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七个和解方剂。

合集下载

小柴胡汤的组方与功能主治

小柴胡汤的组方与功能主治

小柴胡汤的组方与功能主治组方介绍小柴胡汤,又称为柴胡汤,是中国传统中药方剂之一。

它由柴胡、黄芩、芍药等多种中药组成,采用一定比例的煎煮方法制成。

小柴胡汤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下面将介绍小柴胡汤的组方成分以及其功能主治。

组方成分小柴胡汤的组方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中草药:1.柴胡 - 具有疏肝解郁、解热镇痛的作用。

2.黄芩 - 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作用。

3.干姜 - 具有温肺止咳、散寒解表的作用。

4.大枣 - 具有益气养血、调和药性的作用。

5.枳实 - 具有燥湿止泻、行气了滞的作用。

6.茯苓 - 具有利尿健脾、安神补心的作用。

7.泽泻 - 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和胃的作用。

8.牡蛎 - 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

9.甘草 - 具有和中除烦、调和各药性的作用。

以上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制并煎煮而成。

功能主治小柴胡汤具有以下主要功能与主治:1.疏肝解郁:小柴胡汤中的柴胡、干姜等成分能够疏肝理气,缓解肝郁气滞引起的症状,如脘腹胀痛、烦躁易怒等。

2.清热解毒:小柴胡汤中的黄芩、大枣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

3.犯胃生痰:小柴胡汤中的茯苓、泽泻等成分能够健脾胃、化痰化饮,适用于肝气不舒所致的脘腹胀满、痰饮停滞等症状。

4.治疗肝胆湿热证:小柴胡汤还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证,如黄疸、脾胃湿热等症状。

5.调整气血运行:小柴胡汤中的牡蛎、茯苓等成分可以调和气血,对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头晕、心悸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小柴胡汤适用于湿热、热病、痰饮及肝郁气滞等病症,但对于虚寒、气虚、脾虚等病症慎用。

以上是对小柴胡汤的组方成分及功能主治进行的简要介绍,小柴胡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使用范围和显著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用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苓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组成:柴胡八两,半夏半升,人参、甘草、黄苓、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主治:治一切往来寒热,胸满胁痛,心烦喜呕,口苦耳聋,咳渴悸利,半表半里之证。

属少阳经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

胆府清净,无出无入,经在半表半里,法宜和解。

柴胡升阳达表,黄苓退热和阴,半夏祛痰散逆,参、草辅正补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也。

小柴胡汤的病机:它从主治来讲,有四个症是最重要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几个症充分体现出邪在少阳特点,胆胃不和的特点。

