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
从“天人合一”到“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辩证思维方式与继承和发展

从“天人合一”到“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辩证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思维哲学年级:2003级姓名:范桂凤导师:尹鑫(教授)摘要我国具有丰富而悠久的辩证思维方式传统。
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
在我国,朴素辩证思维方式在奴隶制兴盛的西周初期就已经萌芽,而到奴隶制没落的西周末年就已经产生了。
中国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的总体特征是以“天人合一”为代表注重整体性、和谐性和协调性。
如《春秋繁露》所载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所表达的“天人合一”;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都体现了中国朴素辩证思维方式的整体性、和谐性特征。
中国朴素辩证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思维模式、矛盾思维方法和发展性特点。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也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在中国得到继承和发展。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在改造中国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从哲学上概括了中国革命的新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的辩证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革命的特点。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性质是对抗性的,要解决这种对抗性的矛盾,就必须用斗争的手段。
因此,毛泽东的辩证思维方式突出地表现在对矛盾斗争性思维方法的运用,所以,毛泽东对辩证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矛盾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其总体特征是向矛盾的斗争性倾斜。
邓小平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的典范,他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分析我国的国情,并在对国情的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本体论与方法论结合起来,进一步探讨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得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结论,并以此为起点和归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天人合一 总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天人合一总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天人合一的概念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教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它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人的修身养性,调和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在这种理念下,人们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同时,人们也注重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强调互助与合作,建设和谐社会。
天人合一的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天人合一可以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同时,天人合一也提倡人们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通过自我调整和自我约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总之,天人合一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
它在实践中引导人们关注个人修养、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撰写,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示例: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和总结。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天人合一这个概念进行简要的概述,说明其背后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基础。
接着,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结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从三个要点阐述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实践。
第一个要点将着重讨论天人合一在个体修身方面的作用,探讨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达到心身的和谐统一。
第二个要点将聚焦于天人合一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如何通过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感受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融。
第三个要点将探讨天人合一在社会层面的意义,探究如何通过倡导合作与公平,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

“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樊焕尧贵州省毕节市财贸学校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而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观点。
其传统的意义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也就是主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体不二的关系。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现在,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其中就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两个重要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天人之分和谐社会“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不但是中国儒家哲学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法家、阴阳家,以至风水、气功、武术……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传统意义在于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主体与自然一体的关系,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按其发展过程的表现形式来说,大致可分为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诸种。
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则侧重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现今中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哲学中历来对天有不同的解释,如有所谓主宰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等等的分类。
大致说来,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由于所谓天的意义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也就具有不同的涵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
