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教学提纲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摘要:苏轼是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对词境的开拓、革新,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地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为宋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准备了条件。
北宋灭亡后,宋词分为南、北两个支派,北派如蔡松年、元好问等;南派则成为南渡后的词坛主流,以辛弃疾成就最高,于南宋别开宗派,与苏轼并称苏、辛词派。
直至金元与南宋灭亡,苏词的影响始终不曾衰落。
关键字:1、苏轼; 2:宋词; 3:豪放派;苏轼是北宋文坛巨匠,在诗词文赋书画等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最主要的是豪放词派的创立。
这是他迥出于人前而给后世巨大影响的重要方面,表现人类智慧前进了大大一步。
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改变了传统的婉约词独霸词坛的局面,与婉约词派一起成为词坛的两朵奇葩。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实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充满了脂粉气,多为歌舞娱乐助兴的工具,其题材极其狭窄,内容单一,诗风柔糜。
而词到了苏轼手中,一洗旧貌,“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胡寅《题酒边词》)元好问评论:“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学,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新轩乐府﹒引》)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是充实词的内容,开拓词境。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像诗文一样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可以充分广泛描写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
苏轼的一生升沉不定,备历险难。
他有远大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无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
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现实文风。
他还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这又使他的现实精神具有了强烈的人民性。
大学语文课苏轼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本科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词作的特点。
- 掌握苏轼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
- 学会鉴赏苏轼的词作,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苏轼词作的内容和情感。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苏轼词作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之心。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一、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简介1. 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重点讲解其在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词作方面的贡献。
2. 分析苏轼词作的特点,如豪放派风格、清新脱俗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等。
二、苏轼词作赏析1.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 修辞手法:对仗、夸张、比喻等。
- 艺术风格:豪放、清新脱俗、情感丰富。
- 情感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2.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 意象:明月、酒、高堂、悲欢离合等。
- 意境:空灵、清新、意境深远。
- 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的感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苏轼词作中的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苏轼的词作朗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苏轼的词作有何了解?请简要介绍。
二、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简介1. 教师讲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其在词作方面的贡献。
2.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三、苏轼词作赏析1.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2.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苏轼词作中的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词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词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展现了他豁达、超脱、仁爱、深情的人格特质和人生态度。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创豪放派词风: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
他的词作表现出强烈的豪迈、奔放、豁达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色彩,与婉约派词人相比,更具阳刚之气和个性魅力。
2. 对词坛发展影响深远:苏轼的词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风格和创作思想,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坛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领了豪放派
词风的兴起,成为后世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3. 文学贡献:苏轼不仅在词坛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
他的散文、诗歌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4. 思想贡献:苏轼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关注社会现实,倡导
仁爱、和谐、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不仅是对词作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苏轼词选:用经典之词引发创作灵感教学方案

