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铁论》所载物品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合集下载

土壤盐渍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评估

土壤盐渍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评估

土壤盐渍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评估作者:曹立群来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8年第35期现阶段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土壤盐溃化的现象,特别是在干旱地区的土壤盐渍化现象尤为严重。

产生土壤盐渍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主要是因为一些天气原因导致的,属于不可控制的类型,人为因素则是因为一些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需要我们进行及时的改进。

在土壤发生盐渍化下现象后,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性,使当地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许多的干旱地区在出现土壤的盐渍化现象之后,就会导致当地的土地向着荒漠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循环。

当农业种植区域的土壤出现盐渍化现象时,会导致农作物无法进行正常的生长,带了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

特别是当地的植物长期受到土地盐渍化的影响,为了保证自身的生长存活,会向着盐生植物的方面不断改变,最后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土地逐渐废弃。

许多地区错误灌溉方式也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需要我们及时改变。

一、土壤盐渍化现状及危害土地中的地下水含有一定的盐分,当地下水上升到地表位置时,发生蒸发现象,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变少,盐分留在了地表,随着这种现象的不断重复,盐分在土壤表面的含量不断上升,直到到达影响农作物生产的情况,这就出现土地盐渍化现象,当土地盐渍化现象严重到一定的隋况,就导致土地出现荒漠化。

我国存在着许多的干旱地区,这些干旱地区受到气候的影响,原有的生态环境本来就比较脆弱,在发生盐渍化现象后,会导致区域内的环境迅速失衡,形成恶性循环。

盐渍化土壤有着很多不同的类型,主要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不同地形地貌出现土地盐渍化会有着不同的情况。

盐渍化土壤对于农作物的生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破坏原因:第一个就是因为盐渍化土壤里含盐量过高的原因。

盐渍化土壤的主要特性就是具有较高的含盐量,这会导致土壤对植物的生长养分变少,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发育。

第二个就是土壤渗透压的改变。

含盐量对渗透压的影响是巨大的,植物在盐渍化土壤中生长时,过高的渗透压不但导致植物水分的正常吸收,还可能导致植物中的水分被土壤吸收,导致植物的死亡。

盐的生产与环境污染控制

盐的生产与环境污染控制
开拓新的盐销售市场
盐企业市场变化的战略
应对市场波动的策略
盐的全球市场与贸易
盐的产量分布
亚洲 欧洲 北美
盐的价格波动因素
供求关系 天气影响 政策变化
盐市场的预测
需求增长 贸易壁垒 价格波动
●05
第五章 盐的未来发展趋势
盐产业的数字化 转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盐产业正逐渐实现数字化转 型,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减少资源 浪费。数字化转型让盐产业更加智能化和智能 化,为盐的生产与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盐业转型升级,推动盐 产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型
提升盐企的社会责任 意识,践行绿色发展
理念
社会责任
发展“产学研用”合作 模式,促进技术创新
合作模式
●04
第4章 盐的全球市场与贸易
全球盐产业现状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盐产量分布不均,导致 盐的出口和进口情况存在差异。目前全球盐市 场正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趋势,不同 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推动社会进步
盐产业高质量发 展模式的探讨
盐产业面临着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探讨高质量发展模式是关键。通过提升技术、 改进管理,盐产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 环境和确保盐的生产。
盐产业应对环境污染的全新路径
绿色生产
减少废弃物排放
循环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
环保技术应用
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06
挑战应对
规避盐矿资源枯竭风险 应对行业监管政策 应对市场竞争压力
总结盐的生产及环境污染
总结盐的生产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强调环保意 识的重要性。同时,总结盐产业在可持续发展 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为未来发展奠定基 础。

生态恶化的自然因素

生态恶化的自然因素

生态恶化的自然因素
生态恶化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态恶化。

2.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变化等,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干旱等。

3. 地质因素:如土地沙漠化、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会直接影响土壤质量和植被生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4. 生物入侵:外来物种进入生态系统,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5. 自然资源开发:开采矿产资源、伐木等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态恶化。

这些因素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决胜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夯基解题王专题15生态破坏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含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盐渍化等夯基

决胜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夯基解题王专题15生态破坏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含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盐渍化等夯基

专题15 生态破坏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含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盐渍化等)注意:用核心公式套所有的自然灾害哦第一节生态破坏类问题核心公式一、生态破坏类问题的危害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

如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导致当地表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贫瘠,粮食减产;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旱涝威胁加重。