中国在周以前,天的概念并不发达,发达的倒是“帝”或“天帝”的概念,大体上就是祖先或神。
部落酋长或者巫师可以直接与之对话,人间一切事情都要通过占卜才能决定。
到了周朝,“帝”的概念为“天”所替代,天虽然似乎还执掌人的命运,但是迷信色彩已大为减少。
“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建设

” 的命题最早始于何人? 多数学人认为孟子是 中国哲学史上第
个系统构建“ 天人合一” 思想体系的思想家。
和谐文化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实际生活之 中,深刻
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 正是在这种文化理念指引下 ,
一
关于“ 天人合一” 的涵义 , 笔者认为 ,天” “ 是中国人表述 自然 界的最 高范畴, 指自然和 自然界的规律。《 论语 ・ 阳货篇》“ :天何
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段话的重要意义在于, 它否定了 天是超 自然的上帝 , 而明确肯定天是包括四时运行、 万物生长在
中国人历来将天人和谐统一看作是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 ,而中 国历代哲人在诠释“ 天人合一 ” 含义时, 虽然有些差异, 但却都接 受天人二者“ 合一”强调天 与人的关 系紧密相连、 , 不可分割 , 强
基础 , 发展是和谐的必 然结果 , 和谐 因发展得以升华 , 发展因和
谐得 以实现 和谐与发展二者互为因果、 共生互动, 离开和谐 的
发展和没有发展的和谐都是不存在的。 可见 , 和谐文化理念是一 个包容范围宽泛、 内涵深邃的概念。
( ; 老庄) 天合于人’ “ . ; ( 盂苟) 天人相合塌 道相合) “ 。至于 “ 天人合
和确证;另一方面在人的主体内长久积淀而形成一定的文化心
理, 并在人的诸多活动中以各种形式进行反思, 则逐渐使和谐文 化意识升华 , 产生其合理 内核 。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和谐” “ 首先 被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的, 古代先哲、 圣人无不就此 留下
经典名篇, 然后才由哲学范畴走向社会应用。 概而言之所 谓 和谐文化理念, 即是关于认识和调节人与 自 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 之间以及民族之间、 国家之间的相互关 系 并使之和谐相处、 互动共生的准则和学问。这种文化理念认为。 和谐是自然法则 ,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 的根本规律, 和谐是处理人 与自然关系、 人际关系、 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准则。从空间上 看, 它强调的和谐是整个世界的和谐 , 是包括 自然生态和人文生
自然辩证法论文天人合一思想及和谐社会

自然辩证法论文天人合一思想及和谐社会自然辩证法论文:天人合一思想及和谐社会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理解和改造世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念和方法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
道家注重强调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认为人应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姿态。
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被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和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化的。
他强调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有责任保护和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思想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天人合一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污染导致了众多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源短缺等。
只有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目标。
其次,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人平等、彼此尊重、互相合作的社会。
只有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和人们的积极努力,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可以享受到公平的待遇,相互帮助和支持,社会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再次,天人合一思想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们全面发展的社会,即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只有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机会平等等措施,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最后,天人合一思想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天人合一”思想与和谐社会

第 2 卷第 4 5 期
2 3年 1 1 9 2月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收稿 日期 : C 一 7 ( 加 9 o 一I 】 基金项 目: 0 年度河北 省 会科 学发展研 究课题 , 29 0 社 编号:1 B 5。 2F 1 A 8
作者简介 : 建华( 7 一 , 河北沧州人 , 魏 13 ) 男, 9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 中文系讲 师, 丈学硕士
・
4, ・
如果认识 了 自己的本性 , 就可以认识“ ” 天命 。也就是说 , 天命 即在 陛 中, 即性 。不仅 如此 , 之 天命 个体还 需修身养性 , 以 达到“ 事天立命 ” 的效果 : “ 心, 存其 养其性 , 以事天也。 寿 所
不贰 , 以俟之 , 以立命也 。但是孟子 的天命观 也继承 了 修身 所 ”
性, 能尽其性 , 则能尽 人之 性 , 能尽人之 性 , 则能尽物 之性 , 能 尽物之性 , 以赞天地之化育 , 以赞 天地之化育 , 可以 则可 可 则 与天地参矣 。也就是说 , ” 人和万物 的本性是相通的, 都包含在
天命, 周公思想的继承者孔子对于天命讲得不多。 的学生 他
子夏“ 死生有命 , 富贵在天”《 (论语 ・ 渊》 的说 法大概也可 以 颜 )
J u lo s g llTa h r oma fC n TO ec es’C l g ] l ol e e
V 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 o .5 N 4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作者:游思源摘要:“天人合一”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永恒生命力的哲学命题,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对中国今天解决现实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就主要通过对古代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 找出其与现代“和谐社会”理念的相通之处及内在契合点 , 并发掘其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实践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社会启示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
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要实现一种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人类尊重自然珍爱自然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状态。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是: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 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
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
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
