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哲学比较02_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_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哲学比较02_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_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2、逻辑与直觉 、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形态。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形态。 其不同点在于: 其不同点在于: (1)逻辑是靠概念系统进行思维的,而直觉思维却是要 )逻辑是靠概念系统进行思维的, 抛弃概念,直接面对事物,直接诉诸心灵。 抛弃概念,直接面对事物,直接诉诸心灵。 (2)逻辑追求的是规律性、严密性,直觉则以其突然性 )逻辑追求的是规律性、严密性, 与穿透性见长,它不能预期,只能偶合。 与穿透性见长,它不能预期,只能偶合。 (3)逻辑因其注意严密性,其推理环环相扣,以说服力 )逻辑因其注意严密性,其推理环环相扣, 见长,后者以领悟力为贵,它是个人性的, 见长,后者以领悟力为贵,它是个人性的,只注重思维结 不展示思维的过程,不具说服力。 果,不展示思维的过程,不具说服力。
2、中西语言的差异
中国有个古老的笑话。客人写道:“下雨天 留客。”主人则写:“天留人不留”。客人 将以上句子改为四句:“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汉语飘忽不定,西语则是板上钉钉。中西语 言最主要差异是: 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 语义语言与语法语言。语法语言的结构是 “主。
语-谓语”,语义型语言结构框架是“话题-说 明”。 宽式语言与严式语言。后为形态语言,有性、数格、 时、态、人称等语法范畴和形态结构,前者没有, 为非形态语言。两者具有不同的语言理解模式:西 语是内部结构理解模式,汉语是上下文理解模式。 它们影响着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前者相 应的是整体领悟、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后者则是 构造分析、逻辑演绎的思维方式。
汉字是象形文字,往往通过物象表达“意”,得意 可忘象。“得意忘言”,《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 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成矣”(《田子 方》),道不可道,只可暗示。中国哲学史上的论 证大都建立在类比基础上。孔子:“岁寒,然后知 松柏之后调也”《论语·子罕》,“君子之德风,小 人之德草”《颜渊》荀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深受中国语言的影响。中西哲学 思维方式有重大差异,对各自的文化、科学都产生 了极大影响。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国哲学属于东方哲学那个大类中得一个重要得组成部分,东方哲学是对中国、印度、日本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得统称.准确得讲东方哲学应该称作东方国家得哲学.非常多学者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得,认为哲学那个词汇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得,哲论文联盟学确实是特指自古希腊开始不断进展至今得形成一定体系得西方思想.中国实际上只有中国思想没有所谓得中国哲学.然而不可否认,中西哲学中有非常多讨论得内容是相同得,比如都有涉及本体论得讨论.由于本文探讨得核心不是对中国哲学得定义,因此暂且依然以中国哲学来称谓中国得思想.中西哲学由于其产生得民族气质、地理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得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又有许多得相异性.共性和相异性是中西哲学需要互相学习和弥补得地点.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从整体上来考虑咨询题,侧重综合性,具有辩证性;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则更侧重个体式得思维方式,侧重分析,具有逻辑性中国古代先哲们强调“一体”那个观念,“一体”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惠施得文章中,惠施讲,“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随后庄子在自己得学讲中也讲道,“生死存亡,是为一体”.