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海派文学

合集下载

海派文学名词解释

海派文学名词解释

海派文学名词解释
海派文学是指 20 世纪初在中国上海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吸收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和形式,呈现出一种新颖、开放和多元的风格。

海派文学的产生与上海的城市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在上海这个商业都市,文学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关注和参与的领域。

海派文学的作者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而且还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人。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矛盾,而且还表达了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海派文学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新文学的摇篮之一。

海派文学的拓展:
海派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派文学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河,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海派文学的创作手法和风格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派文学所采用的西方文学写作技巧和形式,为中国文学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

海派文学的出现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在近代中国,上海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海派文学的兴起正是这种文化中心地位的体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新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诗刊》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以诗歌创作、学术交流为主旨的互动团体,以新诗交流为主体并兼顾古典诗词及其它形式优美的文体。“新月”象征着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光亮、新的时光。新月诗社认为真正的诗歌是来自灵魂的,诗歌就是用灵魂说话然后去感动灵魂。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4日在中国北京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文学团体。创始人包括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周作人等。文学倾向和写作手法属于现实主义,并提出了“为人生”的诗学价值观,因此文学研究会也称为“人生派”。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白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朦胧诗的特点: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

“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文学改良刍议》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自叙抒情小说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

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等,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5、京派文学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与海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风格独特有着很大差别的文学流派,1933年至1934年,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有关“京派”与“海派”的论争,到后来,“京派”与“海派”的外延、内涵有所变化,它们分别成为以作家居住地为划分一句的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的代名词。

京派与海派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形成比较。

京派与海派小说在思想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方面也可形成鲜明的比较。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

所谓“京派”作家,主要指活跃在京津一带,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的作家。

这批作家又可以为两类:一类是以《大公报》、《现代评论》、《文学杂志》、《水星》、《骆驼草》等为阵地的一批青年作家。

这些作家以京城文化为依托,又以高等学院为背景,主张远离政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因此,在创作的作品中着力描写自然美、古朴的人性美、理想的爱情和理想的社会关系,带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和抒情性。

另一类是以老舍为代表的老北京写实作家。

他们以写北京地方风情为主,虽然对古老的文化生存状态和接近自然的田园风光有所依恋,有所顾惜,但更多的是批判。

这部分作者也主张创作自由,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干预和侵扰,但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关注着社会人生,诅咒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金钱世界,走的仍是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然而,海派小说是不同于京派小说的,在地域上的分别上形成了这一流派。

因此,海派小说则也有别于京派小说。

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海派”是集中在上海的小说流派,早期有张资平、叶灵凤等人的性爱小说,后期的代表是“新感觉派”小说。

海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海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海派,文学流派,主要指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文化形态。

海派文学的第一种理解,是在中国通俗文学发展背景下被提出的,带有贬义意味。

这类文学作品“极度渲染都市中人们的各种欲望、畸形的生命以及生存的艰辛”,以“玩味、艳羡、调侃、嘲讽甚至挖苦”的态度来描写都市生活,以“写实”的手法来塑造“畸形”的人物形象。

海派文学的第二种理解,是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审视都市生活,是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化形态。

这类文学作品“把现代都市中的人间烟火、世相百态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用艺术的方式去探索都市生活的本质内涵,去追寻都市人们的精神家园”,作品以“都市人的心态写都市,表现都市人复杂的人生世相”。

现当代文选第七讲京派与海派

现当代文选第七讲京派与海派

《我们太太的客厅》最初发表于天津《大公 报·文艺副刊》1933年9月27日第2期至第 10期,后收入小说集《冬儿姑娘》,北新书局 1935年5月初版。
• 关于“太太的客厅”的说法,有萧乾的 信为证:“……接到沈先生(指沈从文)的 信。大意是说,一位聪明绝顶的小姐看
上了你那篇《蚕》,要请你去她家吃 茶……我喜得坐立不安,老早就把那件 蓝布大褂洗得干干净净,把一双旧皮鞋

地上是“皇宫花园”式的繁花细叶的毯子。中间放着一个很
矮的大圆桌,桌上供着一大碗枝叶横斜的黄寿丹。四围搁着三
四只小凳子,六七个软垫子,是预备给这些艺术家诗人坐卧的。

