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共46页文档

合集下载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评析“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着名政治学家亨廷顿从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并根据冷战以后国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而提出的。

总的看来,冷战之后的国际形势是: 一是苏联解体,“两大阵营”的对立消失,西方政治社会的安全感较之以前有所增加; 二是海湾战争结束后,中东地区反美情绪高涨,由此也增加了美国的忧虑感。

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试图说明冷战结束后,文明间的对抗正是现在和未来世界格局的“最本质状态”,在对人类文明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划分的基础上,绘制出一幅世界新地图; 同时,以文化为尺度,设计并构想未来的世界格局。

虽然这一理论为我们认识世界冲突的原因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视角,但从本质上看,这一理论是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服务的理论,只不过采取文化“包装”的形式展现出来,他在声称要超越意识形态对立的同时,又陷入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对立。

一、文明的冲突将主宰未来世界冷战结束后,东方阵营的消失使许多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欢欣鼓舞,因为,二战后两大阵营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较量后,意识形态之争终于有了结果。

对此,1989 年夏,福山就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后来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

在他看来,由于自由主义民主解决了人类所有真正的重大问题,“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1]( P3),历史因此到达终点。

针对福山等人提出“历史终结”的盲目乐观思潮,亨廷顿则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依然存在,“到1993 年初为止,估计全世界共发生了 48 场种族战争”[1]( P17),因此,冷战虽然结束,但世界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和平,并且“新共产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开始复活,宗教原教旨主义得到了加强…… 一个正在兴起的中国日益自我伸张”[1]( P12)。

而造成这些冲突和不和平因素中,文化的冲突是主要因素,是“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1]( P8)。

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共48页文档

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共48页文档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源自谢谢!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亨廷顿 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 文明冲突论

理论分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

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

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CompetitiveCoexistence),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等等。

在亨氏的言论中,尽管没有太多地直接谈论未来中国在文明冲突中将会如何,但涉及中国的论述应该说不算少,因为儒家文明是其文明冲突论中的最为重要的文明类型之一。

“文明冲突论”的有关问题-6页word资料

“文明冲突论”的有关问题-6页word资料

“文明冲突论”的有关问题“文明冲突论”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他一系列的著作中提出并形成体系的。

1993年他发表了关于冷战后世界政治范式的文明冲突理论的文章《文明的冲突》,并引起学术界广泛争论。

随后,亨廷顿本人又也不断地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进一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申辩和解释,其中包含了作者对自己个别观点的修改。

这些观点集中在《后冷战世界的各种范式――假若不是文明还会是什么》,《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以及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特别是这部专著对文明冲突理论与未来世界秩序问题作出更充分和系统的论证。

一、“文明冲突论”的主要观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文明冲突’模式成为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

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国家间的对抗和联合;最可能升级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

”“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总结起来有四点:第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

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第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第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文明冲突论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一)提出1993年夏季号《外交》(Foreign Affairs)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1927.8.18—2008.12.24)的《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一文,标志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

1997年《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

(二)背景1.冷战结束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

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

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

“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2.全球化浪潮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以后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市场不再受国家边界的限制,资本可以在国际上自由流通,跨国公司为寻求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低税率的市场将资本从一国转向另一国;再加上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巨大扩张,给人们造成时空急剧压缩的感觉,世界正变成“地球村”,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研究者出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对它的理解也不相同。

目前,学术界一种狭义的观点通常将全球化视为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全球化”开始,然后逐步向经济贸易、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扩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市场规模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而扩大至整个世界;一些可观察到的社会趋势,如个人取向的行动正在蔓延、青年人生活方式的国际化、老龄人口的急遽增加等,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

“文明冲突论”的发展哲学解读

“文明冲突论”的发展哲学解读

“文明冲突论”的发展哲学解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1989年,当苏联濒临解体之际,日裔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其发表的《历史的终结》一文中断言,美国模式即政治民主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模式击败了对手。

在福山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

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自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终结论”。

福山先生观点的错谬性不言而喻。

因为还是这个福山,在日本政论杂志《中央公论》2009 年9 月号上所刊发的《日本要直面中国世纪》的专访文章中,纠正性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

随着中国的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

从发展模式的角度看,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其实蕴含着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信息——“发展模式冲突论”。

