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导读

合集下载

《哈姆雷特》节选与导读

《哈姆雷特》节选与导读

哈姆雷特》节选与导读【原文节选】你是个汉子,把那杯子给我。

放手。

凭着上天起誓,你必须把它给我。

啊,上帝!霍拉旭,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莎士比亚( 1564-1616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等。

【故事概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

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迪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

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人。

【人物介绍】♦哈姆雷特: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迪斯害死了他。

名著导读——《哈姆莱特》

名著导读——《哈姆莱特》

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1、人物独白 2、双关语 在第三幕第二场中,当国王问哈姆雷特“过得好吗?”的时候, 他又说了一句“疯话”:“整天吃空气,肚子让甜言蜜语塞满了, 这可不是你们填鸭子的办法。” 3、比喻 如第三幕第一场中,奥菲利娅这样形容哈姆雷特:“他的高贵 无上的理智,象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 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 (梁实秋) • 哈姆雷特是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 阿尼克斯特) •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 所以迁延不决。 (歌德)
【牛刀小试】 (一)判断正误
1.(08高考)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赞 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2.(10高考)《哈姆莱特》中所写的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 拉斯三人复仇的举动,既是为了各自故去的父亲,也是为了争得骑士 荣誉。 错 争得骑士荣誉说法有误 3.(11高考)《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组织戏班子演了一出《捕鼠机》 ,通过这场奇特的“戏中戏”,最终证实了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位 √ 夺权的罪行。 4.(13高考)《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 问题”的著名独白,刻画了主人公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心理,也表 现了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5.(14高考)《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 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 √
六、艺术特点
(一)在人物塑造上,莎士比亚致力于通过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来揭示人性的 深层内涵,他由古典的命运悲剧进入到了现代的性格悲剧,把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 深化成了一个复杂的性格悲剧、心理悲剧,显示出更为深刻的人性思考的容量。 哈姆雷特: 天资聪颖,为人正直,有勇有谋。

《哈姆雷特》导读案

《哈姆雷特》导读案

《哈姆雷特》导读一、主要人物赏析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导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导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导读一、作家作品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8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二、歌德关于《哈姆莱特》的评论关于哈姆莱特那次在公爵府里朗读莎士比亚给了你们很大的快乐,你们认识了无可比拟的《哈姆莱特》。

我们决定演出这个剧本。

我接受了丹麦王子这个角色,当时我并不知道要如何进行。

我开始背诵最感人的段落。

王子的独白和那些能够充分发挥灵魂的力量、精神的昂扬和生动的感情的几场,在热情洋溢的表演里显示出激动的心情,我以为这就是学习这个角色了。

我竭力使自己负起我的角色所承担的忧郁重担,在这重担的压抑下我设法通过他那喜怒无常和突兀离奇的错综性格去体会哈姆莱特,我以为是真正领悟了这个角色的精神。

这样的钻研,这样的实践,我以为就可以逐渐和我的角色融合成为一个人了。

但是,当我越往前探索,越是感觉到要把这个角色的总的行为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就越困难;到最后竟不可能得到一个全貌,于是我把全剧一口气通读一遍,发现许多地方和我格格不入。

有时在人物性格上,有时在表情上,两者好像互相矛盾,我近于绝望了,我找不到一个基调把我的角色运用自如而又深浅得宜地表达出来。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作者简介威康·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英国戏剧家、诗人。

他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市民家庭,13岁时,家道中落的莎士比亚被迫中途辍学。

18岁结婚,迫于生活的压力,婚后不久他就只身去伦敦谋生,开始接触不同阶层的生活,加深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他先后干过杂役、清洁工和临时演员等职业。

在掌握了戏剧创作和演出技巧之后,他开始着手改编旧戏,修改其他剧作家的剧本以供剧院排演。

不久他开始进行独立创作。

在之后的20多年里,莎士比亚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娴熟的舞台经验和勤奋的努力,连续创作出了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1610年前后,他退出伦敦戏剧界,返回家乡,1616在家乡因病逝世。

