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

合集下载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林语堂
•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 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 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又改名为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 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分别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提名。
中国译历史简介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中国的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 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 动,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 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三次翻译高峰(three translation peaks)
• 1)东汉--唐宋时期 • 2)隋唐--明末清初 • 3)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第一次翻译高峰期
•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 释道安首创译场制度,提出著名"五失本,三不易"理论,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 • 天竺人鸠摩罗什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 倾向于意译,注重文质结合,既忠实与原文的神情,能 “以实出华”,他反对译经时用“格义”。 • 玄奘(唐朝佛经翻译达到顶峰),他不但把佛经翻译成汉 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了梵文,成为了第一个 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制定了“五不翻”的原 则,即:秘密故、含多义故、无此故、顺古故以及生善故。 译文中运用的种种技巧: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 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
第二次翻译高峰期
• 科技翻译(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 代表人物: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 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 • 这一阶段主要是外国人口译,中国人笔述, 国人选择译品的余地不大,译者对翻译理 论技巧知之不多,所以译作大都有“文义 难精”之弊。

分享 中西翻译史

分享  中西翻译史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西方翻译史的开端——公元前三世纪
• 广义上讲 —— 公元前三世纪前后, 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 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 文本》 • 严格意义上讲 —— 公元前三世纪中 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 希腊史诗《奥德赛》
西方翻译的六次高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 了解放。从那时起,翻译工作在党的 领导下,一直 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 进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抢译、 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 象,同时还肩负外译汉的任务; 翻译作品质量大大 提高。
二、隋-唐-宋时代
• 隋唐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历史较 短,译经不多。其中彦琮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 译工作的八项条件,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 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出现了以玄奘为代 表的大批著名译者,他于贞观二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 十七年后归国。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 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 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西方翻译的六次高潮
• 第三阶段 —— 中世纪中期(即11至12世纪之间) • 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 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 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 触。 •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 严复在《大演论· 译例言》中首次提出“信、达、雅”的 翻译标准。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 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资。”他提 出“宁信而不顺”。
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 保持原作的风貌,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 十分严肃。
Unit 1 lesson 3
哀互生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
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 的《几何原理》等书。虚心吸取别国的长处,为我所 用,以超越前人。徐光启是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 以及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的翻译家。
清代的林纾(琴南)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184种西 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最著名的有《巴黎茶 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 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 等。因不懂外文,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甚多。 但是林纾的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郭沫若、 鲁迅等都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
清朝的林纾(字琴南)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 品介绍给中国读者,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 文学译品甚多,字数达1200万,有《巴黎茶 花 女 遗 事 》 《 块 肉 余 生 述 》(David Copperfield), 王 子 复 仇 记 》(Hamlet), 《 撒 克 逊 劫 后 英 雄 略 》(Ivanho) 、 《 黑 奴 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等。
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
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 “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中国翻译四个阶段