我们的太太从门外翩然的进来了,脚尖点地时是那般轻,右
手还忙着扣领下的衣纽。她身上穿的是浅绿色素绉绸的长夹衣,
沿着三道一分半宽的墨绿色缎边,翡翠扣子,下面是肉色袜子,
海派综论
一、 海派的源流
• 海派是指区分于鸳鸯 蝴蝶派的拥有“现代质” 的海派,是指站在现代 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立 场上打量上海,用现代 上海人的口气讲述上海 故事的流派。
大上海夜景
海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 早期海派:张资平、叶灵凤、 曾今可、曾虚白、章衣萍、林 微音
• 第二代海派: 30年代新感觉 派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杜衡等人为代表
• 冰心的夫君吴文藻与梁思成同为清华学校1923级毕业生,且二人在清华同 一寝室,属于古义中真正的“同窗”。林徽因与冰心皆福建同乡,两对夫妻 先后在美国留学,只是归国后的吴文藻、冰心夫妇服务于燕京大学,梁、林 夫妇服务于东北大学和中国营造学社。这期间两对夫妇至少在美国的绮色佳, 也就是当年陈衡哲与任鸿隽谈情说爱的地方相识并愉快地交往过。只是时间 过于短暂,至少在1933年晚秋这篇明显带有影射意味的小说完成并发表,林 徽因派人送给冰心一酝子山西陈醋之后,二人便很难再作为“朋友”相处了。

第三章海派文学分期

第三章海派文学分期

第三章 海派文學分期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分期多是以溫儒敏、錢理群、吳福輝等人編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的「三個十年」為主要分期標準,即1917-1927、1927-1937、1937-1949三個時期,但這樣的分期方式乃是以新文學的發展作為評定判準,與海派文學發展歷程不盡相合,故本論文參考魏绍昌《我看鴛鴦蝴蝶派》和許道明《海派文學論》中的分期,依照海派文學的發展歷程,將海派文學分做1912-1925、1925-1937、1937-1949三個時期,並按此三個時期分作三節,介紹當時著名作家群和文學風格。

第一節 1912-1925時期魏绍昌認為「民國之初,恰好冒出了鴛鴦蝴蝶派的兩部著名的長篇小說,《玉梨魂》是用文言駢體文寫的哀情小說,《廣陵潮》是用白話章回體寫的社會小說,一時間,追隨和摹仿這兩部小說文體與題材的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頓然形成一股熱潮,這就宣告了鴛鴦蝴蝶派的誕生」1,據此論述本論文將《玉梨魂》出版年作為海派文學發展的上限。

許道明認為於1925年時是海派黎明期的開始,此所指稱的海派是狹義的海派,張資平、葉靈鳳、滕固等作家皆於此時崛起。

文學與社會息息相關,1937年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大大影響文學發展,許多作家退至大後方,國難小說盛行,留在上海的作家們因應時代的變動,一改1925-1937時期都市紙醉金迷的風氣,轉而關注世俗的日常生活和探討生命本質、宗教與愛等哲學命題,文學潮流又是一變。

在1912-1925時期主要流行於上海文壇的是以鴛鴦蝴蝶派為主的文學。

當梁啟超等人提倡的政治小說逐漸式微,言情小說的興起,並在短時間內燃起烈焰,從文學外在環境及社會政1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7月),頁15。

