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言 文 翻 译 五 步 法

合集下载

已改好::::::从高考题领会文言文翻译六要诀

已改好::::::从高考题领会文言文翻译六要诀

从高考题掌握文言翻译五要诀一、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二、换(古今词代替):换,主要指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讲法,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1、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2005年高考重庆卷)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

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

2、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005年高考)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

3、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005年全国卷Ⅱ)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

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窗体顶端4、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

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

(2004 年广东卷)译文: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

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

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

我凭这知道。

”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

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真题举例(2021年高考全国甲<四川>卷)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5分) 译:常常纵容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
回游荡没有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5分) 译: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经把玉帛赐给匈奴单于,
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得分标准:“词语、句式 ” 和 “大意 ”
围之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如果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 路上的主人。

2、遂与秦王会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3、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译文: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方法4:补(增补) 按现代汉语习惯补出文言句中省略成分。
,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今岁燕、秦, 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 月。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帝是其言。十二年
十月,杨嗣昌出督师。肯堂奏,帝以偏执臆见责之。
(1)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 阳,条上/灭贼五事。(5分)
译文:崇祯七年,他升任点意见。
文言文翻译方法
学习目标:
1、感知 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得分标准。 2、回顾并能说出 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
和标准。
3、能归纳总结 文言翻译的方法并记住 。
了解原则和标准 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对每个词做准确解释,准确呈现特殊 句式和句子的语气。 意译: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 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古今异义 单音节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正确达意,必定依照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能够够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看作增补,特别句式的翻译也要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畅达。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正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理解畅达,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饶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添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节余、负担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别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地址,更好地吻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出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矛盾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增添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利害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序次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驾轻就熟一、录“录”,就是把文言词句子中不用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用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又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用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用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说。

高中语文专题一文言词句的翻译

高中语文专题一文言词句的翻译

文言词句的翻译文言实词的翻译方法方法一:代入推断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方法总结: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选项中对“申(施展)”的解释放在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

〖参考译文〗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

方法二:语境判断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方法总结:可用因文定义法。

从上下文看这里是说先生作文规范,而不是说他有气度,故选项中“矩度(气度)”错误。

〖参考译文〗先生在古文方面创作不多,但只要有作品,就一定符合古人创作的规矩,而他尤其擅长表达修禅得到喜悦的文字。

方法三:联想推断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

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

方法总结:运用联想推断法。

“次”结合下一句“将乃就舍”,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推断出“次”是“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

而选项“次(次序)”错误。

〖参考译文〗在通过险阻要塞,遇到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要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

将领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

士兵都驻扎安定了,将领才就寝;饭菜都做熟了,将领才吃饭;士兵不举火照明,将领也不举火照明,这叫作止欲将。

方法四:句式推断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

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文言文三步翻译法

文言文三步翻译法

文言文三步翻译法作者:侯新安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07年第12期文言文翻泽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

笔者经过多年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文言文“读、释、连”三步翻译法不失为一种简捷易行的好方法,现介绍如下,以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读翻译文言文时不要急着动笔,而要先静心读几遍,读通弄懂其内在的节奏,然后断好句,把完整的文言句子分解成单个的文言词语,为第二步的解释作准备。

第二步:释释,就是将文言句子中的词语逐个翻译,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抄。

翻译时,对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国名、年号、官名等专用名词照录不译。

例1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译:永元年间,张衡被举为孝廉,他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他没有接受征召。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略。

对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性词语等,在翻译时可略去不译。

例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译:山脚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有光线,例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会移山》)译: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换。

即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或把文盲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另一个单音节词,或者干脆把文言文的词语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另一个词语,或者把文言文中的说法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另一种说法。

例5令行而无信,则秦末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译: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例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译: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例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译: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例8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士,(《西门豹治邺》)译: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更好的女子。

第三步:连把已解释好的词语按现代汉语的词序连成一句句通顺连贯的话。

文言翻译六步法

文言翻译六步法

注重解题过程,提高翻译质量——文言翻译六步法文言句子翻译,可以综合考察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虚词用法判断、文言句式识别、文章大意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而它成为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题型,赋分常为8—10分,由于它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得分往往不高。

