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中儒法两种社会思想斗争36页PPT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历史高频易错点3古代思想(36张ppt)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历史高频易错点3古代思想(36张ppt)

【易错点拨】 三教合一并不是说三教合为 一个整体, 而是三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 借鉴。 具体来说,佛、道、儒经历了由三 教并立到三教合一的过程。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是佛教、道教与儒教 的磨合期。隋唐时期是佛、道、儒三教并 立、会通的时代。 唐朝自高祖李渊开始, 令儒官、僧侣和道士聚集在一起进行 “三 教讲论” ,之后渐成风气。
△易错角度3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其他学派的思想并未消亡
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 的正统思想。据《汉书》 记载,汉宣帝曾说:"汉家自 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 平!"这体现了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开始得到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
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C.宋代科举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 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 方法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 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这表明理学 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思辨性和道徳性 D.成为宋明时期的学术主流
【易错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理 论上"譬犹水火”,相互批驳对立。例如,在 社会伦理观上,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而 荀子、韩非子认为"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 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 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 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等等。

盐铁会议与儒法价值观之争--盐铁会议实质再研究

盐铁会议与儒法价值观之争--盐铁会议实质再研究

盐铁会议与儒法价值观之争盐铁会议实质再研究李国娟摘㊀要:㊀盐铁会议和‘盐铁论“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料,但是对于盐铁会议的实质,学者们莫衷一是㊂有主张盐铁会议是儒法之争者,也有认为盐铁会议是政策之争者,还有认为盐铁会议是权力之争者㊂事实上,盐铁会议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叠加的产物,要准确把握盐铁会议的本质,就必须从盐铁会议背后所反映的各种矛盾入手㊂文章认为,盐铁会议的实质是儒法二家在国策之价值取向上的分歧与对立,这次会议是儒学由思想文化进入政治文化的一个标志㊂关键词:㊀盐铁会议;儒法之争;价值观中图分类号:B21;B222;B22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8634(2019)06⁃0032⁃(07)DOI:10.13852/J.CNKI.JSHNU.2019.06.004㊀㊀盐铁会议是汉昭帝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㊂会议围绕是否取消盐铁官营政策而展开一系列论争,内容涉及极广,‘盐铁论“就是根据此次会议记录整理而成的㊂作为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料,盐铁会议和‘盐铁论“一直备受后人关注㊂尤其在盐铁会议的实质问题上,学者们莫衷一是,没有定论㊂其主要原因是,盐铁会议虽然在表面上看是关于 盐铁 问题的争论,但实际上涉及政治㊁经济㊁军事㊁思想等各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㊂一㊁关于盐铁会议实质的几种观点关于盐铁会议实质问题的论断,大致看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㊂1 盐铁会议是儒法之争在所有关于盐铁会议实质的论断中,认为盐铁会议本质上就是儒法之争的观点是最常见的㊂如郭沫若指出,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 以儒家思想为武器,讲道德,说仁义 , 桑弘羊和他的下属们基本上是站在法家的立场㊂议论都从实际出发,有时也很尖锐地批评儒家和孔子 ,由此认为盐铁会议是儒法之间以国家盐铁政策为支点而展开的 一场思想上的大斗争 ;①无独有偶,马非百先生也指出, 文学 高举 儒家学派的旗子 ,而 桑弘羊主张法治,反对礼治 ,两者互相诘难的性质乃是 儒法之争 ;②此外,持这一观点的还有侯外庐㊁赵纪彬㊁杜国庠㊁邱汉生等㊂虽然具体表述不同,或认为‘盐铁论“是 法儒的争论实录 ,23①②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研究 (17JDSZK08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国娟,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200235)㊂参见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3页㊂参见马非百:‘盐铁论简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㊂或认为‘盐铁论“反映了 汉代统治阶级 内法外儒 的学术倾向 ,或认为‘盐铁论“是 儒法其外衣而博士与酷吏其内容的汉代学术 ,①但都是从不同角度肯定了‘盐铁论“的本质是儒法之争的观点㊂王利器先生对于‘盐铁论“的本质问题,先后做过多次论断,其中之一就是认为盐铁会议的双方论辩实为 儒法斗争 (后又提出是王霸之辩的一个集中表现,后又更正为 是纯儒和杂儒的斗争 );②李景明先生在‘中国儒学史“秦汉卷中专辟一节阐述盐铁会议,名为 