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制造的方法

合集下载

工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工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工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工业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准备到最终产品的制造过程。

它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各种设备和技术的协调配合。

本文将详细介绍工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

一、原材料准备生产工艺流程的第一步是原材料的准备。

原材料可以是金属、塑料、玻璃、纺织品等各种材料,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进行选择。

在这一阶段,原材料需要进行采购、检验和储存,确保其质量和数量符合生产要求。

二、加工与成型在原材料准备完成后,下一步是加工与成型。

这个阶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切割:将原材料根据产品设计要求进行切割,得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2. 成型:将切割后的原材料进行成型,可以通过冲压、铸造、注塑等方法实现。

这些方法根据不同的材料和产品类型而定。

3. 焊接/粘接:将成型后的零部件进行焊接或粘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产品结构。

三、加工与表面处理在加工与成型完成后,产品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表面处理。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增加产品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常见的加工与表面处理方法包括:1. 磨削:通过磨削工艺去除表面的毛刺和不平整,使产品表面更加光滑。

2. 镀层:在产品表面涂覆一层金属或非金属的薄膜,以增加产品的耐腐蚀性和美观性。

3. 喷涂:使用喷涂设备将颜料或涂层喷涂到产品表面,以增加产品的色彩和保护性能。

四、组装与调试在加工与表面处理完成后,产品的各个零部件需要进行组装和调试。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将各个零部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组装与调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零部件组装:将各个零部件按照产品设计要求进行组装,使用螺丝、螺母、焊接等方法进行连接。

2. 功能测试:对组装完成的产品进行功能测试,确保各个部件的正常工作和产品的符合设计要求。

3. 调试:对产品进行调试,调整各个部件的位置和参数,使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

五、质量检验与包装在组装与调试完成后,产品需要进行质量检验和包装。

质量检验的目的是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和客户要求,包装的目的是保护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受损坏。

水泵转子部件制造方法

水泵转子部件制造方法

水泵转子部件制造方法一、转子材料的选取和处理1.1 选材原则:根据使用要求、工作条件和材料性能等因素,选择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材料。

1.2 材料种类:常用的转子材料包括碳钢、合金钢、不锈钢等。

1.3 材料处理: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控制,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对材料进行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工艺,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二、转子毛坯的制造和加工2.1 铸造毛坯:通过铸造工艺获得转子毛坯,常用的铸造方法包括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等。

2.2 锻造毛坯:通过锻造工艺获得转子毛坯,常用的锻造方法包括自由锻、模锻等。

2.3 加工工艺:对毛坯进行机械加工,获得所需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精度。

常用的加工设备包括车床、铣床、钻床等。

三、转子表面处理和强化3.1 表面处理:对转子表面进行清洗、去毛刺、去锈等处理,以改善表面质量。

3.2 强化处理:采用喷丸、碾压、渗碳淬火等工艺对转子表面进行强化处理,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四、转子装配和调整4.1 装配流程:将加工好的转子零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装配,确保装配精度和稳定性。

4.2 调整工艺:对装配好的转子进行间隙调整、平衡调整等工艺,确保转子的工作性能。

五、转子平衡和校正5.1 平衡原理:根据平衡原理,通过在转子上附加平衡块或进行去重处理,使转子在旋转时达到平衡状态。

5.2 平衡试验:通过平衡试验测定转子的不平衡量,确定平衡块的位置和大小。

常用的平衡试验方法包括静平衡试验和动平衡试验。

5.3 校正工艺:对平衡试验后仍存在不平衡量的转子进行校正加工,确保转子的平衡精度。

六、转子检验和测试6.1 检验标准:根据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

包括几何尺寸、形位公差、表面质量等方面的检验标准。

6.2 测试项目:进行必要的性能测试和试验,包括力学性能测试(如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等)、疲劳试验、耐腐蚀试验等。

6.3 质量反馈:对检验和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新产品大货生产流程

新产品大货生产流程

新产品大货生产流程
新产品的大货生产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原材料采购:根据产品需求,采购部门负责从合作供应商处采购所需的原材料,例如棉布、绸缎、纽扣、拉链等。

