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电子元器件行业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标准

电子元器件行业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标准第一章质量控制基础 (2)1.1 质量控制概述 (2)1.2 质量控制原则 (2)第二章电子元器件概述 (3)2.1 电子元器件分类 (3)2.2 电子元器件特性 (4)2.3 电子元器件质量要求 (4)第三章材料选择与检验 (4)3.1 材料选择原则 (4)3.2 材料检验方法 (5)3.3 材料质量控制 (5)第四章生产过程控制 (6)4.1 生产工艺管理 (6)4.2 生产设备管理 (6)4.3 生产环境控制 (6)第五章产品检验标准 (7)5.1 检验标准制定 (7)5.2 检验方法与手段 (7)5.3 检验流程与要求 (7)第六章环境适应性测试 (8)6.1 环境因素分析 (8)6.2 环境适应性测试方法 (8)6.3 环境适应性评价 (9)第七章功能功能测试 (9)7.1 功能功能指标 (9)7.2 功能功能测试方法 (10)7.3 功能功能评价 (10)第八章可靠性测试 (10)8.1 可靠性指标 (10)8.2 可靠性测试方法 (11)8.3 可靠性评价 (11)第九章安全性测试 (12)9.1 安全性指标 (12)9.2 安全性测试方法 (12)9.3 安全性评价 (13)第十章质量问题分析与改进 (13)10.1 质量问题分析方法 (13)10.2 质量改进措施 (13)10.3 质量改进效果评价 (14)第十一章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4)11.1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14)11.1.1 质量管理体系定义 (14)11.1.2 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15)11.1.3 质量管理体系核心要素 (15)11.1.4 我国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现状 (15)11.2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15)11.2.1 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15)11.2.2 确定组织结构和职责 (15)11.2.3 制定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15)11.2.4 资源配置 (15)11.3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维护 (16)11.3.1 内部审核 (16)11.3.3 持续改进 (16)11.3.4 外部监督 (16)第十二章质量认证与监督 (16)12.1 质量认证体系 (16)12.2 质量认证流程 (17)12.3 质量监督与管理 (17)第一章质量控制基础1.1 质量控制概述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要求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5篇)

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一)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产品质量管理是公司所有管理活动的重点,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产品质量管理需要公司全体员工参与,全过程控制,全面实施。
为了加强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全体职工的质量工作行为,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内部各部门和全体职工(包括和公司发生劳动关系的所有劳动者)。
适用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第三条公司总经理对全公司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负责,对全体成员的质量行为有奖励和处罚的权力;各部门经理对本部门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负责,对本部门成员的质量行为有奖励和处罚的建议权力;职工为本岗位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负责。
第二章技术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第四条在产品设计中,技术人员对所设计的产品结构、尺寸、技术参数等要求科学合理,保证产品质量可靠,并能满足用户的要求,避免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第五条为满足用户对改进产品质量的要求,产品设计人员必须及时补充、修改有关技术标准、图纸、资料等。
避免因补充、修改不及时,影响产品质量或使结构、质量等问题达不到用户的要求。
第六条对新产品的产品图纸、工艺图纸要及时进行标准化____。
对于新产品的试制,设计技术人员要跟踪到车间,负责验证产品及其质量的可靠性。
验证产品的工艺、工装、辅具等能否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避免因设计失误造成生产加工装配等环节中出现不合格产品的现象。
第七条试制和成熟产品的工艺、工模夹具图纸以及技术更改通知单等,发放要及时。
对在生产现场中出现的设计问题,设计技术人员原则上当天要给予答复,提出处理方案,避免因工作不负责任,互相推诿致使质量问题的发生。
第八条要做好公司产品标准、验收标准、产品说明书、包装标准等资料的保密工作,避免因管理不当,造成____。
第三章供应过程的质量管理第九条供应部门采购的原材料、配件(外协件)、工具和机器设备既要符合生产的需要,又要确保使用功能的可靠性、安全性、耐用性和经济性。
生产质量管理制度(4篇)

生产质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生产质量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质量进行管理的相关方面。
第三条生产质量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第四条生产质量管理的原则是:科学、规范、持续、改进。
第五条生产质量管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管理程序和方法。
第二章生产质量管理责任第六条企业应当明确生产质量管理的责任与权力,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建立质量管理岗位。
第七条生产质量管理的最终责任人是企业的质量经理,负责生产质量管理的全面工作。
第八条质量经理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制定质量目标、策划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组织质量培训、实施质量控制和监督、协调解决质量问题等。
第九条生产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应当紧密合作,建立和维护质量管理体系,并共同完成质量目标。
