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率与投资率分析
GDP等指标解释

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其核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分配法(收入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通常生产法得值最小,支出法得值更标准。
具体公式为: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值-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即GNP,又叫国民总收入,是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其中的要素收入包括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
公式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作为反映通胀压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又称为GDP缩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和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之间的系数。
它的计算基础比CPI广泛得多,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等。
其使用目的是反映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国内生产总值实际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速度、发展指数等相对指标提供依据。
现价GDP公式:GDP平减指数=不变价GDP现行价格(当年价格)、不变价格(可比价格)现行价格,又叫当年价格,是指报告期当年的实际价格。
不变价格,又叫固定价格,可比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
目的是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在计算增长速度时,一般都使用可比价格计算。
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及其相关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指凡是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即直接或间接以农副产品为基本原料,从事工业产品生产活动的企业统称为农产品加工业。
我国居民高储蓄率对于经济的影响

辅修金融学论文我国居民储蓄高速增长对经济的影响***名:***学号: *********** 学院(系):文化与传播学院专业(方向):广告学指导教师:王苹老师2013年5月中文摘要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调整储蓄利率。
尽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节节攀升,每年以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一路高涨。
本文将会简要分析我国高存储率对于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于如何提高消费能力以及降低储蓄率进行简单探究以及建议。
关键词:储蓄率利息消费能力:正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在持续上升:上世纪80 点初期,我国的储蓄率基本上维持在35 %左右;90 年代末,上升到40 %以上;2006 年开始,我国国民总储蓄率超过50 % ,而且之后还在持续上升;到2008 年年底,我国总消费占GDP的比重为48. 6 % ,其中居民消费占GDP 的比重35.3 % ,政府消费占比为13. 3 % ,国民总储蓄率达到51.4 %。
如同人的优点和缺点并存一样,高储蓄也有其利弊之处。
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
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
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着。
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
居民消费、储蓄和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居民储蓄、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姓名:杨丹丹 专业:数量经济学 学号:405430213160一、引言近些年,我国经济进入了相对平稳高速的增长时期,居民收入也随之持续增长。
我国国民储蓄投资势头不减,居民收入的相当比例被用于储蓄,投资规模也相应扩大,而用于内部消费的比例相对较低。
现代经济理论十分重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储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转化为投资的能力以及投资的效率来实现的。
在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和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回顾索洛增长模型中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以及投资的效率纳入模型,分析储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然后试图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据此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二、索洛增长模型回顾和扩展回顾索洛模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前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增长理论。
他们认为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认为储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但忽略了知识技术的进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同时,其局限性即资本的积累会从储蓄完全转化至投资也日益明显。
随之,凯恩斯理论弥补了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些不足如,提出了投资的乘数效应等。
他认为是投资决定储蓄。
投资与储蓄是相分离的。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举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这也是我们所看到的,当前我国通过举债进行投资来拉动经济,而居民的高储蓄率得以支持政府的债务规模。
1、索洛模型回顾。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索洛增长模型为典型代表。
索洛模型首先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该模型假设生产仅由两种要素投入即资本(K )和劳动(L ),其他投入是相对不重要的。
生产函数为如下形式:),(AL K F Y = 其中A 表示劳动的有效性,AL 即有效劳动。
(1)该生产函数的另一个重要假设即资本与有效劳动是规模报酬不变。
即 ),(),(AL K cF cAL cK F = 其中0c ≥。
我国居民储蓄情况分析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作者黄礼康学籍批次1003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深圳学习中心层次专升本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李雪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放款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存贷倒挂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
我国居民的储蓄虽经过7次降惠,仍持续较快增长。
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相关因素,最后为抑制储蓄过快增长找到对策:净化股市环境,加快储蓄分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保等复盖面;放宽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审批制度等。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居民储蓄分流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从推动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的崭新视角,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本文对我国储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居民储蓄;储蓄问题;经济政策目录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 (1)(一)储蓄率的决定因素 (1)(二)储蓄率的成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1)二、我国居民现阶段储蓄状况 (2)(一)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储蓄情况 (4)(二)我国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 (4)三、降低储蓄率的对策 (4)(一)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4)(二)缩小城乡差距、降低不确定性 (4)(三)改革二元社会经济体制 (5)(四)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配行为和秩序 (5)(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优化完善市场 (5)(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走出去 (5)四、居民储蓄结构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6)(一)注重对实物资产累积的研究 (6)(二)推进股票市场的规范建设,大力发展国债流通市场 (6)(三)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6)(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消费转型,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6)(五)全方位大力刺激消费潜力,避免“高收入停滞” (7)五、结论与对策 (7)(一)根据全文得出的分析结论 (7)(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7)参考文献 (9)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广义的讲,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而且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我国储蓄、投资与近期经常账户顺差的关系研究

