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生国家画院书法讲座

合集下载

此漆非彼漆——朱青生漆山计划一说

此漆非彼漆——朱青生漆山计划一说

此漆非彼漆——朱青生漆山计划一说“漆山”作为艺术的方法,与科学的方法、思想的方法并行,它们各自针对的目标不同,并共同构成了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面对污染与环境这个问题,科学的方法是对污染山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质进行调查并利用生物技术恢复植被;思想的方法会讨论天人关系,提倡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通过立法和行政来实施人的公共意志,对污染这座山的责任人加以追究,防止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污染事件;而“漆山”则是用艺术的方法,引发人们对此事件的重视和警惕,从而使人的心境和观念得以变化。

近日,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了漆山文献展。

“漆山”最初缘于艺术家朱青生将桂林一座山漆成红色的想法,但计划一经公布,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认为这是污染环境。

他们认为在自然界动用人造的油漆,就是对环境的污染。

当然,朱青生并不是要把草木丛生的山漆红,他要漆的是已被化工厂污染而寸草不生的秃山,而漆山的目的是要警示世人关注环境保护。

近年来频有一些镇县发生“裸山漆绿”的另一种“漆山”行为,他们把同样遭受污染的秃山漆成绿色以充“绿化”并借此邀功,这与朱青生将裸山漆红的方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用红色漆来彰显人对自然的罪过,用绿色漆来掩盖人对自然劫夺,正显示出同是“漆山”,一个是艺术行为另一个是政治行为的区别。

朱青生曾经让质疑“漆山”行为是污染环境的观众回想自己生存的状态,居所、柜橱无不被漆,可见油漆虽然有一定的污染,但适当的使用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影响。

朱青生曾经在“朱地”(怀柔交界河村朱青生创作基地)的巨石上做过“漆山”实验。

巨石被漆红后,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此块红石上聚集了比周围石块上更密集的小虫子。

由此可见,油漆一座小山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值得实验和探索的契机。

怀柔朱地这次“漆山”实验10年之后,巨石上的红色已经完全褪色,石头逐步恢复了本来的面目,自然消除了人为的痕迹。

因此,油漆行为并不会造成环境的巨大污染,而“漆山”计划的提出,却可以引起大家对污染环境的极度敏感和高度重视。

书法这条道路怎么走

书法这条道路怎么走

书法这条道路怎么走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7年第8期文/ 朱青生今天的时代已经是我们在世界上要来讨论艺术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在讨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艺术和艺术史都应该是一个复数,而不应是一个单数。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用西方的、以希腊为根基的概念说,意思是它是一个模仿,因为它和另外一样东西发生关系,它一部分在发展、一部分在变化。

如果我们理解了西方的艺术,就知道西方必然有艺术史,因为当艺术品可以反映一个现象和形状或者是形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它作为史料和现实的一个记录,这就是我们探讨的它的影响。

这个影响对中国最为深刻,因为我们目前的大学考试还是采取西方的传统方法来考学生,所以我们的艺术学院考素描、考色彩。

有意思的是,这个标准在西方是不用的,这就是我们遇到的双重的有意思的处境。

所谓在西方不用的意思是,到了罗杰·弗莱这个时候他们认为,如果用模仿的方法他们就无法解释像塞尚、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何为?因此就必须要制造出一个新的理论来解释它,如果这个形式和形状不存在,那么他的意义,还是在一个形式内部,并不是形式化出来的对象,而这个变化就是他们要提出这个理论的理由。

为什么这个问题解释书法不合适呢?因为书法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模仿过的对象,也不需要在突破对象后、无从解释的时候,再找到一个解释的理论,它不需要一个解决的方案,那么它必然有另外一种方案,而这个方案就成为我们今天要向世界来表明的一条道路。

艺术曾经有过的事情,我们不能解读、不能假设,因此我们就在艺术中有了一个新任务。

我们要问,如果不是按照西方的方法来做,我们不需要走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的话,今天已经是个引领世界的时候。

中国的书法在本质上其实并不仅仅是书法,它只不过是在书法的道路上,使得人类的艺术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也就是在书法中它完成一件事,这件事并不仅仅发生在书法中,因为人类的文明中本来就有。

对话朱青生:从传统国画到当代艺术

对话朱青生:从传统国画到当代艺术

对话朱青生:从传统国画到当代艺术二月书坊主办《藏画导刊》2012/2 (总第62期)时间:2011年11月20日地点:北京大学燕南园64号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临时仓库人物:朱青生刘莐李作港马龙文字整合:刘莐刘德水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当代艺术,并不是完全传统的艺术形式,实际上它汇集了中西方几种不同的艺术渊源,又经过几次主动的和被动的重大变革,才发展成今天的模样。