采购人员会与供应商洽谈价格、交货期等相关事宜,并签署采购合同。

2. 样品开发:设计师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和潮流趋势,开发新款产品的设计方案。

设计师们会通过手绘或者电脑绘图的方式将设计图纸制作成样品板,以便后续的生产制作。

3. 面辅料采购:技术部提供面辅料单件用量,下达面辅料采购单。

4. 确定加工厂:根据大货生产订单的要求,确定加工厂并与之签订合同。

5. 产前准备:加工厂根据设计部提供的已确定的样衣,制作产前办(即小批量试制),产前办合格后,技术部提供大货唛架。

6. 大货生产:加工厂根据大货生产订单进行大批量生产。

7. 验收:生产部组织验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8. 入库:验收合格后,大货入库。

9. 结算:根据订单数量和加工价格,进行结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产品组装工艺方法

产品组装工艺方法

产品组装工艺方法产品组装工艺是将零部件或组件按照特定的顺序和方法装配成成品的过程。

不同的产品类型和制造要求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组装工艺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产品组装工艺方法:1. 手工组装:这是最基本、最传统的组装方法之一。

工人使用手工工具,如螺丝刀、扳手等,逐步完成产品的组装。

手工组装适用于小批量生产或复杂程度较低的产品。

2. 半自动组装:在半自动组装中,一些步骤可能仍然由人工完成,但也使用了一些自动化设备来辅助组装过程。

例如,使用半自动螺丝刀、气动工具等。

3. 全自动组装:针对大规模生产,全自动组装线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完成大部分组装任务。

这种方法通常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并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

4. 模块化组装:将产品设计成模块化结构,各个模块可以独立制造和组装。

这样可以提高灵活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更容易进行维护和升级。

5. 流水线组装:产品在流水线上按照固定的顺序通过各个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负责完成特定的组装任务。

流水线组装通常用于大规模生产,能够实现高效率的连续生产。

6. 点对点组装:指的是在产品组装过程中,每个组件在生产线上只经过一次组装站点,逐步完成组装。

这样的组装方式适用于某些复杂产品,可以确保每个组件都在正确的位置组装。

7. 柔性制造系统(FMS):FMS允许在生产过程中灵活地调整和变更组装流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求变化频繁、产品种类较多的生产环境。

8. 虚拟现实(VR)辅助组装: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工人可以通过虚拟模型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组装的准确性和效率。

选择合适的组装工艺方法通常取决于产品类型、生产规模、质量要求以及生产效率等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制造商可能会采用以上方法的组合,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产品制造的要求。

制造业的四种制造方法

制造业的四种制造方法

制造业的四种制造方法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多个环节。

在制造业中,制造方法的选择对产品的质量、效率和成本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制造业中常用的四种制造方法,分别是传统制造方法、柔性制造方法、快速制造方法和数字化制造方法。

一、传统制造方法传统制造方法是制造业中最早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它主要依赖于人力和机械设备的配合完成产品的制造。

在传统制造方法中,生产过程通常是线性的,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产品的生产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工艺稳定,适用于制造简单的产品。

然而,传统制造方法的劣势在于时间周期长、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市场对快速交付的需求。

二、柔性制造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柔性制造方法逐渐受到制造业的关注。

柔性制造方法通过引入柔性制造系统(FMS)来实现生产过程的灵活性和自动化。

FMS是由多个工作站、机器人和传送带等设备组成的系统,它能够根据产品的需求实现生产线的快速切换和调整。

柔性制造方法的优点在于生产能力强、生产周期短、适应性高,能够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

然而,柔性制造方法的缺点在于设备投资较高、技术要求较高,适用范围有一定限制。

三、快速制造方法快速制造方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制造技术,它主要利用先进的数控机床和快速成型技术来实现产品的快速制造。

快速制造方法的特点是制造周期短,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在快速制造方法中,产品的设计、模型制作和零部件加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批量、个性化的产品制造。