说的很玄奥,其实就还是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自然方面就是: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植被;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就是:有针对性的说说,例如水土流失,肯定会造成农业减产、农民收入降低。

荒漠化也是会不利于城市建设,会加剧财政负担(毕竟治理荒漠要钱嘛)、压缩了耕地面积等。

二、生态破坏发生的原因【请你记得,导致生态破坏了,它的原因,怎么滴都有些极端。

比如气候干旱还多风沙等。

】过度砍树、过度放牧、过度灌溉、过度三、生态破坏问题的解决之道合理放牧、合理开采、第二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荒漠化、南方石漠化分析【看看就好,因为很多,请你用核心公式自己套着来分析】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形成的外力作用:风力的堆积作用。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特征:千沟万壑、支流破碎。

形成的外力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

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2)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水土流失的成因①自然原因:(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

(2)黄土疏松,易受流水侵蚀。

(3)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4)自然灾害频繁.加剧水土流失。

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4、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②建立早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质量;③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复垦工作。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1、资源短缺
(1)产生:人类向环境索要资源的速度少于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造速度。

(2)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及能源短缺。

(3)典型事例:华北平原用水紧绷,非可再生资源遭遇耗竭。

2、生态破坏:
(1)环境问题:包含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增加等。

(2)成因:自然植被遭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

(3)典型事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小时;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日益减少。

3、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
成因
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坡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毒人体身心健康的农药任一排放量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中大量的垃圾任意堆放
街道垃圾的任一堆满
嗓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噪声―无形杀手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外泄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人海洋
渤海湾赤潮、日本水误湾事件、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综合题建模二十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课件湘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综合题建模二十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课件湘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综合题建模二十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课件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综合题:建模二十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就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展开探讨。

一、环境污染的原因环境污染的原因有许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许多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释放出有害物质,并污染周围环境。

2. 农业污染: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会渗入土壤和水体中,造成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此外,农田和养殖场的废水和农业废弃物的排放也是农业污染的重要原因。

3. 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建筑工地、交通工具排放以及市民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如废气、垃圾等,都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4. 能源消耗:传统能源的消耗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等。

此外,大规模的能源开采和使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5. 汽车尾气排放: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尤其在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下,汽车尾气排放会导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升高。

二、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危害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空气污染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水污染可引起水源感染性疾病;土壤污染可能导致农产品中存在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2. 生态灭绝:环境污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导致许多物种灭绝。

空气污染可影响植物生长,导致森林凋谢;水污染会造成水生生物死亡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3.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会加速气候变化的进程,导致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这些变化将对生态系统、农作物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4. 社会不稳定:环境污染引发的资源争夺和环境恶化,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冲突加剧。

盐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盐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技术:将盐业生产与 环境保护相结合,建立生态工业 园,实现绿色生产
废盐处理技术:采用蒸发结晶、 化学沉淀等方法,对废盐进行无 害化处理
废水处理技术:采用生物法、物 理法、化学法等方法,对废水进 行深度处理和回收利用
废气处理技术:采用吸附、催化 燃烧、生物过滤等方法,对废气 进行净化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采用焚烧、 填埋、回收等方法,对固体废物 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三大支柱:环境可持续性、社会文化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
盐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盐资源、减少污染、提高利用效率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盐产业的 可持续发展
盐的可持续发展案例:某地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盐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
盐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盐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提高盐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保障食品安全:加强盐业质量管理,确保食盐质量和食品安全 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盐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盐业环境保护监管:加 强对盐业生产过程中的 环境保护监管,确保企 业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 要求进行生产
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政策法规的制定: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盐的环境保护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的实施:企业、单位和个人按照政策法规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
监督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政策法规的落实
盐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水资源消耗、土壤退化、空气污染等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平衡盐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机遇:利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盐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生产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盐业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促进可持续发展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的社会因素分析_马彩虹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的社会因素分析_马彩虹

2012年5月第30卷第2期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May.2012Vol.30No.2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的社会因素分析马彩虹,刘莉(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汉中723000)[摘要]本文分析了人口数量、生产方式、社会政策等对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

人口方面,主要因之于明宣德、乾嘉年间等大批移民迁入,掀起了汉水流域生态环境的两次破坏浪潮;生产方式方面,汉水上游地区主要是畲田农业、梯田农业将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向了缓坡丘陵,玉米、马铃薯等高寒作物的引进以及各类工业、竹木商业发展,使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向高寒海拔区,汉水中下游主要是垸田的开发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灾频率的提升;明清以后一些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颁布,对生态环境保护起了一定作用,但收效甚微。

