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中西方思维方式区别ppt课件

贰
西方人的分析型思维:明确区分主体 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 本质,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他们 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思考,从已知推导未 知,象解析几何题那样,一丝不苟地论证, 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老子的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声音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与赫拉克利特的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表达的意思是差不多相同的但是赫拉克利特的则更为抽象概括中西方思维差异1 目录0102
03
引言
差异的具体内容— —思维方式的不同
造成差异的原因
例如:汉语的螺旋式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 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讲究“起、承、转、合” 的八股文章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1
西 方
西方宇宙观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 都在向前发展变化。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说话、写文章的时候 直接表达必定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说话人的立场应保持一贯,不要 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
贰
文学艺术方面: 中国人重视意境,西方人则重视意象。例如, 中国的水墨画注重意境的描述,画家通过描绘 景物表达思想感情,使欣赏者产生共鸣,也就 是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转化、 升华,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美感。国 画大师齐白石曾说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而西方的绘画,特别是西方早期的油画,是非 常客观地描绘实物,注重的是意象。
例如:英语语篇一般按直线展开,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导入、 主题、支撑、结论:切入主题后就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 想,即主题句,再分数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语 篇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表达的思想要做到与语义直接相关,要用 一定的连接手段将各个部分衔接起来,形成直线流动的实体。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
1、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2、价值取向: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
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3、伦理道德: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Word文档 1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
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扩展资料:差异互补东西方文化从现象上看,显然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是个体文化。
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欲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许多社会基本条件有待酝酿成熟,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使东西方文化互补和融合便是重要一条。
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基础。
文化格格不入的国家之间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克服不足,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各种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序。
它是思维规律与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
通过分析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便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相互理解。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西方人以直线思考,喜欢直截了当;中国人认为曲线很早,习惯于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由来已久。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和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由此产生的“线性推理”概念似乎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探索世界的统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
例如,“天人合一”和“这与那”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把西方的思维方式比作一条直线,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就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
即使用直线表示,也不能只采用直线法。
螺旋形或波浪形曲线似乎更好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醉汉的意思不是酒”的传统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做事方式!西方人喜欢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图形符号的识别感到非常头疼。
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深奥、最难的单词。
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人使用这些难词的思维方式更加难以捉摸。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概念上也存在基本差异。
例如,面对与自己想法相反的观点,美国人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驳斥那些他们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相反,亚洲人更有可能改变立场,承认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有价值。
东方人更容易因为“整体思维”而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意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16
统治式和谐观
统一性:上级发挥支配力,使分歧归于一致的主从关系之和谐 同一性:下级抑制自己的个别性,以达到和谐 外制性:外在的规范、权威或功利性强制个体趋向和谐 功利性:以功利为媒介权衡和谐的利害轻重 形式性:强调地位、名分、等级等,使和谐成为形式而与内在疏离 互补性:允许不伤大体的个性与自由空间,缓解统治式和谐的压力
37
法国人三个思维维度的内在关系
联系性 联系性 1.00
矛盾性
变化性
矛盾性
变化性
0.150
-0.009
1.00
-0.016
1.00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in those three dimensions of French
38
用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的思路理 解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按照这一理论,个体的人 格特质一起结合成一种图式(Schema),比如认为一个善良的 人也会慷慨,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会注意保持和他人的人际关系, 注重人际和谐,以及重人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维度之 间的关系恰恰符合该理论的思路,而对法国人而言,这种聚合 式的关系并不存在。
如何看待同化?东西方互相影响
30
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1、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结构是怎样的? 2、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还是跨文化的? 3、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 4、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有哪些? 5、理解思维方式形成的个体生活史因素 6、其他问题
31
1、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结构是怎样的? 以凯平等人关于中国人思维特性的理论为基础,侯 玉波、彭凯平等人编制了一个包含17个题目的思维 方式量表,该量表包含联系性、变化性、矛盾性、 折中性以及和谐性五个维度。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 五个维度可以合并到三个维度之上:联系性、变化 性和矛盾性,题目变为13个。
中西思维方式及其差异(优秀)

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指导了 一个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注 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14
“ 天人合 —” 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 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 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 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 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 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 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 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 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 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17
二元对立 自然观 认识论 社会观 宗教观
与所有其他文明一样, 西方文化中也出现过早 期人类与自然混沌一体 的认识。但随着文明的 发展,他们逐渐形成了 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 识,确立了一个物我分 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 界。 二元对立表现为人与自 然的对立,人与他人及 社会的对立,人自身的 分裂。
5
中国:天人合一
自然观
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我、 人我之间的种种矛盾,但 力求避免强化对立,希望 相融和合一,追求对称、 平衡、和谐 。
中国文化的三种平衡:人 与自然界的平衡(天人平 衡)、社会内部人与人的 平衡(人伦平衡)、人心 内部的平衡(身心平衡)。
认识论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主要在于: 西方人是逻辑思维的祖师爷,中国人则是形象思维的开创者。
逻辑(logic)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来就欠缺这个东西。
比如《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这四本被中国古人奉为经典,当成仕途敲门砖的四本书,就和逻辑没有什么关系。
而由孔子几乎同一个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创立,并且经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的逻辑学使西方的逻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黑格尔把思维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些思维形式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又具有新的意义。
中国文化注重教化,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推理。
西方盛产哲学家,动辄几万字,十几万或者百万字的哲学论文不同,中国很少会就某一个“虚无缥缈”的论题耗费口舌或者笔墨。
说“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算是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
他的一些哲学命题向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常识挑战,经他那么一挑战,本来习焉而不察的一些问题引起众人的注视。
不过可惜,公孙龙应者寥寥,最后落得个诡辩家的“美名”。
与西方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中国人主意的是形象思维。
从文字上的区别就可以看出端倪。
西方的逻辑思维催生出曲折变化(词尾变化)需要推理分析的拼音文字,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产生出东方的可以望文生义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充满了形象思维。
无论是诗歌还是成语无处不在的夸张也是西方文化中鲜见的。
妙笔生花,蜻蜓点水,隔岸观火,画龙点睛都被中国人用在了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中。
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家很少同时也是哲学家;中国的政治家却往往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中国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爹妈或者爷爷奶奶就会教他背唐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1。
整体性和个体性
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
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
《周易》以代表大地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
这种思想传承已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深远,以中医为例:
《黄帝内经》是中国精粹的医学典籍,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整体性模式。
它不但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还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保持健康的四大平衡,即动与静的平衡,阴与阳的平衡,酸与碱的平衡以及最重要的理智与感情的平衡。
中医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讲究整体的辨证施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系统思想。
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相比,西方则更强调个体化或个性化。
受基督教的宇宙观的影响,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
同时,西方人明确地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
2。
直觉经验性和逻辑实证性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中了悟而不重实证”,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
"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
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
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传统的中医理论,如春秋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
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可见中国哲学讲求实用,用直觉顿悟的内心体验的思维方式去悟出自然法则,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
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近代西方哲学家们从对主体世界确定性质的探索,到主体思维确定性质的考察,借助自然科学的成果,依赖理性的力量,以实证或思辨为武器力求回答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
康德以批评理性的精神,全面探索科学以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和存在的条件;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用辩证法思想重新确立了理论对现象世界本质的可知性,重新架起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之间彼此过渡、转化的桥梁。
这种逻辑实证性思维是对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刻原因的精心探索与深入挖掘,对西方科学及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