较之诗歌创作,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他的戏剧作品大致分为以下三类:早期是历史剧和喜剧,代表作有历史剧《理查三世》(1592)、《理查二世》(1595)和《亨利五世》(1599)等9部,喜剧代表作有《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和《皆大欢喜》(1600)等10部,此外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中期以悲剧为主,包括四大悲剧:《哈姆雷特》(1595)、《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和《麦克白》(1606)以及其他3部作品,此外还有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终成眷属》等5部作品;后期为传奇剧时期,代表作为《暴风雨》(1611)等5部和1部历史剧《亨利八世》背景链接《哈姆雷特》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601年,它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并称为欧洲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

该剧的题材取自1200年的丹麦历史,虽然相同的题材有过不同形式的改编和再创作,但都没有超过莎士比亚对它的再现,原因在于莎士比亚赋予这段历史以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哲理内涵:他通过对哈姆雷特复仇故事的描述,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社会的历史生活。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知识点汇总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知识点汇总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知识
点汇总
《哈姆雷特》是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之一,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经典之一。

下面是对《哈姆雷特》的知识点的汇总:
1. 剧情梗概:《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父亲被谋杀后,对复仇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整个剧围绕着哈姆雷特对伯父克劳狄斯的怀疑和复仇计划展开。

2. 主要角色:
- 哈姆雷特:丹麦王子,复仇的主谋者,内心纠结。

-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的伯父,被怀疑杀害哈姆雷特的父亲。

- 奥菲利娅:波洛尼厄斯的女儿,哈姆雷特的心上人,被复仇计划波及。

- 波洛尼厄斯:丹麦宰相,奥菲利娅的父亲,成为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之间阴谋的牺牲品。

3. 主题和意义:
- 内心的挣扎:哈姆雷特面对复仇使命,却陷入了内心的纠结和犹豫不决。

- 欺骗和背叛:剧中多个角色之间存在着欺骗和背叛,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虚伪和不忠。

- 死亡与堕落:死亡是剧中的主题之一,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堕落。

4. 著名台词:
- “离此寂静之生命的震动,令我在万有之中为此休眠。


- “此乃国王之恶行,必当秘而不发。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 “要么是昌盛,要么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以上是对《哈姆雷特》的知识点的简要汇总,这部作品涉及的主题和情节非常丰富,值得深入阅读和探讨。

参考资料: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哈姆莱特作品导读

哈姆莱特作品导读

作品导读Hamlet哈姆莱特◆作者简介Willia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华人社会亦常尊称为莎翁,中国清末民初鲁迅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

被誉为英国的民族诗人和“艾芬河的吟游诗人”(或直接称为“吟游诗人”)。

莎翁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

莎翁的剧本被翻译成所有主要使用着的语言,并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作家。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作品简介Hamlet(哈姆莱特)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园中打盹时突然神秘死去,皇叔继位并其娶母后为妻,令哈姆雷特深觉羞愧与愤怒。

他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又于某夜遇见父王鬼魂诉冤,终于知道原来是皇叔为篡位娶嫂而毒害亲兄。

为报父仇他假装发疯以避开皇叔监视,并请戏班进宫表演一出与父王被杀经过十分相似的戏剧,逼使叔父原形毕露,结果他却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导致她因此发疯坠河而死。

他的母亲后来也误饮毒酒身亡。

优柔寡断的王子终于在怒不可遏之下杀死万恶的叔叔。

◆ 中英对照选段阅读英文选段中文对照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莱特》导读

《哈姆莱特》导读

《哈姆莱特》导读一、情节简介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

三十年前,哈姆莱特的父亲与“矜持好胜”的挪威王决斗,决斗中杀死了对方,赢得了挪威王作为赌注的土地。

就在这一天,王后乔特鲁德为他生下了小王子哈姆莱特。

长大后的哈姆莱特来到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了欧洲人文主义的思想,相信人类有“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他心中,父王老哈姆莱特更是人类中的杰出代表。