所以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归纳,往往讲两条,一个是邪聚少阳,一个是胆胃不和。

《伤寒论》上讲到小柴胡汤病机时候提到,血弱气尽,騰理开,这主要指的已经有一定正气损伤了。

騰理,体表表气不足不能御邪了,邪气因入,因者顺也,那病邪趁势,趁血弱气尽,趁势入里了。

与正气相搏,邪正相争居于胁下,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这个部位。

那正邪分争,在这个特定部位正邪分争是造成寒热往来这种特殊热型的一个基础。

因为在这个地方,那正气略有损伤,不能够像体表一样的持续抗邪,邪正相争就发热;正气退缩,那就邪正脱离接触,不发热,不能温煦体表,反而畏寒。

因此造成发热、畏寒,它是往来交作了,就是往来寒热。

所以这一段描述实际上就是描述邪正相争在半表半里阶段的特殊热型。

那由于少阳三焦,手足少阳经气相通,那涉及到半里有热,影响到胆热。

所以发生胆热犯胃,胆胃不和,胆胃之气上逆。

内热发生可以引起心烦,喜呕是胆胃之气上逆,喜呕、口苦,胆热循经上炎,可以咽干目眩。

作为肝胆疏泄之气,经气不利,疏泄受影响,可以默默,神情默默,抑郁不舒,神情默默,胆胃不和那不欲饮食。

所以从小柴胡汤证的主治来看,它反应出来的正邪分争,气机阻滞,胆热上犯,以及胆胃不和。

所以从这个表现来归纳它是属于邪聚少阳特殊这个病位,弓I起脏腑的之间关系,胆胃不和。

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伤寒论

本方证是小柴胡汤证误用下法后,损 伤脾胃功能,邪气内陷寒热错杂结于 心下之气痞,误下后必然损伤脾胃, 脾胃不运而致痞,故用人参、甘草、 大枣健脾以消痞,这符合《内经》所 说的“塞因塞用”的治疗原则。
此外,方中重用了半夏、干姜辛 开温燥之品,易伤脾胃之阴;又 配伍苦寒之黄芩、黄连易伤脾胃 之阳,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以 佐之,养胃健脾,以护气虚。如 此配伍实为得当。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剂
小柴胡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踞 少
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默默
寒 阳,
上炎--咽干、目眩、心烦
少 阳
胆 胃 不
胆火
犯胃--口苦喜呕、不欲食
证和
苔薄白,脉弦
其它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
方解
君 柴胡
臣 黄芩


生姜
少 佐 半夏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 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 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 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 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 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 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 合病者。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 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 寒热互结者。
3、加减变化 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 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 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 气消痞止呕。
4、因气滞或食积、痰浊所致的心下痞满, 不宜使用。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第一节和解少阳剂小柴胡汤(达表和里、升清降浊法)汉张仲景《伤寒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斤、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主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痛,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浮紧者。

【方论选萃】明许宏:病在表者宜汗,病在里者宜下,病在半表半里之间者宜和解。

此小柴胡汤,乃和解表里之剂也。

柴胡味苦性寒,能入胆经,能退表里之热,祛三阳不退之邪热,用之为君;黄芩味苦性寒,能泄火气,退三阳之热,情心降火,用之为臣;人参、甘草、大枣三者性平,能和缓其中,辅正除邪,甘以缓之也;半夏、生姜之辛,能利能汗,通行表里之中,辛以散之也,故用之为佐为使。

各有所能,且此七味之功能,至为感应。

能解表里之邪,能退阳经之热,上通天庭,下彻地户。

此非智谋之士,其孰能变化而通机乎!(《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耶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府,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象,故脉弦。

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就之以入少阳;黄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

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俱,而人参在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医方考》)。

五运六气解方剂——小柴胡汤

五运六气解方剂——小柴胡汤

五运六气解方剂——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原文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37)2.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4.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8)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小柴胡汤解说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邪入少阳,既可由太阳转入或失治误治而内传,亦可缘于外邪,径犯少阳本经,其病机为正邪分争,病邪转入少阳,正气相对不足,而邪气亦非亢盛,正邪之间,互为进退,正盛抗邪外出于阳则发热,邪盛进而入阴则恶寒,或邪正暂时平衡而寒热休止,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少阳经脉,循胸胁,经气不宣,则胸胁苦满;郁火犯胃,胃失和降,则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至于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微热咳渴等,无非是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职,肺气肃降失和,胆热内郁,是皆属于少阳兼证。

2、五运六气解方风寒感伤太阳之经,未经汗解,外而太阳、阳明之经迫束于表,内而太阴、阳明之气壅遏于里,少阳之经,在二阳三阴表里之间,郁遏不畅。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关于小柴胡汤的一些争论
柴胡的用量问题 按张仲景原意,小柴胡汤中柴胡用量应加至其他
药量的一倍以上,但现行处方各药用量常相近似, 而且方中柴胡之剂量,医家频多争议。有人认为剂 量太大,有劫肝阴之弊。有人认为,柴胡的剂量因 功用而异,大剂量(15~24g)能和解少阳退寒热;中剂 量(10~15g)能舒肝解郁小剂量(5~8g)能升提中阳。从 这可看出,热作用为主。
(三)柴胡二陈汤
此方即小柴胡汤原方合二陈汤。用于慢性气 管炎患者,颇为有效。因老年性慢性支气管 炎患者多有肺气不足,经常罹患外感,一味 解表发汗有伤肺气,只能以调和寒热的小柴 胡汤发中有收,攻中有补以祛外邪。而内有 痰饮,用二陈汤理气化痰,或加葶苈子、苏 子、五味子降气而敛肺气。柴胡二陈合用, 可谓是安内攘外,各建其功。体现了整体辨 证的优势。
谢谢!
“但见一证,不必悉具”
我们要学会抓主症,所谓“但见一证,不 必悉具”的要点,在于“不必悉具” ,而不 是“但见一证便是” 。理解和应用时,对于 “一证”的含义,应区分是本经自病还是合 病并病之别,只有如此辩证施治,才是严谨 的。
小柴胡汤应用举例
(一)小柴胡汤
运用本方治外感热病,从少阳的病机看,外可兼太阳,一 般风寒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者甚多,用小柴胡汤酌加防风、 葛根之类透达即可。 从临床实际看,时下市售的感冒药,大多数是辛凉药,有 的还夹有西药发汗,如强力银翘片、复方感冒灵等。如外感 初期即用上药治疗,一是发汗过甚,一是辛凉郁遏,如此治 疗,若体质素虚者,必然导致在表之卫气损伤,在里之脾胃 受累,其结果就是表里含混,寒热并存,虚实兼有。所以, 再用中药解表、西药发汗就不相宜了。取小柴胡汤的调和寒 热、透达外邪则是很合拍的。
柴胡、桂枝各10g,党参15g, 法半夏、黄芩、白芍各10g, 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