我国储蓄、投资与近期经常账户顺差的关系研究世界上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会程度不同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往来,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对我国来讲有利也有弊。
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应当适当减少经常项目顺差,这样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促进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研究储蓄、投资与经常账户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从储蓄—投资缺口来分析。
我国近期处于双顺差的困境中,本文主要对我国经常账户顺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相关对策。
标签:储蓄投资经常账户顺差一、储蓄、投资与经常账户:理论综述从理论上对于储蓄、投资与经常账户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通过国民收入恒等式来分析。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恒等式为:GDP= C + I + G + X -M (1)其中GDP,C,I,G,X-M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消费、社会总投资、一国政府支出和该国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这里的GDP中包含了外国投资者的净财产收入Ya 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因此可得:GDP=GNP+Ya =C+I+G+X-M (2)从收入者的角度来看,国民生产总值GNP有消费、储蓄和纳税三个用途,公式表示为:GNP= C+S+T (3)这里的S 代表个人储蓄(包括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T代表政府税收。
由(2)(3)两公式可得:C+I+G+X-M=C+S+T+Ya (4)调整顺序可得:I-[S+(T-G)]=M-X+Ya (5)等式右侧的M-X+Ya 为国际收支中的经常收支顺差CA,代入公式(5)可得:CA=[S+(T-G)]-I(6)其中T-G为政府储蓄,S+(T-G)为社会总储蓄NS(居民、企业、政府储蓄之和),即:CA= NS -I(7)公式(7)表明,经常收支顺逆差取决于储蓄—投资缺口(社会总储蓄与社会总投资相减所得的差额)。
若储蓄—投资缺口为零,国内储蓄等于国内投资则经常收支平衡;若储蓄—投资缺口为正,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则经常收支顺差;若储蓄—投资缺口为负,国内储蓄小于国内投资则经常收支逆差。
储蓄率、投资率及金融流量结构分析

储蓄率、投资率及金融流量结构分析
一、储蓄率和投资率
1.储蓄率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储蓄率= 总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生产额×100%
部门分类储蓄率:
图1
图2 国民经济总体储蓄率
图3
图4
2. 投资率
投资率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年度)内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GDP)×100%
部门分类投资率
图5
图6 国民经济总体投资率
图7
图8 二、金融流量结构
图9 金融流量发展趋势
结构比例
与GDP的比值
图11。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问题探究

年第6期总第期&信息决策(下半月刊)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问题探究□葛伶燕吴勇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概况,接着分析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对经济的消极影响,最后对加强外汇储备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外汇储备增长外汇管理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一、外汇储备增长概况外汇储备是指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其主要形式为国外银行存款与外国政府债券。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外汇储备的解释为:它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期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我国外汇储备为-12.96亿美元,此后外汇储备开始逐渐增加,但年均增长数量有限,截至199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仅为212亿美元。
1994年1月1日,我国成功地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对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国际收支状况大为改善,外汇储备也逐年快速增长,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外汇储备开始超常增长,由2000年的1655.74亿猛增到2005年底的8188.7亿美元,5年中年均增长1307亿美元。
2006年底突破10000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高居全球外汇储备持有量第一的位置。
截至今年6月,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
中国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从一个外汇极度匮乏的国家,跃升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位。
二、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原因(一)储蓄率过高、内需不足是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我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不断攀升,2002年国民储蓄占GDP 比重为40.4%,2007年上升到50%,当年投资率上升到42.1%,而消费率降到49%。
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GDP=C+S+T=C+I+G+(X-M ),一般假设政府收入等于政府支出,即T=G ,上式转化为:S-I=X-M ,该式的含义是:当S-I>0,存在净出口,实质上是储蓄净输出,在国际收支上表现为储备资产增加;S-I<0时,存在净进口,实质上是储蓄净输入,在国际收支上表现为储备资产减少。
古诺模型例子

