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分离技术习题解答——第7章
新型分离技术习题

15.9+9.5+9.7
1 2 3 2
=32.68(J /cm ) δh1 =
E h ,i V g ,i
=
1
0+0+20001 .30 15.9+9.5+9.7
7% 58.45
=1.29 × 10−7 cm3 /(cm2 .g.s) Jv =Lp σπ Lp σ= 溶质通量
1.29×10 −7 0.07433
× 2=0.0848Mpa
水回收率为 50%时, 被理想反渗透浓缩后的海水中 NaCl × 2=5.93 Mpa
=1.736 × 10−6 ①
水回收率为 50%时,被理想反渗透浓缩后的苦咸水中 NaCl 浓度增为 0.1%/0.5=0.2% π =RTΣ C=8.314× 298×
C B −C f CB
1.5037 × 0.03 − 1.5090 × 0.03(1 − 0.00125) 0.86 × π × 2.59 × 0.49 × 3600 × 1000
脱盐率:R o =
=
10000 −400 10000
=96%
=6.5134 × 10−12 mol/(cm2 .g.s) Js=c s (1 − σ、 ) Jv +ω∆π 0.03 1 − σ、 × 6.08 × 10−8 + ω × 0.07433 1000
c s1 cw 1
Nw = K w (∆p −
/
c s2 cw 2
式中,cs1 、cs2 、cw1 、cw2 分
生物分离工程(第6-7章)

《生物分离工程》练习题三(第6~7章)一、选择题(16.5分,每题0.5分)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有泡沫分离技术的是( D )A. 沉淀浮选B. 离子浮选C. 吸附胶体浮选D. 鼓泡分馏2、对于泡沫分离技术中的泡沫,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 )A. 泡沫是由被极薄的液膜所隔开的许多气泡所组成的B.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气泡表面排成双分子层膜C. 在气泡表面亲油基指向溶液,亲水基指向气泡内部D. 泡沫是由许多单分子层的气泡形成的聚集体3、关于泡沫的稳定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 在临界胶束浓度时所形成的泡沫最稳定B. 表面积大的气泡,稳定性比表面积小的气泡要好C. 气体可以从小气泡通过液膜向大气泡扩散,导致大气泡变大,小气泡变小,以至消失D. 多个气泡的膜间夹角为120°时,压力差最小,泡沫稳定4、针对配基的生物学特异性的蛋白质分离方法是( C )。
A.凝胶过滤B.离子交换层析C.亲和层析D.纸层析5、用于蛋白质分离过程中的脱盐和更换缓冲液的色谱是( C )A.离子交换色谱 B.亲和色谱 C.凝胶过滤色谱 D.反相色谱6、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可采用( C )方法。
A.离子交换层析 B.亲和层析 C.凝胶层析 D.聚酰胺层析7、凝胶色谱分离的依据是( B )。
A、固定相对各物质的吸附力不同B、各物质分子大小不同C、各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D、各物质与专一分子的亲和力不同8、下列哪一项是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活性交换基团( A )A 磺酸基团(-SO3 H)B 羧基-COOHC 酚羟基C6H5OHD 氧乙酸基-OCH2COOH9、依离子价或水化半径不同,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离子亲和能力不同。
树脂对下列离子亲和力排列顺序正确的有( A )。
A、Fe3+﹥Ca2+﹥Na+B、Na+﹥Ca2+﹥Fe3+C、Na+﹥Rb+﹥Cs+D、Rb+﹥Cs+﹥Na+10、如果要将复杂原料中分子量大于5000的物质与5000分子量以下的物质分开选用( D )。
新型分离技术习题解答——第4章

第四章 气体渗透、渗透汽化和膜基吸收(习题解答)4-1采纳气体渗透膜分离空气(氧21%,氮79%),渗透物中氧浓度达78%。
试计算膜对氮气的截留率R 和进程的分离因子α,并说明这种情形下哪个参数更能表达该进程的分离状态。
解:截留率:R=7215.0792211,,22=-=-FN p N c c 分离因子:34.137921227822==N o α 关于气体膜分离,以分离因子表示膜的选择性为宜。
4-3 用渗透汽化膜进程进行异丙醇脱水。
在80℃下,所用亲水复合膜厚为8μm ,该膜对异丙醇的渗透通量可忽略不计。
测得不同含水量的异丙醇进料液透过膜的水通量数据如下: 料液中含水量/%(质量) 1 2 3 4 5 6水通量/{kg/(m 2·h)}已知水在无穷稀释溶液中的活度系数为,且在以上浓度范围内不变。
试画出水通量随溶液浓度及活度的转变曲线;计算各组成下水的渗透系数{cm 3·cm/(cm 2·s ·kPa)}。