治思潮來看,無疑是辛亥革命後政權專制日益加劇,大批文人對維新、現代化和進步失去了信心,在無法抒發消沉的苦悶中,疏離政治、逃避政治壓迫的一種表現。

關於「鴛鴦蝴蝶派」一詞的來源,平襟亞曾有一段記述:記得在一九二○年(五四運動後一年)某日,松江楊了公作東,請友好在上海漢口路小有天酒店敘餐。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派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派文学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街——
(普益地产公司每年纯利达资本三分之一 100000两 东三省沦亡了吗 没有,东三省的义军还在雪地和日寇作殊死战 大陆报销路已达五万份 一九三三年宝塔克 自由吃排) “《大晚夜报》!”卖报的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 蓝的舌尖儿,他对面的那只蓝霓虹灯的高跟儿鞋鞋尖正冲着他 的嘴。 “《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舌尖儿来, 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同胞们快来加入月捐会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 烈的色调化妆着都市啊!霓红灯跳跃着―― 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 ――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 了烟,有了高跟鞋,也有了钟…… 请喝白马牌威士忌酒……吉士烟不伤吸者 咽喉…… 亚历山大鞋店,约翰生酒铺,拉萨罗烟商, 德茜音乐铺,朱古力糖果铺,国泰大戏院, 汉密而登旅社…… 回旋着,永远回旋着的霓虹灯—— ”
施蛰存的小说特点
都市男女欲望之流的波动、泛起的涟漪,以 及最后无声无息的破灭过程。 运用心理分析方法,探究古代人物的潜意识 (性欲望),是施蛰存一部分小说的主要内 容。 将传统和现代有机地接合了起来。节奏比较 平缓,故事性较强,有一种怀旧的气息和古 典的诗情。
总结:新感觉派小说
发端于20 年代末,形成于 30年代前半期,是第二代海派文学。 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依托杂志《无轨列车》、 《新文艺》、《现代》,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 在内容上,注重对繁华畸形、充满灵魂失落感的都市生活的 观照和描写;在艺术上,注重采用新颖的艺术形式,如蒙太奇 的画面组接、心理意识流、心理分析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 地展现都市生活景观和人物复杂幽密的内心世界。 代表作有穆时英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施蛰存的《梅雨 之夕》、《春阳》,刘纳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等。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看出:上海在30年代是非常现代的。 在生活层面,有宏伟的外滩建筑,闪耀着霓虹灯 的南京路,人群如涌的四大百货公司,著名的百乐门 歌舞厅、光明电影院…… 在文化层面,也孕育和产生了一种新型文化—都 市文化。表现在出版、服装、电影等领域。 在都市文化氛围的笼罩下,一切都显得生气勃勃。 新的生活,不同于传统乡土的生活;新的心态,充满 感性欲望、梦想以及失落的心态,都在这里汇聚 。 海派文学,便成了诠释上海都市文化的形象载体。
第14章
第4节
繁华梦里的海派文学
一、两个“上海” 二、海派文学 三、新感觉派小说(重点)
推荐: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严家炎编:《新感觉派小说选》
一、 两个“上海”
(一)左翼文学中的上海
反面形象:“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在《子夜》、《包身工》等左翼文学中普 遍存在。
穆时英的小说特点
不仅写出了都市的五光十色、繁华奢靡的一面,也写出了都市 人带着快乐面具的内心悲哀和灵魂失落。
这使他的小说在总体上呈批判性,如《上海的狐步舞》,全篇 表达的就是“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的旨意。但是对于一 个个的局部,如舞厅、夜总会、饭店等,又呈现出迷醉的状态。
穆时英具有双重笔调,他不但具有潜在 的哀婉抒情气息,又随时能够做激烈的 动作描写,讲究节奏、快速组接,特别 富于刺激,因此有人说他是技巧派。
施蛰存的小说特点
都市男女欲望之流的波动、泛起的涟漪,以 及最后无声无息的破灭过程。 运用心理分析方法,探究古代人物的潜意识 (性欲望),是施蛰存一部分小说的主要内 容。 将传统和现代有机地接合了起来。节奏比较 平缓,故事性较强,有一种怀旧的气息和古 典的诗情。
总结:新感觉派小说
