为N A ,而CO 2和O 2中都含有两个氧原子,所以其中氧原子数为2N A练习:SO 2和CO 2混合气体中有2N A 个氧原子,且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二、化学键:注意:1、给出气体体积要在标况下 2、给出质量,先计算出所求物质的物质的量【12年广东】常温下,4gCH 4含有N A 个C-H 共价键——√n(CH 4)=mol mol g g25.0/4124=+)( N (C-H )=4*n(CH 4)*N A =N A【11年全国】12g 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4N A ——×一个碳原子可以形成四个共价键,但是每一个共价键是两个碳原子形成的,相当于每一个碳原子分摊到两个共价键 n(C)=mol g g/1212=1mol N (C-C )=2*n(C)*N A =2N A引申——1molSiO 2中Si 含有的共价键数为4molSiO 2每一个硅原子有四个共价键这些共价键的形成以氧原子作为共价键的另一端,因此平均到每个硅原子上有四个共价键,因此应该是4mol 。

高考化学物质的量相关计算公式知识点

高考化学物质的量相关计算公式知识点

高考化学物质的量相关计算公式知识点物质的量相关计算公式1.物质的量=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n=N/NA)2.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n=m/M)3.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的摩尔体积(n=V/Vm)4.c=1000mL/Lρ(密度) w / M5:物质的量(mol)=物质的质量(g)/物质的摩尔质量(g/mol)6.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使用在稀释溶液时,溶液的体积发生了变化,但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即在溶液稀释前后,溶液的物质的量相等。

