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公共政策制定
(大连理工大学)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分析

“计划色彩浓、强制色彩重”是安徽各地招商的共同点。 合肥制定了2006年的招商引资目标:总量为300亿元以上, 其中外资7亿美元,内资25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0%以 上;安庆市2006年招商引资目标也极为耀眼:110亿元内 资,1.2亿美元外资;其他地市也相继制定了具体的招商 指标,然后再把这些指标层层分解,除政法部门外,各市 直机关、各县区、各开发区都领到了招商引资任务。对招 商成果采取了有奖有罚的考核办法,招商不力的有可能官 位难保。
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 、 政府希望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完全一致或基本 一致 政府希望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完全相反或基本 相反 政府希望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既有共同一面, 政府希望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既有共同一面, 又有差异一面。 又有差异一面。 4、政府与社会团体、个人都不主动介入 、政府与社会团体、 理论上存在,实践中几乎没有。 理论上存在,实践中几乎没有。
政治领导 危机事件 抗议活动 传媒曝光
安德森( 安德森(《公共 决策》) 决策》 1.政治领导人 1.政治领导人 2.危机 危机/ 2.危机/引人 注目事件 3.抗议活动 3.抗议活动 4.大众传媒注 4.大众传媒注 意
科布和爱尔德( 琼斯( 科布和爱尔德(《美国政治中的 琼斯(《公共政策研 参与:确定议程的动因》) 参与:确定议程的动因》 究导论》) 究导论》 内部: 内部: 1.自然大灾难 1.自然大灾难 2.人为事件 2.人为事件 3.技术变革 3.技术变革 4.民权抗议 4.民权抗议 5.工会罢工 5.工会罢工 6.生态变化 6.生态变化 外部: 外部: 1.战争行为 1.战争行为 2.武器技术革 2.武器技术革 新 3.国际冲突 3.国际冲突 4.世界联盟变 4.世界联盟变 化 1.政治运动 1.政治运动 2.对大量人员造成 2.对大量人员造成 威胁的事件 3.大规模的宣传 3.大规模的宣传 4.个人的努力 4.个人的努力 5.先前政策的应用 5.先前政策的应用
第五章政策制定

举例: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已成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数据表明, 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目前的 接近1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52:1,扩 大到2011年的3.13:1;全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 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 升到目前的23倍;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1990年就已经达 到0.445,接近国际上公认的0.45警戒线,农村居民基尼 系数2011年达到0.3949,逼近0.4的警戒线。
在这一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情绪、大众传播媒介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
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 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 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政府议程的项目有新旧之分: 旧项目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如增加工资、财政拨
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事项。 新项目是指因特定情况或事件引起的项目,如罢工、外交
2.象征性议程
象征性议题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牵动的是社会共同 体的共同意识;
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形成互补关系: ——有时,政府因为某项实质性议程所提出的议题该如何
去做并不明确时,采取象征性的回应态度; ——有时,象征性议程所提出的问题,最终又会引起政府
采取实质性的议程来解决;
六、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二)结构性社会问题
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 社会现象,如就业、人口、贫困、腐败。
第二节 政策问题的确认
一、问题确认
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感性→理性的认知)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制定过程(对外经贸大学2009年研)答:政策制定过程是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
政策制定系统担负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
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
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政策制定过程可分为:①广义上的公共政策过程,从政策问题的确认开始,一直到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为止。
站在宏观角度,关注从问题确认到政策终结这样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
②狭义上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指从确立政策目标到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
站在微观角度,研究从确立政策目标到决策政策方案的微观过程。
2.孔多塞悖论(厦大2013年研)答:投票循环或投票悖论是指在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的现象。
包括:①孔多塞悖论,是指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
②阿罗悖论,又称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3.方案规划(首都经贸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政策规划(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第五章公共政策

要政府依据相关法律在自己法定的职权范围, 依照法定程序做出,便视为获得合法性。
9、公共政策的执行及影响因素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具有公共行政权力的政府机构 和社会组织把政策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1)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环境和条件
认同感和执行的动力。 ➢ 政策执行的资源不充分。 ➢ 执行对象的抵制与不合作。
11、公共政策的评估途径
➢ 公共政策对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 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
➢ 具体政策目标取得的实际效果。 ➢ 公共政策的实际效益。
谢谢!
的变化会影响到国内政策的相应调整甚至改变,因此, 也就会影响原决策的执行活动。 (2)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方针、政策的调整和社会 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执行活动的进行。 (3)国内外环境发生突变,如社会动荡、自然灾害、 战争等都会直接影响执行活动进行。
10、造成政策执行障碍的原因
➢ 政策规范不完善、标准不统一。 ➢ 行政执行人员对决策和指令缺乏
息机构来收集信息。 三是通过各种咨询与参谋机构获得决策信
息。 四是通过各级民意代表机关,了解群众呼
声,获得信息。 五是通过新闻媒体获得信息。 六是通过民众信息渠道获得决策信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中国公共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 由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使公共政策 合法化
➢ 通过党的决策程序使政策合法化 ➢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报告等也是政策
灾害、地区冲突、民族问题、人为的重大事 件等引起社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从而使这 些问题尽快进入政府议程。 三是政治领袖和政府领导者的察觉与提议。 四是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也常常成为推 动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重要因素。他们 的建议有时更能引起决策层的重视。
公共政策第5章第1讲