儒法斗争与盐铁会议 ,他把盐铁会议看成是贤良文学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和御史大夫所代表的法家思想的斗争,认为 辩论会 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论争,但双方论争的主题却还是帝国内政和外交上的各项政策,二者在 和 战 等问题上的分歧和论争都是儒法斗争的表现形式;③阎步克在‘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中谈到盐铁会议时指出, 盐铁会议上的交锋,固然已不尽同于先秦的儒法对立,但无疑就是其延续和发展㊂参加盐铁会议的贤良㊁文学 怀六艺之术 主述仲尼 ;另一方面,在这一会议上桑弘羊公然推崇商鞅㊁韩非,推崇法治 和 霸道 ,鼓吹国家无所不在的干预和控制,并经常赤裸裸地对权力㊁财富之占有津津乐道,嘲弄儒生之贫穷和卑微 ㊂④上述各家观点,虽然具体视角各异,但是基本结论大致相同㊂认为贤良文学是儒家的代表,他们在盐铁会议上基本持儒家观点;而御史大夫则是法家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大多来自商鞅㊁管仲㊁韩非等法家先驱㊂故而,盐铁会议双方论战的实质就是儒法之争㊂2 盐铁会议是政策之争在关于盐铁会议及‘盐铁论“的相关研究中,认为盐铁会议本质上是一场政策之争的同样并不鲜见㊂这种观点以白寿彝‘中国通史“中关于盐铁会议的论述为代表㊂白寿彝将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并且指出前后两个阶段的政策各有其特点:前一阶段法治严苛㊁对外征战㊁穷兵黩武,而后一阶段则转向以注重休养生息为主的政策㊂据此,白寿彝认为有三方参加盐铁会议论辩:桑弘羊等代表汉武帝的前期政策,贤良文学代表汉武帝的后期政策,霍光则兼采前面两家的长处㊂论辩的内容包括财政政策㊁边疆政策和政治路线三个方面,并由此得出结论:盐铁会议就是政策论争的会议㊂⑤金春峰著‘汉代思想史“一书将‘盐铁论“看成是汉代思想即将要发生第三次转折的标志㊂作者认为,从汉代开国到盐铁会议,统治思想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折㊂第一次转折发生在汉武帝执政初期,从汉初的黄老之学转向儒学,确立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政治和学术的指导地位㊂第二次转折是由和平到战争的转折,这一转折是伴随着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而发生的㊂而盐铁会议则标志着将要发生第三次转折㊂这一次转折是由汉武帝时期的战争及战时体制向新的和平和休养生息的稳定时期政策的转变,其直接表现就是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站在儒家立场上对法家立场的代表 桑弘羊进行批驳和进攻,盐铁会议之后,儒家思想重新崛起㊂⑥显然,金春峰在这里是从汉代国家政策转变的视角来看盐铁会议的,认为贤良文学和桑弘羊之间的对立和分歧主要是 政策之争 ㊂关于政策之争的论断虽然措辞不一,但理由基本是一致的:武帝以 有为 政治取代了汉初黄老的休养生息,的确带来了国运昌盛的繁荣局面,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可忽视㊂长年累月的对外战争势必耗费大量的财力和劳力,为了支持庞大的军费开支而不得不实施 盐铁专卖 和 均输平准 政策,但在政策实施中却产生了大量贪官污吏,民怨加剧㊂ 盖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㊂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 故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恶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也?今商鞅之册(策)在于内,吴起之兵用于外,行者勤于路,居者33李国娟:盐铁会议与儒法价值观之争①②③④⑤⑥参见侯外庐㊁赵纪彬㊁杜国庠㊁邱汉生:‘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㊂参见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页㊂参见李景明:‘中国儒学史“秦汉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㊂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5页㊂参见白寿彝:‘中国通史“,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1页㊂参见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㊂匮于室,老母号泣,怨女叹息㊂ ①在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重新调整政策就提上了议事日程㊂盐铁会议正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论战㊂3 盐铁会议是权力之争关于盐铁会议及‘盐铁论“的上述两种论断,有人也提出反对意见㊂对于多数学者将盐铁会议定性为 儒法之争 的观点,徐复观则提出, 以桑弘羊为法家思想的发言人,这是今日思想界的彻底堕落 ,事实上,桑弘羊并 没有代表法家发言的资格 ,②而文学也 并没有否定法的功用 ㊂③进而,徐复观提出,盐铁会议实际上是霍光集团与桑弘羊集团之间的一场权力较量,并且进一步指出, 不了解盐铁会议是霍光为了转换政策及夺取财经大权所运用的双重手段,便不可能了解何以会出现此一大规模的辩论 ㊂④事实上,从反对 盐铁会议是政策之争 的角度出发,论证盐铁会议及‘盐铁论“的本质是权力之争的观点并不在少数㊂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明确指出,盐铁会议根本就不是政策论辩的会议,盐铁会议之后汉代政策也并无实质性变化㊂盐铁会议之后进入霍光专权时期,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基本是一直被沿用下来的,客观上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与民休息的时期㊂相反,盐铁会议表面上看是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之间的论战,但实际上,盐铁会议是霍光与桑弘羊之间权力争夺矛盾激化的产物㊂霍光才是盐铁会议的真正发起者,意欲通过盐铁会议来打击桑弘羊㊂因为盐铁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是桑弘羊,抨击盐铁政策就能达到打击桑弘羊的目的㊂会议是打击的主要形式,贤良文学则是打击的主要力量㊂⑤除了将盐铁会议看成是霍光和桑弘羊之间的权力之争外,有学者也提出,盐铁会议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权力集团之间的斗争㊂冯友兰就曾指出,盐铁会议的权力之争实际是 