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合集下载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特色。

2. 通过学习中原地区的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感受中原韵的魅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介绍2. 中原语言特色的学习3. 中原音乐舞蹈的特色欣赏4. 中原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学习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中原文化主题活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语言特色等知识。

2. 示范法:展示中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原文化。

四、教学资源1. 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料:书籍、图片、视频等。

2. 中原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示范资料。

3. 实践活动的场地和器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原地区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原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中原文化知识竞猜目的:通过竞猜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

方法:教师出题,学生抢答,答对者给予奖励。

活动二:中原语言趣味学习目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原语言的特色。

方法:教师展示中原地区的方言视频或图片,学生模仿并练习。

七、教学实施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

步骤二:学习中原语言特色,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步骤三:欣赏中原音乐舞蹈,引导学生感受中原韵的魅力。

步骤四:学习中原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欣赏并尝试创作。

步骤五: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原文化。

八、教学反思内容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兴趣。

内容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内容三: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其他教学方法。

九、教学拓展拓展一:组织学生参观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加深对中原文化的了解。

拓展二:开展中原文化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中原韵说课稿 文档

中原韵说课稿 文档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同学们好,你们知道中原地区包括哪些地方吗?(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地理环境:锦绣壮美、资源丰富。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原地区的民歌。

一、首先来看第一首,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旋律,我们先来观看视频,想一想:
1、歌曲的特点是什么?(旋律优美、节奏工整、感情丰富、奔放)
2、歌曲有几个小乐句?(4个,每乐句有两个小结)
3、每个乐句最后一个音和下一个乐句的第一个音有什么关系?(是相同的,引出“鱼咬尾”、“起承转合”,让学生们做游戏,分角色演唱)
二、我再来欣赏一首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首先大家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地花鼓”,打开课本29页。

2、大家听一下,这首歌音乐情绪是什么样的?(活泼诙谐),和我们听过的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相近?(《水浒传》中的《好汉歌》)
同学们知道吗?这首好汉歌就是作曲家根据《王大娘钉缸》修改完成的。

由此可见,民歌是创作歌曲的创作源泉之一。

三、通过我们学习过的民歌,在联系创作歌曲,大家可以试着总结一下,民歌和创作歌曲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课本第31页)
四、好的,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欣赏了两首民歌《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了解了什么是“鱼咬尾”“起承转合”,知道了民歌和创作歌曲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课后请同学们再搜集中原歌曲,进一步了解中原歌曲的醇厚的韵味。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篇一:醇厚的中原韵教案】醇厚的中原韵教案教学内容:醇厚的中原韵教学目标:(1)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了解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和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知新师:聆听下面三段音乐,判断它们分别属于我国哪个地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阿拉木汗》《编花篮》。

生:西北民歌、新疆民歌、河南民歌。

师: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河南是属于什么地区的呢?河南是属于中原地区的。

一说到中原,熟悉金庸的同学肯定知道,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中原的武林人士,什么天龙八部当中的乔锋与中原武林结下了不可解的仇怨,经常会出现什么中原人士。

那么有同学知道中原地区到底是指哪里吗?“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

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中原韵”呢,就是河南、山东、河北这三个省的音乐了。

二、新授课(一)河南民歌1、听赏《王大娘钉缸》并简单介绍“地花鼓”。

师:首先,我要带同学去中原的中心,河南省。

那说到河南呢,我想同学们都应该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都定都在河南,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北宋就定都在河南开封,晚唐时定都在洛阳??河南还有很多著名的、美丽的景色,像洛阳的龙门石窟,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五岳名山的中岳嵩山,都是在河南省的,所以说河南是我们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那在这样一遍瑰丽的土地上,又孕育着怎样的音乐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醇厚的中原韵

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课题:醇厚的中原韵教学目的: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及《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1、介绍中原地区屏幕师:今天我们要讲到第二章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的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一说到中原啊,我就想起了金庸的武侠小说。

什么天龙八部当中的乔锋与中原武林结下了不可解的仇怨,经常会出现什么中原人士,还有大家熟悉的射雕英雄传里面当黄蓉痊愈返回中原之后,也将这段梵文中涉及疗伤的译文讲述给身中蛇毒的洪七公...等等在许多古装电视剧当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中原这个词。

师:那么中原到底是指哪些地区呢,今天我可要考考我们班同学的地理知识了。

生:A B C D师:恩,我听了同学们对中原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原到底是在哪里?屏幕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地图,这个是河南一带,这个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原地区的概况。

屏幕我们今天要讲的《醇厚的中原韵》呢,涉及到河南,山东,河北三个省份。

屏幕师:今天我们课的内容呢,是由两个线索展开。

一是民歌的创作方法,二是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及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线索这堂课的后半部分我会详细给大家说。

屏幕2、欣赏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屏幕师:我们从歌曲中来体会民歌的创作方法,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这首民歌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沂蒙山是我国的革命老区了,这首《沂蒙山小调》正是当时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揭露一个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由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而来,后来歌词做了改动,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

《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两篇)

《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两篇)

《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两篇)《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3、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

