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电容式传感器

合集下载

电容式传感器原理和应用

电容式传感器原理和应用

2(d)
d0
d0
比较以上式子可见,电容传感器做成差动式之 后,灵敏度提高一倍,而且非线性误差大大降 低了。
4.3 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3.1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
1.优点: ●温度稳定性好
电容式传感器的电容值一般与电极材料无关, 有利于选择温度系数低的材料,又因本身发热 极小,影响稳定性甚微。而电阻传感器有电阻, 供电后产生热量;电感式传感器有铜损、磁游 和涡流损耗等,易发热产生零漂。 ●结构简单 电容式传感器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易于保证
4.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4.1.2 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
图4-3 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原理图
上图是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原理结构示意图。 被测量通过动极板移动引起两极板有效覆盖面 积S改变,从而改变电容量。
4.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当动极板相对于定极板延长度a方向平移Δx时,
可得:
图4-1 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原理图
4.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若电容器极板间距离由初始值d0缩小Δd,电容量增大
Δ由C式,(则4C -3有)知C0传 感C器d的00输rA出d特C1性0(1(Cdd =0d2)d02f()d)不是(4线3)性关系,
而是如图4-2所示的曲线关系。
C d 1d
(1 )
C0 d0
d0
由此可得出传感器的相对非线性误差δ为:


(d)2 d
100%
d
100%
d
d0
d
由以上三个式可以看出:要提高灵敏度,应减 小起始间隙d0,但非线性误差却随着d0的减小而 增大。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灵敏度,减小 非线性误差,大都采用差动式结构。

第4章-电容式传感器资料

第4章-电容式传感器资料

,
D1
L :筒长
C0
rL
1.80ln D0
(L/
cm ; C
/
pF )
D1
D1 a
L
当覆盖长度变化时,电容量也随之变化。当
内筒上移为a 时,内外筒间的电容C1为:
D0
圆柱形电容式线位移传感器
C1
2
0r L
ln D0
a
C
0
1
a L
,
与a成线性关系。
D1
1.3 变介质型电容式传感器
厚度传感器
聚四氟乙烯外套
设定按钮
智能化液位传感器的设定方法十分简单: 用手指压住设定按钮,当液位达到设定值 时,放开按钮,智能仪器就记住该设定。正 常使用时,当水位高于该点后,即可发出报 警信号和控制信号。
4-1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由绝缘介质分开的两个平行金属板组成的平板 电容器,如果不考虑边缘效应,其电容量为:
电 容式传感器
变间隙型
变面积型
变介质型
在实际使用时,电容式传感器常以改变平行板间 距d来进行测量,因为这样获得的测量灵敏度高 于改变其他参数的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
改变平行板间距d的传感器可以测量微米数量级 的位移,而改变面积A的传感器只适用于测量厘 米数量级的位移。
1. 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
下图为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图。当传感器的εr
概述
电容式传感器是实现非电量到电容量转 化的一类传感器。 可以应用于位移、振动、角度、加速度等参 数的测量中。 由于电容式传感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分辨 率高,且可非接触测量,因此很有应用前景。
电容式液位计
棒状电极(金属管)外面包裹聚 四氟乙烯套管,当被测液体的液面上 升时,引起棒状电极与导电液体之 间的电容变大。

第4章 电容式传感器

第4章 电容式传感器

二、变极距型电容传 极距型电容传 感器
+ + +
+ + +
C =
ε 0εA δ
A
d
初始电容量C0为 :
εr
C0 =
∆C,则有
ε 0ε r S
d0
若电容器极板间距离由初始值d0缩小了∆d,电容量增大了
C0 = C = C0 + ∆C = d 0 − ∆d 1 − ∆d d0
ε 0ε r S
C C
20~100pF之间, 极板间距离在25~200µm 的范围内。最大 位移应小于间距的1/10, 故在微位移测量中应用最广。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灵敏度,减小非线性误差, 大都采用差动式结构。 在差动式平板电容器中,当动极板位移∆d时,电容器 C1的间隙d1变为d0-∆d,电容器C2的间隙d2变为d0+∆d, 则
δ
(a)
(b)
(c)
(d )
δ2
(e)
δ1
(f)
(g)
(h)
(i)
(j)
( k)
(l)
电容式传感元件的各种结构形式
一、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
1、角位移型
+ + +
2、平面线位移型
3、柱面线位移型. 柱面线位移型.
a d ∆x S b
∆C = C − C0 =
x
ε 0ε r ∆x ⋅ b
d
式中C0=ε0εr ab/d 为初始电容。电容相对变化量为
可见,输出电容的相对变化量∆C/C0与输入位移∆d之间成 非线性关系,当|∆d/d0|<<1时可略去高次项,得到近似的 线性关系:
∆C ∆d ≈ C0 d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4章 电容式传感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4章 电容式传感器