但是,快速制造方法的成本较高,且材料选择有限,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四、数字化制造方法数字化制造方法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制造方式,它将数字化设计、虚拟仿真和智能制造等技术应用于制造过程中。

数字化制造方法的优点在于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工艺过程的可视化、参数的精确控制和实时数据的监控。

机械制造加工工艺(3篇)

机械制造加工工艺(3篇)

第1篇摘要: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是机械制造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本文从机械制造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加工方法、加工设备、加工精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机械制造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是指将原材料通过各种加工方法,加工成具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或产品的过程。

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加工工艺的合理选择和优化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机械制造加工工艺的相关内容。

二、机械制造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1. 加工方法:机械制造加工工艺主要包括切削加工、磨削加工、锻造加工、铸造加工、焊接加工、热处理加工等方法。

2. 加工设备:加工设备是完成加工工艺的必要条件,如车床、铣床、磨床、数控机床等。

3. 加工精度: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尺寸、形状、位置等几何参数的精确程度,是衡量加工工艺质量的重要指标。

4. 加工表面质量:加工表面质量是指零件加工表面粗糙度、波纹度、裂纹等缺陷的程度,影响零件的使用性能。

三、机械制造加工方法1. 切削加工:切削加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常用的加工方法,主要包括车削、铣削、刨削、磨削等。

(1)车削:车削是利用车刀在工件上切除多余材料,使工件达到预定尺寸和形状的过程。

车削适用于内外圆柱面、圆锥面、螺纹等加工。

(2)铣削:铣削是利用铣刀在工件上切除多余材料,使工件达到预定尺寸和形状的过程。

铣削适用于平面、斜面、曲面、键槽等加工。

(3)刨削:刨削是利用刨刀在工件上切除多余材料,使工件达到预定尺寸和形状的过程。

刨削适用于平面、斜面、曲面等加工。

(4)磨削:磨削是利用磨具对工件表面进行研磨,使工件达到预定尺寸和形状的过程。

磨削适用于内外圆柱面、圆锥面、平面、曲面等加工。

2. 磨削加工:磨削加工是利用磨具对工件表面进行研磨,提高工件表面质量和精度的一种加工方法。

3. 锻造加工:锻造加工是将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具有一定的塑性,然后在模具中施加压力,使金属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预定形状和尺寸的零件。

加工工艺产品制造方法

加工工艺产品制造方法

(2)步 骤
•分析研究产品图纸 •工艺性分析 •选择毛坯 •拟订工艺路线 •选择设备、工装 •确定工序余量、工序尺寸 •确定切削用量、工时定额 •技术经济分析 •填写工艺文件
第二节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2. 生产类型的划分
根据产品投入生产的连续性,可大致分为三种 不同的生产类型。
1. 单 件 生 产
产品品种不固定,每一 品种的产品数量很少,大多 数工作地点的加工对象经常 改变。例如,重型机械、造 船业等一般属于单件生产。
2. 大 量 生 产
产品品种固定,每种
产品数量很大,大多数工 作地点的加工的对象固定 不变。例如,汽车、轴承 制造等一般属于大量生产。
工艺过程可根据其具体工作内容分为铸造、锻造、冲 压、焊接、机械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装配等不同的 工艺过程。
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及其组成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指用机械加工方法(主要是切削加工 方法)逐步改变毛坯的形态(形状、尺寸以及表面质量),使 其成为合格零件所进行的全部过程。它一般由工序、工步、走 刀等不同层次的单元所组成。
(2)机械加工工艺卡
它是以工序为单位,详细说明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其内容介于工艺过程卡片和工序卡片之间。它用来指导工人 进行生产和帮助车间干部和技术人员掌握整个零件加工过程 的一种主要工艺文件,广泛用于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中 比较重要的零件或工序。
(3) 机械加工工序卡
如表3-5所示,它是根据工艺卡片的每一道工序制订的, 主要用来具体指导操作工人进行生产的一种工艺文件。多用 于大批大量生产或成批生产中比较重要的零件。该卡片中附 有工序简图,并详细记载了该工序加工所需的资料,如定位 基准选择、工序尺寸及公差以及机床、刀具、夹具、量具、 切削用量和工时定额等。