7.c混·V混=c1·V1+c2·V2+……+cn·Vn(有多少种溶液混合n就为几)8.同温同压时 V1/V2=n1/n2=N1/N2 正比同温同体积 P1/P2=N1/N2=n1/n2 正比同压同物质的量 V1/V2=T1/T2 正比同温同物质的量 V1/V2=P2/P1 反比同体积同物质的量 P1/P2=T1/T2 正比同温同压同体积 m1/m2=Mr1/Mr2=M1/M2 正比同温同压同质量 V1/V2=p1/p2=M2/M1 反比同温同体积同质量 p1/p2=Mr1/Mr2=M2/M1 反比同温同压密度1/密度2=Mr1/Mr2=M1/M2 正比9.n、V、Vm、N、NA、m、M、c的关系n=m/M=N/NA=V/Vm=cVPS:V----体积 p------压强T-----温度 n ------物质的量N ----分子数 Mr----相对分子质量M------摩尔质量 m-----质量c------物质的量浓度9.关于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转化(推导和演化)C=ρ·ω·1000/M其中,C: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ω:溶液的密度,(形式为质量分数,1) ρ:密度,(单位g/mL)M: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g/mol)c=n/Vn(溶质的物质的量)=ωxm(溶液质量)/Mm(溶液质量)=ρ· Vm(溶液溶质的质量)=ω(质量分数)·ρ(密度)·V故,n(溶质的物质的量)=ω·ρ·V / Mc= n/V=(ω·ρ· V /M) / V=ω·ρ· V /M V=ω·ρ/M若密度ρ单位为1000kg/m^3(国际单位)=1 g/cm^3.有关溶液稀释和浓缩的计算V1ρ1×ω1= V2ρ2×ω2 (溶质的质量守恒)C1V1=C2V2 (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有关两种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的计算C3V3 =C1V1+C2V2 (混合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总和不变)高中化学必备知识点有哪些“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正确,浓硫酸吸水后有胆矾析出4.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错误,比如2Na2O2+2H2O→O2↑+4NaOH5.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错误,N2的沸点低于O2,会先得到N2,留下液氧6.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错误,是降低生铁中C的百分比而不是提纯7.虽然自然界含钾的物质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K%不高,故需施钾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错误,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难溶于水8.制取漂白粉、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正确,制取漂白粉为熟石灰和Cl2反应,波尔多液为熟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物9.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错误,SiO2能溶于氢氟酸10.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会产生Fe3+错误,加入碘水会得到FeI2,因为Fe3+的氧化性虽然不如Cl2,Br2,但是强于I2,在溶液中FeI3是不存在的11.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错误,钝化是化学性质,实质上是生成了致密的Al2O3氧化膜保护着铝罐12.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 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错误,Ca(ClO)2中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消失,最后得到的是Ca(HCO3)213.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正确14.某澄清溶液由NH4Cl、AgNO3、NaOH三种物质混合而成,若加入足量硝酸必产生白色沉淀正确,NH4Cl、AgNO3、NaOH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Ag(NH3)2]+加入足量硝酸后生成AgCl和NH4NO315.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错误,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16.用1molA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共有3mol电子发生转移正确17.硫化钠既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也不能与氢硫酸反应错误,硫化钠可以和氢硫酸反应: Na2S+H2S=2NaHS18.在含有较高浓度的Fe3+的溶液中,SCN-、I-、AlO-、S2-、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正确,Fe3+可以于SCN-配合,与I-和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CO32-,HCO3-和AlO2-发生双水解反应19.活性炭、二氧化硫、氯水等都能使品红褪色,但反应本质有所不同正确,活性炭是吸附品红,为物理变化,SO2是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且可逆,氯水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不可逆20.乙酸乙酯、三溴苯酚、乙酸钠、液溴、玻璃、重晶石、重钙等都能与烧碱反应错误,重晶石(主要成分BaSO4)不与烧碱反应21.在FeBr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可得FeBr3、FeCl2、Br2错误,Fe2+和Br2不共存22.由于Fe3+和S2-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Fe2S3不存在错误,在PH=4左右的Fe3+溶液中加入Na2S可得到Fe2S3,溶度积极小23.在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可得亚硫酸钠与次氯酸错误,次氯酸可以氧化亚硫酸钠,会得到NaCl和H2SO424.有5.6g铁与足量酸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0.2NA错误,如果和硝酸等强氧化性酸反应转移0.3NA25.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正确,如较稀的HClO4,H2SO4等26.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则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错误,比如Cu的还原性弱于铁的,而Cu2+的氧化性同样弱于Fe3+27.CuCO3可由Cu2+溶液中加入CO32-制得错误,无法制的纯净的CuCO3,Cu2+溶液中加入CO32-会马上有Cu2(OH)2CO3生成28.单质X能从盐的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则单质X与Y的物质属性可以是:(1)金属和金属;(2)非金属和非金属;(3)金属和非金属;(4)非金属和金属;错误,(4)非金属和金属不可能发生这个反应29.H2S、HI、FeCl2、浓H2SO4、Na2SO3、苯酚等溶液在空气中久置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错误,H2SO4是因为吸水且放出SO3而变质30.