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1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赏析《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当地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的密切联系,并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
学习难点:通过聆听、比较、体验等方式,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以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
并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听、唱、思、议、看”,全方位开拓其思维,使学生们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以及民歌与专业音乐之间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聆听,准确体验《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教学过程
通过赏析《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当地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的密切联系,并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
1【导入】问题导入。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技能,并能初步感受和识别中原音乐的韵味。
3. 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原音乐文化的内容,并搜集有关中原音乐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2. 音乐欣赏: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至少选择三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原音乐曲目进行欣赏,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 感受表达:学生应就所欣赏的中原音乐进行思考,以个人角度写出自己对该曲目的认识,并从曲调、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简要描述音乐特征。
4. 文化理解:完成一篇小论文,题目为“我眼中的中原音乐”,学生应阐述中原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自己心灵的影响。
三、作业要求具体要求如下:1. 认真对待预习和课后复习,保证理解透彻课程要点。
2. 在选择音乐曲目时,需注意曲目的代表性和质量,避免选择低俗或无关的内容。
3. 音乐欣赏记录应详细具体,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4. 感受表达需具有个人特色,观点清晰,表述流畅。
5. 文化理解小论文应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内容真实、积极向上。
6.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评价标准如下:1. 预习和复习情况:是否认真对待预习和复习,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2. 音乐欣赏记录:记录是否详细具体,能否真实表达个人感受和认识。
3. 感受表达能力:观点是否清晰,表述是否流畅,是否具有个人特色。
4. 文化理解小论文:内容是否真实积极,是否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对中原音乐文化的理解是否深刻。
5. 整体表现:综合以上四项综合评定学生的作业水平。
五、作业反馈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老师会进行认真的批改,针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同时,老师也会在课堂上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大家互相学习。
高中《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

口头创作
传过程中
不断变化
有专业的作曲 完成后基
技法
本固定不
变
口耳相传
有实谱记 载
具有民族 风格和地 方风格
体现作曲 者的个性 特征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 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谢谢观赏
请欣赏
请思考,并回答
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和王世慧演唱的 沂蒙山小调有什么不同?
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 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 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 热情洋溢。
王世慧演唱的版本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 (4/4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 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请思考,并回答
前面我们已经体验感受了歌曲的音乐 情绪,结合乐谱请思考沂蒙山小调在 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旋律舒展,感情奔放,带有山歌的风 格,四个乐句、一个乐名、两个小节, 鱼咬尾的创作方法,乐句间同音相连, 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
除了鱼咬尾大家有没有发现另外一种 创作手法?
这首民歌的结构形式,起、承、转、 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起:音乐主题的呈示; 承:对主题的巩固,承上启下; 转:使音乐内容深化,节奏、调式、 调性形成对比; 合:综合全曲,大团圆。
河南民歌
王大娘钉缸
这是一首地花鼓形 式的民间歌舞曲, 演唱内容是流传在 人们生活中的民间 小调,真实的反映 了人民群众的情感 和对生活的追求。
好 汉 歌
思考
通过欣赏《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比较民歌 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专业音乐与民歌之间的 关系?
类型
作曲
曲调
记谱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内容:1. 欣赏: 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2. 知识: 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3. 拓展与探究:教学目标:聆听三首歌曲,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特征;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奏、节拍、调式等因素上;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我国中原民歌的地域风格及民族风格。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二.导入新课:1.教师动情地朗诵,或动情地歌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风格特点,为节音乐课建立良好的开端。
2.介绍“民歌的音乐特点”(见课本第31页)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地区的风格特色;2.民歌的旋律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因而最易于在本地区流行;3.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4.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如:劳动民歌,劳动方式较为自由的,其节奏也会比较自由;5.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作反复。
3.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醇厚的中原民歌世界。
(出示课题)三.新课教学:1.《沂蒙山小调》欣赏:①作品分析:《沂蒙山小调》原为《十二月调》,流传于山东北部和河北等地。
抗日战争时,八路军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文艺工作者用此曲调编配了一首歌,名《打黄沙会》,配合对“黄沙会”(鲁南地区反动武装组织)的斗争。
以后,人们保留了它的前两段赞美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增加了歌唱新生活,歌颂领袖的内容,这就是今日的《沂蒙山小调》,又称《沂蒙山好风光》。
这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颂歌,深受群众喜爱。
这首歌采用含变宫的六声徽调式,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宽广,其音乐具有豪放、明快的山东民歌风格特点。
高中音乐_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二、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
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
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
《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三、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四、教学难点:通过聆听、比较、体验等方式,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听赏法2、讲解法3、体验感受法4、对比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七、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民歌,大家知道它是哪首歌吗?授新课:1、《沂蒙山小调》(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