中医经方小柴胡汤

中医经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组成用法] 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 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

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

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

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

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

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 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

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

小柴胡汤的标准配方

小柴胡汤的标准配方

小柴胡汤的标准配方
小柴胡汤的配方为柴胡24g,黄芩9g,生姜9g,甘草炙9g,人参9g,半夏洗9g,大枣4枚。

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治疗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的外感热病)的功效。

本方剂常用于治疗伤寒(感受寒邪引起发热的疾病)阳而导致的胸胁苦满(胸部前方和两侧感到胀满不适),往来寒热,食欲不佳,咽干口苦等症状。

还可以用于治疗热入血室,月经不调,疟疾,黄疸等症状。

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尚未明确。

如果心中烦而不呕,可以加瓜蒌去人参、半夏;腹痛加芍药去黄芩;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加茯苓去黄芩。

方剂使用需要医师根据具体病情调整后,才可以服用,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寻求系统治疗。

更新时间:2022-08-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9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次课主要讲了《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之一,第96条。

第96条讲得是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而出现的一组证候,它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主证。

如果我们要把在少阳病篇提纲证所说的口苦、咽干、目眩结合起来的话,这就是少阳病的七个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再加上我们前面提到的脉弦细,它是少阳病的主脉。

这七个主要症状,和一个主脉,我们应当把它的症状表现,把它的每个症状的病机,都应当娴熟于胸中,都应当很好的掌握。

少阳枢机不利,使用的治疗方剂是《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这张方子,是七个药所组成的。

柴胡和黄苓,柴胡解经邪,黄苓清腑热,针对了少阳病经腑同病的第一个特点。

柴胡疏气郁,黄苓清胆热,针对了少阳病容易气郁、容易化火的第二个特点。

所以柴胡和黄苓这两个药是《小柴胡汤》中的,最主要的一组配伍。

01.40,至于半夏和生姜,它们的作用有三点,第一点这两个药都是辛味的,辛可以散,助柴胡以疏通少阳气机的郁结。

第二个功能,这两个药都是化痰、消饮、去水的,针对了少阳病三焦水道失调以后,容易化饮、生痰、生水的这样病理的特点。

然后半夏和生姜还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针对少阳病胆热最容易犯胃,胆热犯胃,胃气上逆就出现了喜呕、多呕、善呕这样的症状。

可见第二组药在治疗少阳病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组药是人参、甘草、大枣,说它是半个《理中汤》也可以,说是半个《四君子汤》也行,在治疗发热性疾病的时候,用上三个补气的药,它的作用,一是助少阳正气以袪邪,因为我们说了少阳是个小阳,是不弱阳,少阳阳气抗邪的能力不足,所以在三个补气的药,在柴胡的带领下可以助少阳正气以袪邪。

另外在《金匮要略》里、《难经》里都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样的话。

少阳之邪不解,少阳阳气又比较弱小,邪气很可能由阳入阴,而少阳传入太阴。

所以在《小柴胡汤》这张方子之中用了三个补气的药,也有补太阴脾气,防止邪气内传太阴的这种预防作用。

03.40,所以《小柴胡汤》是一个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和解作用的方剂。

和枢机、解郁结、行气机、畅三焦、化痰浊。

既然是和解剂,所以在服药方法上,它就有特殊的要求。

我们打开讲义看138页,《小柴胡汤》后,“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这就叫煮后去滓再煎的方法。