第十条生产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生产活动,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交付期限。
第十一条质量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和检验产品的质量,提出改进措施。
第十二条企业还应当建立内部审核制度,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第三章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及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目标、质量计划、质量标准、质量策略和质量管理程序等。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建立和维护质量档案,包括产品设计图纸、工艺文件、检验记录等。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制定生产计划,明确产品的生产周期和交付期限,确保生产进程的顺利进行。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的控制点和检验点,定期进行质量抽检和监督检验,确保产品的质量。
第十七条企业应当建立产品追溯制度,通过标签、编码等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准确追溯产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异常处理制度,对于产品质量异常和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和纠正,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
第四章 质量控制(4)--控制图

x图
UCL= 49.553 CL= 49.5068
LCL= 49.4606
0.2 0.18 0.16 0.14 0.12 0.1 0.08 0.06 0.04 0.02 0
R图
UCL= 0.1692
CL= 0.08
例-第六步
7、分析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利用分析用控制图的判断规则,分析生产过程 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本例经分析,生产过程 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对于计点特性值,如铸件的沙眼数、布匹上的疵 点数、电视中的焊接不合格数等离散性数据,最 常见的是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
产品质量的统计规律
质量特性 x 控制上限UCL
3σ
Upper Control Limit
中心线CL
Central Limit
3σ
控制下限LCL
Lower Control Limit
49.5068 49.50 0.20 / 2
0.068
例-第八步
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算过程能力指数;
1) 求修正后的过程能力指数Cpk
Ri
0.09
0.05 0.07 0.06 0.05 0.08 0.10 0.06 0.09 0.05 0.11 2.00 0.08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平 均
单位 mm
13 14
表(某零件长度值数据表)
数据
各类常规控制图的使用
x-R图是x图(均值控制图)和R图(极差控制图)联合使 用的一种控制图。 x图主要用于判断生产过程的均值是否处于或保持在所要 求的受控状态; R图用于判断生产过程的标准差是否处于或保持在所要求 的受控状态;
医药行业产品质量控制手册

医药行业产品质量控制手册第一章质量控制概述 (2)1.1 质量控制定义与意义 (2)1.2 质量控制发展趋势 (3)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 (3)2.1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 (3)2.2 GMP质量管理规范 (4)2.3 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 (5)第三章原辅料质量控制 (5)3.1 原辅料采购与检验 (5)3.1.1 原辅料采购 (6)3.1.2 原辅料检验 (6)3.2 原辅料储存与使用管理 (6)3.2.1 储存管理 (6)3.2.2 使用管理 (6)第四章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7)4.1 生产工艺与操作规程 (7)4.2 生产设备管理与验证 (7)4.3 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 (7)第五章产品质量控制 (8)5.1 产品质量标准 (8)5.2 产品检验方法 (8)5.3 产品质量稳定性研究 (8)第六章包装与标识质量控制 (9)6.1 包装材料的选择与检验 (9)6.1.1 包装材料的选择 (9)6.1.2 包装材料的检验 (9)6.2 包装工艺与操作规程 (10)6.2.1 包装工艺 (10)6.2.2 操作规程 (10)6.3 标识管理 (10)6.3.1 标识设计 (10)6.3.2 标识制作与张贴 (10)第七章质量改进与持续改进 (11)7.1 质量改进方法与工具 (11)7.2 质量改进项目实施 (11)7.3 持续改进机制 (12)第八章质量风险管理 (12)8.1 风险识别与评估 (12)8.2 风险控制与应对 (12)8.3 风险监测与沟通 (13)第九章质量投诉与召回管理 (13)9.1 质量投诉处理流程 (13)9.2 召回程序与实施 (14)9.3 质量投诉与召回数据分析 (14)第十章质量培训与人才发展 (15)10.1 培训计划与实施 (15)10.1.1 培训计划的制定 (15)10.1.2 培训计划的实施 (15)10.2 培训效果评估 (15)10.2.1 评估方法 (15)10.2.2 评估流程 (16)10.3 人才引进与培养 (16)10.3.1 人才引进 (16)10.3.2 人才培养 (16)第十一章质量监督与检查 (17)11.1 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17)11.2 质量监督检查流程 (17)11.3 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处理 (17)第十二章质量信息管理 (18)12.1 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 (18)12.1.1 质量信息收集 (18)12.1.2 质量信息整理 (18)12.2 质量信息分析与报告 (18)12.2.1 质量信息分析 (19)12.2.2 质量报告 (19)12.3 质量信息交流与共享 (19)12.3.1 质量信息交流 (19)12.3.2 质量信息共享 (19)第一章质量控制概述1.1 质量控制定义与意义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简称QC)是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满足客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要求。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第一章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和指导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质量控制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细致的计划、实施和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质量问题,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
