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案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蚯蚓,提高科学观察的能力。
2.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3. 通过比较蛔虫和蚯蚓的区别,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4.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关注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师:出示几组图片。
提问:这几种动物同学们认识么,他们是属于相同的动物类群吗?生:学生观察,分类回答问题。
(二)新课讲授1线形动物师:展示蛔虫照片,提出问题。
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师:(1)蛔虫的身体结构怎样?生:呈圆柱形,前有口,后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
师:蛔虫寄生的部位?为什么没有被人体内的消化液分解掉?生:人的小肠里;体表有角质层师:蛔虫是怎样运动的?生: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师:蛔虫的生活史生:食欲异常腹部疼痛肠穿孔腹粘膜。
儿童卫生习惯差,饭前便后不洗手、生吃没洗干净的瓜果蔬菜、啃手指等蛔虫会进入儿童体内,从而感染蛔虫病。
师:蛔虫病的预防生:注意个人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冼手。
生:管理好粪便,粪便经杀死虫卵后再用作肥料。
师:除了蛔虫外还有其他的线形动物吗?生:蛲虫、钩虫、丝虫、线虫师:同学们分析一下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生: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师:同学们想一下这些线形动物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吗?生:大多数寄生生活,如蛲(náo)虫、钩虫、丝虫、蛔虫和线虫等,它们寄生在人类、动物或农作物的体内,给人类以及其他动物带来极大的危害。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案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适应性。
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实验给每组学生分配一个活蚯蚓,让他们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
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和适应性。
提问:蚯蚓的身体结构和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蚯蚓的身体结构适合穴居生活,可以在泥土中穿行,寻找食物和避寒。
强化生物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适应性。
归纳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比较,归纳总结出它们的主要特征。
归纳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加深学生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举例说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讲解蛔虫和蚯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蚯蚓可以用来作为饵料等。
了解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强调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强调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1.蚯蚓的体壁与呼吸蚯蚓的体壁分泌黏液,内部有毛细血管,可以进行气体交换,实现呼吸功能。
2.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蚯蚓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有刚毛辅助运动。
其体壁分泌黏液,内部有毛细血管,可以进行气体交换,实现呼吸功能。
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并且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
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它们的身体都呈长条形,线形动物的体节较少,环节动物的体节较多,且每个体节都有相似的结构。
它们的运动都依靠刚毛或疣足辅助,可以适应陆地生活。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蚯蚓的特点: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体壁分泌黏液,内部有毛细血管,可以进行气体交换,实现呼吸功能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并且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无脊椎动物,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身体呈长条形,运动依靠刚毛或疣足辅助,可以适应陆地生活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1.通过展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生物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观察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特征。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讲解
3.比较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学习兴趣。
-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环节动物:掌握环节动物的身体特征、运动方式、代表种类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学会使用生物学专业术语进行表达,提高学生分析生物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5.课堂小结与课后反思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改正,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挂图,上面展示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生物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认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锻炼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增强热爱生活、关注个人与家庭卫生的意识。
2、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蚯蚓,提高科学观察的能力。
(2)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比较蛔虫和蚯蚓的区别,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4)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关注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3、教学重难点(1)重点: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二、教学设计思路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知道蛔虫病,也认识蚯蚓,但对蛔虫、蚯蚓的主要结构和生理特征没有深入观察了解,还不清楚。
(2)能力储备: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从视频中提取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3)心理特征:有较丰富的合作学习经验和较成熟的表达能力,表现欲较强烈。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线性动物》预习任务和《环节动物》预习任务及《环节动物》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蛔虫病吗?(1)展示“蛔虫”图片(2)提问:蛔虫是腔肠动物或扁形动物吗?过渡:有位小朋友得了蛔虫病,请带着问题观看是怎么回事?(1)蛔虫生活在哪里?(2)蛔虫有什么特点适合寄生生活?活动2【活动】(二)线形动物.(1)展示“蛔虫”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蛔虫的体形、体色,及雌雄虫形态区别,交流。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⑨ 生物进化的证据:
- 化石证据:化石的概念、化石的形成和分布、化石在地层中的规律
- 比较解剖学证据:同源器官、痕迹器官等
- 胚胎学证据:胚胎早期发育、鳃裂等
⑩ 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 生物分类的原则:相似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生物进化原则等
- 生物分类的方法:形态分类法、遗传分类法、生态分类法等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动物的特征及它们在生物界的地位。
(2)讲授与互动:在介绍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时,设计一些问题,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何优势?”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内涵
-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法律法规等
⑦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动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 动物在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⑧ 寄生生活的特点:
- 寄生的概念和特点
- 寄生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
- 有原体腔
- 消化道不弯曲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学设计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图片,认知蛔虫的形态结构,归纳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能说出如何防治蛔虫病。
