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比较初探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一、方法论中西方哲学在方法论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和理性,追求通过分析和推理来寻找真理。
例如,亚里士多德通过推理和归纳总结形成了他的“十类”理论。
而中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式有所不同。
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分析,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细观世界、观察现象和对其规律的总结。
中国哲学常采用对自然观察的方法,如道家的“观天下之道”和儒家“观察法”。
这两种方法在寻求智慧和真理上有所不同。
二、观点差异中西方哲学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哲学倾向于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注重理性推理和争论。
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和个体的思考,注重逻辑和规范性的论证。
例如,康德通过理性思考提出了“谷底”,认为道德规范应该通过理性思考而不是感性倾向确定。
而中国哲学则强调的是整体和宇宙的思考。
他们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社区之间的和谐。
中国哲学在道德和伦理思考中也更加强调的是集体和社会群体的规范。
例如,儒家强调的是个人责任和家庭关系的道德理念,而不是个人的自由意志。
三、价值观差异中西方哲学还在价值观上有所差异。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权利和博爱。
他们追求个体的利益和权益,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而中国哲学更加强调的是和谐、忍让和社会秩序的价值观。
中国哲学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角色,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认为个体的行为应符合社会道德。
总结起来,中西方哲学在方法论、观点和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分析,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益,强调个人自由意志和权利。
而中国哲学注重细观数天地之间的和谐和整体,关注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哲学在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东西方思想的比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东西方思想,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东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完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和自我实现。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二、人性观的差异东方哲学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东方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加悲观,认为人性本恶。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欲望和个人的追求,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成功。
三、知识观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经验和直觉的重要性,注重实践和体验。
东方文化注重传统和经验的积累,追求智慧和内在的领悟。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科学的发展,追求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西方文化注重创新和变革,追求现代化和进步。
四、时间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长期的发展和持久的价值,强调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
东方哲学强调人生的循环和无常,追求生命的平衡和和谐。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短期的效益和即时的满足,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成功。
西方哲学强调人生的线性和有限性,追求个人的成就和进步。
五、社会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强调社会的和谐和团结。
东方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责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个人的独立和竞争。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综上所述,东西方思想在价值观、人性观、知识观、时间观和社会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比较东西方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1.历史与发展:中西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方哲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
这些学派关注人类行为、社会伦理和宇宙观念等问题。
而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主要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
西方哲学注重探讨真理、知识和存在等问题。
2.方法论:中西方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哲学注重直观、体验和内心感知,强调“道”与“理”的悟性。
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逻辑、证明和分析,采用严谨的推理和辩证思维。
3.价值观与人性观:中西方哲学对于价值观和人性观有着不同的理解。
中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并将人的本性视为本善。
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权利,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将人的本性视为自私和自利。
4.社会与政治:中西方哲学在社会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哲学关注社会稳定和秩序,重视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发展,提倡君主专制的政治模式。
西方哲学则更加倡导个人自由和民主,追求法治和平等的政治制度。
5.影响与传播:中西方哲学在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哲学主要由儒家学派在整个东亚地区传播,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哲学通过古希腊哲学传入欧洲,并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而传播到全世界。
对于中西方哲学研究的比较,可以从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行分析。
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关注人类存在、真理追求和伦理观念等共同问题。
而差异之处在于其起源、方法论、价值观和人性观、社会与政治观念以及影响与传播等方面。
通过中西方哲学研究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两种哲学传统的不同之处,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各自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并丰富自己的哲学思考和研究方法。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大量西方哲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孔子、老庄和释迦牟尼等东方哲学家的思想也逐渐传播到西方世界,导致了一系列中西哲学对比研究的产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加深,一些西方哲学家开始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并试图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进行对比分析。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中西哲学史通论》中首次系统地对中西哲学进行了比较和探讨,认为中西方哲学在一些方面有共同点,但在其他方面又存在重大差异。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现代哲学的兴起和西方哲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热门话题。
