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关系中的三个体系和三个格局

国际关系中的三个体系和三个格局:国际关系可概括为三个体系和三个格局。
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多极化格局。
维也纳体系背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引起欧洲封建君主们的恐惧,普、奥、等国组成反法同盟多次干涉法国革命,拿破仑掌权后,法兰西帝国一度在欧洲盛极一时,但拿破仑的侵略扩张野心,使法国进行的战争的性质由革命转为侵略,最后导致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灭。
战胜法国的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确立战后欧洲秩序。
形成: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通过决议:恢复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按照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维护德国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欧洲统治秩序称为维也纳体系。
实质: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不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任意践踏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阻挠德意的统一,是历史的反动。
但在维也纳体系下,用开会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瓦解:法国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封建王朝,进一步动摇了维也纳体系确立的欧洲封建统治秩序;184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彻底摧毁了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发动一战,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确定利益分配、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形成: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些条约包括:战胜国处理战败国的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惩罚和削弱德国;还有对奥、匈、土尔其的尔和约。
这五个和约所确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
凡尔赛体系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关系,但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美日英之间竞争激烈,为缓和各国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国际体系

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 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 结果。其特征有三:一是主体的自愿性, 二是共同的目标与承诺,三是互利共赢。
▪ 2.国际合作的基础:共同的利益和机制(组织和 制度)
▪ 3.国际合作的行为方式:谈判(双边与多边)与 讨价还价,及至妥协
▪ (2)权威(authority):行为体在不使用 强制或威胁使用强制的情况下,根据权利 使其他行为体自愿接受其命令的一种能力。 这种权利能力更多体现为一种资格。它包 括法律的或传统的或宗教的或组织的等。
▪ (3)暴力(force):行为体使用或威胁 使用军事力量而影响其他行为体行为的能 力。这种使用更加强调动态的行动。
六、思考与结论
▪ 三种理论强调三种不同的变量,他们的关 系如何呢?此说明国际体系的本质是什么 呢?
▪ 英国学派在国际体系思想研究方面的贡献 是什么呢?(177-179页)
▪ 国际社会是一个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主 导的统一共同体。
▪ 国际体系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联盟控制下的一个文明多样性的世界。
五、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
▪ (一)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是主体间互动与 建构的观念世界和共享的知识世界。
▪ (二)建构主义强调观念互动,从社会建构的角 度解释国际体系中的冲突与合作的由来,并解释 行为体为什么会选择特定的对外政策,即一切皆 因观念的变化而生成。
▪ (三)问题是:观念因何而变化?如何变化?是 自我变化,或是他者的影响而变化,抑或互相变 化?
▪ 有人认为,这个概念有不足,忽视了非国家行为 体的参与。
二、国际体系思想的三种观念
▪ 现实主义理论的权力政治观念 ▪ 自由主义理论的相互依赖与共同利益观念 ▪ 建构主义理论的观念互动观念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2.1复习笔记一、国际体系及其特征1.国际体系及其形成(1)国际体系的含义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等特征。
(2)国际体系形成的条件国际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开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
国际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①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两次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国家内率先发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加深和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
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垄断的发展,使帝国主义走上瓜分世界以获取超额利润的道路,实现了对输入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控制,使其相互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不仅扩大了,而且更加深刻了。
③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殖民政策瓦解了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移植了新的生产方式,为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加快了世界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体系的最终形成。
(3)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世界范围内殖民体系的建立。
2.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1)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国际体系自形成之后,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时期:①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占据支配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治经济规律成为世界现象。
②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

特征
四、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1、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旳影响
(1)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旳基础 (2)不同国家旳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旳构成部
分 (3)世界各国国内政治性质旳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
体系旳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4)国家政治力量旳发展推动者国际政治格局旳发
主义生产方式旳产物。 (2)国际体系旳形成具有一定旳客观历史条件: ➢ 两次科技革命旳推动是主要原因 ➢ 垄断旳产生和发展是又一主要原因 ➢ 殖民政策旳出现是决定性条件
三次科技革命