发端于20 年代末,形成于 30年代前半期,是第二代海派文学。 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依托杂志《无轨列车》、 《新文艺》、《现代》,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 在内容上,注重对繁华畸形、充满灵魂失落感的都市生活的 观照和描写;在艺术上,注重采用新颖的艺术形式,如蒙太奇 的画面组接、心理意识流、心理分析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 地展现都市生活景观和人物复杂幽密的内心世界。 代表作有穆时英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施蛰存的《梅雨 之夕》、《春阳》,刘纳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等。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白的台布,白的台布,白的台布,白的台布……白的—— 白的台布上面放着:黑的啤酒,黑的咖啡,……黑的,黑的…… 白的台布旁边坐着的穿晚礼服的男子:黑的和白的一堆:黑头发, 白脸,黑眼珠子,白领子,黑领结,白的浆褶衬衫,黑外褂,白背心, 黑裤子……黑的和白的…… 白的台布后边站着侍者,白衣服,黑帽子,白裤子上一条黑镶 边…… 白人的快乐,黑人的悲哀。非洲黑人吃人典礼的音乐,那大雷和小 雷似的鼓声,一只大号角呜呀呜的,中间那片地板上,一排没落的斯拉 夫公主们跳着黑人的跸跶舞,一条条白的腿在黑缎裹着的身子下面弹 着:—— 得得得——得达! 又是黑和白的一堆!为什么在她们的胸前给镶上两块白的缎子,小 腹那儿镶上一块白的缎子呢?跳着,斯拉夫的公主们;跳着,白的腿, 白的胸脯儿和白的小腹;跳着,白的和黑的一堆……白的和黑的一堆, 全场的人全害了疟疾,疟疾的音乐啊,非洲的林莽里是有毒蚊子的。
施蛰存(1905-2003)
是新感觉派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第一个短篇集《上元灯》,主要用怀旧情绪 来表达少男少女初恋的诗意和小市民生活。 1932年主编《现代》杂志后,开始同穆时英 的新感觉派部分地合流,表现出较强的现代 意识。出版了小说集《将军的头》《梅雨之 夕》《善女人行品》等。 其中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 、 《石秀》、《将军底头》 。
(二)海派文学中的上海
与世界同步的现代化的大都市。 1930年代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号称 “东方的巴黎”。
1905年的南京路
1930年
30年代《良友》画报
1926年创刊,是中国 乃至世界上最早的 一份大型画报.
30年代《妇人画报》
30年代郭建英主编的 《妇人画报》与穆时英、 刘纳鸥的小说一起成为 当时青年的时尚读物。
同胞们快来加入月捐会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 烈的色调化妆着都市啊!霓红灯跳跃着―― 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 ――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 了烟,有了高跟鞋,也有了钟…… 请喝白马牌威士忌酒……吉士烟不伤吸者 咽喉…… 亚历山大鞋店,约翰生酒铺,拉萨罗烟商, 德茜音乐铺,朱古力糖果铺,国泰大戏院, 汉密而登旅社…… 回旋着,永远回旋着的霓虹灯—— ”
刘呐鸥(1900-1939)
原名刘灿波,台湾台南人,在日本长大,他 是介绍日本新感觉派的第一个人。 1928年,翻译了片冈铁兵等人的小说合集 《色情文化》,同一年在《无轨列车》发表 了意识流小说,并于1930年出版了短篇小说 集《都市风景线》,这是他唯一的小说集。
刘纳鸥“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操着他的特 殊的手腕,把这电影、飞机、摩天楼、色情 狂、长型汽车的高速度大量生产的现代生活, 下着锐利的解剖刀” 。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街——
(普益地产公司每年纯利达资本三分之一 100000两 东三省沦亡了吗 没有,东三省的义军还在雪地和日寇作殊死战 大陆报销路已达五万份 一九三三年宝塔克 自由吃排) “《大晚夜报》!”卖报的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 蓝的舌尖儿,他对面的那只蓝霓虹灯的高跟儿鞋鞋尖正冲着他 的嘴。 “《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舌尖儿来, 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刘纳鸥的小说特点
描写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现代“风景”, 采用与现代都市生活快速节奏相适应的 蒙太奇手法和意识流手法,着重暴露了 资产阶级男女放纵、刺激的色情生活, 写出了大都市的病态和糜烂。 作者有一种病态的欣赏态度。
穆时感觉派的圣手”、“鬼才”。 从他的新感觉小说开始,都市在现代文学中才成为了 独立的审美对象。 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收在《南北极》中, 反映流浪汉的生活状态,手法基本属于写实。 从1932年起,穆时英完全显示出了他的现代派品格。 作品结集为《公墓》 《白金的女体塑像》 《圣处女 的感情》等。其中的代表作有《上海的狐步舞》、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公墓》、《第二恋》等。
二、 海派文学
《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

作者 : 李欧梵 出版:北大出版社
海派文学
海派文学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 泛指生活在上海的作家以现代都市生活 作为表现对象,注重艺术创新的文学创 作。 在现代文学史上,海派文学划分为三 个阶段。(见教材)
三、“新感觉派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