英国哲学家罗素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等思想巨匠也对中西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思考。
在20世纪后半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术潮流,吸引了大量哲学家、学者和学生的关注。
这一时期,不仅有许多专门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学者,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著作,为中西哲学对话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持。
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多个方面和领域。
从逻辑学到伦理学,从形而上学到认识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已经深入到哲学的各个方面,并为人类探索哲学真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总的来说,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有了一些雏形,到近现代逐渐兴起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
随着社
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将继续发展壮大,并为人类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中西方哲学之对比

浅谈中西方哲学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参考西方先进的经济形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吸收西方资本主义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由此可见,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腾飞,就必须借鉴西方的先进成分,形成中国自己的东西。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
此外,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不等于面包,但是哲学相当于吃面包时涂的蜂蜜。
哲学的任务是更好的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有人说,一个苹果,东方思想在于领会整体,而西方则一层层剖析...哲学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作为西方哲学初始阶段的古希腊哲学如此,中国哲学也不例外。
我列了一下几点第一,自然条件:古希腊境内多山,不具备农耕的条件,但是却适合种植果树,其尤为盛产的是葡萄和橄榄,其生产的葡萄酒多数用于对外出口,因此从根本上说,古希腊还是农本经济,而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商品经济。
在陆路交通不畅和不具备如同中国那样农耕条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进而才能够通过海上与其他地区交往、交流,互通有无,所以,古希腊在海上贸易过程中形成相对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自然因素这一条件中,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古希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为中国与古希腊的自然条件不同,首先,中国有着广袤而丰腴的土地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农业比较发达,经济的交流主要通过内陆各个国家之间的互通有无,而不必也难以通过海上贸易交往来实现经济发展。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对比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对比1. 引言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是两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哲学传统。
尽管它们都致力于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本质,却以不同的途径和观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对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 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源自古希腊,以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为基础。
它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如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
西方哲学的代表性思想家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尼采等。
2.1 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实在。
柏拉图认为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唯有理念是真实、永恒且完美的存在。
而亚里士多德则通过观察自然界提出了具体存在的四因素理论,并强调了物质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2.2 伦理学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探讨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
康德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道德原则,认为人应该根据普适原则行事,而不受个体欲望和外部条件的左右。
尼采则强调个体超越传统道德规范,追求个人意志和权力。
2.3 政治哲学西方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关注社会组织和权力分配。
柏拉图提出了由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家模型,强调了才德兼备的领导者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洛克则主张个人拥有自然权利,并提出了社会契约论。
3. 东方哲学东方哲学以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区为代表,强调阴阳平衡、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等思想。
它通过内省、观察自然以及修炼心灵来探索世界及生命的意义。
东方哲学的代表性思想家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和玄奘等。
3.1 道家哲学道家哲学追求“道”的境界,认为万物皆由道生,道是宇宙万象之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即指认识世界不能局限于言语和概念,需要通过内省和心灵修炼才能感知到真实的本质。
3.2 儒家哲学儒家哲学重视人际关系、仁义礼智等伦理观念,提倡以德治国。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教育培养人才并推崇礼仪。
3.3 佛教哲学佛教哲学追求净化心灵和解脱生死轮回。
西方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

西方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哲学是一种对人类生命、世界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是文化的核心,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西方古代哲学是指自古希腊以来,直到中世纪的哲学学派,包括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斯多伊哲学等等,而中国古代哲学则是指自先秦时期以来,直到晚清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等。
本文将探讨西方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
1. 本体论本体论是对世界本质的探究,它关注的是实在的存在、本体、本质等问题。
在西方古代哲学中,柏拉图哲学强调的是超越世界的理念世界,他认为世界是带有形而上学的“表象”,而理念世界则是真正的实在。
因此他断言,希腊神话中的神都来源于理念世界。
而亚里士多德哲学则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包含在具有形式和物质的实体中,这些实体通过内在的形式和感性经验的理解来达到对它们的理解和描述。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世界的表象和内在构造的关系。
儒家的“天人合一”、“性”论,认为人性和天性相通,也是世界的内在原理。
而道家则关注的是“道”,即世界的本质,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在道的支配下而存在。
在本体论上,中国哲学着重强调的是“道”,而西方古代哲学则相对强调理念和实体。
2. 伦理学伦理学是对人类行为的原则和规范的探究,它关注的是人类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并取得幸福。
