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金匮要略》水气病用药规律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水气病,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亦即水肿病。
“水气”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将水气病专篇论述,并创立了一套相应的方剂。
仲景对水气病有三种分类方法,一种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类型,第二种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和肾水五种,还有一种分为水分、气分、血分三类。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仲景讨论了水气病的发病机理,论述了水气病的辨证论治,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仅从治法角度,对《金匮要略》水气病的治法特点探析如下:1利小便《水气病篇》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一般水气病患者,若见腰以下肿,因腰以下为阴,属里,水湿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湿通过小便而排出。
利小便虽然是治疗水气病的很重要的方法,但是《水气病篇》中却没有使用单纯利小便的方剂,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辩证,利小便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水气病篇》27条指出:“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此乃水湿停聚,湿热内壅,阳气阻隔,不达四肢所致的手足厥冷,故治疗用蒲灰散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小便通利,水肿消除,厥冷之症得以解除。
体现了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
2 发汗《水气病篇》有“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若见腰以上肿,因腰以上为阳,属表,水湿之邪在表在上,故用发汗法,使水湿通过汗液而散除。
发汗所治之水气病,是由外感邪气侵袭上焦肺卫,肺卫郁闭,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气不行,留滞而泛溢肌肤所致,故主要用于治疗风水,皮水也可用之。
发汗能宣通肺气,肺气得以宣通,则水道通调,小便也就会由此而通畅,这就是“提壶揭盖”法的集中体现。
《水气病篇》22条指出:“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加芍药。
”此处为水泛肌表,表卫气虚不固所致的风水病,故治疗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除湿,本方仍属发汗之剂,是在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使卫阳振奋、风水顺势得以解除。
第一期:《金匮》水气与水气病证辨治规律及特点(陶汉华)

《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 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黄汗病日久不愈伤阳气——桂枝加黄芪汤
治疗水气在表用药规律和特点: ① 善用 附子、白术去肌表湿邪。 ② 祛湿时附子用量大 回阳救逆用量相对较小 ③ 多配合利尿法——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④ 治湿要健脾——黄芪、茯苓、白术、薏苡仁等
冯某某 男 12岁 家住济南市天桥区公安局宿舍。2005年5月31日初诊。
(二)水气停于体内某一局部(饮病)
1.淡饮——治以 “温药和之”
(1)温阳健脾,化饮利小便——苓桂术甘汤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饮停胃肠以眩晕为主——泽泻汤、五苓散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 (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29)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 两。
2.悬饮——攻逐水饮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 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伤寒论》157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第58讲第十四篇:水气病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第58讲第十四篇:水气病黑板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概述二、原文分析第3条论风水机理与脉证“中有水气”寸口脉浮─发热→沉滑:肿势增剧(发病)面目肿大:头面先肿,以目窠肿甚┌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其颈脉动,时时咳:水渍于肺,肺失宣发(胃)人迎脉第5条皮水证治寸口脉亦浮→脉沉肿势加剧一身面目洪肿┬脾失健运┬水湿潴留于皮里(中)└肺失通调┘小便不利兼有郁热风水、皮水的异同点第1条(肾)正水──脉沉迟,外证自喘┬腹满└肿甚石水──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肝肾阴寒凝下焦,结于少腹第9条论水气病之病因病机第19条1.寸口脉┬沉:水┐肺气不宣┐肺失治节肺└迟:寒┘阳气被寒所阻┘↓水肿2.趺阳脉──伏┬脾气衰→鹜溏└胃气衰→身肿(肾之关门不利)(脾胃)衰弱→水谷不化3.少阳脾──卑(弱)(三焦)4.少阴脉──细┬男子→小便不利(肾)肾虚血少└女子→经水不通同学们好!我们上课,上一次课,我把十四篇概述讲完之后,讲了原文第1条的前半部分,就是风水和皮水的主要脉证。
今天,我接下来,把风水和皮水的情况,给大家复述一下,然后,再横穿一下,原文的第3条、第5条,作一下风水、皮水的鉴别,之后,再讲正水和石水的脉证,关于“风水,其脉自浮”,这就是说明在感邪方面,外邪是风邪,然后和水邪互结,结于表,因此脉浮,即风邪阻滞于肺卫,所以,它脉见浮象,“外证骨节疼痛”,我给大家补充了,若水湿在肌表,除了疼痛,还应该身体痠重,得有沉重感,“恶风”,是风邪所致,“皮水,其脉亦浮”,在脏腑辨证上,如果说和风水的区别,它不感受风邪,感受的是湿邪,因此,在脏脏辨证上,是归属于脾和肺,这个脉浮也是说皮水初起的阶段,也是在表,因此,脉浮,“外证胕肿”,这个月肉旁的“胕”,和我们现在写的三点水的“浮肿”,音、义完全相通,那么,我给大家补充的,是提足旁的“跗”,来证明它的浮肿,是从下肢先肿,或者是说肿于足踝开始,或足踝肿甚,“按之没指”,这说明有一种可凹性的水肿,这是皮水,下面接着说“不恶风”,因为它和风邪无关,是以湿邪为重的,“其腹如故”,验之临床,作为风水也好,皮水也好,还属于在表之证,风水是表中之表,或者说在阳水的范畴里面的,隶属关系,风水为阳中之阳,我说“表中之表”,这是《金匮要略》当初的认识,表中之表,而皮水,就是表中之里了,所以,它不会出现腹水,它是因为脾主四肢、主肌肉,还是体表部位为重,“按之没指”也是一个标志,比方说下肢,咱们在临床检查的时候,就表现为下肢胫前部,指压肌肤有凹陷性水肿,“不渴”的问题,说明它里无郁热,因为渴症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它(皮水为)里无郁热,因此,口不渴,这是关于风水和皮水,还是病在表,因此,一再强调“其脉自浮”,“其脉亦浮”。
最新 从《金匮要略》水气病浅谈水肿病的渊源-精品