究其原因,我觉得不是学生对翻译文言的“信”、“达”、“雅”的要求不明白,不是学生对常讲的“留”、“换”、“增”、“删”、“调”等方法不熟悉,关键是他们解题随意性大,功夫做得不细,翻出的句子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

为此,我建议学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按以下步骤操作。

一、读。

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

句不离篇,文章是句子大的语言环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

此外,最好把考查的几道题也读一读,对了解文章内容会有帮助。

二、思。

联系需译句子前后文,揣摩句意。

这一环节尤为重要,一个句子大意都弄错了,译文就无得分可能了。

一段话中的句子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语意连缀起来的。

语意制约着我们的言语行为,规定着你说了“因为”,就得说“所以”;前后有个“如果”,后面就应该有个“那么”。

因此,我们应该着眼语意,从句与句的关系分析,推断词句的意义。

例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独”应解释为“难道”,还是“唯独”?从句子的关系出发,“唯独”是要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的,前一句理解为“唯独”与上文不连贯,构成不了转折关系。

理解为“难道”,就与前文的“纵”相呼应,构成语意的递进。

后一句联系前文,“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可知译成“唯独”正好构成转折关系,上下也连贯。

又如:(微独赵)诸候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这一句单独看,我们很容易理解为:诸侯有在此的吗?或诸侯有活着的吗?观照上下文看,前文是:“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由此可知,触龙是由赵国推及诸侯进一步发问,他的问题是一个省略句,完整形式应当是:诸候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理解到这一步,大意才不会出错。

“文言文翻译”方法定稿定稿

“文言文翻译”方法定稿定稿

译:有朝一日您死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 身立足呢?
委婉的译法: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
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
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大家好
33
翻译下列句子:
1.秦时明月汉时关 。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译: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的打算。
借代:代酒,可译为“酒 2.沛公不胜杯杓[sháo],不力能”辞
译: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
大家好
32
翻译下列句子:
委婉:发动战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zhuān yú)。(《论语》)
译: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委婉:指地位尊贵人物的死
2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大俗家好。
20
删除没有实在意义、
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语。具体情况: 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 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或语气 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大家好
21
翻译下列句子: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
11..师师道道之之不不传传也也久久矣矣 句子独立性,删去
语助,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 删去
意译 项王、项伯坐在西面;亚父坐在北面,——亚父就是范增; 沛公坐在南面;张良陪同坐在东面。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要达到的目的看,文言文翻
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大家好
17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







大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文言文语句翻译方法

文言文语句翻译方法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 构、特殊句式等)
文言文翻译标准
古人曾提出“信、达、雅”的三字标准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 “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直译: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
终极绝招:
遇到疑难时,不妨根据语境来 进行合理推断!
猜测法:
1.联想推断法 联想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推断: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不速之客: 邀请、招致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离 )
众叛亲离 背叛
2.相似结构推断法(对偶、排比句均可用 此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自然界的万物
------《宋史·卷三百六·戚纶传》 译:胡则当时被当权者亲近,于是一起搜集戚 纶的过失,后来戚纶调任扬州知州。
“涂”通“途”,道路 捃[jùn]:拾、取。摭[zhí]:拾取、搜集。
推断: 当涂者→当权者; 捃摭→搜集,拾取

这个“猜词”不能随便
使用。我们首先要“直译”

(留删换调补),在“直译” 与“意译”均不能完成时,
3.以形释词法
如从字形结构入手:
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 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 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 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
(胡)则时为当涂者所昵,因共捃摭纶过,徒 知扬州。
【题目1】 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江西省于都县实验中学谢观长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文言文翻译是必考题型,一般是10分。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这一考点普遍感到头痛。

学生要么不会解答,要么胡乱解答。

得分都较低。

的确,文言文翻译是个难点。

针对考纲对这一考点的“字字落实”的要求和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我总结出文言文翻译的“五步法”。

第一步:会意。

首先通读全句,理解全句的大意。

应当回归原文,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而不能据句“会意”。

我们要初步了解句子的内容、情感倾向、语气等信息,以期获得对句子的整体把握。

如: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2008 江西卷)
这句话在原文第一段,是子产阐述为政观点时所说。

