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doc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一、导言1.教学目的和意义:介绍课程意义和目标,为学生明确学习意义及目标;2.课程内容概述:简述课程的内容范围及涵盖的重点领域,引起学生兴趣;3.教学方法与评价:说明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二、跨文化交际概述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概念,明确其重要性;2.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困惑:探讨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和困惑;3.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素养:介绍跨文化交际所必备的素养,如文化敏感度、文化适应力等。
三、文化差异与沟通1.文化对沟通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对沟通方式的影响;2.非语言沟通:介绍非语言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3.社交礼仪: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4.语境和修辞:介绍语境和修辞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四、文化差异在商务领域的应用1.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2.跨文化商务沟通技巧:介绍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需要注意的技巧;3.文化差异与商务谈判:介绍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并分享应对策略;4.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1.跨文化误解的成因:介绍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误解成因;2.跨文化冲突的解决:分析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法;3.跨文化解决冲突技巧:介绍在跨文化冲突解决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和方法;4.跨文化交际中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六、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能力1.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介绍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性;2.发展文化适应能力的方法:提供发展和提升文化适应能力的方法和建议;3.跨文化适应案例分享:通过真实案例分享成功跨文化适应的经验和故事。
七、小组项目学生分组完成跨文化交际项目,如实地调研、报告撰写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原则和技巧。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独立获取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日中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多元
文化意识和国际化视角,基本具备灵活运用各种交际技巧和策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日本语言背后的文化,用实践的方式正确输出所学的日
语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多种语境中所需使用的准确而又地道的日语表达方式。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中日文化知识,培养中日语言文化
对比能力,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应变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3
4
5
6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7
8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 张韶岩(编).中日跨文化交际实用教材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
2.主要参考书
1. 滝浦真人. ポライトネス入門研究社出版,2008年
2. 周平、陈小芬. 新编日语 1、2册(重排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年
9。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本课程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英语本科必修课。
英语本科课程是按主题编排的课程,总课程分两个模块:英语语言交际模块和专业倾向模块。
《跨文化交际》是属于语言交际模块八个主题中的一个。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的侧重点是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员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通过典型实例分析,模拟交流练习、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对象国文化的了解,掌握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单元: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语言、文化与交际(建议学时11)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决定交际质量的基本要素,认识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把握交际场合的定义、程式和价值观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Activity 1 Basics of Communication了解交际的基本要素、交际五种的类型。
Activity 2 Models of Communication了解单一语言文化交际、单边语言跨文化交际、双边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模式。
Activity 3 Meanings in Communication重点了解交际中的各种意思:文字的意思、说话者的意思、听话者的意思等;重点了解常规的含义、概念的含义、联想的含义等。
Activity 4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Situations了解社交场合的交际定义;了解构成社交场合的基本要素。
Activity 5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了解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交际者。
第一单元是全书的总体介绍,重点掌握语言、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些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术语、交际模式、交际的意义等知识,为后面几个单元的学习打好基础。
跨文化交际 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是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限选课。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学科,人们对它的研究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等,在理论上,仍在不断探索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摸索边总结,而不必急于寻求某种定论。
概括说来,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就是跨文化交际学。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在全面准确了解中国文化与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起他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宏扬中华文化;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精神成人”。
本书吸收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这一领域的基本理论,同时十分精练地介绍了英、美、德、法、日五国的文化特性。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外语及其他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正在参预或者将要参预跨文化交际的人们的知识性读物。
本课程教学共54 学时主要以“研究型学习”课程教学法为主,采用教授、讨论、讲座等互动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按要求事先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课堂上时常交换、交流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1、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应该掌握了解文化、大众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
2、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演变、古今中外学着对交际的认知和了解。
3、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史,以及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状况。
[学时]第一节文化与交际(学时)掌握文化、交际、大众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的形成以及人们对交际的认知。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时)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及其概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历史。
第三节跨文化交际研究(学时)了解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基本内容和重要内容。
1、了解英国人的构成,以及英国文化及其文化的演进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课程内容:第一单元: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作用1.2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1.3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机遇第二单元:文化差异与意识2.1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2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2.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重要性第三单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1语言的定义和作用3.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3语言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第四单元:非语言交际与文化4.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类型4.2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4.3非语言交际的意义和应用第五单元:跨文化沟通技巧5.1有效倾听与观察5.2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5.3解决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和冲突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
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活动表现等。
2.课堂作业: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报告等。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参考教材:3. Bennett, M.J. (1993).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R. M. Paige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pp. 21-71).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教学大纲制定者:XXX教授。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引言:《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有着重要意义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
本教学大纲旨在修订原有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1.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和礼仪。
3.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解决跨文化冲突的能力。
4.了解不同文化在商务、教育和社交等领域的影响。
5.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敏感性。
二、教学内容: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a.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范围。
b.分析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意义。
c.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2.文化差异的认知a.介绍文化差异的概念和分类。
b.分析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
c.比较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和非语言交际。
3.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a.介绍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问题和挑战。
b.探讨有效的交际策略和技巧。
c.培养学生的非言语交际和倾听技巧。
4.跨文化冲突与解决a.分析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b.介绍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c.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解决冲突的能力。
5.文化影响与应用a.介绍不同文化在商务、教育和社交等领域的影响。
b.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独特性。
c.讨论如何在不同文化场景中合理应用文化差异。
6.跨文化适应和文化敏感性培养a.介绍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和方法。
b.探讨培养文化敏感性的途径和技巧。
c.组织跨文化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和教学软件引入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案例。
2.讨论和演练: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策略。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4.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和故事。