“一体”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中国哲学思维中整体论得一个非常好得体现.整体论思维方式侧重从整个系统得层面来考虑咨询题,然而它缺乏对客观事物得逻辑化、细致化得分析.例如,在老子哲学中,世界万物产生得总根源是阴阳之间得调和,将“道”看做是天地万物运行进展得规律.在动静观上,中国先哲们则认为静为动之本,动必复归于静,对立面相互斗争得结果,不是使事物超前产生新得进展,产生新得质,而是最终要归复于一个统一体中.换句话讲,也确实是在一个整体得基础上调和差异与矛盾.在这种思想得指导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所推崇得中庸之道被视为最高道德.西方传统得哲学思维中则注重把握个体,注重把握事物之中得差不与对抗性得成分.从最早得古希腊哲学讲世界得本原是水,由水组成了世间万物到毕达哥拉提出万物得本源是“数”,再到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得本源是“原子”,世间万物呈现不同得形态是因为他们内在得原子在排列方式上有区不.对细致得单体进行分析,西方传统得哲学思维专注于查找整体性中得差异性.把客观整体得世界区分为各个不同得层次,分门不类地加以进行深入得分析,展示出世界得多层次性和差异性,并从这些差异和对立中揭示出事物内在得规律性.我们将中国传统得哲学思维方式与西方传统得注重个不与分析得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比较,能够发觉大概中国得哲学思维方式抽象而不够严谨,但事实上中国哲学思维中“一体”得思想体现了一种系统论或者讲整体论得思想,这种思想相比西方传统得注重个不得思维方式来讲具有一定得优势.比如一些融贯几门学科得科目就需要中国哲学得整体论得思想方式予以指导,在众多不同科学之间发觉他们中得共性成分,通过这些共性成分能够将不同学科结合起来促进科学研究得效率.西方哲学得分析得方式尽管能够将个不得咨询题研究得非常细,然而由于其缺少整体论得宏观视角因此当将具体科学研究到一定程度得时候就非常难接着研究下去了.在现代由于知识量得不断增大,各门学科研究得程度也日益加深,许多得咨询题是需要跨学科之间得合作来进行得,比如人工智能就需要涉及到认知心理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一起进行综合研究.中国哲学得传统思维得整体论观点在这个地方就能够起到非常好得指导作用.尽管中国哲学得这种整体论具有其益处然而它也存在着自己得不足之处,它得不足之处体现在对客观事物得个体性认识不足,对事物得考察和分析不够细致入微.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哲学得维方式中形式逻辑和实证分析不足,从而桎梏了科学技术得进展.正如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得进展是以两个伟大得成就为基础得,那确实是西方哲学家发明得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得实验发觉有可能寻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得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二、中国哲学思想得重视主观动身得体悟性与西方哲学思维得注重研究客观事物得理性思辨性中国得哲学家大都侧重论文联盟与对人伦和政治得研究,他们一般讨论一些具有现实性得咨询题,而对客观事物得规律则是存而不论.例如,孔子“罕言天道”,以“天何言哉”之类得言语明显注重关于主体精神得研究,而对客观事物得规律性得研究存而不论.道家学派则更是否定客体与主体得区不,通过“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得命题,力求达到天人合一得境地.中国得哲学家们以主体得自我精神为一切得动身点,通过主体得冥思以达到天人合一得境地,并在这种体悟中通达关于客体事物得认识.在先秦以后得哲学思想中,这种通过主体以通达关于客体得认识得思维方式则更为得明显.例如,张载确信在人们得“天地之性”中有“不萌于见闻”而能“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得“天德良知”;黄宗羲将知识分为“丽物之知”(即见闻之知)和“湛然之知”(即德性之知),并认为“丽物之知,有知有不知;湛然之知,则无乎不知也”.可见,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讲究从主体动身去认识客体,同时也提出了按照客体事物得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得观点.但所有这些都脱离不了主体性思维那个基础,因此也就没有超出用内心去体验得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家们与中国得哲学家们不同,他们讲究实证和思辨.他们所针对得对象确实是我们所面对得客观世界.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时期,哲学家们得著作中大多都以讨论自然得本源性作为其主题,都提出了带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得世界观.例如,泰勒士讲道“水是万物得本源”,毕达哥拉斯提出世界得本源是“数”,德谟克利特则提出万物得本源是“原子”.