即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较量中,是美国的资本主义模式击败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美国的资本主义模式似乎发展到了“一统天下”“、万古长青”的地步。

二、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发展模式的博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所谈论的文明,其实是“文化”的同义词。

在亨廷顿看来:“由于现代化的激励,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线重构。

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则分道扬镳。

……文化共同体正在取代冷战阵营,文明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线。

”尽管文化和文明之间有着重大的区别,但亨廷顿还是把它们交替使用的,所谓“文明的冲突”其实也是“文化的冲突”。

而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看来,文化是为人所特有的东西,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具体说是以人的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的发展实践的创造。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要说的话,他就应该保持沉默。

”——塞缪尔·亨廷顿一、倍受争议的亨廷顿塞缪尔·亨廷顿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物。

和他接触过的人总爱用“腼腆”、“学究气”、“不善言辞”这类语言形容他,而读过他书的人却会发现另一个亨廷顿,他思想犀利、咄咄逼人、似乎总想挑起争论。

塞缪尔·亨廷顿1927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旅馆业杂志的出版商,母亲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

他的外祖父是当时美国颇有名气的“掏粪刊物”(专门揭发政界、商界丑闻内幕的杂志)《麦克卢尔》的合作编辑。

亨廷顿很早便显示出了自己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才华,他16岁考入耶鲁大学,两年半之后因为“成绩特优”而提前毕业。

随后他在美国陆军服了一段时间兵役,接着又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

在1950年,年仅23岁的亨廷顿又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便留校任教。

1957年,刚到而立之年的亨廷顿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士兵与国家》。

在这本书的第一篇书评当中,批评家就指责这本书有军事主义色彩,让人联想起墨索里尼“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

在60年代,哈佛大学一些激进的学生在得知亨廷顿曾经在约翰逊政府内任职的消息后,占领并焚烧了他办公的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有人甚至在他的寓所门口涂上了这样的标语:“战争罪犯居住于此。

”尽管在亨廷顿的同学之中有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样的政界名流,他的学生之中也不乏福山、扎卡里亚这样的当代精英,但是他本人却不愿在媒体上抛头露面。

人们很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亨廷顿的身影,他不是那种“媒体学者”,他的学术声誉是靠着17本著作和一系列论文建立起来的。

他毫无疑问是学术界的圈内人,他曾经出任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又是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的创办人之一。

但是他在写作的时候却宁可把自己当成一个圈外人,故意以一种刺激那些最终会评判自己著作的专家们的方式讨论问题。

文__明__冲__突__论

文__明__冲__突__论

文明冲突论Theory on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文明冲突论提出的背景1993年,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首次提出了文明冲突理论,并将文明定义为:“人的最高文化归属,人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的最大层面,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

”1996年,亨廷顿将此文扩展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提出:文明间冲突将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

二、文明冲突论的内容(一)、世界冲突的主导形式:文明的冲突1、文明冲突是国际冲突的首要原因这是文明冲突理论的核心与命脉所在。

2、文明成为冲突主因的原因:亨廷顿把文明的冲突进一步归结为“与冷战结束相伴随的政治忠诚取向的深刻变化”,认为重要的原因为:(1)冷战结束后,人们对国家的忠诚随着开始让位于对文明的忠诚。

此外其他原因包括:(2)、文化之间“真正的”和“基本的”差异将引发战争。

(3)、“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文化之间的摩擦越来越深”,由此带来的紧张局势也越来越严重。

(4)、现代化和社会变迁把人们从传统的狭隘个性中解脱出来,结果导致“宗教的介入来填补这一空白”。

(5)、对西方思想的价值观日益剧烈的反对,将加剧文明的冲突。

(6)、“相对政治和经济而言,文化的特性和差异更缺乏易变性,更不容易协商和解决。

(7)、正在增长的经济地区主义,使“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1、冷战前的世界秩序亨廷顿将冷战前(从公元1500年到冷战结束)的世界政治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冷战开始前的400多年,全球政治是单极的,既由西方诸岛,世界分为西方与非西方两部分。

第二阶段,冷战期间的40多年,全球政治是两极的,既由美苏两国主导,世界分为三个部分:自由世界、共产主义集团、不结盟国家。

2、冷战后的新世界秩序(1)、“文明范式”亨廷顿把范式比喻为地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