5.实践活动:组织跨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河南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_____ 跨文化交际_________ 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用专业:_____ 英语语言文学________ 学制:________ 4 ____ 年____________ 所属系部:________ 外语系______________ 制订日期:_2012—年_4—月_15 日河南工程学院教务处编制二0—二年四月十日河南工程学院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英文名称:跨文化交际,In tercultural Commu nicati on课程编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英语本科学时数:_32_;其中:讲课学时:_16_ ;实验学时:_16_ ;学分数:2_ ;编写人:_靳爱心审定人:_屈平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本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第3学期开设,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及相关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对当代世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形成和发展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以及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灵活性,提高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培养学生与英语本族人通过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浅easy、宽wide、精elite 、新new、用useful ”的教学思想。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提高外语的理解能力,在与英语本族人交流时准确深刻地理解对方和得体地表达自己。
同时,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训练语言基本功,提高英语应用水平。
英语本科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掌握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特征。
2 •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各种因素。
3 •了解跨文化交际的途径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等。
4. 对语言与跨文化研究的有关理论有初步的了解;5 •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异同的比较,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指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友谊。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1.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2.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技巧;3.培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4.增进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1.文化概论a) 文化的定义和特点b) 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c)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和重要性2.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a) 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形式b)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c) 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3.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a) 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b) 适应不同的礼节和行为准则c) 理解和应对文化差异4.误解和歧视a) 语言和行为的误解b) 非理性的偏见和歧视c) 打破误解和歧视的方法和策略5.跨文化交际的实践a) 跨文化团队合作b) 跨文化销售与市场营销c) 跨文化外交与国际关系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主要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和案例,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问题;3.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思考和理解;4.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5.案例研究:学生将选择一个真实的跨文化案例,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参与度和小组合作等;2.课堂作业: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和案例分析等;3.个人报告:学生需选择一个跨文化交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报告;4.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原理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05026230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英美文学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属于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重点、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难点在于理解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所体现的差异性。
三、整体课时分配
章节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1 绪论
2 2
2 交际与文化 2 2
3 文化的影响 2 2
4 语言与文化 2 2
5 非言语交际 2 2
6 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2 2
7 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2 2
8 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2 2
9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2 2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绪论
主要内容:
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
2.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
(二)第一章交际与文化
主要内容:
1.交际的概念和特性。
2.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3.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交际的特性、文化的特征,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三)第二章文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
1.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的深层结构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模式的概念,了解交际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深层结构。
(四)第三章语言与文化
主要内容:
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其中包括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2.语言的翻译。
教学要求:通过各种实例、练习了解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五)第四章非言语交际
主要内容:
1.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概况。
2.非言语交际的概念、功能、特征。
3.非言语的词义和语用。
4.人体语、时间语、空间语。
5.其他非言语信息。
教学要求:了解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概况、功能、特征,了解并学会恰当使用一批常用的非言语,掌握一些常见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
(六)第五章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主要内容:
1.文化与商业语境
2.国际商业语境
3.国内商业语境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价值观对商业语境的影响,并通过与中国传统交易方式的对比,掌握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成功进行国际竞争的原则和技巧。
(七)第六章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主要内容:
1.教育体制差异性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中外教育体制,了解不同文化中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课堂中师生角色的期待差异所导致的不同课堂风格和教学方法。
(八)第七章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主要内容:
1.疾病预防及治疗的文化差异性
2.性别文化体现在保健语境中的差异性
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保健交往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文化中保健理念的差异,了解性别文化差异性在保健语境中的体现,理解文化差异性可能导致的保健语境中的交际失误。
(九)第八章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主要内容:
1.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2.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前几章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和发展性,培养对不同文化宽容性,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从而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学习效率。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
1. Samovar, Larry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 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 顾曰国《跨文化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六、先修课程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七、考核方式
1. 课堂参与(10%)
2. 考查,包括平时成绩(20%)
3. 期末考试(70%)
八、教改说明及其他
大纲制定人:
大纲审定人:
制定时间:
赠送以下资料
《3D打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3D打印技术
课程编码:1100001120
学分及学时:1学分理论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课10学时)
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部门: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
先修课程:物联网技术概论、电子技术、无线传感网、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考核要求:考查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作者:高帆《3D打印技术》著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1.本课程属于设计类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走近3D打印技术》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特长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而开发的设计课程。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它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与传统技术相比,三维打印技术还拥有如下优势:通过摒弃生产线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而且,它还可以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外形,让人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出飞机机翼或热交换器。
因此,3D打印技术今后会在世界上替代大部分制造业;如果我们不能在3D打印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将难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因此,走近3D 打印技术,了解并学习3D打印技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本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融合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
旨在通过学生对世界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在“挥动想象的翅膀”的过程中,体验创意的神奇和伟大;快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合作、协调能力。
同时也初步体会3D制造技术将给社会带来的社会伦理困境。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 通过学习,了解3D打印技术的现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形成初步的3D制造技术概念以和了解3D 建模的方法,以及对技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学习3D建模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与拓展。
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3.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借鉴中模仿,在模仿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增强社会,生活,知识产权观念,提高科学理论精神和技术素养。
2、Cimatron单机版软件的安装
3、切片软件Cura的安装
利用资源:
网络资源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学分与学时
本课程为1个学分,共12学时,安排在四、五年级进行。
(二)教学设备
计算机教室、网络资源、建模软件。
3D打印机、打印耗材
(三)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探索实践、教师讲评、学生再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形式
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及学分的认定以出勤率+课堂表现+3D建模实践+3D作品评分几个方面的总体情况来进行测评。
(二)评价内容
建议: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在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提高,还应重视活动中各种能力方面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