产品制造工艺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

产品制造工艺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

产品制造工艺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一)金属柜体及内部机架的加工与控制1. 数冲工序我公司所有钣金内产品全部采用高精度数控冲床(日本天田AMADA )加工,先编制电脑程序,通过数据传输给机床,然后操作人员会按照程序指令进行加工,能够较高精度的保证客户要求的开孔尺寸和安装尺寸,孔径、孔距公差一般在±0.1以内,零件外形尺寸公差一般在±0.15以内。

检验:检验人员按图纸要求、公差进行严格检验,批量产品先进行首件检验,确保首件产品完全合格后再批量生产,批量生产期间按20%进行局部抽检,10%进行全面抽检,确保产品合格。

2. 折弯工序所有产品全部采用高精度数控折弯机(日本天田AMADA ),操作工根据图纸要求合理分配尺寸公差值,角度和折弯修正参数后将确定的数值按机床操作先后要求输入机床程序。

加工时,先用与零件相同的材质和料厚的条料或废料在机床试折,然后测量试折件的基本尺寸,两端平行度、角度及折弯弯曲半径。

基本尺寸应符合图纸尺寸公差要求和机床板金件技术条件公差值的要求两端平行度数值参数注:测量点为不少于3个点。

试折件角度误差参数注:测量点不少于3个点L≥1500测量点不少于5个点(平均间隔每300mm 作为一个点)。

试折件常规折弯弯曲处半径R 参数试折件注:弯曲处半径R面上不允许有断裂、开裂等现象折弯尺寸的准确到位,能够最直接的给后续焊接加工作出保证,所以折弯尺寸、角度、平行度要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

检验:检验员按图纸和操作规程严格检验零件的外形尺寸、角度、平行度、半径大小、公差等,批量产品先进行首件检验,确保首件产品完全合格后再批量生产,批量生产期间按20%进行局部抽检,10%进行全面抽检,确保产品合格。

3. 烧焊成型目前我司主要采用的烧焊主要有两种:氩弧焊(自动焊和手工焊)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变形较小,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变形比较大。