中国翻译四个阶段

二、发展期(东晋—隋朝)
• 释道安:《综理众经目录》《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
序》
• 真谛:《无上依经》《十七地论》《摄大乘论》《俱舍
释论》
• 鸠摩罗什:《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
《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
• 人物介绍:鸠摩罗什,意为童寿。后秦高僧,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大
师之一。原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自幼习经,学识渊博,秦梵两 娴,颂写自在。曾游遍西域诸国,精通佛经,于弘始三年移居长安译经。 一生译佛经74部,384卷。
• 代表译作:《大品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 • 特点:
• ①、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即将佛经以 曲折的方式用汉语表达,但不违背愿意,达到辞旨婉约,自然流畅,声 韵俱佳的效果。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必有赞得见佛之 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 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经》
• 特点:
• ①、译文为了力求保全原文的面目,往往辞质多胡音,即 多用音译。
• ②、其译经思想是“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 存文饰”,“审得本旨,了不加饰”。他一贯主张译经必 须“弃文存质”,即不重文词,但存本意。
支娄迦谶(Lokaksema,东汉)
• 影响:
• 支娄迦谶译出的《首楞严三昧经》说:“佛告坚意,有三昧名首楞 严,若有菩萨得三昧,如汝所问,皆能出现于般涅槃而不永灭,示诸 形色而不坏色相,遍游一切诸佛国土而于国土无所分别。”这种用大 神通游戏世间的思想,在中国这个盛行神仙不老方术的社会是深受欢 迎的。此经自支娄迦谶译出至于姚秦,二百余年中,先后竟有7个译 本,支娄迦谶的首译之功是不可抹煞的。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 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 •
1. 各类文体翻译研究回顾 进入80年代,我国翻译结束了经验式的封闭性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对各种 文体翻译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文学翻译,大量的国外名著被翻译介绍到国 内,相继出现了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社科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和 经贸翻译等各相关学科的专门翻译的研究。口译翻译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 展。现代文体翻译具有以下特征:1. 题材和体裁丰富;2. 实用性、针对性强; 3. 文体特征研究细致。文学翻译在诗歌方面,英诗汉译以卞之琳为代表,既 译神也译形,提出了格律移植宽严有度,“以顿(汉语中口语的基本节奏单 位)代步(指英诗的音步)”的主张。江枫进一步提出“以形传神,立形存 神”的观点。汉诗英译方面翁显良有独到见解,以意象和节奏为本色,以不 切为切,浅中见深。许渊冲提出用:一(identification)、艺(re-creation)、 异(innovation)、依(imitation)、怡(recreation)、易(rendition)六个 字概述了译诗的目的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常道与变道。高健和刘炳善对散 文翻译颇有研究,提出“意之所到,风格随之”,巧劲来自真功夫。许国璋 主张学术翻译要“切译”,自成一体。程镇球对政论性文稿的翻译以严谨著 称,陈忠诚译法律以精确驰名。刘先刚提出建立企业翻译学的构想,使科技 翻译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公文、合同、广告、招标文件等应用性文 体的翻译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口译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 第五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清末的严复翻译了许多 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的《群学肆言》 (The 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On The Sociology • On Liberty)、甄克思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 Liberty A Politics)等。 他提出了“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对我们的翻译具有指 导意义。第六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 近代翻译史的先驱鲁迅和瞿秋白等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文 的丰姿。”第七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四次翻译理论发展

@四次翻译理论发展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同时必须“喻俗”,亦即使群众理解,这就是说要“通顺”。

道宣在《续高僧传》中对玄奘及其前辈的佛经翻译作了比较,他说:“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

然后笔人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

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

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不难看出,玄奘在翻译上已达到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熟练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乎本质,是世界本真的居所。5译者的任务6是
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前提之上的。与海德格尔不同
的只是,本雅明实现了浪漫主义和语言哲学的完
美结合。虽然作为哲学家的本雅明在研究领域和
方法论上似乎千变万化,但真正感兴趣的始终只
是与存在本质相关的问题。在5译者的任务6里,
本雅明并不是在陈述自己的翻译实践,甚至,贝尔
/自我完善0的作品。历来伟大的诗人都可以证明
这一点。
如果作品本身不传达任何信息, /什么内容也
没有0 ,以作品为作用对象的翻译又如何传达信息
呢?跳出审美的范畴来定义/作品0的翻译,这是
本雅明在他的语言观下对翻译本质进行重新定义
的基本前提。正如语言是存在的/居所0一般,翻
译这种语言行为同样也是/交流的场所,但不是交
义的0与/超文本0的翻译相对
º