[关键词]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社会因素[中图分类号]P9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2)02-0041-05[收稿日期]2011-12-12[修订日期]2012-03-29[作者简介]马彩虹(1974-),女,宁夏西吉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GIS 与国土资源评价、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刘莉(1972-),女,硕士,主要从事汉水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JY031);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11JK0748);陕西理工学院科研资助项目(SLG0927)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变迁,除了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自身的发展变化外,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尤其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刻。

秦汉以降,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上游山区原始森林植被遭受了大面积的破坏,大型森林动物种类减少、部分物种灭绝、水土流失、水灾频发等等;下游平原地区土地围垦恶性膨胀,湮塞河湖,水系紊乱,洪涝灾害频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5), 553-559Published Online May 2017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7.65076The Items of Discourse on Salt andIron: Research Regarding the PrimaryFactors That Destroyed the EcologicalEnvironmentLingfei Pi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Received: May 3rd, 2017; accepted: May 17th, 2017; published: May 23rd, 2017AbstractDiscourses on Salt and Iron reflects the struggle of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showing a broad spectrum of social features of the Mid-Western Han Dynasty. Classic literature debate comparing imperial censorship involving national policies and how it effected basic public necessities are noted in this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I describe the main factors that destroy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uring this period, which included frequent floods, over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population growth, land cultivation and the large-scale destruc-tion caused by war. On both sides of the debate, we can account for the method of governance on the environment.KeywordsDiscourses on Salt and Ir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从《盐铁论》所载物品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皮凌斐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17年5月3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17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23日文章引用: 皮凌斐. 从《盐铁论》所载物品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J]. 社会科学前沿,2017, 6(5): 553-559.赵庆伟,皮凌斐摘要桓宽的《盐铁论》不只是一部反映儒法斗争的著作,还全面展示了西汉中期的整体社会风貌,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辩论的主题从国家政策法令到百姓衣、食、住、行、用,无所不包。

从环境史角度对辩论双方言论中所涉物品按不同用途与属性划分,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有水旱灾害频发、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人口增长和屯田及大规模战争的破坏等。

另外,从双方的辩论中,我们还可以总结出有关环境治理的思想。

关键词《盐铁论》,生态环境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西汉初年,社会凋敝,“无为”思想盛行。

惠帝废除挟书令,命叔孙通“定宗庙仪法”[1]2725,文化传播又活跃起来。

但是,文化复苏并未提供服务于国家政权的统治思想。

当时的思想领域仍然独尊黄老之学,然而此时已不坚定。

文帝专门设立《论语》、《孝经》等博士;景帝时辕固生与黄生争论汤武受命是非;至武帝时出现了“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1]3120的局面。

葛兆光认为:“至此,儒家的思想学说终于形成了理路贯通、兼备形上形下、可以实用于社会的国家意识形态,完成了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渡。

自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以后,儒学渐渐进入思想世界的中心,也逐步渗透了普通人的意识与生活。

阴阳配性情,五行配五常,以天人相应为理论,凸显君主权威,并建立相应制度与法律的儒家也从此改变了先秦儒学象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性质与路向”[2]265。

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召开的盐铁会议,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

这次会议“是由当时中央政府的这两个最高级领导人(丞相、御史大夫)主持的”[3]6,会议一方(贤良文学)的立场是“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4]171;会议另一方(御史大夫)的立场是“罢之不便”[3]2。

桓宽据会议记载写成《盐铁论》,全书分三部分,共十卷六十篇:第一部分从首篇《本议》至四十一篇《取下》,为整个会议进行情况的全面记述;第二部分从四十二篇《击之》到五十九篇《大论》,为会议结束后的余论;第三部分为最后一篇《杂论》,为作者序言。

本文对所载物品的收录主要遵循以下四条规范:其一,物品名称不同,但都表示同一种物品时,只录入一种名称。

其二,某些物品在书中多次出现,但是彼此意义并不相同,则各自录入不同表格。

其三,某些物品在当时有象征意义,而且这种象征意义超过了物品本身的属性,则根据象征意义进行分类。

其四,物品总称如无具体种类,则录入;如有,则不录入。

环境史主要研究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如何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与自然其余部分互动的过程中生活、劳作与思考,从而推进对人类的理解。

《盐铁论》记载了丰富的物质与资源,目前所见相关研究有张鹤泉的《<盐铁论·散不足篇>所反映的西汉社会生活》[5]和张齐政的《从<盐铁论>看西汉中期的日常社会生活》[6],两文虽对所载物品进行了大致列举,但是主要从社会风俗角度进行探索,并未直接深入环境史领域。