钣金机箱的板材厚度较薄(≤2.0mm),通常采用氩弧焊焊接,批量较小时采用手动氩弧焊焊接,批量较大时,经人工拼接后用氩弧焊自动焊焊接,又称焊接机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及毛坯选择
•定义——零件结构的工艺性是指所设计的零件在满足 要求的前题下,制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功能相同的零件,其结构工艺性可以有很大差异。
•良好的结构工艺性是指在现有工艺条件下既能方便 制造,又有较低的制造成本。 •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分析,包括零件尺寸和公差的标 注、零件的组成要素和整体结构等方面的分析。
3.成批生产
产品品种基本固定, 但数量少,品种较多, 需要周期性地轮换生产, 大多数工作地点的加工 对象是周期性的变换。
在成批生产中,根据批量大小可分为小批、中 批和大批生产。小批生产的特点接近于单件生产的 特点,大批生产的特点接近于大量生产的特点,中 批生产的特点介于单件和大量生产特点之间。因此 生产类型可分为:单件小批生产,大批大量生产, 中批生产。各种生产类型的工艺特点见表3-3。
2. 生产类型的划分
根据产品投入生产的连续性,可大致分为三种 不同的生产类型。 产品品种不固定,每一 品种的产品数量很少,大多 1. 单 件 生 产 数工作地点的加工对象经常 改变。例如,重型机械、造 船业等一般属于单件生产。
2. 大 量 生 产
产品品种固定,每种产 品数量很大,大多数工作地 点的加工的对象固定不变。 例如,汽车、轴承制造等一 般属于大量生产。
4. 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
•产品整套装配图、零件图 •质量标准 •生产纲领、生产类型 •毛坯情况 •本厂现有生产条件 •先进技术、工艺 •有关手册、图册
5. 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原则及步骤
(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的原则 1)必须可靠保证零件图纸上所有技术要求的实现:即 保证质量,并要提高工作效率; 2)保证经济上的合理性:即要成本低,消耗要小; 3)保证良好的安全工作条件:尽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 度,保障生产安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要从本厂实际出发:所制订的工艺规程应立足于本 企业实际条件,并具有先进性,尽量采用新工艺、新 技术、新材料。 5)所制订的工艺规程随着实践的检验和工艺技术的发 展与设备的更新,应能不断地修订完善。
3)保证能以较高的生产率加工
①被加工表面形状应尽量简单
图a所示键槽形状 只能用生产率较低的
键槽铣刀加工,
图b所示结构就能
用生产率较高的三面
刃铣刀加工。
②尽量减少加工面积
③尽量减少加工过程的装夹次数
加工图示零件螺孔,需作两次装夹,先钻、攻螺 孔B、C,然后翻身装夹,再钻、攻螺孔A。如果设计 允许,宜将螺孔A改成图左上角的结构。
(2)内容与步骤
1.分析零件图和产品装配图; 2.对零件图和装配图进行工艺审查; 3.由零件生产纲领确定零件生产类型; 4.确定毛坯种类; 5.拟定零件加工工艺路线; 6.确定各工序所用机床设备和工艺装备(含刀具、夹具 、量具、辅具等)。 7.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8.确定各工序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9.确定各工序的切削用量和工时定额; 10.编制工艺文件。
序的排列顺序,加工尺寸、公差及技术要求,工艺设
备及工艺措施,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等内容。
2. 工艺规程的作用
(1) 指导生产的主要技术文件:
------起生产的指导作用;
(2) 是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的依据:
------即生产计划、调度、工人操作和质量检验等 的依据;
(3) 是新建或扩建工厂或车间主要技术资料。
它是以工序为单位,详细说明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其内容介于工艺流程卡片和工序卡片之间。它用来指导工人 进行生产和帮助车间干部和技术人员掌握整个零件加工过程 的一种主要工艺文件,广泛用于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中 比较重要的零件或工序。
(2) 机械加工工序卡
它是根据工艺卡片的每一道工序制订的,主要用来具体 指导操作工人进行生产的一种工艺文件。多用于大批大量生 产或成批生产中比较重要的零件。该卡片中附有工序简图, 并详细记载了该工序加工所需的资料,如定位基准选择、工 序尺寸及公差以及机床、刀具、夹具、量具、切削用量和工 时定额等。
机械加工对零件局部结构工艺性的要求举例 1) 便于刀具的趋进和退出: 如边缘孔的钻削
2)保证刀具正常工作
图a所示结构,孔的入口
端和出口端都是斜面或
曲面,钻孔时钻头两个刃
受力不均,容易引偏, 而且钻头也容易损坏,宜改用图b所示结构。 图c所示孔结构,入口是平的,但出口都是曲面 ,宜改用图d所示结构。
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 定义: 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
方法等的工艺文件称为工艺规程。
其中,规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 等的工艺文件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它是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最合理或较合理的工 艺过程和操作方法,并按规定的形式书写成工艺文件 ,经审批后用来指导生产的。工艺规程中包括各个工
1、审查零件图的完整性: 审查零件图上的尺寸
标注是否完整、结构表达是否清楚。
2、分析技术要求是否合理:
(1) 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 (2) 主要加工表面的形状精度; (3) 主要加工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 (4) 表面质量要求; (5) 热处理要求。
零件上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 度的标注,应根据零件的功能经济合理地决定 。过高的要求会增加加工难度,过低的要求会 影响工作性能,两者都是不允许的。
零件是各要素、各尺寸组成的一个整体, 所以更应考虑零件整体结构的工艺性,具体有 以下几点要求:
1)尽量采用标准件、通用件。 2)在满足产品使用性能的条件下,零件图上标注的
尺寸精度等级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应取最经济值。
3)尽量选用切削加工性好的材料。
4)有便于装夹的定位基准和夹紧表面。
5)节省材料,减轻质量。
成 批 生 产
中批生产
大批生产
大量生产
四、节