不难看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适应了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又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理论创新,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从哲学角度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体现了中国先哲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深刻地契合之处,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重要的借鉴价值都是有意义的。
天人合一:和谐社会重构的思想滥觞

通过社会实践 的开展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 、创新能
力、 把握和创造机会能力以及经营企业 的基本技 能。同时 , 还特 别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和挫折教育相结合 ,培养大学生的 自我意 识、 参 与 意识 和 创新 意 识 。 综上所述 ,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全新 的教育理念 ,是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高校学生创新精神 与创
为当代和 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理论依据 。
一
、
“ 天人合一” 的 三个 基 本 维度
在中国哲学史上明确 表达“ 天人合一 ” 思想的代表人物 是宋 代 的张载 , 他说 : “ 儒者因明致诚 , 因诚致明 , 故天人合一” 。Ⅲ 要 求人应该从 自身出发 , 注重 自身的个 人修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
思路 天 人 合 一是 和 谐 社会 重构 的思 想 滥觞
儒家 是 从 德 行 出 发 认 识 天 与人 的 ,指 出 天 与 人 的德 性 是 分
不开的, 《 中庸》 日: “ 唯天下至诚 , 为能尽 其性 ; 能尽其性 , 则能尽
人之性 ; 能尽人之性 , 则能尽物之性 ; 能尽物之性 , 则可 以赞天地
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 因此 , “ 诚者天 之道也” , “ 诚” 即是“ 天道 ” , 人 只有顺从 自然 , 遵 从道德 , 最 后达
到人性 、 物性和 自然、 社会的合一 。 孟子指出 : “ 诚者天之道也”
【 关键词】 天人合一 ; 和谐社会 ; 思想滥觞
先秦时期的道家就认识到人与 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要 求人
类要顺应 “ 自然之道 ” , 以“ 自然” 、 “ 无为 ” 作 为社 会 、 人 生的理想 状态。老子说 : “ 人法地 、 地法 天、 天法道 、 道法 自然” 。 把“ 道” 视 为 自然 界的最高本体 , 天、 地、 人都要效 法道 , 效法 自然 。 “ 自 然” 是“ 道” 及 一切事物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 从存在 的角度强调人 与自然 的和一 ,从人性 、精神 的角度对人 的自然纯朴进行了强 调。 庄 子对道 的认识也非常 的深刻 , 他指出道 是创生天地的基本 动力 , 天地 、 万物都是道 的体现 , 以道观之 , 万物为一。他们从肯 定万物 自身的价值 出发 , 并最终回到天 、 地、 人合一的境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7740(2005)03-0016-04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王 林(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法政系,江苏连云港222006)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全新战略,中国古代哲学家的 天人合一 观蕴含着丰富的 和谐社会 思想。
文章通过对 天人合一 与 和谐社会 内在联系的分析,探索 天人合一 观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社会;构建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关于 和谐社会 的内涵目前理论界存在多种诠释,但归纳起来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社会)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从狭义上理解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问题;这里的 人 不仅仅包括个体,更应包括 人类 整体。
若人与人(社会)的关系处理失当,人类自身就会失 和 ,就会产生纷争、冲突乃至战争,对自然造成极大的毁坏,难以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 合一 或 和一 。
因此,从广义来理解 天人合一 还应包括人与人(社会)的关系,即人人关系问题。
可见, 天人合一 与 和谐社会 在内涵上存在许多共通之处。
以下笔者将从中国古代哲学家对 天人 关系的论述入手,挖掘 天人合一 观所蕴含的 和谐社会 思想,阐述 天人合一 观对于构建 和谐社会 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理论的主要学派和观点中国的 天人合一 观由来已久,具有宗教神学意义的 天人合一 观,可追溯到夏商之际。
而具有哲学意义的 天人合一 观则已抹去了神学色彩。
这种 天人合一 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 学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的有道德意义的 天人合一 观和道家的无道德意义的 天人合一 观。
到秦汉时期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说带有准宗教性质,而魏晋玄学的 天人合一 则具有本体论意义,是一种本体的 天人合一 观。
及至宋代各种学说呈现合流趋势,形成以儒家 天人合一 观为基础,道家、佛家的天人观为补充的理论体系,哲学思辨色彩更加浓厚, 天人合一 思想日臻完善。
道家的 天人合一 观以老庄学派最具代表性。
老子从现实和理想两个层面论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提出了 天人玄同 观。
从现实层面上说,老子认为天道与人道并不一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老子 七十七章)认为天道是公正无私的,而人道不是公正无私的,存在着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
从理想层面上说,老子认为人应当取法乎天,求得天人合一。
主张人们放弃一切违背天道的行为, 塞其兑,闭其户,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
( 老子 五十六章)进入 彼我玄同 的天人合一境界。
庄子视 自然无为 的天道为人道的最高准则,提出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的观点。
这里的 人 是指违背天道的人为, 故 是指违背规律的私智技巧。
庄子反对以人为对抗天道,旨在强调人们的行为必须服从自然之道,而不是主张人们无所事事。
儒家的 天人合一 观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学说最具代表性。
孔子从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出发,提出了 人与天一 的命题。
他把 天 看作是道德伦理关系的化身,即义理之天。
并把宗法人伦上升为一种天然合理的东西,用 天意 来协调人类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人伦秩序。
孟子则表达了正统的儒家 天人合一 观,提出了 天人相通 说。
他所说162005年9月第3期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Lianyungang Teachers CollegeSept,2005No.3收稿日期:2005-03-17的天是 义理之天 而非道家的 自然之天 ,认为天不仅是自然存在的本体,也是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的本体。
人作为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的体现者,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都源于天道,本于天道,因此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 孟子 尽心上 )意即只要用心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就可以体验到作为价值本体的 义理之天 ,进入 上下与天地同流 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荀子作为先秦哲学的总结者,认识到了前人的 天人 理论的抽象性,提出 天人相交 观。
他肯定道家有见于自然之天,但批评他们 蔽于天而不知人 ( 荀子 解蔽 ),批评孟子把人道直接归结于天道是 僻违而无类 ( 荀子 非十二子 ),即犯了无类比附的逻辑错误。
荀子认为,天道和人道既对立又统一,坚持 明于天人之分 的原则。
唐代哲学家柳宗元和刘禹锡继承、发展了荀子的理论,对天人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
柳宗元提出天人 其事各行不相预 的观点,主张以天人的区别为前提去探讨二者的合一关系。
