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作文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

作文·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

1.巩固识记有关动作语言描写的词语

2.体会动作语言描写的效果

3.学习动作语言描写的方法

以观察角度引入,通过观察图片/现象/图形/文本叙述/教具使用等,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能力。

(内容由简入繁的呈现,引导学生探究观察,找出规律或画出重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能力)整体要求:根据动力观察法的特点,此环节内容设置要求由简入繁的呈现,并引导学生探究观察。可以是具有层进关系的习题,也可以是规律、原理等【要求至少有易(记忆理解型题目)、中(应用型题目)、难(创新型题目)三个层级,每个层级里,例题的数量不限。】

简单题

题目:例1:运用哪些动词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再如,马雪丹在《小皇帝与老奴隶》中写道:爷爷用商量的口气问:“好孙子,坐转椅吗?”“小皇帝”用力的摇着头,使劲挥着胳膊,打在妈妈的身上。他瞪着眼乱踢着,不愿意。来到梯子前,奶奶乐呵呵地问:“心肝哟,爬这梯子好不?”“小皇帝”仰头看了看,一闭眼,抱住妈妈的脖子,摆着身子,说:“不嘛!不嘛!”奶奶像接到了圣旨似的,连声说:“不爬,不爬!”不一会儿,来到滑梯边,妈妈轻声问:“宝贝儿,坐滑梯吧?”这话还真灵,一下子打动了“小皇帝”的心,他立刻不哭不闹了,叫着:“我要玩儿滑梯!我要玩儿滑梯!”“哎——”大家异口同声地答应了。这下,几位可高兴坏了,宝贝不哭了。

简单题

题目:例2:

有家哥俩儿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调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头,讨论一下。下面A、B、C、D分别对应的是谁呢?厨师的老婆是从事什么职业的?

A.一个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啊碗啊分不清。”

B.一个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是针线是线才行。”

C.一个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

D.另一个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哆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

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动力观察:

中档题

题目:动作描写,让人物“动”起来

“人民艺术家”老舍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高尔基认为,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可见,“坐着谈不如起来行”,动作描写是让人物“动”起来的最佳途径。

一、动作连贯,有条有理

1.动作描写要注意连贯性,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要有次序地连续写出来。如《飞夺泸定桥》中,写红军战士冲过桥的经过有这样一段话“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这段中的“拿、背、带、冒、攀、冲”,写红军战士过桥时的动作,一个接一个,前一个引出后一个,后一个又离不开前一个,一组动作突出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样写连续动作,使文章更生动有趣。

2.描写动作要进行分解,把一个人的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一一进行叙述,那么整篇文章就能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如:

“妈妈先把白菜一片片洗干净,又一片片摞起来,左手按住菜,右手拿起刀,一刀一刀地切着,把白菜切成一个个的小方块,剩下的菜叶放在旁边。

开始炒菜了。妈妈先把锅坐在火上,等锅烧热后把油倒进锅里,不一会儿,锅里腾起了油烟,发出“嗞嗞”的声响。妈妈先把切好的葱花扔进锅里,等葱花变黄,腾起一股香味,又把菜倒进锅里,抄起锅铲,不停地翻动着。等菜慢慢由白变黄,妈妈再倒入酱油、醋,撒上盐,接着用铲子翻动了几下,撒上白糖、味精,迅速把锅端下来,翻炒了几下,就出锅了。

妈妈炒的糖醋白菜,甜丝丝,酸溜溜,香喷喷,吃起来别有风味。这是妈妈的拿手菜呢!”

妈妈是怎样炒糖醋白菜的呢?:先是——洗菜、切菜,开始——坐锅、炒菜,又把——菜放锅里,再是——倒入调料,接着——用铲翻动。

这个片段中,表示动作先后顺序及动作连贯的词,清楚地写出了妈妈炒菜时的过程,把妈妈炒菜时那熟练的样子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巧用动词,写活人物

动作描写,要力求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准确、具体、鲜明,这样才能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把人物的动作、形象,逼真地写出来。

朱自清在《背影》里,这样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这里的动作描写细致逼真:手的动作是“攀”,脚的动作是“缩”,上身的动作是“微倾”,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的竭力、挣扎和不屈,于是父亲努力的样子浮雕一般清晰地刻入读者的脑海,他那肥胖的、狼狈的、艰难的背影,也定格成儿子心目中长久的记忆。有穿透力,能透过一举手一投足,窥见心态、心境、性格等内在的心灵秘密。

三、典型动作,突出品质

人物的动作行为是人物性格、思想品质的具体表现,我们平时说的要把事情写具体,事情的过程就比较清楚,人物的动作写生动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也会鲜明突出。

如鲁迅的《少年闰土》一文,描写闰土讲述雪中捕鸟的过程:“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子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这里写了闰土捕鸟时的一系列动作:扫、支、撒、拉等,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捕鸟能手,捕起来很有经验。这样写,真实,具体。

四、巧用动词,以一当十

在词汇的海洋里,动词是最有表现力的,动词用得巧,能以一当十,增强表达效果。如《小青石》中写道:“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活。”

这段话分别用“跳”“跑”“走”“踩”描写走路。它们有什么区别?能不能互相替换?只要认真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体会出其中的妙处。

穿布鞋的人为什么要从小青石上面“跳”过去呢?可能小青石附近比较潮湿,布鞋喜干怕湿,只好跳过去;穿草鞋的人,同样本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为生活奔忙,时间宝贵,走路也得匆匆忙忙地“跑”;有钱人穿皮鞋逛街踱步,当然是慢悠悠地“走”;赤脚走路,皮肉与地面接触,柔软而轻快,所以用“踩”。

五、准确用词,形象逼真

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

如《景阳冈》一段: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