从《金匮要略》水气病浅谈水肿病的渊源【摘要】以《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对此相关的论述,就水肿病的命名、病因病机、治法、症状和分类进行了归纳整理,探析《金匮》水气病的沿革和变化,以期掌握水肿病的辨证施治规律。
【关键词】金匮要略;水气病;水肿;渊源水气病,即现称的水肿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1],以身肿为主要表现,指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停滞、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的疾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对此病有较为系统的认识,是中医治疗水气病的最早专篇[2]。
而关于水肿病的命名、病因病机、治法、症状和分类,历代医家各有论述,笔者通过归纳整理,探析《金匮》水气病的沿革和变化,对于了解水肿病的渊源,掌握水肿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1 水肿病病名《内经》称为“水”;《金匮》所论水气病;《诸病源候论》首称水肿病名;现代中医认为,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3]。
严重者还伴有胸水、腹水的疾病。
2 发病原因就此病因《内经》早有记载,如《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肉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4],可见风水的产生,与肾虚不能行水有关。
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4],认为湿气伤脾,脾运失司,水津不布而生肿胀之病。
《金匮》水气病篇通过寸口、趺阳、少阴三步脉象的变化来阐述水气病的病因病机:有因寒束肌表,卫气不行,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引起,如文中“寸口脉弦而紧,弦者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
”[5];有因肾阳不足,气不化水,小便不利,水无去路而得,如文中“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5];有因中阳不足,阴寒在里,误下伤阳,阳不化水引发,如文中“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
试从《内经》理论探讨《金匮要略》中气分、血分、水分等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试从《内经》理论探讨《金匮要略》中气分、血分、水分等水气病的治疗原则作者:羊浩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提出气分、血分、水分等水气病的病因,病机,分型,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与《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的“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莝”的治疗原则高度契合,二者互相补充,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在临床上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水气病; 气分 ;血分 ;水分 ;开鬼门; 洁净腑; 去菀陈莝【中图分类号】R222.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3-09--01《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最重要的两部奠基之作,但二者侧重点不一样,前者偏重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养生理论、针刺理论的叙述,后者偏重于临床思辨,处方用药,二者至今均在指导着中医药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对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病机,治则,治法认识非常深刻,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然而其载方仅13首,故《黄帝内经》方证、药症体系极不成熟,仅仅是处于雏形阶段。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继承《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的基础上,借鉴当时已经产生的医学理论和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所开创的一种治疗疾病的独特法门,首创六经辨证,开药方法理的先河,既讲药证,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更注重方证,方证是建立在药证的基础上。
全书以六经为纲,方证为目,构筑了一套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且简易而高效的中医临床诊疗学。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对所有疾病的宏观分类,具有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至今仍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金匮要略》作为《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杂病的部分,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临床学科,其“水气病”理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
而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1]中,又根据病情的轻重深浅将水气病分为气分、血分、水分三种类型:1 论气分《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30条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基于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探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用药规律

基于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探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用药规律任园; 麻春杰【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9(051)009【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组方分析; 关联规则【作者】任园; 麻春杰【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9《伤寒杂病论》是我国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宋代将其分开编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为了全面探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用药规律,本文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发的“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了经方数据库,从方药入手,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方剂和药物的配伍特点,以期能更好地传承其方剂配伍理论和规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1]和《金匮要略》[2]所载的方剂。