2.通过实验观察蚯蚓,认知蚯蚓的形态结构,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结合日常生活,知道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及生活实际,应用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来完成对本节内容的了解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理解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重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类的主要特征三.难点识记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及其利用四.学法指导:1.明确目标,认真阅读课本p8-p11的内容,勾画重点及难点。
2.(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P8“蛔虫”P10“蚯蚓”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2)不断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3)通过练习反馈。
五.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水螅通过出手上的()帮助捕获食物,食物在()内被消化吸收,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从()排除。
2.涡虫是()动物中自由生活的种类,大多数这样的动物在()人和动物的体内,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危害。
二)新授知识:认真阅读教材,根据目标勾画重点内容,理解记忆重点知识(时间8分钟)自主学习,完成自学题目(时间20分钟)1.蛔虫寄生的部位?蛔虫的身体结构怎样?蛔虫是怎样运动的?2.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①体表有(),起保护作用,还能分泌消化酶的抑制剂,防止自身被寄主消化②()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靠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糜生活③()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提高生存机会3.危害:蛔虫病:成人肠内有蛔虫寄生,除吸取养分外,危害一般并不严重;数量多时(据报道,曾经有一人肠内有蛔虫1448条),造成肠道阻塞;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如:肺水肿等。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目标: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描述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掌握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病的感染途径、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举例说明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3.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4.通过对蛔虫病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教学方法:点拨引导教学课时:1课时师生共同归纳: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一般虫卵可随粪便排出,然后通过被污染的、蔬菜、瓜果等经口进入人体。
预防蛔虫病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
4.出示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等图片,介绍其他线形动物。
5.引导学生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环节动物1.课件展示蚯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
提出问题:蚯蚓的身体也是细长的,但蚯蚓为什么被称为环节动物?它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呢?2.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蚯蚓”。
在学生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归纳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的,所以称为环节动物。
结合教材图512蚯蚓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并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背部和腹部,左侧和右侧?(2)与蛔虫的运动相比较,蚯蚓身体分节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用手触摸蚯蚓(尤其注意腹面),你有什么感觉?(3)蚯蚓体表的黏液有什么意义?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4)为什么大雨过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师生共同总结: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大雨过后,由于雨水填满了土壤板书设计: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线形动物1.蛔虫的形态结构2.蛔虫的危害和感染途径3.蛔虫病的预防4.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5.常见的线形动物二、环节动物1.蚯蚓的形态结构2.蚯蚓的运动和呼吸3.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4.常见的环节动物教学反思: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形态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最终能辩证地举例说出他们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人教初中生物八上《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二)讲课教师:学科:生物:2 总数: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和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一、导言: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列举出我们家园的陆地生活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并回忆他们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一看录像中都有哪些动物,他们又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质疑)师:你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蚯蚓的?师:蚯蚓有哪些特点与环境相适应生:举例并说出所举例动物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
生:仔细观察录像,并例举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描述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生:引导学生总结出: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缺少水中的浮力;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陆地环境复杂多变……生:湿润的土壤中,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温度的土壤中……(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尝试通过观察找出蛔虫和蚯蚓的区别。
4.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认同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蚯蚓的实验。
2.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蛔虫和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从形态结构层面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这两个动物类群的代表动物蛔虫和蚯蚓都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因此可在教学中从生活体验人手,课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捕捉并饲养蚯蚓,在亲身实践中发现蚯蚓的生活环境,初步认识蚯蚓;课上通过实例分析和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线形劫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
(1)通过对蛔虫在人体内寄生的实例分析和对标本、图片的观察,归纳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和对剖面图的分析,归纳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征,初步感知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统一的。
(3)归纳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这两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的比较,初步感知生物是发展和进化的。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蛔虫的浸制标本、蛔虫生活史的示意图、蛔虫寄生生活的视频,活蚯蚓(体长10 cm左右)、糙纸、棉球、放大镜,多种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标本(或图片)及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等资料。
2.学生准备
分组到户外寻找、捕捉并饲养蚯蚓,供课堂使用。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蛔虫的消化系统特点
展示:蛔虫的结构示意图和人的
消化系统示意图。
提问:蛔虫的消化管包括哪些器
官?与人的消化系统相比,蛔虫的消
化管有会么特点?