地主阶级不当权派和当权派之间的矛盾 冲突, 其根本的分歧是当权的公卿 务权利 ,反对派 上仁义 ;⑥林剑鸣的‘秦汉史“也将盐铁会议看成是统治阶级内部两个对立政派之间的斗争,这两个政派在对待匈奴 和 战 等问题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争;周桂钿的‘秦汉思想史“把盐铁会议看成代表中央政权利益的官僚与代表地方商人利益的儒生之间为平衡中央和地方关系而展开的论辩㊂上述有关盐铁会议实质的几种观点,各执一端,莫衷一是㊂盐铁会议的实质问题始终未能形成一致的论断㊂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上述三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交织地包含在盐铁会议之中,它们各自都只是强调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未论及其他㊂事实上,盐铁会议发生在汉昭帝六年,是社会各种矛盾叠加的产物㊂当时社会政治㊁经济㊁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矛盾都在盐铁会议中有所反映,因此,后人从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出发来论述盐铁会议的本质自然都能自圆其说,但又都不够全面㊂然而,这些内含于盐铁会议的多种矛盾,必然存在着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之分㊂因此,要准确把握盐铁会议的实质,就必须从盐铁会议背后所反映的各种矛盾入手,抓住主要矛盾方能准确揭示盐铁会议的实质㊂二、基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盐铁会议实质分析一切社会历史现象都是社会矛盾综合发展的逻辑必然㊂盐铁会议之所以能从具体政策层面的分歧上升为一场 总论政治得失 的大辩论,就是因为盐铁官营政策在当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㊂首先,盐铁会议是当时思想领域儒法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㊂众所周知,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㊂同时也是政治㊁经济㊁思想㊁文化等领域都发生重大变革㊁重大转型的时期㊂就思想领域而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显然是对汉初黄老之道的转变㊂但不得不强调的是,虽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 罢黜百家㊁独尊儒术 的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学就此真正43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6期㊀㊀①②③④⑤⑥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94页㊂参见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 119页㊂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123页㊂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77页㊂参见余全介:‘秦汉政治与儒生 两百年政治风云与儒学独尊“,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在线出版,第168 171页㊂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3册,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页㊂实现了定于一尊的指导地位㊂相反,儒学的国家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确立,是自此之后的一个长期历史过程㊂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及儒生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甚至远不及法家㊂这一点,在‘盐铁论“的文字记载里有很明显的体现㊂在御史大夫看来, 儒者之安国尊君,未始有效也 ,① 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故困于梁宋㊂孔子能方不能圆,故饥于黎丘 ,② 儒者口能言治乱,而无能以行之 ㊂③在‘盐铁论“的记载中,类似的对儒者之批评或贬低随处可见㊂当然,作为一场论辩,不排除论辩双方为了捍卫自己立场而存在言语过激㊁故意贬低对方的情况㊂但桑弘羊等用以批评儒家的尖锐用语和贬低态度足以表明,当时儒者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并不高㊂但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从汉初开始,儒学和儒生就一直为进入政治而不懈努力㊂从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廷礼制,到陆贾㊁贾谊对儒学的变革推动,再到董仲舒提出 独尊儒术 的建议,这些努力客观上起到了不断提升儒学政治地位的作用㊂同时,汉武帝时期实施的举贤良㊁立五经博士等崇儒政策也为更多儒生进入政治提供了机会㊂但汉武帝时期 阳儒阴法 的治国之道又无可辩驳地确立了法家在当时政治权力中的主要地位㊂于是,伴随着儒学地位的提升,儒法之间的矛盾必然会随之凸显出来㊂就此而言,将盐铁会议视为儒法之争的看法是具有历史依据的㊂其次,盐铁会议是政策反思调整的集中反映㊂顾名思义,盐铁会议主要是围绕盐铁是否官营而展开的争辩,但论辩并不局限于这一政策本身,而是旨在 总论政治得失 ,也就是说,是要全面反思国家政策的利弊得失㊂之所以选择从盐铁官营政策入手,是因为这一政策在当时乃事关 民间所疾苦 的重大经济政策㊂盐铁官营政策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这一政策为汉武帝时期庞大的军费开支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和收入支撑㊂但汉武帝自己晚年也开始反思当时积极有为的扩张政策所带来的弊端, 轮台罪己诏 