古诺模型例子古诺模型是一种经济增长模型,由罗伯特·古诺于1956年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将生产分为消费品和资本品两部分。
消费品用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资本品用于投资,增加社会财富和生产能力。
该模型通过假定生产函数以及储蓄、投资率等变量,描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
下面以中国经济为例,介绍古诺模型的应用。
首先,假设中国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为:Y = K^(1/3) * (A*N)^(2/3)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K表示资本存量,N表示劳动力,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
其次,假设储蓄率为s,投资率为θ。
根据模型,资本存量的增加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储蓄转化为资本,二是通过投资增加资本。
因此,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为:δK/K = s + θ*(K/Y)其中,K/Y表示资本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称为资本产出比。
当K/Y较小时,为了使资本存量增加,储蓄率必须较高;当K/Y较大时,储蓄率可以降低,但必须增加投资。
再根据生产函数,国内生产总值也可以表示为:其中,f(K/N)表示单位劳动力资本存量的生产率,也称为边际产出率。
当资本存量增加时,边际产出率逐渐降低,说明资本存量增加的效益逐渐减弱。
最终,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表示为:如果投资率和储蓄率固定不变,那么经济增长将取决于资本存量、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
而资本存量增加的效益逐渐减弱,因此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以中国为例,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但是随着资本产出比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本存量增加的效益已经逐渐变小。
因此,中国需要加大对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投入,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总之,古诺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经济增长的框架和思路,通过对资本存量、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变量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和特点,也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1992~2008年投资率变化如下
图3
由图可以看出,中国的投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工业化后期过度阶段,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提升,投资率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消费率则相对较低,大量投资基础建设项目。在工业化结束或经济进入发达阶段之后,投资率会趋于相对稳定状态。在东亚地区,日本和韩国的投资率曾经连续几十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946年~2003年,日本年平均投资率为30.7%。1965年~1973年是日本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均投资率更高达36.2%。韩国的投资率比日本略高一些,投资率在经济发展高峰时接近40%。但在经过几十年的高投资率阶段之后,日韩两国的投资率都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近几年基本保持在25%~30%的水平。中国现在的高储蓄高投资是符合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图4
图5
表1
2005年各部门间接金融交易
在资金运用中所占比例
100
通货
0.61
存款
96.86
71.14
贷款
0
97.47
三项合计
在资金来源所占比重
100
通货
0
存款
0
贷款
4.95
三项合计
4.9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上表表示的是2005年我国各部门间接金融交易,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以间接金融为主要融资方法,所应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是通货,存款和贷款,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占整个发放贷款的99%。成熟的经济中,拥有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直接融资能在整个金融市场拥有更大的份额,其成本相对较低,在发达国家中,直接融资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不发达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信用相对也低,对应的风险也很大,企业也是这样,所以如果大部分都去直接融资,作为投资者会承担很大风险,所以需要银行这样的融资中介,这样就形成了间接融资为主,在我国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后,直接金融也会逐渐发展,并达到适当的比例。
汤杰1004000240
住户部门
储蓄率
住户部门是最总要的储蓄部门,请看如下图示
图1
由此看出,中国住户部门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说明住户部门还是中国最大的储蓄贡献部门。
图2
图上可以看出,住户部门的储蓄率在2001年达到最低点,为25.37%,此后呈增长态势,远高于同期国际水平,究期原因,有中国传统的节俭风俗,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居民缺少多元化的投资方式等,在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居民储蓄率下降,2001年后开始回升,这说明在经济上行阶段,人们的当期收入水平超过人们持久收入水平,储蓄率增加,在经济下滑阶段,人们为了维持当期消费水平,只有下降储蓄率。现在发达国家的储蓄率大体上呈下降趋势,具有传统节俭倾向的法国德国,其储蓄率也在缓慢下降,跟据凯恩斯的理论,储蓄支持这投资,支持着未来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亚洲的高储蓄支撑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但这也在亚洲各国为应对国际上的经济低迷而扩大内需的情况下变得不可持续,可以预见,在2008年中国政府推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之后,中国国民的储蓄率将逐渐减少,当期消费率会增加,将极大的拉动经济,储蓄率的降低将是必然的趋势。
资金流量表
住户部门
住户部门是最大的资金盈余部门,由下图可以看到,住户将其盈余资金调剂出去的主要方式是存款,在50%以上,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投保也逐渐成为住户部门金融投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其投资额增长较快,呈J型增长,随着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观念意识的转变,主要的是经济发展了,人都有钱了,有能力了解和购买保险产品,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也符合当今中国具体国情的需要。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保险的发展,对于刺激内需,提升经济有积极作用,它可以缓解上文所示的储蓄率高的因素之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