4.1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类型
平板电容器是由金属极板及板间电介质构成的。若忽略边缘效应,其 电容量为
改变电容器电容C的方法: 一是为改变介质的介电常数ε; 二是改变形成电容的有效面积S; 三是改变两个极板间的距离d。
电容式传感器基本类型
通过改变电容得到电参数的输出为电容值的增量ΔC,从
• 4.2.1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 在低频时,传感器电容的阻抗非常大,因此L和r的影响可以忽略。
• 其等效电路可简化为图 b,其中等效电容Ce=C0 + CP,等效电阻Re≈Rg。 • 在高频时,传感器电容的阻抗就变小了,因此L和r的影响不可忽略,而漏电
阻的影响可以忽略。
• 其等效电路可简化为图c,其中等效电容Ce=C0+CP,而等效电阻re ≈ rg。
•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减动极板与定极板之间 的相对面积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大都采用差动式结构。
• 3.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
• 变介电常数式电容传感器的极距、有效作用面积不变,被测量 的变化使其极板之间的介质情况发生变化。
• 传感器的总电容量C为两个电容C1和C2的并联结果,即
若传感器的极板为两同心圆筒,传感器的总电容C等于上、下部分电容C1 和C2的并联,即
2.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
与变极距型相比,它们的测量范围大。可测较大的线位移或角位移。 平板型电容传感器两极板间的电容量为
• 可见,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的输出特性是线性的,适合测量较 大的位移
• 增大极板长度b,减小间距d,可使灵敏度提高
• 极板宽度a的大小不影响灵敏度,但也不能太小,否则边缘影 响增大,非线性将增大。
而完成由被测量到电容量变化的转换。

电容式传感器

电容式传感器

课题第四章电容式传感器第一节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点第二节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课型新课授课班级授课时数 2教学目标1.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

教学重点1.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2.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3种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三种类型电容式传感器的电容变化量计算。

学情分析教学效果新授课教后记A 、复习电阻式传感器。

B 、新授课第一节 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点一、基本概念电容式传感器是以不同类型的电容器作为传感元件,并通过电容传感元件把被测物理量的变化转换成电容量的变化,然后再经转换电路转换成电压、电流或频率等信号输出的测量装置。

二、主要特点① 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② 功率小、阻抗高、输出信号强。

③ 动态特性良好。

④ 受本身发热影响小。

⑤ 可获得比较大的相对变化量。

⑥ 能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工作。

⑦ 可进行非接触式测量。

⑧ 电容式传感器的不足之处。

主要是寄生电容影响比较大;输出阻抗比较高,负载能力相对比较大;输出为非线性。

(提问)(与电阻是对比介绍)(简要分析原因)第二节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一、工作原理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以从图4 - 1所示的平板式电容器中得到说明。

由物理学可知,由两平行极板所组成的电容器,如果不考虑边缘效应,其电容量为δAεC =式中,A ——两极板相互遮盖的面积(mm 2) δ——两极板之间的距离 (mm ) ε——两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F / m )由以上计算公式可见,当被测量使A ,δ,ε三个参数中任何一项发生变化时,电容量就要随之发生变化。

二、结构形式1.变面积(A )型电容式传感器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如图4 - 2所示。

图中(a )、(b )为单边式,(c )为差分式;(a )、(b )也可做成差分式。

图中1,3为固定板,2是与被测物相连的可动板,当被测物体带动可动板2发生位移时,就改变了可动板与固定板之间的相互遮盖面积,并由此引起电容量C 发生变化。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第4章 电容式传感器及其应用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第4章 电容式传感器及其应用

