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政要论
《群书治要》精校打印版(正文+目录)

目录壹、君道 (1)一、修身 (3)二、敦亲 (5)三、反身 (5)四、尊贤 (7)五、纳谏 (8)六、杜谗邪 (9)七、审断 (9)贰、臣术 (10)一、立节 (10)二、尽忠 (11)三、劝谏 (11)四、举贤 (12)参、贵德 (12)一、尚道 (12)二、孝悌 (13)三、仁义 (15)四、诚信 (15)五、正己 (17)六、度量 (18)七、谦虚 (18)八、谨慎 (20)九、交友 (21)十、学问 (22)十一、有恒 (22)肆、为政 (23)一、务本 (23)二、知人 (27)三、夫使 (28)四、至公 (29)五、教化 (30)六、礼乐 (32)七、爱民 (34)八、民生 (36)九、法古 (36)十、纲纪 (37)十一、赏罚 (38)十二、法律 (39)十三、慎武 (40)十四、将兵 (41)伍、敬慎 (41)一、微渐 (41)二、风俗 (43)三、治乱 (43)四、鉴戒 (44)五、应事 (46)六、慎始终 (48)七、养生 (48)陆、明辨 (48)一、邪正 (48)二、人情 (49)三、才德 (49)四、朋党 (50)五、辨物 (50)六、因果 (51)壹、君道一、修身甲、戒贪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宁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卷十九汉书七)【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宁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仙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卷二十六魏志下)【白话】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
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
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
群书治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列子治要 墨子治要
文子治要 曾子治要
吴子治要 商君子治要
尸子治要 申子治要
慎子治要
孟子治要
尹文子治要
庄子治要 尉缭子治要
孙卿子治要 吕氏春秋治要
三略治要
韩子治要
新语治要
1
贾子治要
2
淮南子治要
3
盐铁论治要
4
新序治要
5
说苑治要
01
桓子新论治 要
02
潜夫论治要
03
崔寔政论治 要
04
昌言治要
05
群书治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国学
谏官
蒋子万机
政术
坎卦
魏徵
新论
经典
唐太宗
宗旨 卦
蹇卦
中华
政论
革卦
时务
咸卦
政要
Hale Waihona Puke 睽卦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群书治要》是我国古代治政书籍的选辑,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 以辑录前人著述做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它取材于六 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着于“博而要”的原则,从上 万部、近九万卷古籍中精选而成,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可说字字珠玑,集思想之万象。
申鉴治要
06
中论治要
1
典论治要
2
刘廙政论治要
3
蒋子万机论治 要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序《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仙编辑。
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宁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
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冸留心于治宁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
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孚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
仙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付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宁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
上始五帝,下迄晋付,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
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
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宁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
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付(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
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
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冸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
二○一○年岁末,净空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孜定和宁。
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顸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
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
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
《曲礼》曰:「毋不敬。
」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
「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
」程子曰:「敬胜百邪。
」说明修身进德、冺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三成。
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賥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
群书治要译注

48《群书治要》《群书治要》简介壹、君道一、修身甲、戒贪1. (节)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汉书)(群书治要)【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弛。
2. (蓄道,举事)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魏志下)(群书治要) 【白话】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
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
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3. (天下)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史记上)(群书治要)【白话】荣夷公喜好独占财利,而不知道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
而有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不均的害处就多了!因为大家都需要用到,怎么可以独占?不平的现象多了,而不知道社会问题已经存在,必招致民怨,不去防备大的灾难,却用这样的思想来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呢?4. (除患)训有之,内作色荒,迷乱曰荒。
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此六者,有一必亡,况兼有乎!(尚书)(群书治要)【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
以上几项只要沉迷于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5. (去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文子)(群书治要)【白话】会造成国家动乱的领导人,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仁义的教化;只追求高位权力,而不专注道德的修养。
《群书治要》精校打印版(正文 目录)概要.