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中原大地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聚集地。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无数的文艺精品,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要数音乐了。
中原韵,也称为黄河韵,其浓郁的文化底蕴更是让人为之着迷。
一、中原韵的历史渊源中原韵是指源于中原地区的音乐,包括山西、河南、陕西等省。
早在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有了歌舞表演的文化活动。
到了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的音乐达到了一个高峰,有“大唐盛世”之称。
至今,中原韵依然保持着独特的味道和风格,经久不衰。
二、中原韵的艺术特点中原韵的音乐节奏明快而富有感染力,整个音乐流畅自然,别具一格。
它还有很多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比如琴、瑟、箫、笛、鼓等器乐,以及较为古朴自然、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歌唱形式,不管是从曲式结构还是从音乐表现手法来看,都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特点赋予了中原韵深厚的文化意义,在音乐鉴赏方面更是令人神往。
三、中原韵对我们的启示中原韵在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岁月后,依旧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原韵不仅对我们的音乐鉴赏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示范作用,更寄托了许多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对于生命和情感的反思。
它可以启迪我们去认识、去感受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事物,以及如何用心去追求内心的美好。
中原韵的音乐大气、豁达,它所散发出的气息和韵味,为我们的审美体验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审美品感。
我们也应当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让它成为一种可贵的文化资源,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塑造自己的审美品味。
总之,中原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们更深刻地感知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以此来激励我们坚强自信地前行。
在中原韵的音乐氛围下,我们可以沉浸在音乐中,体验这种独特的中华文化所传出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意蕴,从而领略到最为深沉纯粹的音乐鉴赏之美。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必修醇厚的中原韵

•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 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 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 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在我国 很多的民歌中体现。
• 歌曲表达怎样的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 通过聆听,让你联想到所熟悉的哪首歌曲? 《好汉歌》
歌曲的情绪和节奏是怎样的?
细腻婉转
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比较有什么不同?
民歌不受专业技法的限制,是人民口头 创作在流传中不断加工而发展。不体现作 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和地方特征。
醇厚的中原韵
• 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歌曲有几个乐句? 旋律舒展、感情奔放、带有山歌的风格,
四个乐句。
• 你能发现前三个乐句中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 点吗?
鱼咬尾的创作方法
• 除了鱼咬尾大家有没有发现另外一种创作 手法?这首民歌的结构形式? 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起,音乐主题的呈示。 承,对主题的巩固承上启下。 转,使音乐内容深化节奏、调式、调性形成对比。 合,综合全曲大团圆。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课件

7
8
使乐曲音乐风格更加稳定,流畅
9
10
思考:歌曲的处理上有什么不同? 从音乐要素上分析 节奏,速度,节拍,音色~~ 情感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1
歌曲的处理上有什么不同? 速度由慢~快~慢 节拍由4/4~3/4 4/4 音色由质朴 乡土~柔和 圆润
情感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风格轻松活泼 热情洋溢 情感上更加热情 欢快
民歌与艺术家的歌舞创作有什么联系?
19
20
知识点:
•1.民歌是专业音乐家歌曲创作的
重要的源泉之一
•2.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1
22
23
总结:
•中原地区民歌有什么样的音
乐风格?
24
中原民歌:
•热情 •表达质朴,直爽。 •音乐风格明快,浓郁,爽朗,醇厚。
25
26
听一听 划一划 感受节拍变化带 给歌曲的情感变化
12
13
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4
15
16
思考:
•情感感受: •旋律特点: •伴奏乐器: •哪首影视歌曲的素材?
17
18
•歌曲:活泼欢快 •旋律:明快 爽朗 •伴奏乐器:唢呐 笙 三弦(民族乐器
)
•《好汉歌》的音乐素材 •欣赏《好汉歌》视频 •思考:
醇厚的中原韵
1
•我国中原地区有哪几个省份?
知道哪些民歌?
2
醇厚的中原韵
3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思考:旋律特点
情感 伴奏乐器 作曲结构
4
思考: 前三句旋律有什么特点和联系 ? 乐句间有什么关系?
5
2016
6
思考:旋律特点 情感
嘹亮 伴奏乐器 作曲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乐句
第二乐句
起
第三乐句
承
第四乐句
转
合
创作手法——采用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式
创作手法——鱼咬尾
前一乐句的尾音是后一乐句的首音。
第一乐句
第二乐句
第三乐句
江苏民歌《孟姜女》
这首歌曲如何划 分乐句的?运用 了哪种创作手法?
拓展与探究
想一想,为何民歌会发生变异?
地形地貌 气候 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1.质朴 爽朗 醇 厚 诙谐
2.以小调为主
3.节奏较为工整,曲 式结构相对短小
作业
请试着用鱼咬 尾的创作方法和起、 承、转、合四句式 的结构方法写一首 短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人音版
王大娘钉缸 旦
河南民歌
角
它是流行于河南的一种“地
花鼓”中的一个代表曲目,由
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共同表演。
丑
角
H
《王大娘钉缸》 《好 汉 歌》
《王大娘钉缸》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
山东民歌
1.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