归纳:蛔虫的们化系统结构简单,
肠仅由一层细胞构成,:
提问:这一特点与蛔虫摄取的食
物有什么关系,
识图后得㈩:蛔虫的消
化管包括口、肠、肛门。
蛔
虫的消化管比人的消化系
统简单,为一直管,纵贯全
身。
推测:蛔虫摄取人体小
肠内经过消化处理过的食
糜,其消化系统简单,是与
寄生生活相适应的。
训练学生
识图获取信息
和推理的能
力。
强化生物
与其生活环境
相适应的生物
学观点。
蛔虫的生殖及与人的关系
展示:蛔虫生殖系统示意图。
提问:交配后,雌虫每天可以产
卵约20万粒左右。
与消化系统相比,
蛔虫的生殖系统有何特点?这一特点
对蛔虫的寄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展示:蛔虫的牛活史示意图。
雌
雄蛔虫在人体的小肠中交配后,雌虫
产下的大量虫卵随人的粪便排出体
外。
提问:虫卵是从哪里进入人体的?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病应注意什
么?
识图分析:
1.蛔虫的生殖器官发
达,生殖力强;
2.蛔虫产生大量虫卵,
能感染更多的人群,提高蛔
虫的生存机会。
识图归纳:
1.蛔虫卵是从人的门
进入体内的;
2.预防蛔虫病,应注
意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蔬
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
后要洗手;
3.预防蛔虫病还要管
理好粪便,粪便需经过处理
杀死虫卵后.再作肥料使
用。
训练学生
识图、获取信
息、推理的能
将科学知识与
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认同并
注意个人饮食
卫生的重要
性。
内容
观察蚯蚓,总结主要特征
提问:蚯蚓的这些特点与运动有
关吗?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1.在观察过程中,应常用浸水的
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其保持湿润。
2.观察蚯蚓在糙纸上的运动。
3.实验后,将蚯蚓放归自然环境。
提问: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
移动?身体粗细长短有什么变化?
归纳:蚯蚓体壁的肌肉与刚毛配
合完成运动。
提问:蚯蚓的这种运动方式适于
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展示:蚯蚓体内无呼吸器官,体
壁上有微血管网,据此想一想:蚯蚓
体表的黏液有什么功能呢?
引导学生填写下表,归纳总结。
1.蚯蚓的体壁与呼吸
2.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
表小突起的着生部位,小突
起是刚毛,朝向身体的后
方。
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
蚯蚓的前端先向前移动,身
体伸长变细,前端锚定后,
身体缩短变粗,拉动后端向
前,逐渐向前移动。
刚毛能够辅助运动,刚
毛和肌肉配合,使蚯蚓能在
土壤中钻行。
依据经验推测:适于穴
居爬行生活。
分析得出:体壁毛细血
管里的气体可与溶于体表
黏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
x k b 1 .c o m
填表:
1.体壁黏液与气体交
换
2.蚯蚓的主要特点
项目特点适应
形态
结构
身
体呈圆
筒形,由
许多相
似的体
节组成,
有刚毛
使运
动灵
活,适
应陆
地生
活
生理
功能
体壁可
分泌黏
液,内有
丰富的
毛细血
管
可与
外界
进行
气体
交换,
进行
呼吸
培养学生爱护
小动物的意
识。
理解生物的形
态结构与其生
活环境相适
应。
变式练习,巩
固概念。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提问:蚯蚓穴居在土壤中。
那么,蚯蚓如何取食呢?蚯蚓的生活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依据经验归纳: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并且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展示:其他环节动物如沙蚕、
蛭等的标本(或图片)、形态结构、
生活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资料。
提问:与蚯蚓相比较,环节
动物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观察并归纳环节动物的
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
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
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培养学生
比较、分析、
归纳环节动物
特征的思维能
力。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