目录壹、君道 (1)一、修身 (3)二、敦亲 (5)三、反身 (5)四、尊贤 (7)五、纳谏 (8)六、杜谗邪 (9)七、审断 (9)贰、臣术 (10)一、立节 (10)二、尽忠 (11)三、劝谏 (11)四、举贤 (12)参、贵德 (12)一、尚道 (12)二、孝悌 (13)三、仁义 (15)四、诚信 (15)五、正己 (17)六、度量 (18)七、谦虚 (18)八、谨慎 (20)九、交友 (21)十、学问 (22)十一、有恒 (22)肆、为政 (23)一、务本 (23)二、知人 (27)三、夫使 (28)四、至公 (29)五、教化 (30)六、礼乐 (32)七、爱民 (34)八、民生 (36)九、法古 (36)十、纲纪 (37)十一、赏罚 (38)十二、法律 (39)十三、慎武 (40)十四、将兵 (41)伍、敬慎 (41)一、微渐 (41)二、风俗 (43)三、治乱 (43)四、鉴戒 (44)五、应事 (46)六、慎始终 (48)七、养生 (48)陆、明辨 (48)一、邪正 (48)二、人情 (49)三、才德 (49)四、朋党 (50)五、辨物 (50)六、因果 (51)壹、君道一、修身甲、戒贪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宁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卷十九汉书七)【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宁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仙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卷二十六魏志下)【白话】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
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
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
群书治要-刘余莉

为了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2011年10月17日,国家公务员局印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要求“十二五”时期对全体公务员进行一次职业道德轮训,内容有公务员的责任、义务和纪律,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还包括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这是因为,官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
子和集是记载诸子百家和后代文人的言论和思想的,但其中最重要内容也是尊道重德。例如《群书治要?曾子》上说:君子博学而浅(《大戴礼记》作“孱”)孚之,微言而笃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见利思辱,见难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孚此战战也。《群书治要?文子》上说:“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即使是被列为法家代表的管子也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唐朝的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也这样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这些著作之中,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特点都非常明显。