解:查表得异丙醇的Antoine 方程常数,并计算其饱和蒸气压:3640.20exp 9.7702-0.09235353.54P MPa ⎛⎫== ⎪-⎝⎭异丙醇查饱和水性质表得80℃下水的饱和蒸气压及密度:00.04739P MPa=水 3971.8/kg m ρ=水的渗透系数可用下式计算:()220p AA A A A A A A A A A AJ J Q p x f p y Q p x γγ≈=-−−−→= 计算结果见下表:32水通量随溶液浓度及活度的转变曲线如下:(左Y 轴为摩尔分数,右Y 轴为活度,X 轴为渗透系数)0.000.020.040.060.080.100.120.140.160.18A4-4 蒸汽渗透或气体分离进程中,原料和渗透物压强比必然,且原料液流与渗余液流的浓度近似相等时,渗透物浓度最高。
今已知某一复合膜对空气中甲苯蒸汽浓度为℅(体积)时的渗透选择性为200,别离计算压强比为10、100和1000时的渗透物组成。
新型分离技术习题解答——第8章

第八章 吸附、离子交换和色谱分离(习题解答)8-1 用聚丙烯酰胺钙颗粒柱进行大规模脲酶提纯,得到以下数据:洗脱体积/L 浓度(任意单位)170 0.0053190 0.00152(最大)床层体积为20L ,分别求Vo 、σ及洗脱体积分别为190L 和200L 时的产率。
解:根据公式2021V c V N ⎛⎫⎛⎫ ⎪=- ⎪ ⎪⎝⎭⎝⎭由题可得:202017020.0053119020.001521V N V N ⎧⎛⎫⎛⎫⎪ ⎪=- ⎪ ⎪⎪⎝⎭⎪⎝⎭⎨⎛⎫⎪⎛⎫ ⎪=-⎪ ⎪ ⎪⎝⎭⎪⎝⎭⎩当00dc cV =时,c最大,即01900.067V σ=⇒==∴产率12erf erf ⎡⎤⎢⎥=-⎢⎥⎢⎥⎣⎦,代入数据即可求解; 8-3 碳氢化合物原液的色度为20个色度单位/kg 溶剂,拟在80℃用活性炭接触吸附,过滤脱色至原料液色度的2.0%,试求:分别采用单极操作、二级操作以及二级逆流操作法处理1000kg/h 原料液所需活性炭量。
该溶液在80℃下的平衡数据如表8-11所示:表8-11 溶液在80℃下的平衡数据表上述数据在对数坐标上作图为直线,故可用Freundhch 式表示,回归得:12.27630X Y= 其中 2.27,630n m == (1) 单级操作:0120,202%0.4Y Y ==⨯=色素单位/kg 溶液色素单位/kg 溶液∴01112.27 2.271200.40.04666300.4Y Y S kg L mY --===⨯活性炭/kg 溶液 故处理1000kg 溶液所需的活性碳量为0.0466100046.6S kg =⨯=单级(2):二级错流:应用式10121111nY Y Y n Y n ⎛⎫-⨯=- ⎪⎝⎭,用示差法求得:14Y = 代入得第一级所需活性炭比用量:01112.27 2.2712040.01386304Y Y S kg L mY --===⨯活性炭/kg 溶液 第二级所需活性炭比用量:12112.27 2.27240.40.00866300.4Y Y S kg L mY --===⨯活性炭/kg 溶液 故处理1000kg 溶液所需的活性碳量为()0.01380.0086100022.4S kg =+⨯=错流(3):二级逆流:应用式101122211nY Y Y Y Y Y ⎛⎫⎛⎫-=- ⎪ ⎪⎝⎭⎝⎭,将0Y ,2Y 代入,用示差法求得:1 6.2Y = ∴02112.27 2.271200.40.0139630 6.2Y Y S kg L mY --===⨯活性炭/kg 溶液 故处理1000kg 溶液所需的活性碳量为0.0139100013.9S kg =⨯=逆流8-4 在一色谱柱提纯庆大霉素,测得该组分在柱中的保留时间为8.73min ,标准偏差为0.44min ,估算该柱的理论塔板数。
生物工程 分离技术 试题 含答案

题库名称:生物分离技术一、名词解释3.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溶质分子分布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剂里,达到平衡后,它在两相的浓度为一常数叫分配系数。
5.CM-Sephadex C-50:羧甲基纤维素、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吸水量为每克干胶吸水五克。
6.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在悬浮粒子之间发生架桥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8.萃取过程:利用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中各种组分(包括目的产物)溶解度的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9.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面的过程。
10.反渗析:当外加压力大于渗透压时,水将从溶液一侧向纯水一侧移动,此种渗透称之为反渗透。