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和现代有着不同的理解。

近代中国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对传统艺术的否定和在方式与内容上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如今回头看,是存在一些误区的。

在艺术史的研究中,虽然要肯定前人的贡献,但也要纠正认识上的误区,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使当代艺术健康地发展。

此外,面对当代艺术缤纷繁乱的局面,也应当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接受这个发展的过程,保护其中尖端的艺术探索。

每一位艺术家,都为这个时代贡献出自己的作品,从而形成这个时代的文化。

本期开坛,带您走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当代艺术家、策展人朱青生,一同分享他对传统国画和当代艺术发展的见解。

——编者最好的艺术是不会“动人”的,它能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让你感觉到因为这个作品在你面前,人的尊严与人的存在便感染上了一种高贵的气质和静默的伟大。

这种气质是西方艺术的精华。

卢浮宫艺术最根本的就是突出了这一点。

而中国在引进西方艺术的时候,却没有把这种精神引进来,造成了艺术内在的缺失。

刘莐(以下简称“刘”):您在北大开设“艺术史”这门课,讲授当代艺术,又主持编写《当代艺术年鉴》,以前还曾在国家画院做传统艺术的研究,治学领域极宽,那么,以您的视角,站在今天的角度,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看中国画?朱青生(以下简称“朱”):我对传统国画做过研究,以前在国家画院连续讲了七八年的课。

现在打算把我的讲课整理成一本书,实际上就是讲清“国画”这个概念,也就是要讲清“国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是这样考虑的。

为什么我们现在总是提“国画”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基于对中国画的不自信。

书法社团活动策划书5篇

书法社团活动策划书5篇

书法社团活动策划书5篇书法社团活动策划书1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精神与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校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根据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小学书法教育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强书法教育的意义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逐步解决书写过程中存在的潦草和不规范等问题,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力求在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专心、细心、耐心等品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三、总体要求(一)课时安排。

每周五下午课间到放学。

在书法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开展书法教育。

(二)教学内容。

书法教育要本着打好技能基础、坚持循序渐进、注重书法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的原则。

要明确写字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随着年级升高,逐步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并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要明确使用钢笔书写的基本要求,教育学生用钢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资源。

将通过网上书法讲座,学习一些写字知识和指导方法,教师之间交流写字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各级写字或书法比赛。

设立书法专用教室,配备书法教学器材,教室张贴书法名家作品,并逐步添加学生书法习作。

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佚名
【期刊名称】《前线》
【年(卷),期】2024()5
【摘要】中国山水画讲究寄情与状物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亲和共生的美学追求,也最能说明中华传统美育内蕴自然美育之道。

《论语·雍也》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曾解释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明代仇英所作的重彩青绿山水画《桃源仙境图》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处“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的胜境。

画作以高远章法构图,重峦叠嶂中庙宇隐现,林木葱郁间流水潺潺,三位临流而坐的白衣高士神色恬淡、逸兴高致。

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布局中,峰峦、楼阁、古木、溪流等都敷色艳丽、笔墨清逸,可谓极尽天地之大美,令人心境旷然、心神安顿。

【总页数】1页(PI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2.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与比兴思维方式之异同
3.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论汉代人对不同毛色兔的情感
4.投资者频频受骗,专家提醒:养蛛取毒技术尚未成熟——养蛛取毒富路不通
5.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董仲舒君子“中和”治身观念的天道逻辑与运作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书画频道电视直播

书画频道电视直播

书画频道电视直播06:30 一日一字“顺”06:45 一日一书丁谦0207:00 美术新闻07:30 一日一印王勋0107:50 书法课堂少儿书法篆书教学0508:25 一日一画杨国新0809:00 美术新闻09:30 珍品收藏10:00 空中美术馆 2018一代精神属花草—当代八家大写意花鸟画展11:00 书画人生贾广健11:30 西方美术空间的艺术3212:00 美术新闻12:30 空中美术学院陈伟生《人体造型结构与绘画研究》1313:15 一日一字“顺”13:30 书法课堂少儿书法篆书教学0514:00 一日一书丁谦0214:15 一日一画杨国新0814:45 一日一印王勋0115:00 西方美术空间的艺术3215:30 绘画课堂苏百钧工笔画花鸟教学1416:00 珍品收藏16:30 空中美术馆 2018一代精神属花草—当代八家大写意花鸟画展17:30 书法课堂少儿书法篆书教学0518:00 美术新闻18:30 空中美术学院陈伟生《人体造型结构与绘画研究》1319:15 一日一字“顺”19:30 书画人生贾广健20:00 珍品收藏20:30 一日一书丁谦0220:45 一日一印王勋0121:00 美术新闻21:30 一日一画杨国新0822:00 空中美术馆 2018一代精神属花草—当代八家大写意花鸟画展23:00 美术新闻23:30 绘画课堂苏百钧工笔画花鸟教学1400:00 书法课堂少儿书法篆书教学0500:30 西方美术空间的艺术3201:00 一日一字“顺”01:15 一日一书丁谦0201:30 美术新闻02:00 书法课堂少儿书法篆书教学0502:30 一日一画杨国新0803:00 美术新闻03:30 空中美术馆 2018一代精神属花草—当代八家大写意花鸟画展04:30 书画人生贾广健05:00 西方美术空间的艺术3205:30 美术新闻06:00 珍品收藏。