某一社会情况是社会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三、当前的热点社会问题
一、什么时候由谁来认定某一社会情况 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 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 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
克隆羊多莉诞生引发争议
1997 年 2 月22日,应该一位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 一只羊“多莉”。它的诞生震惊全世界。克隆技术 的产生意味着克隆人成为可能。绝大多数人认为, 人类应该采取联合行动,避免“克隆人”的出现。
3、食品安全——不要事后诸葛亮
有人说,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 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认识了敌敌畏;从咸 鸭蛋、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 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 识了硫酸铜 ……今年,三鹿、鸡蛋又让我们知道了 三聚氰胺的化学威力。
4、看病难——不敢进医院
(3)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政策 目标之间相互冲突。备选方案及其结果可能是未知 的,也不能够确定其风险。
质量状态
优良
清晰可辨 少量可计算 少量 少量 有限 共识 可把握
适度
清晰可辨 大量可计算 少量 大量 有限 共识 不易把握
不良
模糊或有争议 不可计算 大量 大量 无限 冲突 无法把握
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 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社 会规范允许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偏差”具有一 定的相对性。
结构性社会问题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 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结构性社会问题 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就 是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 由价值观变化引发的结构性社会问题也 不在少数。如家庭问题、劳动问题、人口问 题、环境问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式。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政府与社会相互作用和互动的重要载体。
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社会实际情况和民众的需求,制定出具有实际效果的方案,并通过有效的执行手段和措施来实现政策目标。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通常包括政策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这四个环节。
在政策研究阶段,政府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掌握相关数据和信息,通过比较分析等方式制定出可行的政策方案。
在政策规划阶段,政府需要把政策方案转化为实际可行的行动计划,并进一步明确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并进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在政策实施阶段,政府需要负责监督和管理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确保政策能够顺利实施。
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便调整和改进政策。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通常包括政策发布、政策解释、政策实施和政策监督四个环节。
在政策发布阶段,政府需要将政策正式发布,明确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并确保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政策内容。
在政策解释阶段,政府需要对政策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以便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政策内容和政策目标。
在政策实施阶段,政府需要落实政策措施,管理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并通过相关的措施和手段确保政策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在政策监督阶段,政府需要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
第四章:公共政策的效果评估和改进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是衡量政策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因素。
政府需要根据相关指标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发现问题和短板,并制定相关措施进行改进和调整。
在政策调整阶段,政府需要对已实施的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政策措施,以便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 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 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 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 传媒和公民(选民)等。
1.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在西方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 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 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第五,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
6.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是政策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府 与社会之间的另一个主要中介。在当代信息社会,大众传 媒对政府的公共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 的影响。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交流思想和传 播知识,是政府、政党和其他利益团体的宣传工具。
3.政党
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政策主体的一种核心力量, 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执政党的政策。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政策主体的核心因素,它 在政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政治领导和向国家机关 尤其是政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门推荐重要干部。
我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是国家机构的 有机组成部分。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在我国的 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利益团体
利益集团是非官方政策主体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 之一,它在公共决策过程中起着显著作用。
所谓的利益集团,也就是由具有共同的立场、观 点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组织,它的职责是履 行利益聚合功能,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作为 最高目标。
中国中央银行在其《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 告》提出取消期房销售的建议。然而央行的取消 建议一出,作为房地产主管部门的建设部立刻召 开座谈会并以新闻发言人的方式对外宣布,“期
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 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 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
第五章 公共政策