就是他意欲调整政策的标志性事件㊂但汉武帝有生之年并未完成这一政策调整任务,因而对汉武之后的执政者而言,反思或调整政策以减缓汉武帝晚年时期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乃当务之急㊂正是出于全面反思政策的需要,盐铁会议双方从盐铁官营政策入手,但并非局限于这一政策本身,尤其不局限于这一政策本身在经济层面的利弊得失,而是从义利㊁本末之辨出发来揭示盐铁官营政策的弊端㊂甚至可以说,盐铁会议是儒法关于经济政策伦理之维的论争,其目的乃是全面反思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得失㊂再次,盐铁会议还与执政者之间的权力斗争交织在一起㊂盐铁会议的论辩双方分别是贤良文学和御史大夫,二者不仅分别作为儒家和法家的代表,同时还是执政者当中不同势力的代表㊂贤良文学代表的是霍光集团,御史大夫代表的则是桑弘羊集团,二者在汉武帝时期都位居权臣,且深得汉武帝信任,后来又都是托孤大臣㊂汉武帝时期,二者就因不同政见而早有分歧㊂汉武帝死后,继位的汉昭帝尚且年幼,霍光与桑弘羊之间的权力之争不断趋于白热化㊂汉昭帝即位后,霍光的权力和地位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汉书㊃霍光传“记载, 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㊂权力日益扩大的霍光与桑弘羊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㊂一方面,霍光要扩大权力就必须要铲除异己桑弘羊;另一方面,霍光辅政后着力推进汉武帝晚年未尽的调整政策之事业,而桑弘羊又是汉武帝时代这些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或策划者㊂因此,为了夺权同时也是为了施政,霍光选择从桑弘羊制定的政策作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桑弘羊的打击,无疑是一个十分有效的举措㊂盐铁政策又是 最为经常性,而又影响社会的幅度最大㊂要修改财经政策,势必讨论到盐铁的问题 ㊂④所以,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霍光决定 举贤良,议罢酒榷盐铁 ㊂⑤ 由于有霍光的支持,尽管桑弘羊据理抗争,展示了长期的经济成果,常常使得贤良文学无言以对,有时不得不强词夺理,结果贤良文学却赢得了论53李国娟:盐铁会议与儒法价值观之争①②③④⑤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149页㊂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150页㊂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459页㊂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75页㊂班固:‘汉书㊃杜延年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62页㊂辩㊂但是,霍光与桑弘羊的矛盾因为盐铁会议更加尖锐化㊂由于这种形势,桑弘羊处于被动,在盐铁会议后被人告以谋反,而霍光则乘机剪除之㊂ ①由此可见,盐铁会议不仅是政策分歧者之间的论争,其背后还隐含着不同权力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㊂综上所述,盐铁会议是当时社会多方矛盾交织的产物㊂关于盐铁会议本质问题的认识,各执一见的观点实际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事实㊂主张盐铁会议为政策之争者,实际是揭示了盐铁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主张盐铁会议为权力之争者,实际是揭示了盐铁会议召开的直接原因;主张盐铁会议是儒法之争者,实际是揭示了盐铁会议所反映的思想斗争㊂但若要论及盐铁会议的本质,则不能囿于一隅㊁执于一端,而应更为全面地做出判断㊂从‘盐铁论“的记载来看,论辩双方虽然从盐铁官营具体政策入手,但争论的主要焦点却不在具体政策层面,而是政策背后的价值观分歧,就此而言,我们认为,盐铁会议的本质是儒法之间的价值观之争㊂三、盐铁会议实质是儒法价值观之争概要地讲,盐铁会议是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之间围绕是否要取消盐铁专营等政策而展开的论战,但是,任何政策之争,其背后都是基本价值取向的对立㊂‘盐铁论㊃杂论“开篇记载: 余睹盐㊁铁之义,观乎公卿㊁文学㊁贤良之论,意指殊路,各有所出,或上仁义,或务权利㊂ 这里,作者将论辩双方论争的焦点首先概括为 上仁义 和 务权利 之间的对立,这一对立实际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命题之一 义利之辨 的具体展开㊂贤良文学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主张 以义为上 ,必然反对盐铁官营等政策,认为这些政策不仅是与民争利,而且还会在整个社会层面上产生追逐利益的不良价值导向㊂而御史大夫则站在现实国家利益的立场上,主张实施盐铁官营等政策,因为只有依靠这些政策的实施才能为国家庞大的军费开支提供支持和保障㊂可见,盐铁会议不仅是权利之争,也不仅是政策的调整,而是辩论双方在价值取向上的一次冲突㊂从‘盐铁论“的记载来看,论辩双方在价值观上的对立贯穿了盐铁会议的始终㊂会议开始之初,贤良文学就明确提出: 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㊂今郡国有盐㊁铁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㊂ 愿罢盐㊁铁㊁酒榷㊁均输,所以进本退末㊂广利农业,便也㊂ ②他们从重利轻义 ㊁不 与民争利 和 进本退末 等价值立场来为自己 罢盐铁 的观点辩护,主张 临财苟得,见利反义,不义而富,无名而贵,仁者不为也 ㊂③从‘盐铁论“的记载来看,站在儒家立场的贤良文学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始终把义利问题摆在首位,一方面是因为义利问题的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 义以为上 更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贤良文学深知,要反对盐铁官营政策首先就要从道义上揭示其价值观上的失当性㊂对于贤良文学这一 重义轻利 的价值取向,御史大夫则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㊂桑弘羊认为, 贫贱而好义,虽言仁义,亦不足贵者也 ,④站在法家的立场上,他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批评 文学桎梏于旧术 ,并且从 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等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实际需求出发,主张 兴盐㊁铁,设酒榷,置均输 等都不能罢㊂正是从盐铁政策背后对立的价值观出发,双方开展论辩,并由此推广到对义利关系㊁刑德关系㊁本末关系㊁奢俭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论辩㊂在‘盐铁论“的记载中,类似反映价值观分歧的论述不胜枚举㊂贤良文学提出的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㊂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⑤论断,揭示的就是君子和小人因为价值观不同而导致人生追求也不同的现象㊂ 