度过了中世纪黑暗得统治之后,使得西方得自然科学得到了新生,西方哲学家们借助理性之手,使哲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这扇压抑得“大门”.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以弗朗西斯培根和休谟等为代表得经验论一派和以笛卡尔和斯宾若莎等代表得唯理论一派,经验论注重经验归纳性,讲究逻辑性,而唯理论则更注重先天得思辨性,他们之间论战得理论成果为后世德国古典哲学得产生和进展奠定了坚实得理论基础.随后孕育出得德国古典哲学则将人类得思辨和认识得能力推向了顶峰.康德在其经典得三大批判中将经验理性和天赋理性融入其理论中,全面探究了科学以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和存在得条件.他认为,“哲学得对象,乃是寻求理性用来获得关于事物得真正知识得种种原理”.黑格尔则在扬弃康德认识论得基础上,制造性地提出了主体与客体在精神和现实中同一得思想,并使辩证法思想在其理性思维中得到充分弘扬.西方哲学家注重理性和思辨性,他们关注得对象是客体世界,同时形成了注重逻辑性和思辨性得思维方式,对西方得科学技术得进展起到了极大得推动作用.然而,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在思维方式上过于拘泥于理性思维,则显得死板,缺乏灵活性.同时关于客观世界得研究则强调了人关于客观事物得制服、改造和利用.而中国哲学传统思维重视主体,这导致了中国得科学得不到进展,技术得不到进步.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然而中国得主体体悟式得思维方式比起抽象得思辨方式来讲能更好得启发人得灵感,激发人得制造力.三、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强调循环式得思维,而西方哲学思维则注重思辨性具有线性逻辑得思维一般来讲,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认为世间得事物是生生不息,循环变化得,并认为这种规律是符合天地间运行得规律论文联盟得.中国成语“否极泰来”“满招损,谦得益”基本上对这种循环思维得体现,《吕氏春秋》中写道“物动而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在《易经》中这种循环往复得思维则得到了非常好得体现,六十四卦能够相互沟通,互相转换,形成整体大循环,表现出客观世界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得过程.而西方哲学思维注重于逻辑分析,逻辑学强调因果关系,认为世界上每一样事物都有其缘故,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之间得关系不能颠倒.亚里士多德所创立得三段论推理确实是这种思辨性逻辑思维得最直截了当得体现.近代进展出来得数理逻辑则是对这种思维方式得更深入得进展.宗上得两种思维方式看来西方哲学得这种线性得逻辑思维得方式推动了西方科技得进展,使得西方现在得科技水平高于中国.然而同时由于这种线性得思维方式过于重视理性强调科技得进展最终导致环境遭到了严峻得破坏.现在得西方科学理性是弊是利已成为了讨论得热点咨询题.中国哲学得这种循环往复式得思维方式尽管无法在历史上推动科技得进展,然而其中却蕴含了中国哲人得深刻而丰富得思维,包含了中国哲人关于人一辈子和宇宙得本质得深刻得考虑.中国哲人重视客观世界,将人连同自然一起看做是一个循环得统一体,在科技理性成为主题得现代这种关于宇宙和人一辈子得考虑方式对其具有一定得借鉴意义.四、结语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自身得思维方式上都有各自得特点和不足之处.中国哲学重视主体自身,通过主体自身得体悟去领会世界,西方哲学强调关于客观世界得研究和制服.中国现在得科技水平不如西方得发达,然而在当代西方得科学理性进展到现在却产生出了越来越多得咨询题,环境污染、科学得困境都差不多成为西方社会探讨得核心咨询题.如何去处理这些咨询题,如何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笔者相信应该将中西两种思维方式辩证得综合起来,吸取彼此之间得有利于自身进展得地点,扬弃彼此之间关于进展有碍得地点.中国现在得进展更需要在借鉴自己古老得哲学思想得同时,好好利用西方哲学思维中得有益成分.现在在中国社会得建设中面临着如何去处理环境污染咨询题,环境污染与社会得进展之间得矛盾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也确实是面临着科学理性与客观世界之间得矛盾如何去调节,中国哲学思维中得中庸和谐得思维方式关于那个矛盾得解决应该能起到一定得借鉴作用.最后想借用前苏联哲学家、诗人柯普宁得一首诗来作总结,柯普宁曾在一首诗得开头和结尾做过如此生动描述:“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这一对孪生子从不相遇”.“然而当两个壮汉面对面之时,既没有东方也没有西方,界限既没有孕育也没有产生,即使他们来自天涯海角.”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两者只有携手才会带来哲学思维得大进展.。

