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教案-文言文专题(一):寓言故事 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文言文《愚公移山》教案范文

文言文《愚公移山》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愚公移山》。

(2)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文言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愚公移山》,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

2.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1)解析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

(2)分析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等。

三、教学难点3.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感悟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3.2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1)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3)学会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简介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愚公移山的故事。

(2)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4.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5.1 朗读与背诵要求学生回家后认真朗读和背诵《愚公移山》。

5.2 课堂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愚公移山精神。

(2)布置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作文等方面,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课堂小结7.1 回顾本课总结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强调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

新【小升初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复习

新【小升初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复习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1课《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汝、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句子。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多角度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5.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1.理解文意。

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

教师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整体感知1.解题:师:初读题目能获悉什么信息?师:两个小孩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2.大家课前初看课文,感觉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困难: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解决方法: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

3.教师范读,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课文。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复述课文。

三、解析课文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⑴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⑵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⑴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⑵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⑶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1)(含答案)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1)(含答案)全国通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少年志存高远1 昔有一少年,家贫甚,伐薪自食,夜则映月以览。

2 邻村有富者,衣锦食肉,恒炫于众。

3 一日富者出猎,左右持弓,鹰犬罗后,途与少年遇。

4 富者众辱之,曰:“尔贫如此,尚不及吾之鹰犬。

”少年不应。

5 富者复曰:“尔随吾后,与鹰犬同逐狐兔,先得者赏尔!”6 少年作色曰:“吾虽家徒壁立,然志存高远,非若等鼠类可比!”7 左右欲殴之,少年瞋目斥之:“尔辈亦鹰犬也!”不顾而去。

昔:______ 甚:______ 伐薪:______ 则:______ 览:______ 者:______ 衣:______ 锦:______ 恒:______ 于:______ 左右:______ 罗:______众:______ 尔:______ 如此:______ 尚:______ 应:______复:______ 吾:______ 逐:______ 者:______作色:______ 徒:______ 志存高远:______若等:______殴:______ 瞋目:______ 尔辈:______ 亦:______ 不顾:______ 去:______陈蕃有大志1 陈蕃年十五,尝闲处chǔ一室,而庭宇芜wú秽huì。

2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3 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4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尝:_______ 芜秽:_________候:______ 谓:______ 孺子:______ 待:______ 处世:______ 扫除:______ 安:______ 清世:_______ 甚:______画龙点睛张僧sēng繇yóu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yú,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于:______ 每:______ 即:______ 以为:______ 诞:______ 因:______ 须臾:______ 破:______ 者:______ 皆:______包惊几笃于友谊陈包惊几笃(dǔ)于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甚至。

“小升初文言文”教案讲义

“小升初文言文”教案讲义

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
也。
• [注释]彘:猪
• 2.翻译。

⑴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你回去,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展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
反为女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食盐。食已口爽⑤,返为其患。
• 5.这则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任何事物在一定的限度内是好的,超出了这个限度就 没什么益处,或者说是有害处,就像物极必反那样,所以我 们做事要适可而止啊
总结
•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 1、正音读文 • 2、读注解词 • 3、串讲文意 • 4、体会情感(道理) • 5、熟读成诵
真题展示
北人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①菱者,仕③于南方。席上啖 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 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 也。”问者曰:“北地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 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3.试用一段话评价文中的“北人”。
__北___人___无___知___而____又___虚___荣___,___为___了___掩___饰___自_ 己,贻笑大方。
文言文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 句式。
“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升初拉分点大突 破之Leabharlann 言文考题大揭秘真题展示
北人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①菱者,仕③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 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 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地亦有此物 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 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①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水果可以吃。 ②仕:做官 ③坐:因为。

【全国通用小升初】2022-2023学年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项提升模拟试卷AB卷(含解析)

【全国通用小升初】2022-2023学年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项提升模拟试卷AB卷(含解析)

【全国通用小升初】2022-2023学年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项提升模拟试卷(A卷)一、选一选1.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假日里,老师和蔼的笑容和抑扬顿挫的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响起。