13.离子交换: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吸附剂,将溶液中的待分离组分,依据其电荷差异,依靠库仑力吸附在树脂上,然后利用合适的洗脱剂将吸附质从树脂上洗脱下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15.助滤剂:助滤剂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细粉或纤维,它能使某些难以过滤的物料变得容易过滤16.沉降:是指当悬浮液静置时,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下沉,这一过程成为沉降17.色谱技术:是一组相关分离方法的总称,色谱柱的一般结构含有固定相(多孔介质)和流动相,根据物质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不同(由于亲和力差异),经过多次分配(吸附-解吸-吸附-解吸…),达到分离的目的。
19.等电点沉淀:调节体系pH值,使两性电解质的溶解度下降,析出的操作称为等电点沉淀。
20.膜分离: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
22.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是状态超过气液共存时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下物质特有的点——临界点后的流体。
23.临界胶团浓度:将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相中能形成反胶团的最小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它与表面活性剂种类有关。
24.反渗透:在只有溶剂能通过的渗透膜的两侧,形成大于渗透压的压力差,就可以使溶剂发生倒流,使溶液达到浓缩的效果,这种操作成为反渗透。
新型分离技术习题解答——第10章

第十章 其它分离技术(习题解答)10-1 泡沫分离的原理是什么?适用哪类体系的分离?答:泡沫分离是以气泡作分离介质来浓集表面活性物质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
其原理为:当溶液中需要分离的溶质本身为表面活性组分时,利用惰性气体在溶液中形成的泡沫,即可将溶质富集到泡沫上,然后将这些泡沫收集起来,消泡后即可得到溶质含量比原料液高的泡沫液。
适用于热敏性及化学不稳定性物质的分离和溶液中低浓度组分的分离回收。
10-2 影响泡沫分离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泡沫分离效率的因素很多,而每种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则取决于具体的分离体系。
各种影响因素又可以分为基本因素(如表面活性剂、辅助试剂的性质、浓度、溶液PH 值、黏度、温度等)及操作变数(如气体流速、料液流速、回流比、泡沫层高度、密度、泡的大小以及设备的设计等)。
10-3 推导泡沫分离塔设计中的“平衡线”方程式(10-12),说明平衡线方程的物理意义。
解:根据式(10-11):GS c c UΓ=+如果表面浓度Γ与c 的关系是:kc Γ=,代入式(10-11)可得: 1GSkc GSk c c c U U ⎛⎫=+=+ ⎪⎝⎭在平衡状态下,1GSk U D c c D ⎛⎫=⇒=+ ⎪⎝⎭10-4 使用简单的连续泡沫分馏塔脱除废水中某中离子。
废水处理量为 3.785m 3/h ,鼓泡池中气泡直径为0.1cm 。
若塔底排出液中离子浓度为进料的1/10,塔顶破泡液的体积不大于0.189m 3/h ,求所需气体流速和塔径。
假定用于吸附离子的表面活性剂的高梯度磁分离技术浓度控制在线性等温吸附范围内,平衡常数为0.09cm ,如果要将鼓泡池内表面活性剂浓度控制在2×10-4mol/l ,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速度应为多少? 解:1W Fc c =,塔顶破泡液的体积不大于0.189m 3/h ∵W W F GS c c F Γ=-()()()()311011 3.785100.16308.3/66/60.09F W F W W W Wc c F c c Fd G L h d c ---⨯⨯⨯====ΓΓ⨯ 近似用水的黏度为510/()g s cm -,密度为31/g cm ,表面黏度一般取710/()g s cm - ∴62222380.189109800.1514.5360016.7630.76308.310103600A DAg d A A G ρμ-⨯⨯⨯⨯===⎛⎫⨯⨯ ⎪⎝⎭()()33532286308.3101036000.179109801s u G g A A A μρ--⎛⎫⨯⨯ ⎪⎝⎭==⨯⨯⨯ 式中A 单位为2cm ,用示差法求得A ,后即可求得加入速度;10-5 直径为7cm 的精馏型泡沫塔,在室温下从水溶液中脱除表面活性剂-200,吸附平衡关系可表示成△p w =0.009c w ,进料速率为54cm 3/s ,塔底通气速率为90 cm 3/s ,求残液脱除率(气泡直径为0.1cm )。