盛世之主与天书治要?魏志下》上讲到:“昔夏、殷、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也。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莫救也。夫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是说,过去夏、商、周每个朝代都经历了十几世,而秦国二世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夏、商、周三代的君主,能与天下百姓共享幸福,与天下百姓共同承担忧患。而秦始皇独裁专制、压迫人民,所以一旦国家危险,就无法拯救了。与百姓共享幸福的,百姓必定和他共同承担忧患。与百姓共享太平的,百姓必定会尽力拯救国家的危难。
古人所写之文章,被分别收集在经、史、子、集之中。经者,常也,记载的是古圣先贤所体悟的恒常不变的道理。正如《易经?贲》上所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圣先贤观察天象,知晓了四季变化的规律;观察社会的人文现象,总结了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后人研习这些文章典籍,就可以起到“明德”的作用,并进而通过亲民而推行教化,而实现天下太平,达到“止于至善”。所以古人强调: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朱伯庐在《劝言》中也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
《群书治要》论用人大忌

《群书治要》论用人大忌《群书治要》论用人大忌2014-03-18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唐贞观五年(631年) 由魏徵等编撰的《群书治要》,辑录前代经、史、子中丰富的用人思想,总结历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对用人过程中必须避免的错误倾向等问题,论述信实精要,如《群书治要· 六韬》[1]记载,周文王向姜太公请教,君主非常重视举贤任德,但国家却得不到治理,这是什么原因? 姜太公说,虽然君主任命了贤人,但没有使贤人人尽其能,所以没有取得的效果。
贤人得不到合理地任用,便难以人尽其才,因此领导者不可不知用人的七条大忌:一、用贤而疑《群书治要·刘廙政论》上说,“自古人君,莫不愿得忠贤而用之也;既得之,莫不访之于众人也。
忠于君者,岂能必利于人?苟无利于人,又何能保誉于人哉?”[2]20 这就是古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理。
《体论》上有这样一句话,“使贤者为之,与不肖者议之;使智者虑之,与愚者断之;使修士履之,与邪人疑之,此又人主之所患也。
”[3]144 用贤而疑是领导者不能与贤人共进退、同取舍的原因,不可不忌。
《桓子新论》记载,求得贤能辅佐之臣,尚有三重难处,使得贤人的才能不能发挥,用人者必须一一了解并善于排除这些困难。
其一,“一口不能与一国讼,持孤特之论,干雷同之计,以疏贱之处,逆贵近之心,则万不合,此一难也”。
仅凭贤人一人的一张口,不能和一国之人来辩论,他保持着很清高独特的言论,去冒犯那些众口一辞的言论,他以和君主疏远的关系及低贱的身份,去悖逆那些和君主亲近的人、权贵之士,这个是万万不能够相容的,这是第一个难处。
“夫建踔殊,为非常,乃世俗所不能见也,又使明智图事,而与众平之,亦必不足,此二难也。
”贤人想建立殊胜卓越的事业,做一些不平常的事情,这是世俗所不能理解、也难以接受的。
因此,使用那些明智的人去谋划事情,却又让平庸之辈来议论他,贤人的见解、主张,一定不能够被这些平庸之人所理解,这是第二种难处。
《群书治要》中的得人之道

《群书治要》中的得人之道为政之要,在于得人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
”——《孔子家语》(“得人”对于治理国家、管理企业都至关重要。
)“夫圣人者,不是而出者也,贤能之士,何世无之。
欲王则王佐至,欲霸则霸臣出,欲富国强兵,则富国强兵之人往。
求无不得,唱无不和,是以天下之不乏贤也,顾求与不求耳,何忧天下之无人乎!” 。
——《傅子》(有能力的人每个时代都有。
舜、周文王、周公、齐桓公等都能获得贤者。
只是看领导者求不求贤者而已。
齐宣王与淳于髡的对话,齐宣王独少一爱:贤才)“凡亡国之君,其朝未尝无致治之臣也,其府未尝无先王之书也,然而不免乎亡者,何也?其贤不用,其法不行也。
苟书法而不行其事,爵贤而不用其道,则法无异于路说,而贤无异于木主也。