朱青生:博伊斯使艺术回归应有的本质

朱青生:博伊斯使艺术回归应有的本质

朱青生:博伊斯使艺术回归应有的本质日前,“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正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此展策展人朱青生为我们解读了他理解的博伊斯。

博伊斯实际上是把艺术带向了一个这样的程度:超越了艺术的形式,而与艺术的观念很有关系;这个艺术的观念又不是仅仅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借助艺术来推进社会的改造和文明的进化。

他已经意识到艺术不能够仅成为观念的解放,而应该成为一个社会实践。

这样就把当代艺术变成了能与当代科学共同支撑现代文明的两大支柱。

重新感觉到了历史、当下和未来二战后,德国艺术最重要的代表是博伊斯。

因为他全面地对历史反省,对当下批判和对未来向往。

博伊斯的反省、批判和向往不完全是通过他的作品传达的,更多地是他以他的行为、他的思维和他的存在来让德国和世界重新感觉到了历史、当下和未来。

即使是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作为是一个典型的战后现象,而且是典型的德国战后现象,这个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被“新绘画”运动代替。

博伊斯自1947年(在艺术学院专业学习艺术)至1986年逝世为止,共进行了70次行为艺术,做了50个装置,举办过130次个人展览,并进行了难以计数的与艺术相关的活动。

博伊斯作品中间的每个细节都不是没有含义的。

因此当他说他的作品是“反审美”,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作品没有视觉性,而是说从来不根据视觉审美的需要而制造作品的形式,而是用各种形式的作品来表达意义。

有时这种意义要求明确地表达,他就加以演说,配上文字;有时这种意义只能模糊地表达,他就画图,摆置物品;有时这种意义要通过过往观众才能够呈示,他就制作空间、场所,调节光线,配置音响;有时这种意义必须要强烈传达,他就用视觉形体,制造长久的、直诉观众感官的冲击力量。

意义先于视觉。

所以他的“反审美”作品从审美的角度也能看,但远不是博伊斯本人的意向,而是博伊斯作品的效果。

博伊斯作品的意义是明确的、不明确的,以及明确的和非明确的混合体。

我认为博伊斯的伟大在于他艺术活动的三种特性。

书法十五讲

书法十五讲

《书法十五讲》是一本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书籍,以下是该书的主要内容:第一讲:书法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讲:书法的基本构造和笔画技法
第三讲:楷书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第四讲:行书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第五讲:草书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第六讲:隶书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第七讲:篆书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第八讲:刻字与印章的艺术
第九讲:硬笔书法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第十讲:毛笔的选择、保养和使用技巧
第十一讲:墨汁的制作和使用技巧
第十二讲:宣纸的选择、保存和使用技巧
第十三讲:如何欣赏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第十四讲:如何创作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第十五讲:书法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清生简介: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言研究所所所长。

内容一:讲的内容是有一个渊缘的,我被邀请去参与AAC雅昌艺术评奖,其中就是负责评论书法,为什么让我一个做当代艺术的去评论书法,实际上,我觉得书法艺术可以作为两样东西。

一、要把书法作为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今天世界文化范之内建立一种新的艺术格局,其实今天今天说的艺术,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今天的艺术学院的系统实际是西方的艺术系统,我们今天用艺术的言论和方式来处理艺术问题的时候,我是在用中国的语言在说外国的话,关于艺术的观念、关于艺术的态度、评价以及收藏的方式,这个系统都是西方的。

这个系统统治中国有100多年,我们很相像把它搬过来,因为有一个基础被抽取了,也就是说书法也好、国画也好,都是在艺术学院来推进,艺术学院系统就是西方的系统,艺术史这个概念是西方的概念,中国没有艺术史概念。