故尊荣者士之愿也,富贵者士63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6期㊀㊀①②③④⑤郑先兴:‘论盐铁会议的实质“,‘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18 21页㊂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1页㊂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209页㊂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229页㊂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231页㊂之期也㊂ ①这是桑弘羊的主张,也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反映㊂在辩论中,对人的价值评判也是重要内容㊂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御史大夫对贤良文学的价值判断是:教条僵化,于现实无益㊂在桑弘羊等看来, 儒者之安国尊君,未始有效也 ,②孔子 治鲁不遂,见逐于齐,不用卫,遇围于匡,困于陈㊁蔡 ③就是儒者 能言而不能行 ④的最好证明㊂由此出发,桑弘羊彻底否定了贤良文学等儒生的存在价值: 今儒者释耒耜而学不验之语,旷日弥久,而无益于治,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以夺农妨政,此亦当世之所患也㊂ ⑤对此,贤良文学针锋相对地予以还击㊂他们首先对桑弘羊的政绩予以价值批判, 今公卿处尊位,执天下之要,十有余年,功德不施于天下,而勤劳于百姓,百姓贫陋困穷,而私家累万金 ;⑥进而认为,桑弘羊所推行的唯 权利 是论的政策给社会价值观带了很坏的影响, 而权利者,政之残也 ,⑦甚至认为桑弘羊 不容于世 ㊂⑧双方价值观对立之激烈可见一斑㊂不仅如此,盐铁会议之后,伴随着桑弘羊集团在政治权力中心的陨落,霍光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㊂在此基础上,贤良文学所代表的儒学价值观得以进一步推行和落实,这为儒生更好地进入现实政治提供了支撑㊂就此而言,盐铁会议的儒法价值观之争因其深远的政治影响而被视为西汉儒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㊂回顾汉代儒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㊂众所周知,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道家思想,采取无为而治政策㊂儒家在这一阶段通过制定礼仪制度来实现与政权核心的互动,属于兴起阶段㊂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学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作为缘饰性礼仪制度的存在转而开始进入权力的核心,尤其是开始在思想意识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及此后的 设五经博士 等制度安排,为儒学进入权力的核心提供了支撑,儒学也成为统治者大力推崇的第一显学,得到广泛传播㊂第三阶段则是从汉元帝开始的,以大量儒生得以进入权力核心担任主要官吏为标志,意味着儒学由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意识层面的主流地位进一步发展为在政治统治及权力运行中占据核心地位㊂盐铁会议正是在这一转向时期召开的会议,是儒学及儒生希望借助政治来实现社会理想的一次尝试,也是儒学从思想文化转向政治文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㊂上述儒学地位的转变过程(从缘饰性作用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正统地位㊁再到进入权力核心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实际就是儒学政治化的演进历程,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㊂汉武帝采纳了 罢黜百家㊁独尊儒术 的建议,并不意味着儒学因此就成为至高无上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而仅仅表明儒学的政治化进程得到了政治权力的支持,儒学有了进入权力核心和在国家政治层面发挥自身影响力的可能和条件㊂汉宣帝自己 所用多为法吏,以刑名绳下 ,他反对专任儒生,认为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㊁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㊂对此,余英时先生做了很好的阐述,他认为,当时儒家学说中已经初见端倪的意识形态意味还没有被充分认识,被认识到的还主要是今天所谓的 文化㊁社会范畴 所以无形甚于有形,民间过于朝廷,风俗多于制度 ㊂⑨而在现实权力运作过程中,法家和儒家就是一对矛盾,共同存在于西汉中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盐铁会议就是这一现实状况的真实反映㊂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的水火不容与针锋相对,是儒生及儒学73李国娟:盐铁会议与儒法价值观之争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231页㊂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149页㊂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604页㊂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209页㊂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149页㊂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332页㊂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178页㊂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310页㊂余英时:‘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载‘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167页㊂。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