煮是什么意思?我们在太阳病篇提到过了,就是药物加水以后,在火上共同加热的过程,叫煮。

煎是什么意思?我们前面也说过,引用了西汉杨雄《方言》的话说,“凡有汁而干谓之煎”。

用现代汉语说,就是把液汁状的东西,加热浓缩的过程。

《小柴胡汤》煮了以后,把药渣子去掉,剩下药液再加热浓缩。

这样做,从现代药理实验来看,有提高柴胡解热作用的效果。

传统的注家说,这样做的目的,有利于药物的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更好的起到和解作用。

在《伤寒论》里,凡是和解剂,无论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枢机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旋复代赭汤》也罢。

还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枢机的《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也罢。

这七个方子,都属于和解剂,都要求煮后去滓再煎。

这种服药方法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它、去应用它。

在《小柴胡汤》方后,附了加减应用,正因为少阳病或者兼有太阳、或者兼有阳明、或者兼有太阴、或者兼有三焦不畅的痰饮水湿内生。

痰饮水湿内生以后,水气凌心,或者有心悸,水邪犯肺,或者有咳嗽,这样的话,或见症状多,张仲景常常随证加减。

所以《小柴胡汤》方后,附了加减的举例示范。

这些内容我布置给大家,是大家下去自己学的内容,我在课堂上就不多讲了。

在《伤寒论》中,有多少方子后面附有加减化裁呢?一共有七个方子,这七个方子就是二小,《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四逆散》,我们将在“少阴病篇”讲;《通脉四逆汤》,也会在少阴病篇讲;《真武汤》在太阳病篇提到,在少阴病篇还会讲到;《理中汤》,我们在太阴病篇会提到,但是《理中汤》这张方子,我们将在霍乱病篇遇到;《枳实梔子豉汤》,我们会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里遇到。

以上七个方子,张仲景在方后都附有加减举例,《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通脉四逆汤》、《真武汤》、《理中汤》以及《枳实梔子豉汤》。

其中《枳实梔子豉汤》,只加了一味药,就是加大黄。

而前6个方子的后面的加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张仲景在什么情况下习惯去什么药。

这些内容我们不在课堂上讲,所以希望大家课下自己去学习学习,从中来学习张仲景用药的一些规律。

09 .10,下面我们接着谈《小柴胡汤》的适应证,讲义的139页,原文的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条原文开头所说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是指的正气不足,气血虚弱,抗邪能力差,就容易感受外邪。

所以这既是少阳病的成因,实际上也是其他六经病的成因。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血虚弱,抗邪能力差,邪气于是就侵入了人体,侵入到哪一经呢,要根据临床症状来分析。

“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胁下是少阳所过的部位,就提示这是少阳本经直接感受外邪而发病。

我们不是说少阳病的成因,可以是少阳经脉直接感受外邪吗?依据就是这一条,正气不足,外来邪气直接侵犯少阳经,和正气相争,结于胁下。

这是和正气相争的部位,是在少阳经的部位。

邪入少阳会出现什么样的表现呢?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这正是寒邪伤少阳经的表现。

所以我上次课在解释往来寒热的时候,我说往来寒热是寒来而热往,热来而寒往,既然有恶寒的这个症状,它一定有寒邪的存在,有寒伤阳气、温煦失司的因素,它才可以恶寒。

而对于少阳病寒邪在经的这种情况来说,当然寒在经、正邪相争,寒邪占优势的时候,就会感到恶寒,当少阳阳气蓄积力量,奋起抗邪,阳气占优势的时候,就不恶寒而发热。

正气时进时退,所以临床表现就是寒来热往、热来寒往。

所谓“休作有时”就是有时候发作,有时候不发作,期间可以有一定的间歇,这正是寒邪在经的一种表现。

“嘿嘿不欲饮食”我们在96条已经谈到过了,“嘿嘿”是胆腑受邪、少阳气郁、情志不爽的一种表现。

因此病人主诉,心中不痛快,高兴不起来。

医生看到病人的表情,精神忧郁、沉默寡言,这就是“嘿嘿”的意思。

“不欲饮食”我们上次课也说过,指少阳气郁、胃气不和的表现,没有食欲。

13 . 45,下面的“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是解释少阳喜呕的病机。

所谓藏府相连是指,肝和胆一脏一腑相连,脾和胃一脏一腑相连;所谓“其痛必下,邪高痛下”这个下,这个高,不是指的解剖学的部位,而是指的,在五行相克的次序中,克我者为高,我克者为下。