苏轼词选:用经典之词引发创作灵感教学方案概述本教学方案致力于利用苏轼的经典词作为创作灵感素材,激发学生优秀文学写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阅读、分析苏轼的诗词,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华古代文化,同时鼓励他们自己进行创意写作,并在写作指导和评价中不断提高。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2.学习分析苏轼的诗词,掌握其中的艺术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个人对苏轼词的认知与感悟。
4.培养学生从苏轼经典之词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并不断提升其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第一阶段:介绍苏轼及其经典词1. 苏轼简介和历史背景•介绍苏轼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平、家世、成就等。
•解释苏轼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 苏轼经典词选欣赏•挑选苏轼的几首经典词,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
•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艺术特色、意境和感情表达。
第二阶段:创作灵感引导与指导3. 苏轼词与现代创意写作的联系•分析苏轼词中所表达的人情世故、自然美景等主题,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苏轼词中的元素用于自己的创意写作中。
4. 创作灵感激发活动设计•提供一系列与苏轼词相关的刺激素材,如图片、音乐等,让学生联想与启发。
•组织讨论和分享环节,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开阔视野,互相借鉴和启发。
5. 创作指导和写作评价•提供具体的写作指导方法,包括构思、组织结构等方面。
•给予学生写作草稿反馈意见,并进行整体评价和提升建议。
第三阶段:展示与评价6. 学生创作作品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自己的创意写作展示,形式可以是朗诵、演讲或展览等。
•引导学生就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反思和分享。
7. 教师评价与鼓励•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内容、表达和创新程度等方面。
•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继续探索发展,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结束语通过本教学方案,学生将深入了解苏轼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他们将通过分析苏轼词及相关刺激素材的活动设计,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意写作灵感,并在指导和评价中提升其写作水平。
苏轼词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词教案教学设计苏轼词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词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祜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由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
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
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
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
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
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
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
而苏轼登上词坛后,他以其超拔的才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卷四)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
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起到“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的作用。
他在写作传统的婉约词的同时,大量写作豪放词,豪放词风就是由他开创的。
这对宋词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课文简析(一)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1、写作背景简介: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摘要: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一)在词的内容和题材方面苏轼对词的显著影响是丰富了词的题材,对词进行了大力的开疆辟土,使词从原来的花间小径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诸方面,皆富有成就,但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当人们论及他的文学成就时,总是怀着敬意盛赞他对词的革新。
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
词又称“曲子词”,属于广义的诗的范畴,是特殊的诗体。
学界一般认为,词诞生于隋,兴起于唐,兴盛于宋,是伴随燕乐而产生,适应诗歌形式的转变而兴起的。
词的生命在音乐,依声填词,配合音乐而歌唱,是词的根本特点。
自晚唐五代以来,在文人的观念中,词一直被视为“小道”,多被用来描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以清丽婉约当行,长于比兴,词意含蓄,但境界狭小,风格纤弱,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
而苏轼,却突破了词为“艳科”这一传统,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丰富了词的艺术内涵。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词即是诗。
因此,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采用“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道”的层面上,摄诗心入词心;二是在“艺”的层面上,引诗法入词法。
一是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
在苏轼的意识里,只要是诗能表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理都可以入词,这使宋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境界,如其《江城子・密州出猎》写报国立功之豪情,《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传出世人之心灵冲突及对亲人之深情等等。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苏轼的词创作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创作相比较,则表现出更大的独特性,他把诗文创作的精神贯穿到语的创作中,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突破了词的形式、格律限制,开创了与传统婉约派相对的豪放派,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途径,他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