沉浸在新思想激动中的哈姆莱特却听到父王惨死的噩耗,哈姆莱特回国奔丧。

叔父克劳狄斯说,老国王是在花园睡觉时被一条毒蛇咬死的。

叔父剥夺了他的王位继承权,登上王位;父王逝世不到两个月,母后就和新国王克劳狄斯结了婚。

这些都让哈姆莱特别怀疑。

父王的死深深刺激了哈姆莱特,悲痛和郁闷使年轻王子一改昔日的快乐。

悲哀中,他反复思量他敬爱的父王是怎么死的。

这时,哈姆莱特的好友霍拉旭带着两名军人来说,他们在守望台上看到了老国王的鬼魂。

长久为父王的死因困扰的哈姆莱特,决心前往,希望向显灵的鬼魂打探真相。

第二夜果然遇见了它,父王的话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鬼魂告诫他,要严守秘密,伺机为他报仇,然后消失了。

鬼魂揭开秘密又给他加重了心理负担。

哈姆莱特生怕这样下去会引起克劳狄斯的注意,因此他就作出了一个奇特而大胆的决定:装疯。

大家都在寻找王子发疯的原因。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认为是失恋所致,因为哈姆莱特曾与自己的女儿奥菲莉亚谈恋爱,女儿遵从父命,不与王子见面,拒绝王子的礼物、拒见王子的信使。

最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让女儿去见王子,自己和克劳狄斯在幕后偷听偷看。

结果他们发现,哈姆莱特的精神错乱不像是因为谈恋爱。

克劳狄斯把哈姆莱特曾经的两位同学、现在已投靠自己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召进宫来,让他们探出哈姆莱特疯的真正原因,可是这一招也失败了。