4
两平行板组成的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传感 器的基本理想公式为:
C A 0r A
dd
请思考:上式中,哪几个参量是变量?可
以做成哪几种类型的电容传感器?
4/14/2020
5
C A 0r A
dd
改变A、d、 三个参量中的任意一个量,均可 使平板电容的电容量C 改变。
固定三个参量中的两个,可以做成三种类型的 电容传感器。
4/14/2020
8
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特性
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输出特性是线性的, 灵敏度是常数。这一类传感器多用于检测直线位 移、角位移、尺寸等参量。
你能否画出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输出特性 曲线??
4/14/2020
9
2、变极距(d)式电容传感器
当动极板受被测物体作用引起位移时,改变了两
极板之间的距离d,从而使电容量发生变化。
成差动形式后,能使灵敏度提高一倍。
请思考: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差动形式?
4/14/2020
18
休息一下
4/14/2020
19
§4.2 电容式传感器的 测量转换电路
4/14/2020
20
被测非电量
电容式 传感器
转换电路
电容变化
电量
转换电路实现将微小的电容变化转换为电压、 电流或频率等信号。
电容转换电路有电桥电路、调频电路、运算 放大器式电路、二极管双T型交流电桥等。
4/14/2020
16
4、差动电容传感器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减 小非线性,常常把传感器做成差动形式。
变极距式差 动电容器
4/14/2020
旋转形差 动电容器
圆柱形差 动电容器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四章 电容式传感器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四章 电容式传感器

11
电容式油量表
电容 传感器
油箱
液 位 传 感 器
12
同轴连接器 刻度盘
伺服电动机
电容式压差传感器




应Leabharlann 用1-硅油 2-隔离膜 3-焊接 密封圈 4-测量膜片(动电
测 量 液
极) 5-固定电极

13
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
结构 1-定极板 2-质量块 3-绝缘体 4-弹簧片
钻地导弹
14
轿车安全气囊
ΔC U0 C0 U
差动脉冲调宽测量转换电路
初始时,C1=C2,输出电压平均值为零。 测量时, C1≠C2 ,输出电压Uo与电容的
差值成正比。
7
差动脉冲调宽测量转换电路
与电桥电路相比,差动脉宽电路只采用 直流电源,不需要振荡器,只要配一个 低通滤波器就能工作,对矩形波波形质 量要求不高,线性较好,不过对直流电 源的电压稳定度要求较高。
16
指纹识 别手机
汽车防盗 指纹识别
趣味小制作-电容式接近开关
电阻 电容 三极管 二极管 电感 继电器 电极片 电源 开关、导线。
17
制作提示
为了较好地演示制作好的电路,将继电 器触点(虚线所连的触点)所在的控制 电路接上,为了直观,控制对象可选择 灯或喇叭。 接近开关的检测物体,并不限于金属导 体,也可以是绝缘的液体或粉状物体。 制作时要考虑环境温度、电场边缘效应 及寄生电容等不利因素的存在。
8
运算放大器式测量转换电路
输出电压
Uo
C Cx
Ui
如果传感器为平板形
电容器,则
Uo
CU i
A
d
此电路能解决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的

电容式传感器

电容式传感器
上页 下页
§4.4 电容式传感器的转换电路
一、交流电桥
~ ~ U SC U sr Z 1Z 4 Z 2 Z 3 ( Z 1 Z 2 )( Z 3 Z 4 )
平衡条件为
Z 1Z 4 Z 2 Z 3 0
Z1 Z2

Z3 Z4
上页 下页
交流电桥的平衡条件:
z1 z 4 z 2 z 3
C1
A
0 0
C2
A
0 0
上页
下页
差动结构分析
C1 C0 1 0 0 0
2