新型分离技术考试资料

第一章 固膜分离过程一、概述膜分离:利用膜对不同组分的选择性渗透的原理来分离混合物的过程。
膜从相态上可分为固体膜和液体膜固膜分离过程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电渗析、气体分离、渗透汽化、膜蒸馏、膜萃取、膜吸收等。
应用:海水淡化,超纯水制备,废水处理,果汁、饮料、酒等的除菌、澄清,空气中氧-氮分离,乙醇-水的分离,血液透析……固膜之一:平板膜 固膜之二:中空纤维膜 固膜之三:管式膜(这种膜分离装置像列管换热器)板式膜应用时像过滤:以膜代替过滤介质,根据颗粒或分子大小的不同而实现分离。
但膜过滤的颗粒更小,可小到“分子过滤” 。
反渗透 海水或苦咸水脱盐;地表或地下水的处理;食品浓缩渗析 血液透析(除去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过量体液并维持电解质平衡) 电渗析 电化学工厂的废水处理;半导体工业用超纯水的制备;海水制盐 微滤 药物灭菌;饮料的澄清;抗生素的纯化;由液体中分离动物细胞 超滤 果汁的澄清;发酵液中疫苗和抗生素的回收渗透汽化 乙醇-水共沸物的脱水;有机溶剂脱水;从水中除去有机物气体分离从甲烷或其它烃类物中分离CO 2或H 2;合成气H 2/CO 比的调节;空气中N 2和O 2分离液体混合物分离:乙醇-水⇒乙醇+水 气体混合物分离:空气⇒氮气+氧气非均相混合物分离:含颗粒的液体⇒液体+滤饼用于血液透析、人工肾、人工肝: 血液与透析液通过膜进行物质传递,除去血液中的有毒物如尿素、尿酸、肌酸酐等,并向血液中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如葡萄糖、碳酸盐、电解质等。
用于人工肺:血液通过膜吸收补充O 2、排出CO 2。
二、膜及膜组件 1. 膜的分类浓海水 淡水海水膜海水淡化从材料来源上可分为:天然(natural)膜和合成(synthetic)膜。
合成膜又分为:无机(inorganic)膜和有机高分子(organic polymer)膜。
根据膜的结构可分为:多孔(porous)膜(微孔膜,孔径1nm以上)和致密(dense)膜(均质膜、无孔膜、非多孔膜,孔径1nm以下)。
生化分离技术思考题答案解析1-6章

生化分离技术思考题答案解析生化分离第一章1. 简述生化分离技术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和主要作用。
2.生化分离技术的主要种类及特点。
种类:细胞破碎(cell disruption) 、沉淀分离(precipitation) 膜过滤(membrane filtration) 层析分离(chromatography)、电泳分离(electrophoresis)、离心分离(centrifugation)特点:成分复杂、含量甚微、易变性,破坏、具经验性、均一性的相对性3.何谓生化分离技术的集成化概念?请举例加以说明。
1) 利用已有的和新近开发的生化分离技术,将下游过程中的有关单元进行有效组合(集成) 2) 或把两种以上的分离技术合成为一种更有效的分离技术,达到提高产品收率、降低过程能耗和增加生产效益的目标。
如膜过滤与亲和配基、离子交换基团相结合,形成了亲和膜过滤技术、亲和膜色谱、离交膜色谱;亲和配基和聚合物沉淀作用相结合,形成亲和沉淀技术等等。
(P5)4.说明生化分离的主要步骤并指出胞内产物和胞外产物的分离纯化流程不同之处。
1选材,来源丰富,含量相对较高,杂质尽可能少2.提取:将目的物从材料中以溶解状态释放出来,方法与存在部位及状态有关。
3.分离纯化:核心操作,须据目的物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及具体条件定。
4.浓缩、结晶、干燥。
5、保存。
整个过程应有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来衡量效果(收率、纯度)。
胞内产物需要破壁的过程:需要将目的物从胞内转移到外界溶液中,需要细胞提取物破碎、匀浆、离心,如果是液体的话,获得提取液,如果是想获得固体目的物,就对沉淀进行洗涤再获得提取物。
生化分离第二章1、简要说明常用细胞破碎的主要方法、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及细胞破碎今后的发展方向。
答: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有:组织捣碎、珠磨法、高速匀浆法、挤压法、超声破碎法、酶溶法、化学渗透法、干燥法等。
1 组织捣碎,其原理是利用机械运动产生剪切力的作用破细胞,利用高速旋转的叶片所产生的剪切力将组织细胞破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新型萃取分离技术(习题解答)
7-1 超临界流体用作萃取剂有哪些优缺点?