根据语境,我们可以知道整句话说的是子产听到过的对待怨恨应当和不应当采取的方法。

能这样理解,也就大致把握了全句的大意。

第二步:找点。

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评分是根据评分细则中规定的赋分点来据点给分的。

明了大意之后,接着要仔细琢磨、分析这个句子,寻找“得分点”、“赋分点”。

为了准确找到“得分点”,提高得分率,我们有必要弄清高考文言文翻译通常的“赋分点”有哪些。

根据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理解句子的关键点或难点的若干常用实词。

以一词多义词为主,而这个词义又不是特别常见的。

如:
(1)、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豫”:快乐,愉快。

07福建)
(2)、奇之,立许字以女。

(“许字”:婚事。

05山东)
(3)、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比”:近来。

“敕”:告诫。

08江苏)
2、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如:
(1)、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君”“兄”: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08全国1)(2)、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名词活用为动词,“嫁”,08广东)
3、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如:
(1)、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于江南”是状语后置,08江苏)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罪人斯戮”,宾语前置,应是“斯戮罪人”。

08全国2)
(3)、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译为“原先当过兵的农民”)
(4)、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者……也”判断句,05天津)
(5)、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于为吏”状语后置,“见……于……”“被”是被动句,05广东)
4、固定句式。

如:
(1)、其李将军之谓也!(“……之谓也”是固定句式,译为“说的是……”)
(2)、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礼,细行受细名。

(“所以”是固定句式,译为“用来……的”,08宁夏、海南卷)
(3)、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无以……”,固定句式,译为“没有用来……的”)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固定句式,译为“与……相比,……谁……”)
5、古今异义。

如:
(1)、隐处穷泽,身自佣耕。

(“穷”不能译为今义“贫穷”,应译为古义“偏僻”)
(2)、竹床一,垒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床”“垒”均为古今异义,应译为“竹椅”“坐”,06江西卷)
第三步:分词。

分词就是用横线把句子中的每一个词划出来。

在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

官职名、地名、人名、年号等应是一个词,不要切分。

如:(08江西卷第13题)(1)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2)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第四步:对译。

对译的具体操作是:把刚才分好的词一个一个地翻译出来。

在对译过程中,要注意“换”“留”。

“换”是根据语境,找到最恰当的、最切合句意的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留”是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物称、年号等,保留不译。

如:
(1)、我闻(听说)忠(忠诚)善(善良)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损(根据语境和全句大意,不能译为“损坏”,应换译为“减少”)怨(怨恨),不(根据语境应换译为“没有”)闻(听说)作(“兴起”,此处应换译为“用”)威(威权)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防(防止)怨(怨恨)。

(2)、吾(我)爱(喜爱、喜欢)之(代词,根据语境,应代指尹何,可译为“他”),不(不会)吾(我)叛(背叛)也(句尾语气词,表陈述,不译)。

使(此处应为动词,译为“让”“派”)夫(指示代词,代指尹何,作“使”的宾语,译为“那人”,应换译为“他”)往(前往、去)而(连词,表承接,不译)学(学习)焉(句尾语气词,表陈述,不译),夫(指示代词,代指尹何,作“使”的宾语,译为“那人”,应换译为“他”)亦(也)愈(更加)知(知道、懂得)治(治理、管理)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可译为“了”)。

(3)、子产(人名,不译)而(根据句意和前后句间的关系,应是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死(保留不译),谁(保留不译)其(根据句意和句子语气,应是句中语气词,表反问)嗣(继承)之(代词,代指尹何,可译为“他”)?
第五步:连贯。

连贯就是把刚才对译好的词义用通顺、连贯的话组织起来,成为合乎要求的答案。

这一步要注意的是“补”“删”“调”。

“补”就是补上省略的成分。

“删”就是删去不需译、不能译的个别词语,如发语词。

“调”就是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句子语序的调整。

我们用这方法把上面对译好的词义连贯起来。

(1)、我听说过用(省略的成分,补上)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有听说用威权来防止怨恨。

(2)、我喜爱他,他(省略的成分,补上)不会背叛我(宾语前置,要调整语序)。

让他(尹何)前往学习为政之道(省略的成分,补上),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省略的成分,补上)了。

(3)、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这是反问句,要译出反问语气。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平时做翻译练习时,要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操练,使之成为你熟练的技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