为了不懂出发语的读者,在贝尔曼看来,这恰
恰是民族中心主义翻译的起源。贝尔曼这样定义
民族中心主义的翻译: /将一切化为目的语的文
化,按照目的语文化的标准和价值,将位于目的语
文化之外的-异.视作是否定性的,或者说认为
译家G a nd illa c的译本)的评述。这是属于译者的
特殊评述方式,似乎正好与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最后一句话遥相呼应: / 5圣
经6的隔行对照版本是一切翻译的原型或理想0
»
(陈永国编, 200 5: 12 )。
我们都知道安托万#贝尔曼是当代法国重要
的哲学家和翻译家
¼
。因为英年早逝,他大多数
这里同样不是批评,而是针对部分翻译文字所作出的/评述0。
在5翻译的时代6的第一稿中,贝尔曼确立了本雅明的身份、他的语言观以及他的写作特点。作为本雅明的译
者,贝尔曼认为,不了解本雅明所处的环境,就无法真正理解5译者的任务6。
/去交流化0开始的。5译者的任务6开篇上来第一
句话是: /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或一种艺术形式
学生的录音整理并且出版了这本5翻译的时代6。
虽然距离作者的原初语境已有近二十年,然而,它
依然是我们迄今为止,对于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
最为全面、深入的解读。这绝非偶然,就像本雅明
在5译者的任务6中所提到的那样,能否找到/胜任
的译者0对于翻译来说是一个问题,而贝尔曼或许
就是这个/胜任的译者0,或者说一个胜任的/评述
时,对接受者的考虑从来都不证明是有效的0 (陈
永国编, 2 005: 3 )。
表面上,似乎是本雅明将翻译归在了/艺术0
的范围内,但其实并非如此,本雅明的第一句话更
倾向于谈论什么是/作品0。这表明了5译者的任
务6决不是关于翻译的/普遍0理论,而是被定义在
对于真正的/作品0的翻译的范围内。因而贝尔曼
为理解本雅明的思考进行了三个层面、彼此之间
者0
¹
。因为就5翻译的时代6而言,得出5译者的
任务6的一个新译本显然不是贝尔曼的目的所在。
# 89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年第1期
¹在5翻译的时代6中,贝尔曼强调了/评述0 ( c o mmen t a i re )与/批评0 ( cri t i que)的不同,在他看来,评述和翻译一样,
它既是关于5译者的任务6的/评述0 ,同时也是关
于5译者的任务6的法译本的评述
º
。/评述0是从
第二稿开始的,在5译者的任务6的基础上逐段进
行:逐段列出的原文,法译(基本上都是贝尔曼自
己的翻译) ,原文所阐发的思考,同时经常伴有/离
题0 (这也是贝尔曼认为的,本雅明的写作特征之
一)的评述和针对已有的法译本(法国著名的德语
一、在/翻译的时代0重读5译者的任务6
1984年至1988年间,受到德里达的邀请,贝
尔曼在法国国际哲学院主持翻译的一系列讲座课
程。在五年的时间里,贝尔曼分别就/翻译中的直
译概念0、/翻译,母语和外语0、/哲学和翻译(沃尔
特#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务6的评述0、/翻译的缺
憾0、/法国翻译历史0、/翻译的巴别塔:专业翻译
尔顿一开始就下了这样的判断: /过去二十年的一
大显著标志乃是逐渐发现了沃尔特#本雅明,其实
这并不令人惊诧。0(伊格尔顿, 200 5: 3)此话不错,
因为伊格尔顿的著作成书在198 1年,的确是解构
主义的大师和/后主0们对本雅明顶礼膜拜的时
候。
兴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翻译理论研
究在经历了一段语言学途径的艰难历程之后,也
务6为研究对象,继续深入他在5 /异0的考验6中的
思考感到奇怪。
在贝尔曼看来, 5译者的任务6是/不可简述
的0 ,因而他采取了与翻译极为相似的/评述0方
式,而不是/批评0 ,这就决定了5翻译的时代6同样
也具有/不可简述0的本质,这为我们的工作造成
了极大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尝试着围绕本雅明
对于传统翻译理论三个最大的颠覆,理出贝尔曼
本质决定的翻译本质自然也不是为了传递信息。
在这点上,本雅明同样与海德格尔有所接壤,
贝尔曼指出,海德格尔同样不赞同从/审美0的角
度来定义作品,认为作品被置于欣赏者的要求之
下,要历经欣赏者主观经验的改变,如此一来,作
品就会沦落为/物0。进一步说,伟大的作品都是
摆脱了/信息0和/内容0的作品,是在语言上趋于
流本身0 ( Be r man, 2 008: 23)。
因而本雅明问道:翻译的价值是建立在不懂
原文的读者之上吗?
¹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本雅明写下了这篇
5译者的任务6。译者另有/任务0 ,或者说,翻译另