浓硝酸、浓硫酸在常温下都能与铜、铁等发生反应错误,浓硫酸常温与铜不反应"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模块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错误,是"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2.分子中键能越大,分子化学性质越稳定。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阿伏伽德罗常数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阿伏伽德罗常数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阿伏加德罗常数相关知识点:1、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即:n=N/NA;2、阿伏加德罗常数:12C含有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经过实验已测得比较精确的数值;在这里,采用×1023这个非常近似的数值;3、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或kg/mol;4、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和物质的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M=m/n.5、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即:Vm=V/n.在标准状况下,1mol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这个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6、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7、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即:cB =nB/V;8、相关原理: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物质结构、晶体结构方面的知识等;解题指导阿伏加德罗常数与微粒问题是高考的传统题型之一;多年来全国高考化学试题重现率几乎为100%;1、考查目的: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定律这些概念的辩析是否清楚,各种守恒关系、平衡的有关原理掌握得是否牢固;特别是在“摩尔”使用时,微观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或其它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使用范围,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反复进行考查;这对考生思维能力的品质—严密性是一个很好的检验;2、考查方法:试题以中学学过的一些重点物质为载体,考查上述有关概念;涉及的物质主要有:Cl2、O2、N2、H2、稀有气体、金属Na、Mg、氢化物、有机物等;为了加强对考生思维品质、适应性、科学性、深刻性的考查,命题者往往有意设置一些陷阱,增大试题的区分度,陷阱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kPa、25℃时等;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③物质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④氧化—还原反应:考查指定物质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时,常设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被氧化、被还原、电子转移得失数目方面的陷阱;⑤电离、水解:考查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数目或浓度时常涉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方面的陷阱;⑥特例:NO2存在着与N2O4的平衡;3、解题策略:要正确解答本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是“审”而不是“看”,审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题目中概念的层次,要特别注意试题中一些关键性的字、词,要边阅读边思索;其次要留心“陷阱”,对常见的一些陷阱要千万警惕;考生要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掌握的概念仔细分析、比较、作出正确解答;典型考点一、 计算物质中所含微粒的数目一 根据质量求微粒数:关键是摩尔质量及微粒类型 1、14 g 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总原子数为3N A 个 2、7 g C n H 2n 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N A3、120g 由NaHSO 4和KHSO 3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硫原子N A 个4、18g 冰水混合物中有3N A 个原子和10N A 个电子5、常温常压下,32 g 氧气和臭氧混合气体中含有2 N A 个原子二根据体积求微粒数:用到·mol -1必须注意物质的状态及是否是标准状况 6、标准状况下, L H 2O 含有×1023个H 2O 分子 7、 L CO 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10238、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混和的氢气和一氧化碳气体共,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时消耗氧气的分子数为9、00C,×106Pa 时,氧气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 A 10、标准状况下,个HCHO 分子所占体积约为 L三根据浓度求微粒数:注意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 11、 mol ·L -1 CuCl 2溶液中含有×1023个Cu 2+12、 L 3 mol ·L -1的NH 4NO 3溶液中含有的NH 4+数目为××1023 13、100 mL mol/L 的盐酸与醋酸溶液中氢离子均为 14、100mL1mol/L 的Na 3PO 4溶液中含有离子数多于 15、1 mol 冰醋酸中含有N A 个CH 3COO - 二、物质结构的考查 一“基”, “根”的区别16、等物质的量的甲基—CH 3和羟基—OH 所含电子数相等 17、在1mol 的CH 5+中所含的电子数为10N A18、常温常压下,1mol 碳烯:CH 2所含的电子数为8N A 19、16g C H 4与18 g N 所含质子数相等二胶体中的胶粒数20、1 mol FeCl 3跟水反应完全转化成氢氧化铁胶体后,生成胶体粒子的数目为N A 三特殊物质中的原子、离子21、在标准状况下,2g 氖气含有N A 个氖原子 22、62 g 白磷中含有2 N A 个磷原子 23、1molNa 2O 2含有阴阳离子总数为4N A 四同位素原子的差异24、18 g D 2O 中含有的质子数目为10N A25、由2H 和18O 所组成的水11g,其中所含的中子数为N A 26、3g 氘变为氘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N A 五物质的空间结构和化学键的数目27、在石英晶体中,N A 个硅原子与2N A 个氧原子形成共价键 28、31g 白磷分子中,含有的共价单键数目是N A 个 29、1molC 10H 22中含共价键的数目为30N A 