第二章质量控制组织1.质量控制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质量控制相关的政策、流程和标准,制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计划,监督并指导各部门的质量控制工作。
2.生产部门质量控制团队负责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查和监测,确保产品生产符合质量标准和规范。
3.质量控制小组在生产过程中设立质量控制小组,由各部门的质量控制代表组成,协同工作,共同推动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章质量控制计划1.检验方法和标准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检验方法和标准,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2.过程控制和监测建立过程控制的指标,通过监测和统计数据,实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状况,及时调整和优化生产流程。
3.不合格品处理定期进行不合格品分析和整改,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第四章质量记录和数据分析1.质量记录在每个生产过程中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原材料采购记录、生产过程控制记录、产出品质记录等,为质量分析提供依据。
2.数据分析根据质量记录和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发现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五章培训和能力提升1.培训计划制定质量控制培训计划,包括基础知识培训、实操培训和案例学习等,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术能力。
2.能力提升定期评估员工的质量控制能力,通过培训和学习,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质量控制技能。
第六章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以下内容:________1.质量控制流程图2.检验方法和标准文件3.质量记录表格第七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质量标准:________指根据法律、法规或相关行业标准规定的产品质量要求。
2.不合格品:________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
标准品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标准品生产管理制度范文标准品生产管理制度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标准品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安全,充分发挥员工的生产潜力和积极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标准品生产管理制度适用于全公司标准品生产管理各个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计划、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控制以及人员管理等。
第三条所有员工必须严格按照本制度的规定执行,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按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章生产计划第四条生产计划均由生产计划部门编制,并报公司领导进行审核。
第五条生产计划由生产计划部门向各生产车间下达,并及时调整和更新,确保按规定时间完成。
第六条生产车间必须按照生产计划的要求进行生产,不得私自修改或延迟生产计划。
第七条生产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如有问题出现,必须及时向生产计划部门报告并协商解决。
第三章质量控制第八条原材料采购必须依据公司要求进行,不得使用劣质或假冒伪劣原材料。
第九条生产车间必须按照质量控制部门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并将质量记录及时报告给质量控制部门。
第十条产品质量问题必须由质量控制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定期向公司领导汇报,确保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第十一条生产车间必须进行合理的排产,避免超负荷生产导致质量问题发生。
第十二条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必须进行追溯和纠正,并对因此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
第四章生产过程控制第十三条生产车间必须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第十四条生产车间必须保持生产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处理。
第十五条生产车间必须按照工艺流程进行生产,不得私自修改或更改工艺及生产程序。
第十六条生产车间必须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料、污水等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回收,保护环境。
第五章人员管理第十七条生产车间必须严格按照公司的工时制度进行工作,不得擅自加班或旷工。
第十八条生产车间必须按照公司的岗位责任制进行工作,不得擅自改变职责范围或逾越权限。
第十九条生产车间必须按照公司的安全规定进行操作,做好安全措施和防护设施的使用。
印刷厂质量规章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印刷厂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竞争力,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印刷厂所有生产、检验、质量管理等相关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印刷厂质量管理的目标是:产品合格率≥98%,客户满意度≥95%,生产过程无重大质量事故。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第四条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机构、岗位职责、流程管理、质量监控、持续改进等方面。