材料一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仁 礼
材料二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诸侯出。
以德治民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以上材料选自《论语》
材料一
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下》
材料二
仁政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 以不仁,国之所以兴废存亡者亦然” ——《孟子· 离娄上》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新开垦的私田大量出现,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奴助耕公田越来越缺乏积极性,公 田上的庄稼萎靡不振,私田上的庄稼肥美茂盛。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 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审分》
私田 的增 多带 来的 影响
阶级关系的变化
一部分奴隶主贵族
除铁制农具之外,这一时期牛耕技术也得到了推广。孔 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 耕。牛与耕相连,用作人名,可见当时用牛耕早已司空见 惯。
“铁制农具和牛耕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的飞跃,使农业生 产由集体共同经营发展为个别零细经营,使一家一户为单 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是中国农业史上划时代的大变 革。它的直接后果是土地的私有化,以及井田制的瓦解。” ——樊树志《国史概要》P52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家的 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 的现象?
儒家:
这是学生品德问题,主张批评教育,思想引导。
法家:
这是学生违纪行为,主张严肃纪律,应予惩罚。
道家:
这是学生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期待觉悟。
孔子 孟子 韩非 老子
礼治文明 有教无类
公正廉洁自律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34页PPT文档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34页PPT文档

四大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
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30
31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
【中观规律】
①发展趋势: 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专制意识增强。
②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加强。
32
33
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二、中国古代的科技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
34
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演变轨迹: 1、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 2、改造与独尊——西汉 3、转型与成熟——宋明 4、批判与继承——明清
1
(2019·潮州期末统测·14)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
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
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e
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15
材料: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 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
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 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 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 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画 意为多;大多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 意境。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
风俗 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反映社会 北宋画坛最大的
画 现实的特色
亮点
27
28
29
3、诗歌与小说
类别 代表性成就或人物 诗经 《诗经》
楚辞 《离骚》和屈原
文学特色和地位
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