在西方古代哲学中,柏拉图哲学认为美、善和真是终极目标,而人必须追求这种理念世界的真理,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哲学则将幸福视为理性行为的最终目标,将德性和自我实现作为人类幸福的本质。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则强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问题。
儒家的义、礼、仁等概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人际关系的规范。
道家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尽量减少干预和控制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反对权力和暴力的运用。
因此,在伦理学上,中西方哲学强调的方向和内容有所不同。
3.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探究存在本质和本质属性的哲学学科,它关注的是非物质的实体、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关于中西方哲学差异的探索

关于中西方哲学差异的探索受实际生存的地域性文化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干预,西方哲学理论体系与中国哲学理论体系在探究切入点,逻辑推演路径,以及基本观点构成体系层面均具备着较为显著的相互差异特征,因此切实做好中西方哲学理论体系基本差异的认识和分析工作,对于保障和支持现代哲学研究与学习实践活动顺利获取到最佳预期效果,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中西方哲学差异论题,择取两个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对宇宙人生终极问题的不间断求索,是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获取的基础性生存本能之一,因而对于生存于差异化历史环境实践背景之中的独立化人类个体而言,其实际建构和秉持的基础性思维认知模式和内在逻辑推演结构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相互差异特点。
中西方哲学理论体系在研究基点层面本身存在着显著差异,并且在经历相对漫长的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基本传统。
从宏观性学理分析的角度展开阐释,西方哲学在研究语境中主要侧重于规范的逻辑分析,而中国哲学在研究语境中主要注重综合性和道德性,这是西方哲学学术体系与中国哲学学术体系之间最为显著的分野。
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中西方哲学差异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一、西方哲学体系与中国哲学体系的起源差异西方哲学理论体系最早萌芽于古希腊,并且其早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实际经历的基于漫长历史实践背景之下的发展演进过程,本身与周边性环境影响因素的发展演化特征之间具备着较为密切的相互关联特征。
遵照现有的基础文献记载揭示,古代希腊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以海洋地质环境类型为主的国度,由于其实际占有和控制的土地资源要素长期处于相对贫瘠状态,因而诱导其基础农业的发展演进状态遭遇了显著且鲜明的干预和限制。
与此同时,古代希腊具备数量充足且类型多样的矿产资源和曲折回环的海岸线,为古希腊历史时期手工产业和海洋交通产业的繁荣有序发展,构筑和提供了稳定且坚实的环境背景支持条件。
古希腊历史时期手工加工产业和矿产资源要素开采生产产业的繁荣发挥,诱导了古希腊民众逐步产生和形成了探索和认识自然的基本思想倾向,并且诱导西方古典哲学在基础性理论构成体系的建构发展过程中,切实展现出了较为稳定且充足的开放包容的基本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哲学比较初探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会通成为文化自觉的表现。
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哲学思想,各有长短,互有优势,并呈现出鲜明的特质。
比较中西哲学思想各自特点,在把握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精华之时,充分借鉴和吸收他国文化的精义,在相互借鉴中灵犀相通,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标签: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比较世界哲学之源分东西两流,作为东方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由于民族禀赋、地理环境、文化氛围、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很大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和同一,又有诸多的个性和差异。
共性和同一是双方需要互学互补的理由和动力。
一、中国哲学侧重于人生观,西方哲学侧重于知识论胡适认为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生切要的问题”,人生离了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学。
中国哲学把人不同于动物的特质理解为德性,中国哲学是主善的,由此孕育了伦理主义的人生论传统。
以儒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哲学主题是关乎人生智慧,儒道的共同特点是重人生,重为道,而轻知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主张以“仁”为根本,“君子学以致其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为仁是孔子的一贯之道,是六艺之本,诸德之帅,闻道、为道是人生之本。
一部《论语》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训,是以仁为基础的人生之道。
在论语中,几乎不讲知识,甚至把学习具体知识看作是下等人的事情。
道家区别了为道与为学,并以“为道”是人生之首要义务。
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主张“绝圣弃智”;虽然崇尚自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道德经》并不是一部关于研究自然的著作,而是通过对自然之道的感悟获得人生之道。
如从“水滴石穿”和“强风折树”中领悟了“贵柔”与“守雌”;从“海纳百川”中领悟了“谦和”与“无为”。
人之道就是无为,顺其自然,做到“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去伪存真、返璞归真。
庄子以“道法自然”为指引,以自然解释人生,让人参透自然,悟透人生,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真人境界。
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上,老子否认知识,反对追求学问,学得越多,离道越远,所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大道废,有仁义;慧知出,有大伪”,相反“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只有“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常使民无知无欲”,方能无所不知;向往“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的小国寡民社会。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不仅认为追求知识,明辨是非没有必要,而且用个人的有限生命去否认追求无限知识的可能性。
西方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传统是重求知,重为学。
西方哲学把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理解为理性,西方哲学是主知的,它由此孕育并衍生出科学主义的知识论传统,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以“爱智”、求知为目标。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虽然以研究万物之本源或始基为己任,但是他们是用认识具体事物的方法去把握始基。
柏拉图在其学院大门上书“不懂几何者请勿入此门”,可见他在招收学生时对知识重视;亚里斯多德更是把求知、理性作为人的本性,解读了人们对知识追求的所以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至理名言表达了他对知识的追求、真理的热爱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西方近代哲学以重求知、重认识论为特征,是认识论哲学。
西方近代开端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哲学自我觉醒的时代,人文主义精神使人们的思想从空幻的彼岸世界回到了现实的此岸,从清静的僧院走到了纷扰的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
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教会的桎梏,要求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当时人们的一般精神面貌。
随后,无论是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哲学,还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对认识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研究,重视对知识的探究,解答人们怎样探索自然、世界和获取知识,知识论成为西方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