在哲学思路领域中,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想有何异同?

在哲学思路领域中,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想有何异同?

在哲学思路领域中,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想有何异同?哲学思路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方向,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差异。

本篇科普文章将会针对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异同之处。

一、思维方式与世界观的异同中国哲学思想注重系、物、理、情之间的关系,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想则注重分析事物的本质和逻辑关系,强调理性思辨的能力。

这种差异可以从其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来加以体现。

1. 中西哲学思路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哲学思路来说,总体上蕴含的思维方式则是“整体性的思辨方式”,以天人合一、物我相通为思维主要方式。

在中国哲学中,总体而言关注的是整个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生共存的关系,注重不断地发掘和揭示万物之间的共通性以及存在的联系。

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路则有着强调理性思维和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的特点,强调逻辑思维和实证方法在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所体现的重要性。

2. 中西哲学思路的世界观差异:中国的哲学思想着重于自然的光辉和地球与自然界的联系。

中国哲学关注的是宇宙本身,并注重整个世界的内部关系。

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路则更加注重人的存在和与世界的关系,这可以从它们哲学的起源和文化背景中加以体现。

二、不同的价值观与伦理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是每个国家传承下来的,深深影响着人们生活和思考。

中西哲学思路在价值观和伦理观上的异同也有很明显的差异。

1. 中西哲学思路的价值观中国哲学思想的价值观重视阴阳平衡和人类关系,讲求个人责任和福利的平衡,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路则注重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人的自我实现。

2. 中西哲学思路的伦理观在伦理观方面,中国哲学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提倡“仁爱”、“孝悌”、“谦逊”等价值观。

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路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三、对人性的理解与塑造人性是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不同的哲学思路对人性的认知和塑造会有所差异。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简版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简版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引言概述: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西方哲学强调逻辑思维、理性分析和个人主义,而东方哲学则注重直觉、综合思维和集体主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探讨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的比较。

正文内容:1. 西方哲学智慧1.1 逻辑思维西方哲学强调逻辑思维,通过推理和证明来探索真理。

逻辑思维注重分析和辩证,追求严密的论证和精确的结论。

1.2 理性分析西方哲学倡导理性分析,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理性分析强调事实、证据和推理,追求客观和普遍的真理。

1.3 个人主义西方哲学强调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

个人主义注重个人权利和个人责任,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

2. 东方哲学智慧2.1 直觉思维东方哲学注重直觉思维,通过感知和体验来获得智慧。

直觉思维强调灵感和直觉,追求超越逻辑和理性的综合认知。

2.2 综合思维东方哲学倡导综合思维,通过整体性和关联性来理解世界。

综合思维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追求和谐和平衡。

2.3 集体主义东方哲学强调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和谐和共同利益。

集体主义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共同责任。

总结:综上所述,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在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上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思维、理性分析和个人主义,追求严密的论证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而东方哲学则强调直觉思维、综合思维和集体主义,追求超越逻辑的灵感和整体的和谐。

两种哲学智慧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互相借鉴和融合,为人类智慧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普遍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

而在外国哲学思想中,对于人类存在之意义的探究、对于世界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常常是核心问题。

以下是几个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1、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道”“德”“理”等概念不仅用语言表达,也常常通过形象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

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中的天、人、道、中等词汇,具有极高的图像性,表达出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思想常常依赖于逻辑推导和分析,倾向于采取精准、理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人的内心世界被描述成潜意识、意向性和自我。

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所不具备的。

2、个人价值观不同在中国哲学中,个人通常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考虑的,而是通过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传承和继承来实现自我完善。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更强调个体内在的信仰、情感和道德准则。

而在西方哲学中,对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主题的关注常常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3、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归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传统哲学中天、地、人、物等因素都同等重要。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闭于宇宙与人的关系的核心观念。

在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对抗和统治为准的。

例如,在启蒙哲学的理念中,自然被看作是顺应科学法则的一种机器,人类则是自然的主宰者,有权支配和改变一切。

综合来看,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自然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

因此,我们在探究这些哲学思想差异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寻求共同之处,理解人类思想的多元性,建立起开放而有尊严的文化交流和口头一体化。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中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智慧。