第五条质量管理体系应遵循GB/T 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
第六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1. 质量手册;2. 程序文件;3. 操作规程;4. 记录表格。
第七条质量手册应明确以下内容:1. 质量方针;2. 质量目标;3.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4. 质量管理体系结构;5.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6. 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第三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八条印刷厂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厂质量管理工作。
第九条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以下部门:1. 质量管理部:负责制定、实施、监督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2. 生产部:负责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质量保证;3. 检验部:负责产品质量的检验和不合格品的处理;4. 采购部:负责原辅材料的采购和质量控制;5. 技术部:负责产品质量的技术支持和改进。
第十条各部门职责:1. 质量管理部:(1)制定、实施、监督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2)组织内部质量审核;(3)组织员工质量教育培训;(4)处理客户投诉和质量事故;(5)定期向总经理报告质量状况。
2. 生产部:(1)执行生产计划,确保生产过程符合质量要求;(2)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减少不合格品产生;(3)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及时报告和质量管理部门;(4)组织生产人员参加质量教育培训。
3. 检验部:(1)按照标准和方法对产品进行检验;(2)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和处理;(3)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报告;(4)对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和质量管理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过盈配合 具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
最大极限尺寸 最小极限尺寸
最大过盈 最小过盈 最小极限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 最大过盈 最小过盈
图例: 孔
轴
用于孔轴的紧 固不允许有相对运 动的场合.
孔的公差带在轴 的公差带之下
③ 过渡配合 可能具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
最大极限尺寸 最小极限尺寸
最大间隙 最大过盈 最小极限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 最大过盈 最大间隙
用卡规检验轴:
轴最小极限尺寸49.992
轴公差
通
止
轴最大极限尺寸50.008
轴用卡规或环规
用光滑极限量规检验孔
孔公差
孔最大极限尺寸
止 通
孔最小极限尺寸
孔用塞规
允许的零件几何参数的变动量—-公差。 公差是保证互换的措施; 公差是构成成本的因素; 公差反映零件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之
间的矛盾。
相关联的两个零件之间的关系—-配合。
过盈配合
0
一般常用和优先的轴公差带(GB/T1801—1999)
② 基轴制
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 与不同基 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形成各种不同配合的制度。
基准轴 过盈配合 公差带图:
- 0 +
过渡配合
间隙配合
0
基准轴的基本偏差代号为“h”。
一般常用和优先的孔公差带(GB/T1801—1999)
4.2.2 尺寸偏差和尺寸公差
上偏差 = 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 代号: 孔为ES 轴为es
下偏差 = 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
代号: 孔为EI 轴为ei
尺寸公差(简称公差)允: 许实际尺寸的变动量。
公差 = 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
= 上偏差-下偏差 例: 500.008
偏差可正可 负
上偏差 = 50.008-50 = +0.008
互换性原则是机械工业中的重要原则, 是我们设计、制造中必须遵循的,即使是单 件、小批生产,零件不具有互换性,此原则 也必须遵循。
4.1.3 实现互换性的条件
由设计者确定合理的配合要求和尺寸 公差大小。
标准化是实现互换性的前提。只有按一定 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制造,并按一定的标准进行 检验,互换性才能实现。
最大极限尺寸 最小极限尺寸
基本尺寸
公差 下偏差
上偏差
孔 轴
最小极限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 基本尺寸
公差 下偏差 上偏差
零线
例:一根轴的直径为500.008
思考并回答
基本尺寸: 50 最大极限尺寸: 50.008 最小极限尺寸: 49.992 零件合格的条件: 50.008≥实际尺寸≥ 49.992。
第四章 产品生产过程中 的质量及控制
4.1 互换性概述
4.1.1互换性:
同一批零件,不经挑选和辅助加工, 任取一个就可顺利地装到机器上去,并满 足使用要求
缺一不可
4.1.2互换性的重要性
不仅是使用上的需要,也是设计和制造上的需要。
采用了互换性原则设计和生产的标准零部件, 可简化设计、计算、制图工作量,缩短了设计周 期,并便于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
间隙或过盈: δ=孔的实际尺寸-轴的实际尺寸 δ≥0 间隙 δ≤0 过盈
最大极限尺寸 最小极限尺寸
最大间隙 最小间隙 最小极限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 最大间隙 最小间隙
4.2.4.2 配合的种类
① 间隙配合 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
孔的公差带在 轴的公差带之 上
图例: 孔 轴
用于孔轴间有相对运动的场合.