1.2 纳入标准所选方剂采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有条文中所载的方剂或条文后附方。
1.3 排除标准排除《伤寒论》中现代使用极少的方剂烧裈散;排除《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只载方名未记载组成的方剂禹余粮丸、杏子汤、黄连粉、藜芦甘草汤、附子汤、胶姜汤、阳旦汤;排除《金匮要略》中最后三篇杂疗方和食物禁忌中所涉及的药物;排除《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重复出现的方剂,如出现多次只记录1次。
1.4 中药名称规范将方剂中涉及的药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3]进行标准化处理。
例如生薑改为生姜,栝楼根改为天花粉,紫薇改为凌霄花,新绛改为茜草,乌扇改为射干,礬石改为矾石。
1.5 方剂的录入与核对将方剂中规范后的中药名称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并建立经方数据库。
录入完成后进行核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经方数据库最后录入《伤寒论》111方、《金匮要略》199方,去除无法录入数据库的8方(禹余粮丸、烧裈散、杏子汤、黄连粉、藜芦甘草汤、附子汤、胶姜汤、阳旦汤)和二者重复的40方,经方数据库最终录入共计270方。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金匮要略》水气病用药规律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金匮要略》水气病用药规律胡淼;战丽彬;朱博冉;白长川【摘要】目的:研究《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水气病选方和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中治疗水气病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结果:共筛选治疗水气病处方101首,涉及107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三位药物为甘草、茯苓、桂枝;选择相关度为7、惩罚度为2,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12个,新处方6首.结论:《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以宣肺发汗,健脾利水,温阳散寒为主,反映了“发汗利水、温阳健脾”的祛邪与扶正兼顾之治则治法.【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9(021)003【总页数】6页(P482-487)【关键词】水气病;《金匮要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用药规律【作者】胡淼;战丽彬;朱博冉;白长川【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210023;大连市中医院大连1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7水气病是由于机体气机紊乱,导致水气互化功能失常而形成的水气搏结逆乱于体内或肌肤的一类疾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次对水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作了详备的论述。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水气病论述内容丰富,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于本病的总结,提出诸多经典方剂,形成其独特的治疗理论,就水气病治法而言,这部著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医者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气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各类肾脏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水肿[1]。
在各种程度上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于水肿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
论《金匮要略》水气病

论《金匮要略》水气病罗宏【摘要】张仲景论著之《金匮要略》对水气病有独到的见解,对水气病的辨证论治设立了专篇论述,其依多种治法创立的治水方剂,临床实用价值彰著,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现就《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证治展开论述,结合《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探析水气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析,并归纳总结水气病的治法治方,从温散、利水、攻逐三大治水法则条分缕析,逐一展开论述.【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7(032)019【总页数】3页(P2756-2758)【关键词】《金匮要略》;水气病;辨证论治;温散法;利水法;攻逐法【作者】罗宏【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内科厦门361009【正文语种】中文张仲景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被尊为“医圣”。
所著《金匮要略》乃中医医理之典籍。
分析书中所论述治水之法,归纳有温散法、利水法,攻逐法等。
现分述如下。
《金匮要略》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同时又根据水气病产生的内在根源,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五种水。
此外,还根据气、血、水三者的关系,有水分、气分、血分的名称。
水气病病因有内外二端,外因为感受风邪,风邪与水气相合,风气相搏,从而形成风水;内因为阳虚、阳气郁滞、脾虚不运、肺失通条、肾虚水泛、气化不利所致。
水气病以身体浮肿为主症,水气二字强调了病机,因水化于气,若气不行水,水不化气,则形成水气病。
治疗上遵循《黄帝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的法则,重在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邪三大法则,同时强调温通阳气以行水,为后世阴水、阳水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素问·逆调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此为水液正常代谢途径。
多种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不能正常气化敷布而形成水气,根据水气的存在形式、停留部位与影响脏腑的不同,表现也各异。