西方哲学智慧代表了希腊古典哲学、康德哲学、存在主义等思潮,而东方哲学智慧则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智慧强调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注重理性和推理。

西方哲学家们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来解决问题,追求智力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 东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东方哲学智慧强调直觉和综合思维,注重感性和体验。

东方哲学家们倾向于通过冥想、内观和直觉来获得智慧,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体验。

二、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追求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

西方哲学家们关注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 东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东方哲学智慧注重社会和谐与个体的责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的境界。

东方哲学家们关注社会和谐和个体的责任,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和相互依存。

三、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西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西方哲学家们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和解构,追求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和理性解释。

2. 东方哲学智慧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东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直觉和体验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东方哲学家们注重对整体的感知和体验,追求对世界的主观认知和直觉解释。

四、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西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理性和个体的自我实现来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西方哲学家们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追求通过自我实现来寻找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2. 东方哲学智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东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内观和心灵的平静来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一、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中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智慧。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作为两个主要的哲学传统,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对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二、思维方式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强调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强调通过推理和证明来获得真理。

西方哲学注重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追求普遍性和客观性。

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和康德等,都倡导了理性主义和推理的重要性。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则注重直觉和体验,强调感知和内观的力量。

东方哲学强调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思量,追求和谐和平衡。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都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价值观念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人类的尊严和自主性。

西方哲学倡导个人主义和人权,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

例如,伦理学家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本身”和尊重人的自主性的观点,体现了西方哲学对于人的价值的重视。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强调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东方哲学强调人的责任和义务,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佛家思想中的“慈悲”都体现了东方哲学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四、方法论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注重分析和推理,追求理性的思量和科学的方法。

西方哲学强调实证主义和实证科学,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的可靠性。

例如,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方法在西方哲学中占领重要地位。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则注重体验和内观,追求直觉和内心的洞察。

东方哲学强调修养和实践,注重个体的内在修炼和道德的提升。

例如,禅宗的坐禅和道家的修炼方法都是通过内观和体验来实现智慧的提升。

五、总结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各自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方法论。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一、引言哲学作为一门研究智慧和思维方式的学科,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各自独特的智慧。

本文旨在比较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二、西方哲学智慧1. 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西方哲学智慧强调理性和逻辑思考,注重推理和分析。

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哲学家康德,西方哲学一直追求通过理性思考来寻求真理。

2. 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西方哲学关注人类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幸福。

3. 实证主义和科学方法西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实证主义和科学方法来寻求真理。

从伽利略到牛顿,再到现代科学,西方哲学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获得知识。

4. 逻辑和辩证思维西方哲学智慧注重逻辑和辩证思维,通过论证和辩论来推动思想的发展。

从苏格拉底的辩论到黑格尔的辩证法,西方哲学强调通过逻辑和辩证思维来解决问题。

三、东方哲学智慧1. 统一和协调的思维方式东方哲学智慧注重统一和协调,强调整体和平衡。

从道家的“道”到佛家的“中道”,东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 空灵和内省的思维东方哲学智慧强调内省和超越个体的境界。

佛家的禅宗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超越个体的智慧。

3. 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统一东方哲学智慧既有相对主义的思维,也有绝对主义的思维。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佛家强调个体的解脱和超越,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东方哲学中相互融合。

4. 自然和宇宙的观念东方哲学智慧强调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

道家追求与自然合一,佛家强调人与宇宙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东方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的比较1. 理性与直觉西方哲学强调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注重通过思考和分析来获得智慧。