”——《中论》(天下并不是缺少贤臣,事实是即使有了贤臣,也得不到重用,甚至统治者根本没有想方设法地去求取贤才。
)(一) 得人之道1. 1) 以善感人高薪所求,未必贤才“夫善道存乎心,无远而不至也。
恶行著乎己,无近而不去也。
周公躬行礼义,郊祀后稷,越裳奉贡而至,麟凤白雉草泽而应。
殷纣无道,微子弃骨肉而亡。
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是以明者可以致远,否者以失近。
”——《新语》(能否感召到人才,关键在于领导者自身的修为。
如果君主有公心,并且有善、有德,结果就会感召很远地方的人都来投奔、学习)“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大学》(领导者若是一个有德行的人,那么他所感召的人才,都是德才兼备的人,这些有德行的人,汇聚到一起,众志成城才能将资源最大化利用。
高薪不一定能聘请到贤才。
聘请人才关键在于考察人才的德行修养,一味的进行金钱诱惑最终会得不偿失,因为钱财来的人也很可能因为钱财走。
)2)求得贤士,须修己德“有清白之志者,不可以爵禄得;有守节之志者,不可以威刑胁。
故明君求臣,必视其所以为人者而致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书治要政要论为君难或曰。
仲尼称为君难。
夫人君者。
处尊高之位。
执赏罚之柄。
用人之才。
因人之力。
何为不成。
何求不得。
功立则受.其功。
治成则厚其福。
故宫人舜也。
治水禹也。
稼穑弃也。
理讼皋陶也。
尧无事焉。
而由之圣治。
何为君难耶。
曰。
此其所以为难也。
夫日月照于昼夜。
风雨动润于万物。
阴阳代以生杀。
四时迭以成岁。
不见天事。
而犹贵之者。
其所以运气陶演。
协和施化。
皆天之为也。
是以天万物之覆。
君万物之焘也。
怀生之类。
有不浸润于泽者。
天以为负。
员首之民。
有不沾濡于惠者。
君以为耻。
是以在上者。
体人君之大德。
怀恤下之小心。
阐化立教。
必以其道。
发言则通四海。
行政则动万物。
虑之于心。
思之于内。
布之于天下。
正身于庙堂之上。
而。
化应于千里之外。
虽蛀纩塞耳。
隐屏而居。
照幽达情。
烛于宇宙。
动作周旋。
无事不虑。
服一綵。
则念女功之劳。
御一谷。
则恤农夫之勤。
决不听之狱。
则惧刑之不中。
进一士之爵。
则恐官之失贤。
赏毫厘之善。
必有所劝。
罚纤芥之恶。
必有所沮。
使化若春气。
泽如时雨。
消凋污之人。
移薄伪之俗。
救衰世之弊。
反之于上古之朴。
至德加于天下。
惠厚施于百姓。
故民仰之如天地。
爱之如父母。
敬之如神明。
畏之如雷霆。
且佐治之臣。
历世难遇。
庸人众而贤才寡。
是故君人者。
不能皆得稷契之干。
伊吕之辅。
犹造父不能皆得骐骥之乘。
追风之匹也。
御跽啮必烦辔衔。
统庸臣必劳智虑。
是以人君其所以济辅群下。
均养小大。
审核真伪。
考察变态。
在于幽冥窈妙之中。
割毫折芒纤微之间。
非天下之至精。
孰能尽于此哉。
故臣有立小忠。
以售大不忠。
效小信。
以成大不信。
可不虑之以诈乎。
臣有貌厉而内荏。
色取仁而行违。
可不虑之以虚乎。
臣有害同侪以专朝。
塞下情以壅上。
可不虑之以嫉乎。
臣有进邪说以乱是。
因似然以伤贤。
可不虑之以奸乎。
臣有因赏以恩。
因罚以佐威。
可不虑之以奸乎。
臣有外显相荐。
内阴相谋。
事托公而实挟私。
可不虑之以欺乎。
臣有事左右以求进。
托重臣以自结。
可不虑之以伪乎。
臣有和同以取谐。
苟合以求荐。
可不虑之以祸乎。
臣有悦君意以求亲。
悦主言以取容。
可不虑之以佞乎。
此九虑者。
所以防恶也。
臣有辞拙而意工。
言逆而事顺。
可不恕之以直乎。
臣有朴呆而辞讷。
外疏而内敏。
可不恕之以质乎。
臣有犯难以为士。
离谤以为国。
可不恕之以忠乎。
臣有守正以逆众意。
执法而违私志。
可不恕之以公乎。
臣有不曲己以求合。
不耦世以取容。
可不恕之以贞乎。
臣有从侧陋而进显言。
由卑贱而陈国事。
可不恕之以难乎。
臣有孤特而执节。
分立而见毁。
可不恕之以劲乎。
此七恕者。
所以进善接下之理也。
御臣之道。
岂徒七恕九虑而已哉。
臣不易昔孔子言为臣不易。
或人以为易。
言臣之事君。
供职奉命。
敕身恭己。
忠顺而已。
忠则获宠安之福。
顺则无危辱之忧。
曷为不易哉。
此言似易。
论之甚难。
夫君臣之接。
以愚奉智不易。
以明事暗为难。
唯以贤事圣。
以圣事贤为可。
然贤圣相遭既稀。
又周公之于成王。
犹未能得。
斯诚不易也。
且父子以恩亲。