《盐铁论》研究综述

《盐铁论》研究综述
21 0 2年 1 月
广西师范学 院学报 ( 学社 会科学版 ) 哲
J unl f a gi ec e d ct nU i ri (oil c neE io ) o ra n x ahr E ua i nv st Sca Si c dt n o Gu T s o e y e i
年 (5 1 ) 祯 本 , 10 年 涂 即为 十 卷 六 十 篇 , 目与 王 篇
意义 , 如涂祯刻《 盐铁论》 识文 :其辞博 , “ 其论核 , 可 以施 之 天 下 国 家 , 空 言 也 。 _ 后 张 之 象 非 ”5论 》 《 《 铁 论 序》 “ 独 好 其 文 , 多 其 善 言 政 事 盐 :不 盖 焉 。¨ ¨ 蟠 刻 本 《 铁 论 自序 》 “ 论 匪 特 ”6 金 儿 盐 :所
注《 铁论 》 盐 的是 张 之 象 , 校 注 夹 在 张 氏猗 兰 堂 其
贤良文学 民所疾苦。议 罢盐 铁榷酤。 _ 又《 ”j 1 2 公 孙刘 田王杨蔡陈郑传》 赞云 :所谓盐铁议者 , “ 起始
元中 , 征文 学贤 良问 以治 乱 , 皆对 愿 罢郡 国盐 铁酒
榷 均输 , 务本 抑 末 , 与 天下 争利 , 后教 化可 兴 。 毋 然 御史 大 夫 弘羊 以为此 乃所 以安边 竞 , 四夷 , 制 国家
[ 中图分类号 ] 10 2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0 0 2—5 2 (0 2 0 —0 3 0 2 7 2 1 )1 0 6— 9
《 铁论 》 中 国历 史上 的一部 特殊 而 重要 的 盐 是 子 部 文献 。说 它 特殊 , 要 在 于 , 管班 固在 《 主 尽 汉 书 ・ 文 志 》 把 《 铁 论 》 入 《 子 略 》 儒 家 艺 中 盐 归 诸 “