而东方哲学强调直觉和内省,通过超越理性的境界来获得智慧。

2. 个体与整体西方哲学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关注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在人与自然分离的文明进程中,即在人 的自觉意识、自我意识确立的过程中,中 西方哲学思维走出了两截然不同的路。中 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 将人投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 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 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地分解万事 万物,她欢欣于人的独立,给他以地位和 荣耀,以独立主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基本 前提。
认识论
• 在天人统一体中,人处于中心位置,认为天道(自然规律) 与人道(社会规律)是同一的宇宙规律的表现,因此, “人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就是了解天道,或者 说用人道取代天道。忽视天道,就是对客观不做分解分析, 也不做界限区别,用主观代替客观。
文化灵魂的核心是哲学。文化的发展乃 是人类哲学思考的成果。无哲学则无文化 可言。文化和哲学相互促进,文化之盛则 为哲学思考提供更完善的条件,而哲学思 考又为文化的创造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当今的哲学,人们一般又称之为“文化 哲学”。第17届世界哲学年会曾宣布,当 代哲学的重点巳经从传统的西方科学哲学 和东方伦理哲学转向了文化哲学。甚至连 第19届世界历史年会的主题,也从传统的 历史学转向了讨论马克斯·韦伯的文化哲学。
认识论
• “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 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主客体合 一。
• 把天地人Βιβλιοθήκη 、人身人心、万事万物 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肯定各子系 统合要素的内外依存,密切联系。
• 如以“道”、“一”、“太和”表 明整体,以阴阳为两面,认为阴中 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互相 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合。强调了 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化,是一 种古朴的系统论。而阴阳之间的相 互转化又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辨证思 维。
地球是一个活的“女神”,她不但具有生产 功能,还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然而,在城市规划 和建设中,我们却没有领会和珍惜自然的功能, 反而肢解她的躯体——田园和草原,毁损其筋 骨——山脉,毁坏她的肾脏——湿地系统,切断 她的血脉——河流水系,毒化她的肺——林地和 各种生物栖息地……使她丧失服务功能,最终就 连一场小雪或暴雨都可以使整个城市瘫痪。
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中国哲学”的合 法性始终受到质疑,“中国哲学”在很大 程度上被视为一个来历不明的怪物。因为 在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分类中,并没有一 独立的系统与西洋所谓哲学完全相当。中 国古代虽有自己的义理之学,但这种义理 之学所讨论的问题与西方哲学所讨论的问 题并不相同。
“中国哲学之合法性”问题的出现,是以 “哲学”观念的引进和“西方哲学”作为 某种参照和尺度的存在为前提的。那么, 我们又是否可以(或者说应当)以“西方 哲学”之“规”、“矩”来范围“中国哲 学”之“方”、“圆”呢?正是在此种意 义上,“中国哲学之合法性”成为了一个 问题。
•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 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作为其文化的价值 基础。
• 这种思想受到现代环境保护人士、绿色和平组织的推崇。
“泰坦尼克”的沉没不是因为船不够坚,而 是因为人们太相信它的坚固了。现代世界越来越 证明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过分依赖科技赋予我 们的“超人”能力,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彻底埋 葬,灾难必然降临。
第三讲 中西哲学思维之比较
一、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谈起
与中国史学、文学等学科不同,哲学在中国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是20世纪的产物。1914 年,北京大学设立“中国哲学门”,1919年改为 哲学系,这标志着作为近现代教育和科研体制下 一个专业门类的“哲学学科”在中国的正式确立。 1919年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和1934 年冯友兰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出版,为中国 哲学研究建立了基本的框架和典范。一个世纪以 来,中国学者不懈努力,为中国哲学学科建制的 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宋朝时代的哲学家张载成功把握了中国 哲学整体认识的模式,提出了“天人合一” 的著名命题。
“天人合一”
• 认识论
• 自然观(道) • 社会观 (儒) • 宗教观
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 我、人我之间的种种矛 盾,但力求避免强化对 立,希望相融和合一, 追求对称、平衡、和谐 。
“天人合一”思想的几层涵义
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 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 “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 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 有机的联系。
自然观
• “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的 联系。
• 中国文化从来不认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 识活动对象,而是与人自身融为一体的统一有机体。
人生天地之间,禀受自然灵气而生, 依赖自然滋养而长,不能须臾离开自然母 体。《黄帝内经》说:“谷不入,半日则 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董仲舒提出“天人相类”说:“小节三 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分,副月数 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 副四时数也。”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 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 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 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中国文化的三种平衡: 人与自然界的平衡(天 人平衡)、社会内部人 与人的平衡(人伦平 衡)、人心内部的平衡 (身心平衡)。
•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 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 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 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 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 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 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 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 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 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