图例: 孔
轴
过渡配合主要用 于孔、轴间的定位联 结(既要求装拆方便; 又要求对中性好)
孔的公差带 与轴的公差 带相互交叠
4.2.4.3 配合的基准制
① 基孔制
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 与不同基本 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不同配合的制度。
基准孔 公差带图:
-0 +
间隙配合 过渡配合
基准孔的基本偏差代号为“H”。
c cdd
e ef f
fgg
h
js k j
轴
0
b
基本尺寸
a
基本尺寸
轴的基本偏差(上偏差)为零时:
基轴制
+ 0 -
ES ei
+ 0 -
基孔制
孔的基本偏差(下偏差)为零时:
基本尺寸
基本尺寸 基本尺寸
+
+
0
0
-
Xmin=-es -
a~h 基孔制
基轴制
Xmin'=+EI
A ~ H 通常形成间隙配合 基轴制: J ~ N 通常形成过渡配合
下偏差 = 49.992-50 = -0.008
公差 = 0.008-(-0.008) = 0.016
公差恒为正
公差带图:
上偏差 + 0 -
公差带 +0.008 -0.008
下偏差
+0.024 +0.008
-0.006 0 -0.022
50 基本尺寸
例:
+0.024
50±0.008 50+0.008
-0.006
50-0.022
公差带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公差的大 小及公差带相对于零线的位置。
4.2.3 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
⑴ 标准公差
用以确定公差带的大小,国家标准共规定了20 个等级。 即:IT01、IT0、 IT1~IT18
标准公差
基本偏差
+
0—
0基本偏差
标准公差
基本尺寸
标准公差的数值由基本尺寸和公差等级确定。
常用和优先配合
4.2.5 尺寸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⑵ 基本偏差: 用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的位置。
标准公差
基本偏差
+
0—
0基本偏差
标准公差
基本尺寸
一般为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
基本偏差系列 基本偏差系列确定了孔和轴的公差带位置。
A
+
0-
B
CCD D E EF FFG
孔
零线
G
HJS J
K
M
N
P
RS
T
UV
X
Y ZZA ZB
0
ZC
基本尺寸
zc
+
0-
m n p r s t u v x y zzazb零线
公差:允许零件尺寸和几何参数的变动范围称为 “公差”
4.2 公差与配合
4.2.1 基本概念
基本尺寸: 设计时确定的尺寸。 实际尺寸: 零件制成后实际测得的尺寸。 极限尺寸: 允许实际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
最大极限尺寸: 允许实际尺寸的最大值。 最小极限尺寸: 允许实际尺寸的最小值。
零件合格的条件: 最大极限尺寸≥实际尺寸≥最小极限尺寸。
EF F FG
P ~ZC 通常形成过盈配合
孔
G
H JS J
K
基准孔
M
N
PRS
U T
基准轴
m np r s t
轴
u
ef f
fg g
h
js k j
a ~ h 通常形成间隙配合 基孔制:j ~ n 通常形成过渡配合
P~ zc 通常形成过盈配合
4.2.4 配合
4.2.4.1 配合的概念
配合: 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的 公差带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