具体来说,苏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为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扩大了诗的题材和内容1.抒也慷慨报国的激情《江成子》这首词无论是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了豪放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写的都比较好,而且词中不服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意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这样苏轼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此诗还塑造了一位英雄形象,他希望建功立业,换起雕弓射天狼,字里行间洋溢着豪情壮志,表露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一次写农村田园风光一组《浣溪沙》五首,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词中不惟景色宜人,绿阴绵延的村庄,软草萍莎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光如波,风吹高艾,香气逼人,庄南村北,关车欢呼,几家煮茧,满村清香,一副充满着诗意的图景,表达出丰收之景和作者欢快之情。
3.言志抒怀“乌龙诗案”以后,苏轼思想中固有佛老意识也随之有所发展,因而在词作中也就益发向往超逸清空的境界,以求自我精神解脱,他的《定风波》一词作于无丰五年,是乌龙台诗案之后所作,借他人之事,抒发自身之情,最后一笔道出了所获得的顿悟与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二、以诗为词不受音律束缚他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以清新雅练的字句,豪迈劲拔的笔力纵横厅逸的气象来写词,格调上大都雄健顿挫,,形成了与苏诗风格相似的词风,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他大胆冲破音律束缚,使词摆脱了依附乐曲而存在的状态,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也为文学而作词,这一重要转变,是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生命的开始。
三、风格的多样化苏轼词的风格有“也无风也无晴”旷达超然,“尘满面鬓如霜”的沧桑悲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幽默多情,“缺月挂疏桐”的幽洁空灵,“似花还似非花”的幽怨缠绵等。
苏轼对词的贡献教学文稿

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人。
苏轼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传统婉约词派的统治地位,成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创者。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建立了宋词的历史地位词最初在民间产生,内容原是很广阔的,它与诗的不同主要在于配合音乐,能够歌唱。
但后来文人词的大量发展,却把描写爱情或色情作为词的专业,自晚唐五代以来,词被称为“小道”、“艳科”,在人们心目中比诗“体卑”。
词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扩大内容,开拓题材,打破诗词的界限。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 苏轼以创作诗的态度来作词,使人发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内在潜力。
它除了适应音乐曲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自身的格式变化,发展成为一种独立抒情诗体,这样,苏词的抒情言志突破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确立了词的独立抒情诗体的地位。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词中写出猎盛况,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一扫过去那种语娇声颤,柔婉妩媚的普遍倾向,词的下片气慨尤为豪迈:“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了苏轼的自负与豪情。
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到与汉赋、唐诗、元曲的同等地位,使宋词在中国历史文学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他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苏轼豪放词的开创性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题材内容的扩大。
凡写情、纪游、怀古、说理、赠答等等,均可入词,后人称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意境的创新。
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冶艳香软、宋初文人词的闲雅凄婉,苏轼豪放词适应着自己的广泛内容而开拓了豪迈奔放或高远轻旷的意境风格。
(3)形式音律上的突破。
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
苏轼则视词为抒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范,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
此外,在语言上也一反花间词以来的错采镂金的风气,而代之以清新奔放的诗的语言。
句式自由灵活,不拘词律。
参考文献:《辞海》、《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葡萄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浅论苏轼在词史的贡献唐德鑫内容提要: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
本文从其思想、人生观、文艺观等入手,并透过其作品的风格创新、特色、意境、词学渊源及其词学改革、流派、历史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较为完整地剖析其整个词学体系的嬗变过程和词学创作的脉络,对其在中国词史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略作刍议。
关键词:苏派词;词学观;豪放派;苏轼贡献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式(文、书、画等)奇才。
据研究,苏轼进入词坛较晚,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信中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信中所谓“近却颇作小词”,即指熙宁八年(公元1075,四十岁)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此在《东坡乐府》中亦得到印证。
然而短短几年的关于词的创作中,苏轼的才华就已得到巨大的体现,在后来的整个词学生涯中,苏轼的词学更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乃至派别,持续而深远地影响着整个中国词学史。