B.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反思,及时解决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学习了《金色的鱼钩》一文后,老班长的光辉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2.下列俗语与成语对应没有恰当的一项是( )A.炒虾等没有得红 面红耳赤B.拆东墙补西墙 劳而无功C.这山望着那山高 见异思迁D.刮别人的油水,长自己的膘 损人利己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小嘎子围着小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

B.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抵脱的。

C.屋里什么都没有用放,单坐着,就如同神仙一般快活。

D.他计划着怎样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而似的胸与直硬的背。

4.下面词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春分惊蛰立春B.元宵清明端午C.子鼠巳蛇丑牛D.清晨傍晚中午5.语句改变后基本意思没有变的一组是()A.人没有犯我,我没有犯人。

——我没有犯人,人没有犯我。

B.我没有会认识李明的。

——我怎么会没有认识李明呢?C.蔡明知道了这件事情。

——蔡明没有可能没有知道这件事情。

D.这位客人,只能住山顶的旅店。

——山顶的旅店,只能住这位客人。

6.下面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变更更加B.悄然悄无声息C.龟裂乌龟D.方便便宜7.下面词语中,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念叨晃(huǎng)动原谅翻箱倒柜B.体止惊惶依偎虚无漂缈C.挽回孤独耽搁(gē)空空落落D.拌倒菜篮揉动一声没有吭8.,王二小()山坡上放牛。

A.正在B.已经C.顺从9.将下列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正确的顺序是()①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

②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五彩的海洋。

2019年小升初语文专题演练:语段阅读(一) 全国通用(含答案)

2019年小升初语文专题演练:语段阅读(一) 全国通用(含答案)

2019年小升初语文专题演练:语段阅读(一)1.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昨天晚上我接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患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

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嘴直截我的脸。

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

吃的呢,简直没有。

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患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1)老板、老板娘是怎样对待凡卡的?从文中找出表示他们动作的词。

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为下列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打发________ ②打酒________ ③挨打________A.殴打B.举、提C.买D.派,命令(3)这一段中凡卡向爷爷诉说自己的遭遇,概括起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方面。

(4)朗读画线的句子时应该用什么语调和情感?______A. 哀求B. 亲切C. 不满D. 愤怒(5)读了这段,你想对凡卡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挥师出祁山,准备一举歼灭曹魏大军。

但是,由于蜀将马设失守街亭,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诸葛亮只好率领大军退守西城。

司马懿攻占街亭、列柳城之后,率领十五万曾魏大军,直奔西城杀来。

这时,诸葛亮身边已经没有得力战将,只剩下一些文官。

他带来的五千军马,已派走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两千五百名士兵留守在城中,以备不时之需。

官员们听说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杀来,个个吓得魂不附体。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1,故事内容大意(常以寓言,成语故事出现)2,故事所说明的道理3,文中的重要词语意思二,主要篇目1,《杨氏之子》2,《晏子使楚》3《两小儿辩日》4《学奕》5,《滥竽充数》6,《刻舟求剑》7,《叶公好龙》8《东施效颦》9《矛与盾》10,《鹬蚌(yu beng))相争》1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12《蜀鄙二僧》13,《伯牙绝弦》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寓意: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害自己。

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

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听独奏,而南郭处士不会吹竽,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寓意: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何氏献璧——《韩非子﹒何氏》宝玉而题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译文:明明是宝石,却被人说成了石头,明明是忠贞的人,却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啊!寓意:表现坚贞之人受人误解的痛苦。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译文:晏子离开坐着的位子回答说:“我听说,橘生长在淮南就成了橘,生长在淮北就成了枳,只是叶子相同,它们的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

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致使百姓善于偷窃吗?”寓意: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井底之蛙——《庄子﹒秋水》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人教部编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一)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同乡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③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注】①遽(jù):急忙、立刻。

②契(qì):用刀子雕刻。

③契者:雕刻的地方,④惑:迷惑、糊涂。

④“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________。

(3)你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

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

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

③耳:罢了。

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俱乘船避难________③后贼追至________④携拯如初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句的意思。

(3)从文段内容看,你认为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写写你的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英班教学辅导教案
:语文任课教师:X老师授课时间:2018 年月日星期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练习六: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 1.解释加点词语。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4.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外作业
文言文小故事及其翻译
1、刻舟求剑
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 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自相矛盾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