•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分析问 题,提出方案;评估方案,方案选优的过程。制定公共政 策必须依照规范的程序,以防止少数人草率行事、滥用职 权。制定公共政策的程序有: 1、政策问题的产生与认定 社会问题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实际状态与社会 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当政府决策者意识到某个社会 问题的存在,并准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时, 社会问题就变成了政策问题。 一般来说,成为公共政策问题必须有以下特点: 第一,问题是公众问题,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普遍性效 果; 第二,问题是大多数人意识到的,并与大多数人的利 益有关系的; 第三,问题是决策机关认识到的,并认为是有必要采 取行动加以解决的。
•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说,公共政策是统治集团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这种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从政治性看,现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基本上都是政党政 治,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政党政府。公共政策必然服从并服 务于政治系统的意志、利益和目标。体现着明显的政治性 特征。 从公共性看,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必须从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制定行为准则,所以, 又体现着明显的公共性特征。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 一的一面。当政治系统中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利益与社会 公众的利益一致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能很好地结 合在一起;当统治集团的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不一致、 甚至发生冲突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会发生矛盾。
•
4、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化水 平的差别,造成了不同社会成员具有不同 的利益需求。而社会的实际资源是有限的, 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这就造成利 益分配上的冲突。为减轻这种冲突,化解 这种矛盾,就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通 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公平分 配社会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多数人所觉察 ■现实状况与利益期望冲突 ■一定的团体和组织产生行动 ■ 须由政府或公共组织政策解决
二、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特征)
主观性
关联性
公共政策问题 的属性
动态性
人为性
历史性
三、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和提出 1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 国内因素:
武器的革新与发展(宙斯盾防空作战系统,反导巡洋舰) 国际关系及国际间联盟形态的变更(4/12/10胡锦涛出席华 盛顿核安全峰会)
主观因素:
价值观的更新 人们期望目标的改变
客观因素:
自然灾害 社会变革 体制转型
反 馈
反 馈
2.谁提出公共政策问题 政府
政策分析 人员
四、公共政策问题建构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情绪、大众传
播媒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政府议程(正式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
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 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 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政策议程按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分:
实质性议程—认定那些影响深远和潜在 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
1.政策问题的种类 琼斯对美国政策问题的分类 (1)外交 (2)国防 (3)国内:人力资源(包括保健、教育、福利、
职业培训),物理的和自然的资源(包括环境、 能源、交通、住房、农业、科学、技术),民权, 社会控制(包括加强法制、药物控制、社区支持 等),经济控制,政府组织,税收,对州和地方 的资金援助,政府开支等
邓恩(Dunn)依政策的复杂性
质量 要素
优良
问题性质 清晰可辩
资源投入 少量可计算
决策参与者 少量
调适人员
少量
方案数量
有限
价值认识
共识
概率推算
可把握
后果预测 可确定
适度
清晰可辩 大量可计算
少量 大量 有限 共识 不易把握 不易确定
不良
模糊争议 不可计算
大量 大量 无限 冲突 无法把握 无法确定
第一类问题 第二类问题
大规模罢工、外交方面出现危机等。
功能活动次序: 界定议程 规划议程 磋商议程 循环议程
3.两种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相关因素
国际有关建议
社会团体要求 大众媒体议论 公众个人意见 专业人员分析
执政党意见 政府机构倾向
系统 议程
最 终 议 程
政府 议程
政府官员见解
二、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和类型
1.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公共社会问题明朗且严重 (问题本身的作用)
自然灾害(西南地区的干旱) 非预期的人文事件(山西王家岭矿3·28透水事件) 社会的变迁(社保问题、住房)
国际因素:
战争或军事行动/news/w/v/2010-04-
05/100857970.shtml /b/24601762-1290078633.html
(建立模型)
韦默和维宁的观点
(1)评估客户的情况 (2)将他们界定为市场或者政府的失灵 (3)模拟所关注的情况与那些能够有公
共政策操纵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帕顿和沙维奇的观点
(1)思考问题 (2)描述问题的边界 (3)发展一个事实基础 (4)列出目标和目的 (5)查明政策范围 (6)展示潜在的利益和成本 (7)对问题的评论
■政治权威或学者等的预测性发动 ■正常、民主、开放的觉察机制
问题自身的作用
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 非常重要的影响。
问题明朗化的程度是问题严重与否的一个重要 标志。
明朗化的社会问题易引起社会公众关注和政府 决策系统的反应。
但政府总是忙于应付严重的问题不是一个好个 运行模式。
实质性 议程
政府议程 正式议程
Gov.agenda
2类型
公共政策议程
象征性 议程
系统议程 非正式议程
System agenda
2.政策议程类型
系统议程(公众议程、非正式议程)---
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 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 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公民个人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 由私人问题而引发的。
将自己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或将与之有类似 看法的人组织起来,掀起一场群众运动,向政府 有关部门提出抗议,或以正当形式展开对话并提 交政策议案。
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 用
利益集团的作用
任何利益团体都有自己的利益所求,在社 会中它们寻求着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
象征性议程---一些政策问题虽属象征性 的,但也引起社会和决策者政治上的关 注的议程
其他分类: 议程项目新旧状况:
旧项目-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如增加工资、 财政拨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事项
政府官员对此较为熟悉,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案在一 定程度上也已经成型。
往往能够从决策者那里获取处理的优先权。 新项目-是指因特定情况或事件引起的项目,如工人
第五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 第二节 公共政策议程 第三节 公共政策方案规划 第四节 公共政策合法化
公共政策的一般流程和环节
问题 构建
议程 建立
政策 规划
政策 合法化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
一、
2.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问题 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
2、 问题界定的过程
是问题解决的前提
邓恩的观点
问题界定可以分为相互依存的四个阶段:
问题感知(问题情势)-对问题的察觉 问题探索(构造“元问题”)-找出多个利益相
关人形形色色的问题
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义(实质问题)-对元问题从最基本或最
一般的方面加以确定
问题具体化(正式问题)-详尽具体地规范问题
3.问题界定的方法
第二节 公共政策议程
一、 公共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 二、 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途径 三、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障碍
一、公共政策议程的涵义和类型
1公共政策议程 (public policy agenda)
社会公共问题进入 公共机构研究的范围 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