木和土的关系,木为高,土为下,因为是木克土。

肝胆相连,肝胆木脏有病,它必然影响到脾胃这样的土脏,这就叫“其痛必下,邪高痛下”。

直接地说,少阳胆腑郁热,最容易影响胃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故使呕也”。

15.15,绕了这么一个大圈子,实际上就是一句话,胆热最容易犯胃,胃气上逆就容易出现呕吐。

上述的证候,已经提示了,这是少阳经腑受邪,而枢机不利,所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

“《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如果吃了《小柴胡汤》以后,少阳邪气已经解除了,结果仍然有口渴,这说明,有一部分少阳的邪气,已经传入阳明,阳明热盛伤津,就出现了口渴,对阳明热盛伤津的口渴,怎么治疗呢?那就按照治疗阳明热盛的方法去治疗,这就叫以法治之。

这又提示了少阳之邪可以传阳明。

16.17,所以我们在讲《伤寒论》整个的总论的时候,我们谈到六经病的传经,提到少阳可以传阳明,少阳可以传太阴,这都是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的。

16.35,下面我们看讲义140页,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这一条讲的,仍然是《小柴胡汤》用于治疗,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候。

不过这一条,少阳病的成因,不是直接感受外邪,也不是太阳病误治而导致邪传少阳。

是太阳之邪自然传入少阳。

“本”就是原来,原来是太阳病,太阳病没有解除,“转入少阳者”,没有经过误治,自然内传少阳。

传入少阳以后出现的临床症状“胁下硬满”,这是邪在少阳经,少阳经气不利的表现。

17.50,“干呕”和96条所说的“心烦喜呕”的喜呕病机的一样的,都是胆热犯胃,胃气上逆,都是胆热犯胃,胃气上逆,至于“不能食”和96条的“嘿嘿不欲饮食”的病机也是一样的,都是胆气内郁、胃气失和。

“干呕不能食”是胆腑有热,“往来寒热”,是寒邪在少阳经。

这里所列的三个症状,胁下硬满、往来寒热是邪在经,干呕不能食提示了邪在腑,又是经腑同病的特征。

“尚未吐下”,如果没有经过误治的话,“脉沉紧”,我们学这一条,就要特别注意,少阳的主脉还可以是沉,沉也主气郁,紧是什么意思呢?紧和弦脉不大好区别,紧脉是血管紧张度增高,弦脉也是血管紧张度增高,所以这里的沉紧实际上就是沉弦。

从我们临床观察来看,如果气郁是个新病,新得的病,脉常常是以弦为主,而不是以沉为主;如果是多年的由于情志因素造成的气郁,脉常常是沉。

因为气郁在体内而不能向体表疏泄,脉常常表现了沉弦,你摸到这样的脉,一看他的面色,是一种苍黄,没有光泽的,他的手经常是凉的,你把手搭在他有脉上,你会感觉到他的手寒气逼人。

那么他必然常常有心烦,常常有急躁,常常许多事情不顺心,容易紧张、容易焦虑。

所以你见到这样的沉脉,就提示他的气郁,时间已经比较长了。

弦也是气郁,也是肝郁、胆郁,沉也是气郁。

20.25,有许多年青人来找我,让我用中药给她美容,我说我不会美容。

她说我们单位的谁谁谁,她过去的脸色苍黄苍黄的,你给她吃了一段药以后,现在脸色可好看了,所以都说你会美容。

我说我不记得这件事情,我从来没有用中药给人美过容,你什么时候把她叫来,我看看我到底给她用的什么方子。

后来她带着这个病人一块来了,是北城的百货公司的年青的售货员,我一看她的病历,她过去就是心烦、失眠、焦虑紧张、手脚冰凉,睡到后半夜,膝盖以下还是凉的,容易激惹,脉是沉的。

我就是用的《四逆散》、《小柴胡汤》合方,再配合《二陈汤》,调理一段时间以后,手脚转暖了,心里头不烦了。

她现在觉得人世间的任何事情,都不足以引起她着急生气了,她心态就发生了一种变化,能够放松了,不焦虑了,不紧张了,周围的血液循环改善了,她手脚不凉,面部的血液循环也改善了。

所以就面色红润,容光焕发。

她就跟别人说,哎,你看我原来脸色多难看,现在吃了郝大夫的药以后,我现在的脸色多红润。

所以她们这一大帮售货员,都要找我来美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