三、计算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30、标准状况下,将m1克锌加入到m2克20%的盐酸中共放出nLH2,则转移电子数为 nN A /31、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每得到1molNaOH,在阳极上反应的离子就得到1 mol电子32、1 molNa2O2与足量水蒸气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N A33、标准状况下,用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取Cl2,当有4 molHCl被氧化时,生成 LCl234、32 gCu与S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 A35、 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102336、1mol氯气参加氧化还原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2NA37、电解CuCl2溶液时,若有NA个电子通过,则阴极增重64g四、关于阿伏加德罗定律38、N A个氧分子与N 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16:139、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40、同温同压同体积的CO2和SO2所含氧原子数均为2N A五、关于化学平衡41、46g NO2和N2O4的混合物所含的分子数为1NA42、在密闭容器中建立了N2+3H22NH3的平衡,每有17gNH3生成,必有个NH3分子分解六、涉及化学反应的发生及反应进行情况的计算43、标准状况下, LNH3和 LHCl混合后分子总数为N A44、含n molHCl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反应可生成n N A /4 个氯分子离子反应方程式与离子共存1.复习重点1增加限制条件,如强酸性、无色透明、碱性、pH=1、甲基橙呈红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2定性中有定量,如“由水电离出的H+或OH-浓度为1×10-10mol/L的溶液中,……”;2.难点聚焦一、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1、有气体产生;如CO32-、HCO3-、S2-、HS-、SO32-、HSO3-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发生CO32-+2H+=CO2↑+H2O、HS-+H+=H2S↑等;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Ba2++CO32-=BaCO3↓、Ca2++SO42-=CaSO4↓微溶;Mg 2+、Al 3+、Cu 2+、Fe 2+、Fe 3+等不能与OH -大量共存是因为 Cu 2++2OH -=CuOH 2↓,Fe 3++3OH -=FeOH 3↓等; SiO 32-、AlO 2- 、S 2O 32-等不能与H +大量共存是因为 SiO 32-+2H +=H 2 SiO 3↓、AlO 2-+H ++H 2O =AlOH 3↓、S 2O 32-+2H +=S↓+SO 2↑+H 2O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 -、ClO -、F -、CH 3COO -、HCOO -、PO 43-、HPO 42-、H 2PO 4-等与H +不能大量共存, 主要是由于OH -+H +=H 2O 、CH 3COO -+H +=CH 3COOH 等; 一些酸式弱酸根及NH 4+不能与OH -大量共存是因为HCO 3-+OH -=CO 32-+H 2O 、HPO 42-+OH -=PO 43-+H 2O 、NH 4++OH -=NH 3·H 2O 等;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 2-、S 2-、HS -、CO 32-、HCO 3-、SO 32-、HSO 3- 、ClO -、F -、CH 3COO -、HCOO -、PO 43- 、SiO 32-、C 6H 5O -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大量存在;Mg 2+、Al 3+、Cu 2+、Fe 2+、Fe 3+、NH 4+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大量存在;二、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1、一般情况下,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I -、、S 2-、HS -和Fe 3+不能大量共存是由于2I -+2Fe 3+=I 2+2Fe 2+、2Fe 3++ S 2-=S ↓+2Fe 2+、2Fe 3++3S 2-=S ↓+2Fe S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NO 3-和I -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可以共存,但在有大量H +存在情况下不能共存;SO 32- 、S 2O 32-和S 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由于发生2S 2-+SO 32-+6H +=3S↓+3H 2O 、2S 2-+S 2O 32-+6H +=4S↓+3H 2O 不能共存;ClO -与S 2-不论是在酸性条件下还是在碱性条件下都不能大量共存;三、由于形成络合离子,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中学化学中还应注意有少数离子可形成络合离子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情况;如Fe 3+和SCN -、C 6H 5O -,由于Fe 3++SCN-FeSCN 2+等络合反应的发生而不能大量共存;四、能水解的阳离子与能水解的阴离子一般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例如:Al 3+和HCO 3-,Al 3+和CO 32-,Al 3+和S 2-,Al 3+和HS-,Al 3+和AlO 2-,Al 3+和C 6H 5O -,Fe 3+和AlO 2-,Fe 3+和HCO 3-,Fe 3+和CO 32-,NH 4+和AlO 2-等;如3AlO 2-+Al 3++6H 2O=4AlOH 3↓等;特别注意:NH 4+和CO 32-、NH 4+和HCO 3-、NH 4+和CH 3COO -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注意事项:1.首先必须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出发,搞清楚离子反应的规律和“离子共存”的条件;在中学化学中要求掌握的离子反应规律主要是离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和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微粒离子、分子可形成络合离子等;“离子共存”的条件是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统筹考虑、比较、归纳整理而得出的;因此解决“离子共存”问题可从离子间的反应规律入手,逐条梳理;2.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如:①酸性溶液H +、碱性溶液OH -、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性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 +或OH -浓度为1×10-10mol/L 的溶液等;②有色离子:MnO 4-,Fe 3+,Fe 2+,Cu 2+,FeSCN 2+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③MnO 4-、NO 3-、Cr 2O 72-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④注意题目要求“一定大量共存”、“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等要求;3.