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里程碑。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建立健全全面监测的指标体系,以科学、客观的数据为依据,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情况,为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统计监测指标。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增长率,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可以监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城镇化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为政府提供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
其次,在社会建设方面,可以监测居民就业率、失业率、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判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为政府提供社会政策的制定参考。
另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可以监测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标、土壤质量指标、生态保护区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为政府提供环保政策的制定依据。
除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还可以甄别其他一些有助于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例如消费水平、文化建设情况、社会安全指数、城乡差距等。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是定量化的,能够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为政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同时,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应该加强监测手段和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监测和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经济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的高低。
3.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4.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指家庭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
5.投资额和投资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二、社会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和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2.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是一个评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3.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标:包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环境指标1.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2.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
3.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
4.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特定领域的指标。
比如,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设置健康指标,包括疾病发生率、预防接种率、医疗服务水平等;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设置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等;区域发展是均衡发展的基础,可以设置区域发展指标,包括城乡差距指数、区域协调指数等。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重要群体的指标。
比如,农民工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统计和监测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等指标;妇女儿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统计和监测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水平、收入状况、福利待遇等指标。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还应该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是指指标体系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
权威性是指指标体系要由相关的国家机构或专业机构负责发布和监测,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可操作性是指指标体系要具备一定的实施和操作性,方便相关部门按时、准确地收集和汇总数据。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需要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旧的指标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新的需求和情况,因此需要随时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调整,确保其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科学合理、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指标,涉及特定领域和特定群体的指标,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并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全面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DOC)

(2)复合指标环境质量指数中的PM2.5达标天数比例暂无数据,用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代替。
(3)各地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基尼系数、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数据无法取得,未纳入计算。
- 1 -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市)。
(2)复合指标环境质量指数中的PM2.5达标天数比例暂无数据,用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代替。
(3)各地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基尼系数、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数据无法取得,未纳入计算。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解释一、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对于地区,GDP 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
计算公式为:)GDP GDP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年平均常住人口注:GDP 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计算公式为:100%)GDP GDP ⨯=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重国内生产总值(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三、居民消费支出占GDP 比重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
居民消费支出指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的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 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 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地反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 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 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
nj
wi zi
i 1
23
各类指数计算公式为: F j
wi zi /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wi 为指标 xi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 数换成小数, Fj 为第 j 类指数, m j 为第 j 类第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 的序数, n j 为第 j 类最后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接上表
监 测 指 标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五、文化教育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 消费支出比重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21.单位 GDP 能耗 六、资源环境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23.环境质量指数 单 位 % % 年 吨标准煤/万元 % % 权重 6 2 6 4 2 6 标准值 (2020 年) ≥5 ≥16 ≥10.5 ≤0.84 ≥100 =100
zi xi xi1
100%
,其中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xi1 为标准值。
若
xi 100%, 取 zi 100% xi1
六、评价方法
逆指标指数计算方法
逆指标共有 3 个,即恩格尔系数、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 GDP 能耗。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3.0
≤110
35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2010年不变价
公顷/亿元
3.0
≤60
3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不变价)
吨/万元
2.0
≤2.5
37
环境质量指数
PM2.5达标天数比例
%
4.0
=100
地表水达标率
森林覆盖率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8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