刘禹锡提出 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认为天的职能是生长万物,人的职能是对万物加以利用和改造,使之为人所用。
并指出,当人类社会处于良性状态时,人能胜天;当人类社会处于不良状态时,人类将失去自信,只能被动地屈从于天。
揭示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合理地解释了 天人合一 观。
宋代理学家朱熹把 天理 视为 天人合一 的哲学基础,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提出了 天人一理 观,具有明显的唯心色彩。
二、 天人合一 观所蕴含的 和谐社会 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通过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这与构建 和谐社会 所推崇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天人合一 观蕴含着丰富的 和谐社会 思想。
1.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 和谐社会 思想老子以 道 为核心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视为一个有机统一体,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由天地而生,天地由道而生。
庄子也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孔子的 人与天一 命题则强调用 天意 来协调人伦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人伦秩序。
孟子的 尽心知性知天 命题,认为人性与天道相通。
人心是能感通的主体,只要尽心,就能知性,继而知天,就可以达到 上下与天地同流 的 天人相通 的境界。
所有这一切都反映了人类早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朴素思想。
今天,人类已经饱尝了近代工业文明粗暴对待自然所造成的恶果,开始认识到注重分析、忽视综合的西方近代人文科学思想的缺陷。
要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关键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变天人分离为天人合一,恢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观念。
可见,中国古代关于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整体观念,对人类摆脱目前发展的困境,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天人和谐相处的 和谐社会 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子最注重宇宙万物的和谐和循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所谓和谐,就是指事物的根本规律,而循环则是根本的和谐,也就是最根本的规律。
老子的 道 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所应遵循的规律和法则,既有自然规律又有社会规律。
认为要达到天人和谐相处,必须尊重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人力之强加妄为。
克服知识、理性引起的狂妄自大,抑制非分之想,收敛心性,顺应自然,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些观点对建设人与自然、社会共生与和谐的蓝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适度开发利用大自然的 和谐社会 思想我国在世界上农业社会历史最长,社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人们特别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古代人们在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已经懂得了 适度 的原则,实行了 休耕 、 休渔 等休作制度。
老子认为,人不仅要 知常 、 知和 ,还要 知止 、 知足 。
甚爱太贵,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不管是修身,还是治国,贪得无厌、过量的占有必然招致更多的损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碰壁,才能保持长久发展。
儒家也十分重视适度发展。
孟子最先意识到了破坏山林资源可能带来不良的生态后果,认为: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17道之始也。
( 孟子 梁惠王上 )同时,他还从山林被过分采伐所带来的危害得出结论: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 孟子 告子上 )这些观点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以人为本 的 和谐社会 思想在天人关系中,人是能动的因素,自然只是人类存在的前提条件,人本身才是最主要的,人的实质地位理应高于天。
人们强调保护环境,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自然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老子说: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道德经 十五章)他既没有把天道奉为与人对立的至高权威,也没有把人贬为天道的奴仆。
儒家则强调以人为本,把宇宙整体划分为天、地、人三大要素,其中人 最为天下贵 。
孔子说: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他不是从天神那里寻求人道,而是要从人自身来寻求人道。
仁者爱人 的道德准则强调人与人应该互相敬爱,和谐共处。
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才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
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能一味地对自然顶礼膜拜,而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
三、 天人合一 观对于构建 和谐社会 的重要启迪1.更新理念,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与自然的位置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提高全民族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修养,对公民进行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论教育。
首先,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引进教材、课堂和学生头脑。
这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也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把教育局限于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却忽视或不重视人与自然的理论教育,这是教育的缺陷,必须改变这种教育的缺失现象。
在学校里增加或加强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教育,这对于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认识上使人由 自然主宰者 转变为自然之子。
人类的童年时代,受着自然力的支配,自然界被看作是主宰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异己力量,人类是听任自然摆布的奴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节节胜利。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滋生出狂妄自大的意识,如 人是万物之灵 、 自然的主宰者 、 人定胜天 等,人由自然的 奴仆 转变为 自然的主宰者 。
人类大肆掠夺自然资源,人类 主宰自然 造成了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打破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由 自然的主宰者 转变为自然之子,与自然和平共处。
第三,更新理念。
清理那些被实践反复证明不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不正确观念,真正尊重自然物的存在权利,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物种进行有效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2.创建生态道德理论,加强生态道德修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不仅要靠 法 ,还要有 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