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的相互关系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的相互关系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是很多学习经济的人都会知道的知识,但是有很多的人都不知道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有什么关系。

下面是店铺为你精心推荐的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关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的关系(1)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2)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的介绍商品生产中劳动的二重性:第一重性、人类劳动作为自然力的一部份,在引导其它自然力转化物质有用的客观属性的过程中具有“使用价值”。

要记住物质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自然力(包括人类劳动)只不过是改变其物质形态,引起属性转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凭空变出来)。

这一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二节引用彼得罗。

维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说得很清楚。

注意“自然力”(也包括人类劳动)与物质有用属性转化的相对关系,不是价值,正如空也、阳光不包含任何货币所计量的原子——价值,不包含任何金钱关系,不包含任何人支配人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一样。

第二重性:作为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价值的人类劳动(这里的意思是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

这种劳动是价值的核心,在于人支配人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在于符合社会其它成员意志的支配关系。

它(价值)对于支配者来说代表的是权力,对于价值的生产者来说代表自然劳动被控制,或者说被奴役。

正如奴隶主支配奴役的劳动是一种社会支配关系一样,价值代表的正是商品经济下的对人类劳动的一种支配关系。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

它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

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2)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有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

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主要表现在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3)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它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答:商品二因素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都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即交换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即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制作方法。

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

抽象劳动即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商品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2)怎样理解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答:在商品生产中,只有一个加入人的活劳动,才能使生产资料改变成为适合人们需要的新的使用价值,离开了活劳动,所有的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物。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属于物化劳动的生产资料只能借助于活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其价值量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一切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转移,自身不可能发生增值。

而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凝结在新产品中的活劳动则创造出新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

(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所以,它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答:货币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它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答: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相互关系。

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即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2)流通手段,即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相互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效用,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这种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

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人需要它,不能成为商品。

但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

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于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即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比较,并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是由于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

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处在一种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关系中。

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存于一个统一体(商品)中,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商品。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价值的物品有使用价值,但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

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价值,但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使用价值;而且必须把生产出来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卖出去,才能从购买者那里实现商品的价值。

从购买者来说,他所需要的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但要想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

马哲考试论述题目及答案

马哲考试论述题目及答案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P144)(简答)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

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

(3)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①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

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马政经问答题复习资料

马政经问答题复习资料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章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转移了原材料、机器等的旧价值。

具体劳动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成为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而且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怎样认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如何认识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的关系?(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1)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以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多少来确定的。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所以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一定的财富创造过程,也说不上价值创造。

但实际上,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3结合现实思考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越小。

反之,就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为什么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明确提出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正是运用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造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是两个经济学概念,它们描述了经济活动中劳动和商品之间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是指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双重作用,既是商品生产的要素,也是商品本身。

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在经济中的两个方面,既是劳动的产物,也是交换媒介。

首先,劳动二重性表明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起到了双重角色。

劳动是商品生产的要素之一,没有劳动的投入,就没有商品的产出。

劳动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生产商品,更重要的是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的时间和强度直接影响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价值。

在劳动二重性的理论中,劳动被视为是商品生产的基础,是产品价值的源泉。

其次,商品二因素则是描述了商品在经济中的两个方面。

首先,商品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的结果和表现。

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劳动投入越多,商品的价值越高。

其次,商品也是交换媒介。

人们通过交换商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商品作为交换的媒介在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用商品来交换劳动,购买其他商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

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劳动的投入,就没有商品的产出。

商品二因素的存在和发展是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实现的。

商品二因素的价值和作用基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

其次,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互为因果。

劳动二重性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的投入和价值决定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换价值。

商品二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劳动二重性的发展。

人们通过交换商品来获得劳动和其他商品,从而促进了劳动二重性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商品二因素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劳动二重性的进一步发展。

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经济活动中劳动和商品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

综上所述,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经济活动中劳动和商品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对此作过如下概括:“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显然,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它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或社会关系,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源于商品生产的社会条件。

商品生产的出现,是因为具备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样两个条件。

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样,他的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

同时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于是劳动就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双重性质。

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它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但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各种具体劳动由于不同性质而无法进行量的比较并确定交换的比例,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抛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单纯进行一般人类劳动耗费的比较,这就只能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它具有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以前,没有人能够分清、揭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任何地方也没有明确地和十分有意识地把体现为价值的劳动同体现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区分开,它从来没有意识到,劳动的纯粹量的差别是以它们的质的统一或等同为前提的,因而是以它们化为抽象人类劳动为前提的。

” “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

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在人们使用和消费它的时候实现的。

一个物品可以有用,而且是劳动产品,但也可能不是商品。

因为作为商品,其使用价值必须对别人有用,即具有社会的使用价值。

同样,也并非为别人而生产,对他人有用的物品就一定是商品。

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里。

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要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因此不同种使用价值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可以使它们相互等同并能进行比较的共同的东西。

这种共同的东西显然不是使用价值本身。

撇开使用价值,商品本身剩下一个属性就是,所有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商品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一切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的方面千差万别,但作为价值,它们则具有相同的质。

各种商品之所以可以彼此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在商品内彼此存在着可进行相互比较、彼此等量的价值。

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二重属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的。

千差万别、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由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来,不同的劳动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

然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态如何不同,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都是人在脑力和体力等方面在生产中的耗费。

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的凝结,构成了商品的价值实体,使得各种商品可以进行比较、交换。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
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具有了使用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才能被社会所承认,才能形成价值。

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

但是,生产者如果自己实现了使用价值,他就不会拿去交换,而实现其价值;如果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只能放弃其使用价值。

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不是使用价值,对其购买者来说,才具有使用价值。

这种彼此互相排斥的关系,就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性。

只有通过交换,生产者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购买者则可得到他所需要的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样,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才最终得以解决。

因此,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因素的矛盾统一体
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之所以能能为人类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说来,在于他们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因而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力量。

从生产的结果看,人类无论从事任何社会活动,首先都要有衣、食、住、行等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人类如果不首先获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根本不能生存,更谈不上从事政治、司法、科学、艺术等其它社会活动,当然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

与动物生存所需资料可以直接取自自然不同。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物质生存劳动创造出来的,都是生产的结果。

从生产的过程看,劳动群众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科学家、西想家、艺术家们从事精神活动的物质前提,没有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其他物质设施,便没有社会的精神活动
其次,劳动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最终的源泉。

科学文化知识本身是劳动群众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再次,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的精神的创造活动。

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虽然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然而按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表现的进步作用,是应当归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的他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成果,也应该包括在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当中。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在社会发展的量变时期以辛勤的劳动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在社会发展的质变时期即社会革命时期以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

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革新,整个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都是由人民群众发动的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主体,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际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摧毁那些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革新,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应归功于人民群众从事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