君臣以义固。
恩有所为亏。
况义能无所为缺哉。
苟有亏缺。
亦何容易。
且夫事君者。
竭忠义之道。
尽忠义之节。
服劳辱之事。
当危之难。
肝脑涂地。
膏液润草。
而不辞者。
以安上治民。
宣化成德。
使君为一代之圣明。
己为一世之良辅。
辅千乘则念过管晏。
佐天下则思丑稷禹。
岂为七尺之躯。
宠一官之贵。
贪充家之禄。
荣华嚣之观哉。
以忠臣之事主。
投命委身。
期于成功立事。
便国利民。
故不为难易变节。
安危革行也。
然为大臣者。
或仍旧德藉故势。
或见拔擢重任。
其所以保宠成功。
承上安下。
则当远威权之地。
避嫌疑之分。
知亏盈之数。
达止足之义。
动依典礼。
事念忠笃。
乃当匡上之行。
谏主之非。
献可济否。
匪躬之故。
刚亦不吐。
柔亦不茹。
所谓大臣以道事君也。
然当托于幽微。
当行于隐密。
使怨咎从己身。
而众善自君发。
为群僚之表式。
作万官之仪范。
岂得偷乐容悦而己哉。
然或为邪臣所谮。
幸臣所乱。
听一疑而不见信。
事似然而不可释。
忠计诡而为非。
善事变而为恶。
罪结于天。
无所祷请。
激直言而无所诉。
深者即时伏剑赐死。
浅者以渐斥逐放弃。
盖比干龙逢。
所以见害于飞廉恶来。
孔子。
周公所以见毁乎管蔡季孙也。
斯则大臣所以不易也。
为小臣者。
得任则治其职。
受事修其业。
思不出其位。
虑不过其责。
竭力致诚。
忠信而已。
然或困辱而不均。
厌抑而失所。
是以贤者或非其议。
预非其事。
不著其陋。
不嫌其卑。
庶贯一言而利一事。
然以至轻至微。
至疏至贱。
千万乘之主。
约以礼义之度。
匡以行事之非。
忤执政之臣。
暴其所短。
说合则裁自若。
不当则离祸害。
或计不欲人知。
事不从人豫。
而己策谋适合。
陈偶同上者。
或显戮其身以神其计。
在下者或妒其人而夺其策。
盖关思见杀于郑。
韩非受诛于秦。
庞涓刖孙膑之足。
魏齐折应侯之胁。
斯又孤宦小臣所以为难也。
为小臣者一当恪恭职司。
出内惟允。
造膝诡辞。
执心审密。
忠上爱主。
媚不求奥灶而已。
若为苟若此。
患为外人所弹。
邪臣所嫉。
以职近而言易。
身亲而见信。
奉公侠私之吏。
求害之以见直。
怀奸抱邪之臣。
欲除之以示忠。
言有若是。
事有似然。
虽父子之间。
犹不能明。
况臣之于君而得之乎。
故上官毁屈平。
爰盎谮朝错。
公孙排主父。
张汤陷严助。
夫数子者虽示纯德。
亦亲近之臣。
所以为难也。
为外臣者尽力致死。
其义一也。
不以远而自外。
疏而自简。
亲涉其事而掌其任。
苟有可以兴利除害。
安危定乱。
虽违本朝之议。
诡常法之道。
陈之于主。
行之于身。
志于忠上济事。
忧公无私。
善否之间。
在己典主可也。
然患为左右所轻重。
贵臣所壅制。
或逆而毁之。
使不得用。
或用而害之。
使不得成。
或成而谮之。
使不得其所。
吴起见毁于魏。
李牧见杀于赵。
乐毅被谗于燕。
章邯畏诛于秦。
斯又外臣所以为危也。
此举梗概耳。
曲折纤妙。
岂可得备论之哉。
夫治国之本有二。
刑也。
德也。
二者相须而行。
相待而成矣。
天以阴阳成岁。
人以刑德成治。
故虽圣人为政。
不能偏用也。
故任德多。
用刑少者。
五帝也。
刑相半者。
三王也。
杖刑多。
任德少者。
五霸也。
纯用刑。
强而亡者。
秦也。
夫人君欲治者。
既达专持刑德之柄矣。
位必使当其德。
禄必使当其功。
官必使当其能。
此三者治乱之本也。
位当其德。
则贤者居上。
不肖者居下。
禄当其功。
则有劳者劝。
无劳者慕。
未之有也。
凡国无常治。
亦无常乱。
欲治者治。
不欲治者乱。
后之国土人民。
亦前之有也。
前之有亦后之有也。
而禹独以安。
幽厉独以危。
斯不易天地异人民。
欲与不欲也。
吴坂之马。
庸夫统衔。
则为弊乘。
伯乐执辔。
即为良骥。
非马更异。
教民亦然也。
故遇禹汤。
则为良民。
遭桀纣。
则为凶顽。
治使然也。
故善治国者。
不尤斯民。
而罪诸己。
不责诸下。
而求诸身。
传。
曰。
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
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
由是言之。
长民治国之本在身。
故詹何曰。
未闻身治而国乱者也。
若詹者。
可谓知治本矣。
政务凡吏之于君。
民之于吏。
莫不听其言。
而则其行。
故为政之务。
务在正身。
身正于此。
而民应于彼。
诗。
云。
尔之教矣。
民胥效矣。
是以叶公问政。
孔子对曰。
子帅而正。
孰敢不正。
又曰。
苟正其身。
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故君子为政。