4.0
=100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
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强度
39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3.0
≥85
监测指标
单位
权重
目标值
一经济发展
1
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
元
4.0
≥57000
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
≥47
3
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36
4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5
≥2.5
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1.5
≥3.5
6
工业生产率
万元/人
2.5
≥12
7
互联网普及率
%
2.5
元
4.0
≥25000
20
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
%
1.5
≤40
21
失业率
%
2.0
≤6
2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数据的计算方法和收集来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数据的计算方法和收集来源以贵州省方案为例介绍指标数据的收集和计算方法:1、人均GDP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其计算公式为: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GDP)÷年末平均常住人口资料来源:统计局2、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其计算公式为: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进步引起的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100%资料来源:科技局(教科局)3、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 ÷地区生产总值(GDP) ×100%资料来源:统计局4、农业发展指数农业发展指数为合成指标,反映农业发展状况。
采用粮经比、有效灌溉面积率、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业机械动力、耕地农业产出率等指标综合而成。
计算公式为:农业发展指数=粮经比指数×25%+有效灌溉面积率指数×25%+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业机械动力指数×25%+耕地农业产出率指数×25%(1)粮经比指数:反映种植业结构调整,根据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计算。
计算公式为:粮经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该项指标,贵州省的标准值为4:6(2) 有效灌溉面积率指数:是指灌溉工程设施基本配套,有一定水源,土地较平整,一般年景可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反映耕地的抗旱能力。
有效灌溉面积率为有效灌溉面积与常用耕地面积之比,计算公式为:有效灌溉面积率=有效灌溉面积÷常用耕地面积×100%该项指标,贵州省的标准值为40%有效灌溉面积率指数=有效灌溉面积率÷标准值(40%)×100%。
(3)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业机械动力指数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业机械动力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其计算公式为: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业机械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常用耕地面积该项指标,贵州省的标准值为1千瓦时/亩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业机械动力指数=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业机械动力÷标准值(1) ×100%。
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具体由哪些指标组成?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计委、省委研究室、省统计局、省社科院联合对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并在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上获得通过。
该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4大类、18项、25个具体指标组成。
经济发展方面(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该项指标主要反映综合经济实力,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目标值为24000元以上。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
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
(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该项指标主要反映经济结构状况,是体现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目标值为92%。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
计算公式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GDP)×100%。
(3)城市化水平:该项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化水平及经济社会结构状况,目标值为55%。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
计算公式为:城市化水平=年末城镇人口∕年末总人口*100%。
(4)城镇登记失业率:该项指标主要反映社会的就业状况,目标值为小于5%。
资料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计算公式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生活水平方面(5)居民收入:该项指标主要反映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具体指标,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目标值为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目标值为8000元。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抽样调查资料。
计算公式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户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调查户家庭常住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户居民家庭总收入-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上交承包集体任务)∕调查户家庭常住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0
≥85
≥80
≥75
32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75
≥80
≥75
≥70
资源环境
20.0
33
单位GDP能耗(2010年不变价)
吨标准煤/万元
≤0.6
≤0.55
≤0.62
≤0.65
34
单位GDP水耗(2010年不变价)
立方米/万元
≤110
≤105
≤110
≤115
35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2010年不变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2013)
具体指标
权重
计量单位
目标值
(方案一)
目标值(方案二)
东部地区
中部
地区
西部
地区
经济发展
22.0
1
人均GDP(2010年不翻一番
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7
≥50
≥47
≥45
3
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
≥36
≥36
公顷/万元
≤60
≤55
≤62
≤65
3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不变价)
吨/万元
≤2.5
-
37
环境质量指数
-
=100
=100
38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
-
=100
=100
39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5
≥90
≥85
≥80
24
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为1
≤2.8
≤2.6
≤2.8
≤3.0
25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
%
≥60
≥60
26
公共交通服务指数
-
=100
=100
27
平均预期寿命
岁
≥76
≥76
28
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0.5
≥10.5
29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
人
≥1.95
≥1.95
30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95
≥97
≥95
4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2.7
≥2.3
≥2.2
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3.5
≥4
≥3.2
≥3.0
6
工业生产率
万元/人
≥12
≥12
7
互联网普及率
%
≥50
≥55
≥50
≥45
8
城镇人口比重
%
≥60
≥65
≥60
≥55
9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
≥2
民主法制
10.5
10
基层民主参选率
%
≥95
平方米
≥400
≥400
18
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
≥5
≥5
人民生活
26.5
19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10年不变价)
元
≥25000
比2010年翻一番
20
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
%
≤60
≤60
21
失业率
%
≤6
≤6
22
恩格尔系数
%
≤40
≤40
23
基尼系数
-
0.3~0.4
0.3~0.4
≥95
11
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
人/万人
≤8
≤8
12
社会安全指数
-
=100
=100
13
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
人
≥2.3
≥2.3
文化建设
14.0
14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
≥5
15
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
元
≥150
≥150
16
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
%
≥60
≥60
17
每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