【精品】《盐铁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精品】《盐铁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汉代的"轻重之辨"是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上对利益问题的两种关注方式即伦理学关注与经济学关注的一次重要交锋,它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成为封建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与法家思想逐渐融合的新走向,对后来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3.学位论文王宝国《盐铁论》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历史影响2005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观对《盐铁论》所反映的西汉经济伦理思想作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分四章介绍了研究思路和内容。第一章主要研究了盐铁会议的历史背景及其会议目的,梳理了西汉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介绍了西汉社会由“文景之治”到“武帝更化”的转变过程,阐述了西汉时期的民族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汉武帝的对外扩张行动,由汉武帝的“轮台罪己”和遗留问题引出盐铁会议的召开及其关于新经济政策利弊的讨论,说明了西汉后期的时代课题和全国关注的矛盾焦点,证实了盐铁会议争论问题的必然性。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贤良文学的经济伦理思想之结构中的崇本抑末论、民营经济论、贵义贱利论、无为论、黜奢崇俭论、富民论,御史大夫的经济伦理思想之结构中的本末并重论、官营经济论、功利论、有为论、等级消费论、富国论,探寻后得知,政治统治为先导和哲学理论为基础,是两种经济伦理思想的时代根源,从而说明西汉经济伦理思想斗争的广泛性与深刻性。第三章论述了《盐铁论》中御史大夫和文学贤良的经济伦理思想的得失,以及这两种经济伦理思想对两汉和整个传统社会的历史影响。第四章主要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论述了西汉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意义,辩证分析了官营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作用,探讨了经济伦理与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了经济伦理与意识形态和谐共处的结论。最后,联系官营经济和民营经济的现实状况,得出优先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民主政治和个体自由的结论。
桑弘羊作为汉武帝时期一代富国名臣,他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可否认,在桑弘羊那个时代根本没有“经济伦理”这个概念,桑弘羊在他经济实践中提出的经济思想,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是能够用现代经济伦理原理予以解读的。因此,文章立足于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及其经济实践,用现代经济伦理视角解读桑弘羊经济伦理思想,发掘其价值。全文共分为七章:<br>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
是如何将董仲舒的建
经济: 汉武议付帝诸时实,行经,济使实儒学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民成为生正活统安思定想,的社呢?会繁荣,国力日盛。
政治: 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 匈奴为患。统治者力图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 董巩仲固舒国的家新统儒一。学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 家文“化:大“一无统为”而治的”需思要想,已有不利适宜于时巩代固需统要治;董。仲舒糅 (以思合想了的道大、一法统和巩阴阳固五政行治家的思大想一形统成新)儒学体系。
谢谢指导!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关于“独尊儒术”
二、“独尊儒术”的背 三景、: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思考6:如何评 价汉武帝的“独尊儒 术”呢?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 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关于“独尊儒术”
5、(09.1泰州期末)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 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 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
D 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
释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 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关于“独尊儒术”
7、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
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8、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
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

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

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社会儒学要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应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政治生活领域,融儒家政治哲学或政治儒学所蕴含的德治论和法治论于一身,以进一步开拓社会儒学的政治向度和政治儒学的法治向度。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一、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法”古字为“灋”或“廌”,相传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其基本义是刑法、法律和法度,引申义为标准、方法、规章、制度、模式、道理、仿效等。

韩德民认为《荀子》文本中的“法”具有四类含义:一是效法、遵循、模仿;二是规范制度;三是政治性国家具体制定的法律规章;四是与其它字促成的合成词。

[8]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法”呈现三种意涵:一为刑法,法与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汤刑、周朝之吕刑。

魏相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改刑为法。

他视法刑一体:“法,刑也。

”“刑,常也,法也。

”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云:“法者,刑罚也,所以禁暴止奸也。

”二为法律。

法往往与律通用,据史籍记载,商鞅变法改法为律。

中国古代法典大都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律、晋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只有宋代称刑统,元朝称典章。

管仲最早把“法”“律”联用:“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然而,作为一个组合词,“法律”直到清末民初才被世人普遍使用。

三为礼法。

中国古代,“礼”作为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一种社会规范,有时与“法”相通,礼即法,法即礼,违礼即违法,譬如周礼即蕴含着某种刑法条文;[9]但一些习俗性的、仪式性的“礼”并不是“法”,因而,“礼”不一定非要诉诸刑罚。

[10] 礼治主义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又具有“礼体法用”的治道特征。

先秦时期,礼与法经历了合一、分离和重新合一的三个阶段。

如果说夏商周三代礼与法浑然一体,法的观念较为淡薄,礼外无法,法与刑从属于礼,那么,春秋战国早中期不但出现了儒家与法家的礼治与法治的分离和对立,而到了战国后期礼法则出现了合流的趋势。

[11]儒家关于礼治与法治关系的治道思想大致体现为三种情形:(一)礼法分治所谓礼法分治,大体有三层意思:一则是儒家将礼与法看作两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治国手段;二则是儒家认为礼与法具有不同治理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三则是儒家把礼与法作为两个单独的范畴加以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