有/任务0。本雅明指出,德语的/任务0 ( a u fga b e )
在普遍意义之外,在浪漫主义时期更接近于/解
代6对本雅明做出了完整、丰富同时又深入的解读。本文旨在依据5翻译的时代6所提供的理论视域,指出本雅
明对传统翻译观的三个/颠覆0 ,并试图对5译者的任务6中所针对的翻译本质问题、可译性问题和直译问题有
所澄清。
关键词:本雅明, 5译者的任务6 ,贝尔曼, 5翻译的时代6 ,翻译的本质
引言
在5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6中,伊格
而贝尔曼对于本雅明的关注和亲近,除了因
为/翻译的时代0的到来,亦可追寻到本雅明本人
的背景:他所秉承的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和他所处
的哲学语境。一方面,在近代的欧洲文化史上,恐
怕没有一个时期像德国的浪漫主义时期那般重视
翻译。另一方面, 20世纪上半叶亦是语言问题全
面进驻哲学的时期。在这一点上,本雅明与其最
大的竞争对手海德格尔完全一致:亦即相信语言
在评述他时的基本逻辑。
二、颠覆一:翻译不是为了/不懂原文的读者0
本雅明对于传统翻译理论的颠覆是从将翻译
# 90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年第1期
¹
º
»
¼
½国内通用的译名为5异域的考验6 ,我们觉得/异域0有可能引起歧义,所以还是主张用5/异0的考验6。
Ant o i ne Berman( 19 42 - 19 91) ,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德语、西班牙语翻译家之一。出于对他本人观点的认同和尊
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
) ) )基于贝尔曼视域之上的本雅明
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
提要:自2 0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研究出现/文化转向0以来,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务6几乎被所有翻译
理论研究者奉为/圣经0。本雅明究竟在5译者的任务6中如何触及翻译的本质问题的?他又是基于怎样的/形
而上0的语言观来谈论翻译的本质?法国哲学家、翻译家安托万#贝尔曼( An t oi n e Berman )所著的5翻译的时
无法放弃的程度:这其中包括德里达、保罗#德曼、
雅各布斯,也包括为本文提供理解本雅明的理论
视域的安托万#贝尔曼( A nto i n e Be r man)。
我们当然可以问,在距离5译者的任务6初次
发表已经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 ) )即便是距重新
/发现0本雅明也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 ) )我
们还有什么必要再对5译者的任务6发生那么大的
/哲学家0与/翻译家0 (或翻译理论家)的身份,认
同本雅明在5译者的任务6中所做出的判断:翻译
应当,同时也只能和哲学相提并论。本雅明认为,
/没有哲学的缪斯,也没有翻译的缪斯0 (陈永国
编, 2 005: 8) ,因为哲学和翻译一样,都是奔着/解
决0 ) ) )亦即德语中的/任务0所隐含的涵义) ) )
决0。/任务0总是面临事物亟待解决的状态,在逻
辑、化学或音乐的层面都是如此。在人文科学的
领域,涉及解决的有四个领域:哲学、诗歌、文学批
评和翻译。
翻译是奔着/解决0去的,本雅明鉴于各国语
言中(英语的t r a nslation,法语的t r aduction,汉语
的/翻译0 ) /翻译0这个词的模糊不清) ) )因为翻
去的。现在倒回头去看,我们不会怀疑,在80年
代,翻译的问题以及翻译所带来的语言哲学的问
题毫无疑问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个重要位置理所
当然的不再仅限于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现代诗歌
领域,它进入了) ) )当然是以隐蔽的方式) ) ) /现
代哲学、人种学和精神分析领域0 ( Ber ma n , 2008:
149)。我们就此到达了一个/翻译的时代0。
译既可以指行为本身,也可以指行为的结果) ) )
将/翻译0替换成了/译者0。译者有解决什么的
/任务0 ,他是负有责任的主体。这自然也是贝尔
曼别无选择地将本雅明作为切入点的原因。因为
仅仅是/译者的任务0这个标题已经就奠定了贝尔
曼的基本翻译观:翻译应该是/解析性0的, /伦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