屠承先的《<盐铁论>中的环境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7]一文,尽管从社会史和环境史角度切赵庆伟,皮凌斐入,但并未深入和全面地对全书所展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索。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王利器先生的《盐铁论校注》为依据(涉及其中内容时直接在正文中标举篇名),对所载物品进行更加精细的收录与分类,并从环境史角度进行探讨。

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有水旱灾害的频发、资源的过度索取、人口增长和屯田及大规模战争的破坏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双方的辩论中总结出环境治理的思想。

2. 水旱灾害的频发汉代自然灾害频发,其中水、旱灾是最主要的,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主要由于过度砍伐森林与不合理的水利工程。

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统计:“秦、两汉四百四十年中,灾害发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

计旱灾八十一次,水灾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蝗灾五十次,雨雹之灾三十五次,风灾二十九次,大歉至饥十四次,疫灾十三次,霜雪为灾九次。

”[8]15-16《水旱》篇中贤良文学提出:“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

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趣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

寡功节用,则民自富。

如是则水旱不能忧,凶年不能累也。

”[3]429除去气候因素,人为破坏加剧了环境问题。

汉代毁林开荒十分严重,《通有》篇记载:“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3]42森林等植被系统遭到破坏,大量的木材用于制造房屋、家具、车、船、装饰物等。

兹据《盐铁论》整理如下:住宅用具旃、罽、旃茵、穹庐、匡床、栘、笈、箧、杠樠、籧篨、楹、桴、棱、椽、蔺、茅茨、黼绣帷幄、雕文槛楯、涂屏错跗、垩(巾夔)壁饰、颖首、罘罳交通用具驰传、辇毂、轺车、椎车、胡车、盐车、和銮;绥、辎、軿、韬杠、飞軨、蝉决、木輘、毂、栈舆、枙、轸、吴铎、盘韦柔革、银黄华左搔、错鑣;楫、舳、舩、舡、维;驒騱、馲駞、駃騠、騊駼、騵马、骐骥、驼希、捍马、华骝、牝、驹、错鑣、垂珥、鱫耳、银镊鬣武帝时期宫室以豪华著称,这种风气对民间产生了很大影响。

《散不足》篇说:“今富者井干增梁,雕文槛楯,垩(巾夔)壁饰。

”[3]349这时的房屋种类增多,住宅面积增大,有闾巷、高堂邃宇等;家具品种更多,有杠樠、楹、桴等;装饰更加豪华,有雕文槛楯、涂屏错跗等。

就交通而言,这时期的交通工具主要为车、船、马。

西汉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4]159,而到西汉中期是“今富者连车列骑,骖贰辎軿。

中者微舆短毂,繁髦掌蹄。

夫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之事”[3]350。

不仅如此,交通工具的装饰也极其豪华奢侈。

《散不足》篇记载:“今庶人富者银黄华左搔,结绥韬杠。

中者错镳涂采,珥靳飞軨......今富者(革真)银镊䪉,黄金琅勒,罽绣弇汗,华䩸明鲜。

中者漆韦绍系,采画暴干。

”[3]350这种对木材的大量消耗,无疑破坏了自然生态,加剧旱灾频率与程度。

水灾也十分严重。

《汉书·沟洫志》记载:“然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

”[4]316段伟在《西汉黄河水患与防治制度变迁》一文中得出以下结论:“除去人为决河,春秋战国时期黄河决溢的情况只有四次......西汉时期,黄河水患大量增加,我们根据《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统计,共有13次水患。

”[9]在《史记》及先秦的文献中,黄河都称为“河”或者“河水”,“黄河”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地理志》中:“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

”[4]289由“河”到“黄河”的称呼的转变,实质上体现了生态环境的变迁。

黄河在先秦时已经出现水质浑浊且黄的情况,但直至东汉才被称为黄河,究其原因大概早期河水泛黄有季节性和区域性,直至西汉时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大规模开垦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水才最终变为“黄河”。

据《汉书·沟洫志》记载,西汉时期兴修水利工程主要为了运输漕粮,同时解决沿途农田灌溉问题,但是却引起了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该志记载了许多失败的案例,“数岁,河迁徙,渠不利,田者不能偿种”、“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4]316-318等等,最后形成了“用事者争言水利”[4]318的风气,“‘朔赵庆伟,皮凌斐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