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溶液的酸碱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 2+与NO 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发生3Fe 2++NO 3-+4H +=3Fe 3+ + NO ↑+2H 2O 而不能大量共存;I-与NO 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MnO 4- 与Cl -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大量共存;S 2-与SO 32-在碱性条件下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2 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 3-、HSO 3-、HS -、HPO 42-、H 2PO 4-既不能与H +大量共存也不能与OH -大量共存;如:HCO 3-+OH -=CO 32-+H 2O HCO 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 3-+H +=CO 2↑+H 2O;3 注意挖掘题目中隐含的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克服非智力因素失分;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是历年高考必出的试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考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命题的内容看,存在着三种特点:⑴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能否拆分、处理不当、电荷未配平、产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应等; 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复分解反应、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主; ⑶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考卷中多次重复; 4.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规律八“看”⑴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 ⑵看“=”“≒”“↑”“↓”等是否正确;⑶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如HCO 3-不能写成CO 32-+H +⑷看是否漏掉离子反应; ⑸看电荷是否守衡;⑹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⑺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及要求; ⑻看物料是否守衡; 3. 例题精讲1.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A .I -、AlO 2-、Cl -、 S 2-B .Na +、K +、NH 4+、Ba 2+C .Br -、S 2-、Cl -、CO 32-D .SO 32-、NO 3-、SO 42-、HCO 3-2.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 .H 3O +、NO 3-、Fe 2+、Na +B .Ag +、NO 3-、Cl -、K +C .K +、Ba 2+、OH -、SO 42-D .Cu 2+、NH 4+、Br -、OH -3.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 -=1×10-14mol ·L -1,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 .Al 3+ Na + NO -3 Cl -B .K + Na + Cl - NO 3-C .K + Na + Cl - AlO 2-D .K + NH 4+ SO 42- NO 3-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向NaHSO 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 2溶液,至沉淀完全:2H ++SO 42-+Ba 2++2OH -=BaSO 4↓+2H 2OB .碳酸钠与醋酸溶液反应:CO 32-+2CH 3COOH =CO 2↑+2CH 3COO - +H 2OC .将1~2mL 氯化铁饱和溶液加入到20 mL 沸水中:Fe 3++3H 2O FeOH 3胶体+3H +D .氢氧化铁与氢碘酸中和:FeOH 3+3H +=Fe 3++3H 2O5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A .FeS 固体与稀HNO 3溶液混合 FeS +2H +=2Fe 2++H 2S ↑B .NH 4HSO 4溶液中加入足量BaOH 2溶液 H ++SO 42-+Ba 2++OH -=BaSO 4↓+H 2OC .CaClO 2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 2气体 Ca 2++2ClO -+CO 2+H 2O =CaCO 3↓+2HClOD .等浓度等体积的CaH 2PO 42溶液与NaOH 溶液混合 Ca 2++H 2PO 4-+OH -=CaHPO 4↓+H 2O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将少量SO 2气体通入NaClO 溶液中 SO 2+2ClO -+H 2O=SO 32-+2HClOB .向KHSO 4溶液中加入BaOH 2溶液至所得溶液的pH=7 Ba 2++2OH -+2H ++SO 42-=BaSO 4↓+2H 2OC .向CaHCO 32溶液中滴入过量的NaOH 溶液 Ca 2++2 HCO 3-+2OH -=CaCO 3↓+CO 32-+2H 2OD .112mLCl 2通入10mL1mol/L 的FeBr 2溶液中 2Fe 2++4Br -+3Cl 2=2Fe 3++6Cl -+2Br 27.有一瓶澄清溶液,其中可能含有:NH 4+、K +、Mg 2+、Al 3+、Fe 2+、NO 3-、Cl -、SO 42-、CO 32-,取该溶液进行下列实验:⑴取部分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BaOH 2溶液至过量,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量与加入BaOH 2溶液量的关系如右图;⑵取1反应后过滤所得沉淀和滤液,在沉淀中加入稀盐酸后,沉淀不减少; 将滤液分为两等份,一份加热,未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另一份加HNO 3酸化 时有白色沉淀产生,继续加HNO 3,沉淀又消失,再加AgNO 3没有变化; 根据以上事实确定:该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 不能确定的离子有________ 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
误区警示:
阿伏加德罗常数(A N )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其涉及的知识面广,灵活性强。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发现对阿伏加德罗常数命题设置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陷阱一: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是指问题设置的前提(外界因素),常表现为温度和压强。