节拍是指生产每 一个零件所规定的时 间指标。
计算节拍的公式: t=60Φ/N 式中 t——节拍,单位为min/件; (3-2)
Φ——机床每年工作时数,单位为h; N——零件生产纲领,单位为件。 Φ=cmnη 式中 c——每天班次(以2计算); m——每年周数(以51计算); n——每周一班工作时数(以35计算); η——设备利用率,一般取0.94~0.96。
在装配方面
•便于分解独立装配单元 •便于平行、流水作业 •调整方便、减轻装配劳动 •便于达到装配精度
毛坯的选择
1、 毛坯的种类:
(1) 铸造毛坯:适合做形状复杂零件的毛坯
(2) 锻造毛坯:适合做形状简单零件的毛坯; (3) 型材:适合做轴、平板类零件的毛坯; (4) 焊接毛坯:适合板料、框架类零件的毛坯。
3、审查零件材料选用是否适当:
材料的选择既要满足产品的使用要求,又要考虑产 品成本,尽可能采用常用材料,如45号钢,少用贵重 金属。
4、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1) 零件结构工艺性: 是指所设计的零件在能满足 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制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它包括零件的各个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性,有零件结 构的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热处理、切削加工等工 艺性。由此可见,零件结构工艺性涉及面很广,具有综 合性,必须全面综合地分析。 在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时,主要进行零件切削加 工工艺性分析。 (2) 机械加工对零件局部结构工艺性的要求
④尽量减少工作行程次数 ⑤应统一或减少尺寸种类
4) 避免深孔加工: 5) 应外表面联接代替内表面联接:
左图箱体采用内表面联接,加工困难,右图 改用外表面联接,加工容易。 (因外表面加工比内表面加工容易)
6) 零件的结构应与生产类型相适应。
在大批量生产中,图a所示箱体同轴孔系结构是工艺性好 的结构;在单件小批生产中,则认为图b是工艺性好的结构。 这是因为在大批大量生产中采用专用双面组合镗床加工 ,此机床可以从箱体两端向中进给镗孔。采用专用组合镗床, 一次性投资虽然高,但因产量大,分摊到每个零件上的工艺成 本并不多,经济上仍是合理的。
按照规定,属于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有:
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2)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3)标准零件或典型零件工艺过程卡片。 4)单轴自动车床调整卡片。 5)多轴自动车床调整卡片。 6)机械加工工序操作指导卡片。
7)检验卡片等。
最常用的是: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和机械 加工工序卡片。
(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指用机械加工方法 (主要是切削加工方法)逐步改变毛坯的形态 (形状、尺寸以及表面质量),使其成为合格 零件所进行的全部过程。 它一般由工序、工步、走刀等不同层次的 单元所组成。
二、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
1. 生产纲领
产品的年生产 纲领就是产品的年 生产量。
零件的年生产纲领按下列公式计算: N=Qn(1+a)(1+b) (3-1) 式中 N——零件的生产纲领,单位为件/年; Q——产品的年产量,单位为台/年; n——每台产品中所含该零件的数量,单位为件/台; a——零件的备品百分率; b——零件的废品百分率。
2、 选择毛坯的原则: (1) 选择原则: 毛坯的形状和尺寸应尽量接近零
件的形状和尺寸,以减少机械加工。
(2) 毛坯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1) 生产纲领的大小: 对于大批大量生产,应选择高 精度的毛坯制造方法,以减少机械加工,节省材料。 2) 现有生产条件: 要考虑现有的毛坯制造水平和设 备能力。
3、 举例:
各种生产类型的规范
生产类型 单件生产
小批生产
零件的年生产纲领(件/年) 重型机械
<5件 5---100件 100-300件 300-1000件 >1000件
中型机械
<20件 20---200件 200-500件 500-5000件 >5000件
小型机械
<100件 100---200件 500-5000件 5000-50000件 >50000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