前人关于苏轼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在大量关于研究苏轼对于中国词史贡献的文献资料中,或囿于其人思想之探究,或囿于其文艺作品之剖析等等,都不约而同地人为割裂苏轼本人(包括其出身、阅历、思想等)与其作品之间的玄妙关系的探讨,以致不能更加有效合理地科学分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据此,笔者试图以苏轼的思想作为主轴,以其作品作为副轴,对苏轼的词学成就进行研究。
一、苏轼的思想及其词学观苏轼出身礼仪簪缨之家,一生思想深受儒、道、佛的影响,加上天生对于绘画、书法等文艺的秉赋,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苏轼本人的艺术创作思想,乃至于形成其本人独特的艺术创作理论和审美观念,而这种种观念又不断地渗透在其词学作品之中。
词学在晚唐温庭筠、冯延巳、南唐后主李煜等人“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成功转型以后,“词为艳科”几成定论。
宋初由于天下旧乱而入治不久,纲纪败坏,士风颓废,文人词作相互酬和,粉饰太平,形成了带有卑弱浮靡之气的“西昆派”局面。
苏轼之前,北宋词坛依然盛行晏殊、欧阳修等被号为“词中西昆”的词学风格,而实质上仍然沿承了五代遗风,只有到了一向主张创作不落窠臼的苏轼手中才大发光彩。
首先,在苏轼思想中,一种以“挺立士风”、“有补于世”的道德自觉和“载道”精神成为指导他本人艺术创作的核心思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张载语)的儒师精神也正是苏轼本人的终极理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早年的苏轼洋溢着一股积极入世的情怀,在《沁园春·孤馆灯青》中,他在“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之际回忆道: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在该阙词中,苏轼回忆道自己少年初入京城时的意气风发,畅想着能够凭籍自己的“胸中万卷”,努力“致君尧舜”,实现古圣贤的大同理想。
也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入世”情怀,苏轼作品中要求一种“载道”的道德教化的味道才显得愈加浓烈。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在射猎中抒发着自己的豪迈: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疆场杀贼,为国捐躯,这正是这种浓烈的“载道”精神和努力践履传统“忠恕之道”的思想在作品的渗透和潜在体现。
其次是苏轼词学观中的“务实”的思想。
他在《答谢民师书》明显提出作品反对“贵华而贱实”的艺术理论,而是认为作品应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还进一步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1],强调作品中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强调了心灵感触的至关重要。
比如他在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洋溢着对于其第子由的无限怀念之情,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所写“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对于亡妻的悲痛追忆等等,这些都是现实凝结在作者心中深深的伤痕印记,化成了他本人最为真挚的情感。
其三是作品中强调的“革新独创”的精神。
在《跋吴道子地狱变相》中,苏轼这样表达自己对于绘画的艺术见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也是苏轼本人向来所秉持的一种不落窠臼和追求脱俗的艺术境界。
比如苏轼本人“以诗为词”的词学本体论的见解中,他认为词应该从诗歌中解放出来,然后再“细琢歌词稳称声”[2],使之韵律可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
此外,他本人对于“檃栝词”的开创、本人自度《贺新郎》词派、本人作品中突破“词协音律”的藩篱等等,如后人评价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3],都体现了其本人词学观中的革新和独创的开辟精神。
其四是苏轼追求“解放”的思想。
这种“解放”的实质是人文思想和自我精神的解放,并将这种自我解放的意识渗透到艺术作品中的过程,创作上则表现为作者对于传统格律、传统风格、传统词牌等的突破。
诚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苏词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从《东坡乐府》中可以看出,苏词的题材不仅融入传统的男女恋情、离合悲欢之类的色彩,还更多地出现了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内容,这是对于词体裁的解放,格调的解放和思想境界的解放。
苏轼在《与蔡景繁书》中曾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
”这里所说的“新词”即指他对于“檃栝词”的创作,而在《与陈季常书》中也说:“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这里所指的“新词”又指他对于豪放词的尝试。
叶嘉莹先生认为苏轼的作品中:“有冯延巳挚烈深沉的执着,有李后主滔滔滚滚的奔放,有晏殊情中的思德圆融,有欧阳修疏隽豪放的意兴和柳永开阔博大的气象。
”在苏轼手里,词体被解放,词的境界被解放,词人的精神被解放,正是这种强烈的解放思想的渗透才促使苏轼成为继往开来的“士大夫词”的集大成者。
二、苏词的创作实践及贡献苏轼的思想融汇了儒、道、佛的三教精神,加之坎坷的仕途生涯,使之始终游离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逐渐在其“道德人生”和“学问人生”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观念,在词学创作中则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观,并将之深深地融汇在他自己的词学创作之中,表现为:(一)苏词的风格特色从晚唐温庭筠、韦庄等人所开创之“花间词”,到南唐后主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词”,再到“富贵词人”晏殊、“婉约词人”欧阳修等人的词的风格嬗变过程中,苏轼不仅对这种“花间词”和“士大夫词”均有所继承,对于柳永的“慢词”风格有所沿袭,并且还对于豪放词有肇创之功,对于婉约词有所开拓,并直接影响到后来辛弃疾之豪放词风、姜夔之“清雅”词风等。
首先是苏轼本人对于“豪放词”的开创。
据《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言:“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高度评价了苏轼对于艳丽风格嬗变和豪放风格肇创的意义。
诸如在传诵千古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之中,苏轼纵横恣肆,奔放洒脱,又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其词格调雄健顿挫、激昂排宕,乃至于后世盛誉他“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4],“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缈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5]。
南宋苏派词人刘辰翁亦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这些议论都高度地评价了苏轼的豪放词创作和历史意义。
其次是对于婉约词的继承和开拓。
苏轼的词包罗万象,体裁风格多元,在婉约词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造诣,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婉约词的艺术内涵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