答:超临界流体用作萃取剂,该萃取剂在常压和室温下为气体,萃取后易与萃余相和萃取组分分离;在较低温度下操作,特别适合于天然物质的分离;可通过调节压力、温度和引入夹带剂等调整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并可通过逐渐改变温度和压力把萃取组分引入到希望的产品中去。
但超临界流体萃取剂的选取,需综合考虑对溶质的溶解度、选择性、化学反应可能性等一系列因素,因此,可用作超临界萃取剂的物质并不太多。
7-2 将超临界流体与萃取质分离可采用哪些方法,各有何优缺点?在选用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超临界流体与萃取质分离可通过调节压力,调节温度,引入夹带剂等方法。
7-3 在压力为14MPa 、温度为35℃条件下,用CO 2从发酵液中萃取乙醇,所用萃取设备为高2m 的鼓泡塔,乙醇质量分数为6.5%的发酵液置于塔内,流量为1000cm 3/h 的超临界CO 2鼓泡通过发酵液,若要求乙醇萃取率为80%,计算萃取开始及结束时,萃取相CO 2中乙醇的浓度(脱气及非脱气浓度),在操作条件下,水-乙醇- CO 2的相平衡数据如图7-51所示。
解:根据题意,80%R F X R X F = 5.2%R R F X =⇒= 读图得:萃取结束时:1%E X =
萃取开始时:0%E X =
7-4 在一金属板填料塔内用超临界CO 2从异丙醇-水溶液中萃取异丙醇,萃取压力为8.0MPa ,温度35℃,连续相(液相)表观流速为3.8m/h ,分散相(超临界流体)流速为7.1m/h ,二相逆流。
已测得该超临界萃取填料塔液相总传质系数K DL 为6.5/h ,求得该填料塔的传质单元数N 和传质单元高度H 。
解:提示:0*i x ol olp x c
hK dx N V x x α==-⎰ 111ol c d K a K K mdc αα-⎡⎤=+⎢⎥⎣⎦,其中32Re m n Ad d D K A Sc d =,12
2Ac c c D K πθ⎡⎤=⎢⎥⎣⎦
7-5 用超临界流体从某种植物或果实内萃取一种化疗物质,其在CO 2中的溶解度常为超临界流体相密度的函数,假定为0.07%。
如果植物或果实中化疗物质的含量为1.2%,在逆流接触器生物质的流量为100g/min ,CO 2超临界流体为5L/h ,现假定提取90%的化疗物质,需要几级才能实现。
解:因为0 1.2%,0x y ==,100/min H g =
∴()()35//10000.07%60
0.35 =
/min 6L h g cm L g ρρ⨯⨯⨯=
∵
KL E H =而K 可查得,根据公式:
0111?Kx E y y =+⇒= ()()10011?L y y H x x x -=-⇒= 而 0211Kx E E y E ⎛⎫=+- ⎪+⎝⎭ 03111Kx E E E y E E ⎡⎤⎢⎥+-⎢⎥⎢⎥+-⎣+⎦
以此类推:1
01111
n
j j n n j j Kx E y E
-=-==+∑∑,即可得n ;
7-6 已知一流体混合物在不同浓度下其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见书本)所示,请画出对应4个浓度区间的相变行为曲线图。
解:相变行为曲线图如下图:
7-7 采用PEG/磷酸盐系统萃取肌红蛋白,肌红蛋白的等电点为7.0,当系统中分别含有0.1mol/dm 3氯化钾与0.05 mol/dm 3硫酸钠时,分配系数随pH 值如何变化,并图示说明。
解:当系统中含有3
0.1/mol dm 氯化钾时,分配系数随PH 增大而增大;
当系统中含有30.05/mol dm 氯化钾时,分配系数随PH 增大而减小;