C2 C0
1 0 0 0
上页 下页
另一种变介电常数的电容式传感器:
s δ
S
气隙
ε0ε r
d
C
d 0

d

0s d
d
r 0
r
d不变, ε改变,如:测量粮食、纺织品、木材或煤 等非导电固体介质的湿度。 ε不变,d改变,如:测量纸张、绝缘薄膜等的厚度
上页 下页
§4.3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及等效电路
上页
下页
二、变压器电桥
等效电路图:
I1 Zf C1
图4-13(h)
1 I1 I f Z I2 I f Z 0
上页 下页
j
E1
c1
1
f
E1 E2
j
E2 If I2 C2
c2
f
I1 I 2 I f
求得: I f
( E 1C 1 E 2 C 2 ) j 1 Z f ( C 1 C 2 ) j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E z 2 z1 E c1 c 2 E z2 E z1 z 2 z1 z 2 c1 c 2
z3 z 4
若采用变极距差动电容传感器,移动△d 后,
c1 s d 0 d
则, u 0
c2 s d 0 d
2 C AC C BC c0 d k 2 1 d d0 d0
△CBC 同前,对于△CAC ,因 d 0-△d,△d 为负, 所以和奇次项前的负号抵消。 灵敏度提高一倍,且奇次项
d 抵消,非线性减小。 d 0
d s 1 时, k 2 d0 d0
使 k 趋于常数,输入与输出是近似线性关系。 d 0↑、k↓,一般 d 0 在 0.5~1mm 以下 但 d 0 过小,电容器易击穿或短路,一般加介电常数ε 高的物质来改善。
c
s
2
d2

1
d1
d d d d 2 1 1 1 1 1 2 1 2 c c1 c 2 1 s 2 s s 1 2
代入 W
R 2C 4L
2
k 2 4 2 2 1 2 02 0
2
工作原理: 非电量→传感器→电容值变化→谐振频率 f0 改 变→谐振曲线在原工作点 A 附近移动→电容传感器 上的电压 uc 变化。 特点:输出是调幅波,该电路灵敏度高,但测量范 围小,工作点不易选好。 要求振荡频率稳定在 10-6 数量级。 输出信号与激励原同频率,幅度受到非电量 调制的调幅波 三、调频鉴频法测量电路
1
1 x 1 1 x x2 x3 1 x 2 3 s d d d d 当△d/d0<1 时, c 1 - d d d d0 0 0 0 d0
'
同相位,而 U ) 的相位随调频信号 f 变化。 U ' 和U ' (U U 1 1 2 3 3
U R k U D1 1 经二极管整流,电阻 R1、R2 上的电压为: U R2 k U D2
∴鉴频器输出电压为:
K — 二极管检波效率。
U U 3 U R1 U R2 k U D1 D2
c
s
d2
d
设初始:d0、c0 当产生△d 时,
c
s
d 0 d
c0 c
c c c0
由 1 x
1
s
d 0 d

s
d0

d 0 d 0 d
s d

s d
2 d0
d 1 d 0
代入式(5-2-1)
d E d0
∴当放大器输入阻抗极大时,电桥输出电压与输入位移成线性关系。 二、谐振法测量电路 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L
di 1 Ri idt E z dt cz
d 2uc du LC z RC z c u c E z 2
f f f 0
1 c f0 2 c c0
△c 使交流信号频率发生变化。
当 C↓,f↑( f 1 2 Lc )频偏△fmax 决定系统的灵敏度
u f ,调频电路 f max 越大,灵敏度越高, k c f ,△fmax 越大,灵敏度越高。
第五章
电容式传感器
优点:结构简单、灵敏度高,动态响应好,抗过载能力强,对恶劣条件适应性强,价格便宜。
§5-1 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及结构形式
一、原理: 两金属板间的电容量为: c
s
d
— 介电常数( F / m)
s — 极距面积 d — 板间距离
使被测量与其中一参数存在某种对应函数关系,被测量变化可由电容量变化反映出来。 二、结构形式 1.极距变化型电容传感器(d 变化) △c 近似为:
u f max c c
(2)放大器和限幅器: 作用:放大调频信号 U1 并限幅,避免幅度大小不齐的信号进入鉴器,带来测量误差。 (3)鉴频器:图 5-11 采用的相位鉴频器 L1、C1—组成初级调谐回路, L2、C2—组成次级调谐回路 都调谐到调频信号的中心频率 f0
,通过 C3 在电感 L3 两端将得到电压 U ' ,所以作用在二极管 次级回路两端的电压为 U 2 3
1 1 , Z2 jc1 j c 2
u0
c1 c2 j E R L 1 RL c1 c2 j
0 当 RL 时, u
c1 c 2 E c1 c 2
(5-2-1)
0 图(d) ,空载时输出, u 2E z3 E z3 z 4