以正己为先。
教禁为次。
若君正于上。
则吏不敢邪于下。
吏正于下。
则民不敢僻于野。
国无倾君。
朝无邪吏。
野无僻民。
而政之不善者。
未之有也。
凡政之务。
务在节事。
事节于上。
则民有余力于下。
下有余力。
则无争讼之有乎民。
民无争讼。
则政无为而治。
教不言而行矣。
节欲夫人生而有情。
情发而为欲。
物见于外。
情动于中。
物之感人也无穷。
而情之所欲也无极。
是物至而人化也。
人化也者。
灭天理矣。
夫欲至无极。
以寻难穷之物。
虽有贤圣之姿。
鲜不衰败。
故修身治国也。
要莫大于节欲。
传。
曰。
欲不可纵。
历观有家有国。
其得之也。
莫不阶于俭约。
其失之也。
莫不由于奢侈。
俭者节欲。
奢者放情。
放情者危。
节欲者安。
尧舜之居。
土阶三等。
夏曰衣葛。
冬刚蓖裘。
禹卑宫室。
而菲饮食。
此数帝者。
非其情之不好。
乃节俭之至也。
故其所取民赋也薄。
而使民力也寡。
其育物也广。
而兴利也厚。
故家给人足。
国积饶而群术也以。
仁义兴而四海安。
孔子曰。
以约失之者鲜矣。
且夫闭情无欲者上也。
睇心消除者次之。
昔帝舜藏黄金于崭岩之山。
抵珠玉于深川之底。
及仪狄献旨酒。
而禹甘之。
于是疏远仪狄。
纯上旨酒。
此能闭情于无欲者也。
楚文王悦妇人而废朝政。
好獠猎而忘归。
于是放逐丹姬。
断杀如黄。
及庄王破陈而得夏姬。
其艳国色。
王纳之宫。
从巫臣之谏。
坏后垣而出之。
此能晞心消除之也。
既不能闭情欲。
能抑除之斯可矣。
故舜禹之德。
巍巍称圣。
楚文用朝邻国。
恭王终谥为恭也。
详刑夫刑辟之作。
所从尚矣。
圣人以治。
乱人以亡。
故古今帝王莫不详慎之者。
以为人命至重。
壹死不生。
一断不属故也。
夫尧舜之明。
犹惟刑之恤也。
是以后圣制法。
设三槐九棘之。
肺石嘉石之讯。
然犹复三判。
佥曰可杀。
然后杀之。
罚若有疑。
即从其轻。
此盖详慎之至也。
故苟详则死者不恨。
生者不忿。
忿恨不作。
则灾害不生。
灾害不生。
太平之治也。
是以圣主用其刑也。
详而行之。
必欲民犯之者寡。
而畏之者众。
明刑至于无刑。
善杀至于无杀。
此之谓矣。
夫暗乱之主。
用刑弥繁。
而犯之者益多。
而杀之者弥众。
而慢之者尤甚者何。
由用之不详。
而行之不必也。
不详则罪不值。
所罪不值。
则当死反生。
不必则令有所亏。
令有所亏。
则刑罚不齐矣。
失此二者。
虽曰用五刑。
而民犹轻犯之。
故乱刑之刑。
刑以生刑。
恶杀之杀。
杀以致杀。
此之谓也。
兵要圣人之用兵也。
将以利物。
不以害物也。
将以救亡。
非以危存也。
故不得已而用之耳。
然以战者危事。
兵者凶器。
不欲人之好用之。
故制法遗后。
命将出师。
虽胜敌而反。
犹以丧礼处之。
明弗乐也。
故曰。
好战者亡。
忘战者危。
不好不忘。
天下之王也。
夫兵之要。
在于修政。
修政之要。
在于得民心。
得民心在于利之。
利之之要。
在于仁以爱之。
义以理之也。
故六马不和。
造父不能以致远。
臣民不附。
汤武不能以立功。
故兵之要。
在得众者。
善政之谓也。
善政者。
恤民之患。
除民之害也。
故政善于内。
兵强于外。
历观古今。
用兵之败。
非鼓之曰也。
民心离散。
素行豫败也。
用兵之胜。
非阵之朝也。
民心亲附。
素行豫胜也。
故法天之道。
履地之德。
尽人之和。
君臣辑穆。
上下一心。
盟誓不用。
赏罚未施。
消奸慝于未萌。
折凶邪于殊俗。
此帝者之兵也。
德以为卒。
威以为辅。
修仁义之行恺悌之令。
辟地殖谷。
国富民丰。
赏罚明。
约誓信。
民乐为之死。
将乐为之亡。
师不越境。
旅不涉场。
而敌人稽颡。
此王者之兵也。
辨能夫商鞅申韩之徒。
其能也。
贵尚谲诈。
务行苛刻。
则伊尹周邵之罪人也。
然其尊君卑臣。
富国强兵。
有可取焉。
宁成郅都辈。
放商韩之治。
专以残暴为能。
然其抑强抚弱。
背私立公。
尚有可取焉。
其晚世之所谓能者。
乃犯公家之法。
赴私门之势。
废百姓之务。
趣人间之事。
决烦理务。
临时苟辨。
但使官无谴负之累。
不省下民吁嗟之冤。
复是申韩宁郅之罪人也。
而俗犹共言其能。
执政者选用不废者。
何也。
为贵势之所持。
人间之士所称。
听声用名者众。
察实审能者寡。
故使能否之分不定也。
夫定令长之能者。
守相也。
定守相之能者。
州牧刺史也。
然刺史之徒。
未必能考论能否也。
未必能端平也。
或委任下吏。
听浮游之誉。
或受其戚党贵势之托。
其整顿传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