3、国际体系形成旳主要标志 (1)国际分工旳完毕 (2)世界市场旳出现 (3)殖民体系旳建立 4、国际体系旳构成 (1)世界生产体系——以国际分工为基础 (2)世界贸易体系——以不平等互换为基础 (3)世界金融体系——以垄断资本为基础 (4)世界殖民体系——以统治剥削为基础
展演变
2、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旳制约 (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旳主要条件 (2)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
旳制定与实施 (3)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运动能够形成
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旳国际压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 (毛主席 语录),冷战时期毛泽东旳“深挖洞、广积粮、不 称霸”战略,各地大挖防空洞预防随时可能暴发核 战争
二、国际体系旳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1、形成之后旳四大时期 (1)单一旳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19世纪末到
1923年俄国十月革命) (2)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旳时期(1917
至1945) (3)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旳经济制度在一种统
一旳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旳时期(1945 至上世纪90年代初) (4)冷战后时期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四、国际政治格局转换的主导因素 1.外部动因:战争的催化作用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消长 3.直接原因:主角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与国家定位
的变化 4.推动原因:个人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
by Pu Chuanguo
2.中国: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 (1)单极格局:即一国独霸世界的局面(过渡性)
18-19世纪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特定产物 二战后到70年代“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资本主义);冷 战后,并非单极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个国家集团相互对立、制约, 对国际事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态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联盟与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约国与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 战后至60年代的两大阵营
政治联系 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家的对外政策或行为(本质上属于国内政治)扮演了原动
力的角色 3.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
展方向 问题:回顾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阶段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问题:回顾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
竞争共处、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4. 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排列组合为标准 莫顿·卡普兰的六模式:
均势体系:18—20世纪初的均势格局 松散的两极体系: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 牢固的两极体系: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冷战对峙 全球体系: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多极趋势 等级统治体系:大国称霸的局势 单位否决体系:出现一国的威慑力量足以影响和阻止别
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小作文

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小作文
《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那些事儿》
哎呀呀,要说这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啊,就好像是一个超级大班级。
每个国家就像是班级里的同学,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就拿前阵子我看到的一个事儿来说吧。
我那天在看新闻,看到了美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一些事情上争来争去的。
你说这美国呀,就像班级里那个特别爱出风头的大块头同学,仗着自己实力强,老是想主导一切,让别的同学都听他的。
其他一些国家呢,有的就犹犹豫豫不知道该咋办,有的就不太买美国的账,和他对着干。
这就好比班级里有的同学比较软弱会顺着那个大块头,而有的同学就很有个性,可不想被他管着。
然后呢,又有一些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了小团体,在这个大班级里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一起应对各种情况。
这多像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几个好朋友组成小圈子,一块玩耍一块学习呀。
这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就是这样的,复杂得很呢,但又很有意思,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场大戏。
有时候是竞争,有时候是合作,就像我们在班级里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和互动一样。
我觉得吧,就应该大家都平等
相待,互相尊重,一起把这个地球班级经营得越来越好,而不是谁非要去欺负谁,或者谁总想着占大便宜。
嘿嘿,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呢!总之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就是这么回事,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情况都挺像的呢!。
世界体系、世界格局、世界秩序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世界体系、世界格局、世界秩序三者的异同及其之间的关系:
1.同
(1)从范围看, 整个世界。
(2)从表现形式看, 对抗与合作。
(3) 从对抗与合作的基础和内容来看, 都以利益为基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等领域。
2.异:
(1) 行为主体的范围不同。
(2)联系的复杂性有差异。
世界体系的联系,包含着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双边的或多边的, 纵向的或横向的, 政治的或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等纷繁复杂的联系。
世界格局强调的是基本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世界秩序强调的是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次序, 包括世界基本力量之间、基本力量与其他国家之间及其他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
(3)世界格局突出的是力量之间的对比,客观性较明显。
世界秩序以实力和利益为基础,但它包含着国家的理想成分和主观的努力, 有主观性。
3.相互关系
首先,世界体系包含着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 由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来表现。
其次,世界格局是世界体系的核心, 是世界秩序的基础, 但受世界体系和世界秩序的制约。
最后,世界秩序的本质决定了世界体系的本质,世界秩序的变化对世界体系和格局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一、国际体系的含义、形成与结构