二、中国哲学侧重于辩证思维,西方哲学侧重于逻辑思维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
中国哲学侧重于辩证思维方式,西方哲学侧重于逻辑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没有像西方那样经过从16世纪至18世纪自然科学的洗礼,没有受到像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创立的科学方法的影响,因而也没有产生像西方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传统。
中国哲学始终是沿着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向前发展的。
它注重从整体上、宏观上、联系上把握事物,而极少用逻辑推理分析方法。
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
矛盾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
中和论强调的是中庸之道,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因此,中国人偏重于整体的、辩证的思维,善于运用综合的方法,把事物看成是普遍联系的,习惯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和宏观上的概括,促进事物整体功能的发挥和事物之间的融汇与和谐。
它的不足是缺乏对事物的复杂性、个性的认识,很少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和分析,对自然现象的解剖研究尤其不够。
这就导致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形式逻辑和实证分析不足,从而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正如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方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
”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
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
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因此,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虽也有整体性思维,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以个体思维、机械思维为特征的实证分析方法。
它往往重视每一个事物的状况,在具体细节上穷极分析,善于从解剖个别具体事物中看问题。
这种重个体、实证、重分析的思维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它的不足是容易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和整体功能的发挥。
由此片面夸大了科技理性的作用,忽视人文价值的功能。
三、中国哲学重和谐,西方哲学重竞争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西方文化讲究竞争,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趋向也是中西哲学区别的表现。
中国文化向来具有中道的文化品格,而中道的原则就是凡事讲究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
早在春秋时期,史伯,晏婴等思想家就对“和”与“同”之间的区别作了鲜明而又生动的说明。
史伯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即真正的“和”是不同事物的相融相汇、协调统一,而不是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或单一重复。
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学都强调并追求和谐。
孔子把“和”运用到伦理道德上,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要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道家“以相忘于江湖”,顺应自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佛家以“无念”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我表现的和谐。
和谐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根本思想与精神财富,在中国先哲看来,和谐是宇宙生命的源泉与存在方式,和合就是“生生”;“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和合万物生”。
从人道的意义看,和合是人类生命得以繁衍的本体和前提,是社会制度规范的内在精髓,是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坚持“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原则,倡导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
和谐的思想使中国人崇尚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境界,欣赏温文尔雅,不露锋芒的风格,遵循不偏不倚,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也有和谐的思想,如毕达哥拉斯提出过“美德就是一种和谐”的命题,亚里斯多德提出“中和”的原则,但重视竞争的思想更为突出。
西方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认为统一是由斗争产生出来的,特别强调对立和斗争的意义。
他说:“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
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
”这就明确把竞争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西方近代传统哲学也过分夸大了斗争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倾向来源于近代以来的笛卡尔主体中心哲学。
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的开创者,将哲学注视的中心从上帝转变为人自身,扭转人类思维的方式功不可没。
但他在确立主体中心哲学的同时,也创立了主客二分性的思维模式。
这种主客二分性的思维模式,是把外在的客体看作是主体支配与征服的对象。
随后哲学家霍布斯主张“人与人像狼一样”的生存方式,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一种“一方克服另一方”的发展趋势,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不重视生存竞争的原则。
在当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和平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期待。
追溯人类历史轨迹,从原始的血族复仇到相互妥协盟约,从战争的解决到谈判解决,从掠夺征服到契约交换,都表明人类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理智地选择共生双赢的策略。
历史一再证明:是和平而不是暴力才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我们不可设想一个永远充满暴力与流血的社会。
对抗性暴力冲突仅仅是社会生活个别状态,但绝不是社会生活的一般状态。
因此,树立和谐观念,消解冲突,化解矛盾,便是人类的智慧选择。
四、中国哲学重群体与道义,西方哲学重个体与功利中国古代把维护群体的协调,社会安定作为最高的伦理政治原则,把社会整体利益作为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
个人对群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利,奉献大于索取。
个体的价值只有在群体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
个人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偏重道义,看轻利益,突出刚健自强的个人修养。
孔子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恪守道德规范,将道义放在首位,人的生活才能充实。
明确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有德之君子追求的是道义,无德之小人追逐的是功利。
人的生活目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追求富贵,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富贵。
但是要加以限制,限制就是道义,即“以义制利”,只有符合道义的富贵才可以取,不符合道义的富贵绝不可取。
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主张人为道义而活,非为富贵而生,人生才有真正的价值,始终把功利置于道义之下,反对见利忘义,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孟子的“舍生取义”,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无不表现出重视道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