如标准状况,常温常压,温度为25℃、压强为Pa 1001.15⨯等。

若后面设置的量为物质的体积,则需要考虑所给物质是否为气体、是否为标准状况;若后面所给的量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则不需要考虑物质所处环境是否为标准状况。

1mol L 4.22-⋅是在标准状况(0℃,Pa 1001.15⨯)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命题者常有意在题目中设置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从而使同学们误入陷阱。

例1:①常温常压下,11.2L 氧气所含的氧原子个数为A N 。

②在25℃、Pa 1001.15⨯时,11.2L 氮气所含的氮原子个数为A N 。

解析:①标准状况下,11.2L 氧气为0.5mol ,其所含原子数为A N ,而常温常压(25℃、Pa 1001.15⨯)下,11.2L 氧气的物质的量小于0.5mol ,其所含的原子个数必小于A N ,故叙述错误。

②叙述也错误,分析方法同上。

陷阱二:物质状态
1mol L 4.22-⋅使用的对象是气体(包括混合气体)。

命题者常把一些容易忽视的液态或固态物质如4CCl 、水、溴、3SO 等作为气体来命题,让考生误入陷阱。

例2:①标准状况下,11.2L 四氯化碳所含分子数为A N 5.0。

②标准状况下,1L 水所含分子
数为A N 4
.221。

③标准状况下,11.2L 3SO 中含A N 5.1个氧原子。

解析:①、②题中的四氯化碳、水在标准状况下均为液体,③题中3SO 在标准状况下为固体。

故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陷阱三:物质变化
一些物质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时需要借助方程式分析才能挖掘出隐含的变化情况,若不注意挖掘隐含的变化往往就会误入陷阱。

例3:①2.4g 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A N 1.0。

②常温常压下,2NO mol 1气体
与水反应生成A N 个-3NO 。

③62g O Na 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含有-2O 数目为A N 。

④在铜
与硫的反应中,mol 1铜失去的电子数为A N 2。

解析:①2.4g Mg 的物质的量为mol 1.0,据+−−→−-
2e 2M g M g ,可知2.4g Mg 变为+2M g 时失去的电子数为A N 2.0,故叙述错误。

②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NO HNO 2O H NO 3322+=+可知,1mol 2NO 气体与水反应生成-3NO mol 32,即为A N 3
2个-3NO ,故叙述错误。

③O Na 2溶于水后发生反应NaOH 2O H O Na 22=+,所得溶液中不含-2O ,故叙述错误。

④Cu 与S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 Cu S Cu 22
高温+,Cu 的化合价由0升为+1,Cu mol 2失去A N 2个电子转变为+Cu ,则1mol Cu 失去的电子数为A N ,故叙述错误。

陷阱四:单质组成
气体单质的组成除常见的双原子分子外,还有单原子分子(如Ne 等稀有气体)、三原子分子(如3O )、四原子分子(如4P )等。

同学们如不注意这点,极容易误入陷阱。

例4:①标准状况下,11.2L 臭氧(3O )中含A N 个氧原子。

②10g 氖气所含原子个数为A N 。

③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

解析:①臭氧(3O )为三原子分子,mol 5.1)O (n 3)O (n 3==,即11.2L O 3中含有1.5A N 个氧原子,故叙述错误。

②氖气(Ne )为单原子分子,10g Ne 为0.5mol ,所含原子个数为0.5mol A N ,故叙述错误。

③因为组成气体单质的原子数目不同,故叙述错误。

若说成“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分子数目相同”则正确。

陷阱五:粒子数目
粒子种类一般有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

1mol 粒子的数目即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由此可计算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的数目。

命题者往往通过A N 与粒子数目的转换,巧设陷阱。

例5:①53g 碳酸钠中含A N 个-23CO 。

②1L 1L mol 1-⋅的氯化氢溶液中,所含氯化氢分
子数为A N 。

解析:①53g 32CO Na 的物质的量为mol 5.0mol g 106g 531=⋅÷-,即53g 32CO Na 中
含A N 5.0个-23CO ,故叙述错误。

②氯化氢溶液中无氯化氢分子,因氯化氢分子在水分子作
用下全部电离成+H 和-Cl ,故叙述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