7-8 已知胰蛋白酶的等电点为10.6,在PEG/Dx 系统中,随pH 值的增大,胰蛋白酶的分配系数如何变化? 解:根据公式0110
HA PH PKa K K -=-,其中PKa 是等电点 由上式可以得到:随PH 值得增大,胰蛋白酶的分配系数减小。
在PH 增大过程中,在到达等电点10.6之前,分配系数减小的速度慢慢增大,到达等电点时,速度达到最大,超过等电点之后,速度逐渐减小。
7-9 采用双水相系统从变性DNA 中分离DNA ,在4%PEG-6000/5%Dx 双水相系统中,使用5mmol/LNaH 2PO 4和5mmol/L Na 2HPO 4的缓冲液,变性DNA 和DNA 的㏒K 分别为1.0和1.6。
试求:⑴对10mg/L 的DNA 溶液,其中变性蛋白为20%,假定流率比L/H=2,当采用五级错流接触器萃取时,试求DNA 的回收率和其纯度;⑵当采用五级逆流接触器萃取时,DNA 的纯度和产量为多少?⑶仍使用五级微分萃取器,当进料流率为1/4H 并从第三级进入,那么DNA 的纯度和产量为多少?
解:(1)根据错流萃取公式
0120%0.8x =-= 1.610279.62KL E H =
=⨯= ∴ ()()100
5550.8 2.3510179.621x x E -===⨯++ 050
1x x x η-=≈ 50.4y = 对于变性的DNA :'020%x = '20E =
∴ ()
05''85' 4.8101x x E -=
=⨯+ '50.05y = (2)采用逆流萃取 ∵对于蛋白质来说, 1.610K =
∴()()5
1
1.624015525111080%179.6279.6279.620.479.6279.6279.6211j j j j Kx E y E
-=-=⨯⨯++++===+++++∑∑
∴()500Ly H x x x =-⇒≈
对于变性蛋白质,'
10K = ∴()()5
1
24015525111020%12020200.120202011j j j j Kx E y E
-=-=⨯⨯++++===+++++∑∑
∴产量100.88/mg L ⨯=
(3)并流 1.6810318.50.25KL E H
==⨯= ∴ 1.60100.89.97%1318.51Kx y E ⨯===++ '
'0'100.2 2.47%1801
Kx y E ⨯===++ ∴纯度9.9780.14%9.97 2.47
==+ ∴产量回收了()0209.97%2/L y mg L -=⨯=
7-11 肌红蛋白和牛血清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7.0和4.7,表面疏水性分别为-120kJ/mol 和-220kJ/mol 。
试分析:双水相系统的组成和性质对肌红蛋白萃取选择性的影响如何?应选择何种双水相萃取系统,可使肌红蛋白萃取选择性较大?
解:双水相系统中成相聚合物的分子量、浓度、盐的添加量,PH 值等均会影响肌红蛋白的萃取选择性。
本题中肌红蛋白为目标产物,它与杂蛋白牛血清蛋白的等电点不同,可以添加适当的盐,并通过调节系统的PH 值,液相间电位差变大。
同时,题中所示,肌红蛋白和牛血清蛋白的表面疏水性相差也较大,可利用盐等透析作用原理,通过提高成相系统的浓度,增大双水相系统的疏水性,达到目标产物与杂蛋白的分离。
另外,可用分子量较大的PEG ,组成成相系统,以提高目标蛋白的选择性,使萃取剂PEG 上相的蛋白质量减少。
此外,也可在磷酸盐存在下,通过调节PH 值在较佳范围内,以提高肌红蛋白的萃取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