哈姆莱特的言行刺激得克劳狄斯寝食难安,于是心怀鬼胎的克劳狄斯决定把他送到英国去,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认为在报仇之前,需要一些更确切的证据,要让叔父露出犯罪的马脚,以证实他的罪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 乾坤责任”重任,他为什么有意装作疯子? • 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 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 手 ); • 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 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 • 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11.请写出国王克劳狄斯的三个阴谋。
• 第一,克劳狄斯趁兄长哈姆莱特午睡时,偷偷将 毒药灌进他的耳中,谎称是毒蛇咬死了老哈姆莱 特,夺走了兄长的生命、王冠和王后。 • 第二,克劳狄斯觉察罪行败露,借哈姆莱特错杀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之事,假惺惺地送去英国避难, 却在国书中威逼英国国王见到哈姆莱特后立刻将 其枭首。 • 第三,安排剑术高超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让雷欧提斯偷偷换上利剑,并且准备好毒酒庆祝 哈姆莱特胜利,双管齐下,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喜剧:
《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 《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
创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 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 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 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 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 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 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 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 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试简述哈姆莱特是如何确认叔父克劳狄斯 的杀兄罪行的。
哈姆莱特决定要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正 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 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 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 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戏演出时,他在旁边 注意观察克劳狄斯,见克劳狄斯坐立不安, 中途就离去。哈姆莱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 话,决定复仇。
名著阅读之
《哈姆莱特》
“最伟大的戏剧大师”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
《莎士比亚全集》 是《圣经》,另一本是 ___________,
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威廉· 莎士比亚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 剧家和诗人。 四大悲剧:《李尔王》《奥赛罗》
《麦克白》《哈姆莱特》
悲喜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14.《哈姆莱特》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人物间 的对比衬托手法,请举出两个例子并作简要分 析。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 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 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 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 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 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 面前的目的。”
——歌德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 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 实的人。因为哈姆莱。”
• 三条复仇情节交织在一起: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 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 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 丧生的父亲复仇。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三 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它两条为副 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 复仇情节外,还配合了爱情、友谊、亲子关系等 次要情节,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 还恰到好处地穿插了一些喜剧情节,既避免了剧 情过于沉闷,也契合生活实际,且悲喜互相映衬, 强化了戏剧效果。
5、试简述《哈姆莱特》中几位主要人物的结局。
• 哈姆莱特——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 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 克劳狄斯——他是哈姆莱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 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 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 乔特鲁德——她替哈姆莱特误喝下了克劳狄斯预设的毒酒,当场 身亡。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 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 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 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 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 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 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 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 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 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 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 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 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 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 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 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 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贯穿始终的主线:哈姆莱特的复仇经历
主要情节:家国突变、鬼魂告白、 王子装疯、试探奸王、
误杀大臣、被逐赴英
去而复返、比剑锄奸
1、简析《哈姆雷特》中的主要戏剧冲突及其 意义。 • 主要冲突: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及王后的 冲突。
• 意义: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 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2、《哈姆莱特》这一著名悲剧有哪几条线索?
13、请说说《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指 的是什么情节?
王子利用戏中戏——叫向他献技的伶人演一 本跟父王被害情节相似的戏《捕鼠机》,使 亲临剧场的凶手露出马脚。
4、试简述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
•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父亲的亡魂在一个夜晚将自己被谋害的一切告 诉了哈姆莱特。是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用毒药害死了他 ,篡夺了王 位,并用欺骗的手段娶了王后。哈姆莱特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他 心烦意乱,忧郁寡欢,有意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 为了确认凶手,哈姆莱特他安排了一出戏,剧情与父王被害情节 相似,真凶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露出马脚。 •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 姆莱特误杀了奥菲利娅的父亲——老大臣波洛涅斯。狡猾的克劳 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想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 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 得知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 悲愤交加。克劳狄斯设下毒计,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 复仇的想法,安排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结果哈姆莱特中了 毒剑,在毒性发作之前,哈姆莱特刺死了克劳狄斯,终于为父亲 报了仇。
12.为了突出古希腊悲剧中的基本主题:人无 法抗拒命运,人物与环境之间不依人的意志为 转移而导致阴差阳错的悲惨结局,《哈姆莱特》 也写到四组误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四重误杀是: • 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 • 英国国王误杀克劳狄斯的两位使者、 • 克劳狄斯误杀王后乔特鲁德、 • 哈姆莱特误杀雷欧提斯。 四重误杀显示了人和命运之间无奈而尴尬的局面。
——雨果
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
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 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 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 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 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8、试简述哈姆莱特悲剧的主要原因。
• 主观原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 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而“重 整乾坤的责任”却又不是个别人的力量所担 负得起来和完成得了的,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 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 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 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 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所表现出的哈姆 雷特的内心世界。(有别于“性格特征”) • 哈姆雷特是个富于理想善于思考的人,但 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但客 观上任务的艰巨和敌人的强大,主观上反 对暴力而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行动中常 常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出现 了内心的矛盾。 • 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 考,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 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Prince Hamlet
有一千个读者, 就会有一千个哈 姆莱特。
——恩格斯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 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 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 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 阿尼克斯特
哈姆莱特为什么会进行这种思考?这种 思考的意义何在?
• 出于对所处形势的分析:既决定复仇,但他势单力薄, 而且处于种种矛盾的漩涡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对 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正是他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的结果。 • 面对邪恶,是坚强还是软弱,是拼死作战还是消极忍 受,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是生与死的选择,即使选择拿 起武器也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活”不容易,但 是由于惧怕不可知的死后的世界人们并不情愿结束自 己的生命。顾虑使人们变成懦夫。 • 这是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对决后转而思索决 心和行动的关系,告诫自己过于“审慎”就会使“赤 热”的决心上蒙上“灰色”,复仇的大业也会“逆流 而退”。
写出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特点。
• 理想崇高、思想深刻,立志重整乾坤; • 耽于思考、忧郁孤独、敏感多疑、犹豫不决,
• 机智、勇敢、有谋略与软弱、妥协、鲁莽相交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结合 文章内容赏析你心中的哈姆雷特的形象。
•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之一。他的世界 观和人生观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他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去看 待和赞美自然,给人以崇高的评价。目光敏锐,思考深刻。他认 为人生应该充满活力和创作,反对士兵对他的忠诚是出于“尽忠” 的封建观念,要求朋友和他平等交往,还以平等的观念对待爱情。 • 他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为父报仇也不是出于父 仇子报的封建观念,而是把它和铲除封建社会罪恶,“重整乾坤” 的任务结合起来。这一切都说明,哈姆雷特虽有着王子的身份, 其思想观念却表现为一个新人。 • 不过,由于他的出生、经历,以及接受新思想、形成新观念的独 特途径,使他的思想危机较一般人文主义者都严重。过于内向, 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其优柔寡断和行动上的延宕, 最后只能和敌人同归于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