1、含 义 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
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
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
成的有机整体,是国际社会的基本表现形式。
2、形 成 (1)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2)国际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4、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均势”系统 “松散的两极”系统
“牢固的两极”系统
“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
“等级制”系统
“单位否决”系统
(2)K.J.霍尔斯蒂四种类型的格局
等级制模式 分散型模式
分散的集团模式
两极模式
(3)教材上的分类——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
单极格局 两极格局
多级格局
两极多元格局
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者国际政治格局的发
展演变
2、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制约
(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2)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
的制定与实施
(3)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运动能够形成 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的国际压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 (毛主席
语录),冷战时期毛泽东的“深挖洞、广积粮、不 称霸”战略,各地大挖防空洞预防随时可能爆发核
战争
西安开放防空洞供市民乘凉
3、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相互关系
(1)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
(2)对外政策又有自身特殊性,与对内政策相区别
(3)对外政策对对内政策的影响
4、国内政治国际化与国际政治国内化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护国际体系秩序的方法
理想主义-建立世界政府(一战后的国 际联盟)
现实主义-实力均衡(欧洲协调、冷战) 马克思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变
第三世界的依附地位) 自由主义-建立国际制度(联合国)
(三)国际格局对行为体的影响
1、相同格局,不同等级地位的国家受 约束不同(在一超多强格局里,美国 受到的约束小于中国。中国从世界第 8上升到第2,同一格局对其影响发生 变化。)
2、不同格局,相同等级地位的国家受 约束不同(超级大国在两极格局中受 约束大于一极格局。第三世界在冷战 后的难以运用不结盟的策略。)
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是无政府性。 国家间交往是自然过程,在无人为 约束的情况下也是无秩序的。
国际无政府性源于各国之间缺乏一 个国际权威能够垄断军事暴力手段。
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体系差别是 有无政府。内战的国家的社会体系 是无政府性质。
“中心-边缘”体系
无政府 性质
(二)国际体系的社会属性是等级性
国际货币基金(欧洲是总裁, 中国10年特别提款权3.72%, 第6位)
以文化为基础的西周五服体系
(三)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区别
性质 等级依据 行为准则 法律效率 军事暴力 安全保障
认同感
国际社会 无政府 实力 从林法
缺乏强制力 无垄断 自助
无全球认同
国内社会 有政府 权力 契约法
强制实施 垄断于中央政府
基本形态间的变异(Hybrid)则受战略关系 影响。
一超多强(冷战后),多强分散为一极,但 如果多强结盟为一方则为两级
两超多强(齐楚争霸)两极/三极 无超多强(战国七强)两极/多极 有超无强(西周)一极/两极
国际结构与中美结构性矛盾
单极:冷战后,美国一战至二战结束,英、 法 、德、俄、美、日诸强
(四)国际格局的变化
国际格局性质变化 多极变为两极(二战结束) 两极变为一极(冷战结合)
国际格局内容变化 多极格局内大国位置改变(一战) 一极格局内大国位置改变(明清
转换)
(四)国际格局的变化原因
大国实力对比变化改变格局,如战争改 变实力对比(二战、元帝国)、帝国过 度扩张(罗马帝国、大英帝国)、国家 长期战略失误(清王朝闭关锁国)、国 家内政混乱(苏联解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体系 二、国际格局 三、大国战略关系
一、国际体系
(一)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是无政府性 (无秩性)
有规律无秩序。大自然有规律(水往低 处流),但在初始条件无约束的情况下 自然运动是无序的(灌溉VS洪水);人 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行为受大自然规律 支配,在非人为约束的情况下,结果也 是无序的(图书馆)。大自然的本质是
在无政府社会体系内(国际社会), 决定社会等级的准则是实力。
在有政府的社会体系内(国内社 会),决定社会等级的准则是权力。
以实力为基础的国际等级:当代国际组织
联合国的常任理事、非常任理 事、普通会员
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以股本金多 少为标准(美国第一,是行长, 中国10年占4.42%第三位)
(六)国际体系的变化
1、实力结构:结构内部的变化和结构 形态的变化。冷战两极到冷战后一极。
2、行为体变化:由城邦国家,到帝国, 再到现代民族国家
3、国际规范性质变化:春秋-战国、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联合国宪章
4、体系变化可能需要至少两个因素变 化。
↑上图: 最主要民族占总人口比例 *暗黄色:85%以上 *黄色:65-84% *亮黄色:64%以下 *蓝色:传统民族定义无法确定,民族 由肤色做为区别
(Source: WFB. Data as of 2000-2008).
右图→: 雅典卫城的南墙
蒙古帝国扩张动态图
国际体系秩序不稳定的原因
实力发展不均衡使国家实力与国际社 会等级不一致(大清帝国、20世纪欧 洲殖民统治衰败,G2还是多极?);
行为体不接受现行的国际地位(二战 前的德国和日本,安理会改革,G20 取代G8);
政府保障 民族国家认同
(四)国际体系的构成要素
国际行为体(国家、国际组织、跨 国公司、国家领导人等)
国际格局(一极、两极、多极等) 国际规范(实力、双重标准、道义) 体系类别划分缺少三个维度的统一
标准。以规范作为体系划分的标准 相对可取。春秋争霸,战争兼并。
(五)几个典型的国际体系
王权(西周)、霸权(美国)、 强权(英国殖民统治)
东亚国际体系:朝贡体系 欧洲国际体系:维也纳-梅特涅体
系(1814) 全球国际体系:
凡尔塞-华盛顿体系(1919) 雅尔塔体系(1945) 冷战后的国际体系(1991)类 似朝贡体系,汉、匈奴
←左图: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 相大卫·劳合·乔治、法国 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918 年巴黎和会。
实力结构:最高等级大国之间的相对 实力及其数量。
大国战略关系:大国友好与敌对关系 的阵营
国际格局=以阵营为单位的稳定实力对 比。格局间的过渡=不明确和稳定的情 况。格局之间有过渡期,实力结构无 过渡期,有改变。
(二)国际格局的形态
基本形态(一极、两极、多极,以实力结构 为基础。所谓的“极”,简单讲就是国际体 系中占支配地位的主导性大国数量。 )
建构主义-培养合作文化。霍布斯文化 (彼此为敌)、洛克文化(竞争对手)、 康德文化(朋友)无核世界、反对贸易 保护主义
二、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的含义、构成 国际格局的形态 国际格局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国际格局的变化原因
(一)国际格局的含义和构成
定义:国际格局=大国实力结构+大 国战略关系
右图:→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1945年2月,英国首相丘吉尔、 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苏联最高统 帅斯大林出席雅尔塔会议。
1990年UN第678号决 议:伊拉克必须撤军 的最后期限为1991年 1月15日,在最后期 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 不撤军,决议授权联 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 “一切必要手段”来 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 项决议。1991年1月 17日,以美国为首的 38国联军攻打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