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授新课:1、《沂蒙山小调》(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

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

《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两篇)

《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两篇)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3、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

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授新课:1、《沂蒙山小调》(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

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

(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教学内容:欣赏民歌《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初步认识其音乐风格,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以及民歌和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目标:一、聆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及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从调式、节拍、歌词、旋律等方面比较其地方特征;二、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就你所发现的现象作分析,说一说专业音乐创作和民歌之间的关系;三、比较一下,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这两首歌曲,初步认识并运用“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创作具有“鱼咬尾”特点的简单旋律片段,初步了解中原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聆听歌曲《茉莉花》导入:听歌曲《茉莉花》回答问题1:请你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是哪一种类型的歌曲?(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民歌、民歌的特点,以及民歌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醇厚的中原韵》(一)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1、从曲名的字面上解读《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描绘沂蒙山风光的歌曲,是一首具有山歌风味的小调。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2、教师范唱.(学生总结歌曲的音乐情绪以及演唱风格,揭示其“醇厚”的民歌风味。

)3、聆听《沂蒙山小调》思考:这首歌曲有几个乐句构成?这首歌曲在结构上有什么样的规律?(引出鱼咬尾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4、学生跟着音乐演唱歌曲,教师评价。

7、再次聆听歌曲,让学生演唱,再次感受醇厚的民族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和演唱,使学生的感知、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从中感受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二)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1、聆听《王大娘钉缸》,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十分相似?衬词部分在歌曲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演唱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2、学生聆听对比《好汉歌》中的相似旋律。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简要说明: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1、《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由六声音阶徵调式写成的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

全曲由四个乐句构成。

每个乐句两小节,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

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形式。

2、《王大娘钉缸》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的生活小调。

《王大娘钉缸》。

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

从整体上看,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

但是,这一短一长却是一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徵音上,其衬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商音上,给予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的宫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向下发展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到主音——徵音上,给予人完满结束的感觉。

学习这首地花鼓的旋律,就是为了让学生探究民歌与创作性歌曲的关系,即地花鼓《王大娘钉缸》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二、依据教材,把握重点——说目标教材的重点要求:1、学生通过聆听、体验歌曲《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演唱风格,感受中原民歌的显著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与创作性歌曲的区别以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基于对教材重点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大体确立为以上几点,让学生从聆听音乐作品中体验歌曲《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演唱风格、感受中原民歌的显著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一、说大纲
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醇厚的中原韵》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节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旨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们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并能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对接触到得音乐作品或社会音乐生活现象做出恰当的评价及选择。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中原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王大娘钉缸》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2、教学目标:
1)、聆听中原民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3、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从聆听音乐作品中分析出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3)、在鉴赏音乐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和民歌的流传变异性。

4)、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三、说学法
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为此,我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分析、理解音乐作品,具体有下面几种:
1、自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去查找有关中原民歌的资料,让他们预先对本课题的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探究式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共同讨论,在探索中获得知识。

3、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准确把握知识重点的能力。

4、视唱法:让学生敢于动口唱,来提高学生主动欣赏、参与课堂的程度,通过这样的互动,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四、说教法
本课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通过播放影视、欣赏音乐、设置问答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具体有以下几种:
1. 兴趣导入法:意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自然地进入课堂环节,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2. 直观讲解法:满足学生渴望了解作品背景和内容的好奇心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3. 视听结合法:给学生全方位的感受,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

4. 鼓励表扬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鼓励表扬学生,如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或者风趣的竖起大拇指等等,这些都可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当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根据本课前所学的有关民歌内容《高亢的西北调》和《独特的民族风》,首先进行有关内容的复习。

出现几首大家前两个课时的接触过的民歌,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音乐记忆并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授:
1. 指出本课要讲的《醇厚的中原韵》所在的地理位置,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茉莉花》,比较不同地方对同一民歌内容的不同音乐表达,从音乐中理解不同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

引导学生说出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茉莉花》的音乐风格的区别。

2.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重点在听觉上感受音乐的区别,在音乐的主题旋律上充分的进行对比,从中初步认识民歌的变异性。

进而理解民歌是不借助手写出记谱方法,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并口耳相传,是不体现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3. 聆听民歌《王大娘钉缸》和创作歌曲《好汉歌》,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对比这两首歌的关系,进行学习过程的拓展与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
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4. 聆听民歌《沂蒙山小调》从而感受音乐要素(音色、节奏、速度、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演唱者的再度创作所起的情感力量并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以江苏民歌《孟姜女》和初中学过的《长城谣》两首歌曲作为知识的巩固点。

尤其是选择了《长城谣》这首创作歌曲为代表来讲解,使学生的知识进行了延伸和开阔。

三、教学拓展
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补充欣赏作品,进一步体验民歌和中原民歌的特点并加以总结。

四、小结:
以著名音乐教育家柯伊达的名言来结本课:
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惟有从我们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六、结语: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说课,“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海无涯,教无定法,我愿意在教学的这片海洋当中尽情遨游,用我年轻的热情和充沛的活力为音乐教育做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