滞后 270°, U 比U U ,U 3=0 1)当 f = f0 时, U 1 2 D1 D2 滞后大于 270°, U 比U U ,U 3>0,f 越大,U 3 越大。 2)当 f > f0 时, U 1 2 D1 D2 滞后小于 270°, U 比U U , U 3<0,f 越小,U 3 负值越大。 3)当 f < f0 时, U 1 2 D1 D2
7
经低通滤波器滤波后,输出平均电压 uAB:
u AB u A u B
T1 T2 u T1 T2
式中:u—触发器输出的高电平
当传感器无输入时, c1 c2 c0 , T1 T2 当传感器有输入时, c1 c2
U=0
T1 R1c1 ln
u u ur
T2 R2 c2 ln
D1、D2 和电阻 R1、R2 两端电压为:
' 1U U D1 U 3 2 2 U ' 1U U D 3 2 2 2
来自限幅放大器,其幅值不变。 和U 的幅值, U ' 的幅值都正比于 U U 1 1 2 3
、U 幅值也不变。 ∴U 2 3
1 c0 1 c 2 k x d1 1 l d 2 2
b—极板宽度,呈线性关系。
§5-2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电容传感器电容值的变化量△C 非常小,很难直接显示、记录和传输。 △C 输出 电容传感器——→测量电路———→电压、电流、频率等。 一、交流电桥测量电路 工作原理:电容传感器接入交流电桥作为电桥的一个臂或两个相邻臂(差动电容) 另两臂可以是电阻、电容或电感,也可以是变压器的两个次级线圈。 在电桥的一个对角上加高频交流电压。
1

f0 2 Lc c0 1 2 Lc c0 c
1
f0 c c c0
c (c c0 ) ,用级数
1 1 x
1
1 1 2 2 x x , x 1 将上式展开, 2 24
5
并略去高次项,得到: f f 0 (1
0 测量前:CZ1=CZ2(或 CZ=C0)电桥平衡,输出电压 U 0
测量时:被测量变化使传感器电容量随之改变,电桥失去平衡,输出交流电压的幅度随 CZ 变化而变化,该调幅信号经放大、检波后输出。 电容传感器→电桥电路→放大→相敏检波→滤波→电压或电流输出 振荡器
3
灵敏度(c)最高, (d)变压器式电桥,使用元件最少,桥路内阻最小,较常采用。 (d)中两臂感应电动势各为 E,另两臂容抗分别为: Z 1 所接放大器输入阻抗即电桥负载 RL,则电桥输出为:
工作原理框图: 电容传感器→ LC 振荡器→限幅放大→鉴频器→放大→输出 电路组成: (1)高频振荡回路:由电容传感器电容 c,并联电容 c0,电感 L 组成 振荡频率: f 0
2 Lc c 0
1
当传感器电容变化为△c 时,振荡器输出电压的频率亦随之改变。
f
2 Lc c c0
c s ∴灵敏度 k 2 d d0
d d 2 d 3 1 d d0 d 0 0
d 越小,灵敏度越高,k 随 d 变化,存在非线性误差。 减小非线性误差的措施: (1)只允许 d 在 d 0 附近变化,当
d

c c0 c
b
d
x
呈线性关系
c
2 ln Di / D0
x
k
c x 2 ln Di / D0
2
3.介质变化型(ε 变化) 图 5-7
C C A CB
2
b x bl x d 2 d1 d 2 d1
1
1
2 2 z 2
二阶系统,解出: u c
1 LC
z
2 2
(5-7)
初始振荡频率: 0 2f 0 1
LC0
C0—初始电容
4
b0 1 k a0 1 2 a0 0 a 2 LC a1 RC 2 a0 a 2 2 LC
1
c
s 1 2 s d1 2 d 2 1 d1 d 2
1
2
(2)在测量电路中,并一较大电容 c0 c 10c ,但降低了传感器灵敏度。 (3)采用差动结构的电容器:
c c c0 c c
C AC
s
d 0 d
C BC
s
d 0 d
I i U i j C 0 Ix U 0 jCx I I x i
c1 c0 c
则:充电时间常数
c2 c0 c
1 R1c1 R1 c0 c 2 R2 c 2 R2 c0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