水气泛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9-01-10
1.3处方录入与核对 ①为避免药物不同的炮制方法、名称对分析结果
修回 E)期= 2019-02-12 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资助项目(SU0227):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资助项目,负责人:战丽彬;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大 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201710315001Z):肠道菌群在脾虚证发病学中的意乂探究,负责人:胡森。
中药名称 甘草
茯苓 桂枝 生姜 白术 大枣 麻黄 半夏 白芍 附子 杏仁 干姜 大黄 细辛 石膏 五味子 泽泻 人参
频次 42 33 32 28 23 23 22 18 16 16 13 13 12 12 11 10 10 10
表2 18味常用药物归经频次统计
以改进的互信息法的分析结果为基础,设置相关 度为7,惩罚度为2,核心组合基础上,进行无监督的爛 层次聚类算法,提取岀3-4味药的核心组合12个(表 5),进一步演化,得到4-5味药的新处方共6首,共有 22味中药组成(表6,图2)。
表1治疗水气病中药物使用情况(频次》1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气病的方剂。 1.2处方筛选
选定《中华医典》的《金匮要略》部分,以“水气”、 “肿胀”、“风水”、“皮水”等为关键词全文检索,共有相 关记录1530条,所得结果中,符合以下纳入标准:以治 疗身体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方剂;有具体方剂名称或 药物组成的方剂。排除标准:重复出现的相同药物组 成的方剂;没有明确表示治疗有效的方剂。共筛选岀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数据分析系 统”中的“方剂分析”功能,利用“查询”导出之前录入系 统的101首方剂,分别进行药物频次统计、组方规律统 计、新方分析纵
2结果
2.1药物使用频次统计 对101首方剂中的107味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得
到使用频次》10的药物共18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为 甘草(表1)。 2.2用药分类统计
水气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各类肾脏疾病、充血性 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 病所出现的水肿叫在各种程度上影响着病人的生活 质量,现代医学对于水肿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中医 在治疗水气病时,更加突出了气化功能异常在水气病 发病中的重要性叫笔者基于《中华医典》搜集《金匮要 略》中治疗水气病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
通讯作者:战丽彬,主任中氐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脾藏象理论及其应用的现代研究;钱小燕,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针炎理论和临床。
482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次对水气病的病 因、病机、辨证、治疗作了详备的论述。仲景在《金匮要
1资料与方法
略》中,对于水气病论述内容丰富,是历史上第一次对 于本病的总结,提岀诸多经典方剂,形成其独特的治疗
1.1处方来源 《中华医典》软件中《金匮要略》部分所载的治疗水
理论,就水气病治法而言,这部著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 作用,对后世医者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中医研究
的影响,参照1997版《中药大辞典》叫对条文中相关 中药进行标准化处理,如瓜菱根统一为天花粉;官桂、 桂心统一为肉桂等。对于未明确提岀炮制方法的中 药,如甘草、白芍等均按照生者录入系统;②将筛选的 101首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③录入完 成之后,由双人负责录入数据的审核,从而为数据挖掘 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1.4数据分析
将这18味常用药参考《中药大辞典》中的药物标 准及归经进行分类,统计药物归经频次(表2,表3)。 归经频次统计中,归属脾的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性味以 甘、温为主。 2.3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的水气病组方规律分析
对101首方剂进行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设置适 当的“支持度”。支持度是指在所有处方中同时出现的 频次,对所要分析的方剂选择一个合适的支持度直接 影响了分析的结果。选择的支持度太高,得出的药对 及组合比较集中,符合要求的结果也就较少,而选择的 支持度太低,虽然保证了符合要求的结果数量,但是对 临床指导意义不大。为确保得岀的常用药对和核心组 合既有足够的数量,又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叫笔者选择 T支持度为8,置信度为0.7,按照药物组合岀现的频次 高低进行排序,得到常用药对42个,包含中药17味(表 4、图 1)。 2.4基于爛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关键词:水气病 《金匮要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用药规律 doi: 10.11842/wst.2019.03.024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A
水气病是由于机体气机紊乱,导致水气互化功能 掘张仲景治源自水气病的组方及用药规律,为临床的选
失常而形成的水气搏结逆乱于体内或肌肤的一类疾 方用药提供指导。
2019第二十一卷第三期★Vol. 21 No.3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金匮要略》 水气病用药规律*
胡森I,战丽彬"*,朱博冉I白长川2
(1.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南京210023; 2.大连市中医院 大连116001)
摘要:目的:研究《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水气病选方和用药提供参考。方 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中治疗水气病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 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结果:共筛选治疗水气病处方101 首,涉及107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三位药物为甘草、茯苓、桂枝;选择相关度为7、惩罚度为2,应用复杂 系统燔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12个,新处方6首。结论:《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以 宣肺发汗,健脾利水,温阳散寒为主,反映了“发汗利水、温阳健脾”的祛邪与扶正兼顾之治则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