如果要把作品作为一个史料,这个作品必须和现实现象、当下空间、时间发生关系,它才能成为一个史料,而这个方法是希腊的方式,当下即是艺术人对世界的一个方式,就是人认识世界中间的媒介,这个媒介反应世界的现象,因此,它才具有史料性,再上说有一个图像,里面的意义、意思看到的不是图像,应该看到的是它后面的意思。

就像图形学说的“看到图就要想后面的东西”这个想法是希伯来系统文化的泰斗,也就是说图画不能是真实的东西,而是代表那个东西图像象征符号,这个系统后来在中世纪基督教中西方发展。

发展以后就形成了一个方法。

这两个方法后来就结合了。

结合的时间就是达芬奇、拉斐尔生活的时代叫文艺复兴时代,后来再通过几次的发展,到19世纪,传入中国,吧中国的方法覆盖掉,覆盖的时候,并不是西方要强求吧文化输入中国,而是知识分子自己的放弃,放弃的目的是为了要救亡图存,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成为一个强国,就要学习强国的艺术使自己的国家变强。

所以这就是主动的放弃过程。

等到在座的各位来沈鹏书法班来学习书法时,其实你们是没有根本的社会基础的,文化基础也没有了,因为我们所拥有的是西方的文化基础。

用书法作为基础的那个时代被割断了,断了怎么办?我们有两个办法:一是把这条线接上,二是继续创作,把这条线在新的形式之下进行发展,发展成为新兴的过去所没有的因素,从而使这条线拐过来,若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就有机会重新在世界范围之内成为一个做当代艺术的文化大国了吗!所以书法这件事是大事,所以你们就理解了一个做当代艺术的人怎么敢在书法精英班谈书法了,良友益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不是随便一说,这是经过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的,这个过程又分为两个部分来讲:一、我们马上要做一件事,就是关于书法评奖的事,准备请曾来德参加平书法的奖,我们还正好受到一个邀请,将要在中法建交50周年的时候,要把现代书法展送到法国的一个很好的地方来展出,这次展出并不像西方介绍中国曾经有过书法,而是要用书法的方法来营造一个可以和西方相抗衡的一个力量,这是一个不容易的事。

所以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样一个准备。

所以今天我就被请到这里给你们报告,实际就是我们正在准备的东西,就是和你们分享想一下,我把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今天我们的艺术正在和世界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如何让定义过去的书法,如何定义书法在东方艺术中核心价值?如何定义它的位置,以及凭什么来定义?这是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今天书法若果仅仅只拿它作为汉字,它代表仅是一个地方风格,因为全世界未必都认识汉字,即使认识,也未必看书法,这样它的朴实性价值怎么存在?怎么可以成为人类文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只是人类一群人,那它只是一群人的一种文化的需要的东西,那即是变化在家里的游戏了。

我们要把它具有朴实性因素的价值提出来,要把它发展在未来加以发展的重大的、共同的,带有人类普遍意义的存在活动,这一点就是今天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而我们在评论书法家的时候,哪一个从书法出发,而成为艺术家的人,可以在这个年度被评出来成为这个年度的艺术家,我们今年将会有一位书法家以书法为主要方式,但是他是一个当代艺术家,他对我们的历史的艺术作出应有的一些贡献,也为未来的书法艺术打开一个发展的可能,如果这样的人找到的话,一定要把他找出来,去推崇他。

所以今天我们要来谈的书法。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现在所讲的书法,不是非常专业的关于写书法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专业的如何来评判历史上书法的问题,而是一个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书法在文化中间如何存为它的核心价值,而这个核心价值在未来可能性中还有怎样的发展机会的问题,这是我们谈的不同的问题。

现在将这个问题分为两部分来讲:一、在世界文明时代,中国的艺术与世界艺术分野是在13世纪、14世纪的时候,分野的根本变化是什么在时期?大约在以一万年前,实际人类有一个特别的发展期,就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在人类精神上出现了一种人,称之为“现代人”,在国际上有一个标号,叫“”,实际就是小村子的意思,就像我所讲的仰韶,仰韶实际就是一个小村子,把这个标号来标识这种人,这种人但是具备了两个素质:一是他们发展了语言,第二是发展了图画,这两样东西。

之前这两样东西并没有在一起,通过研究发现之后呢,原来人类的大脑的头盖骨开始出现了沟回,这个沟回实际可以让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发育。

这都是猜测。

但是有一样东西是有证据的,这个时候早期留下了一些图画,这些图画就是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画的野牛与驯鹿。

这就是早起古代的一件事。

大概可以知道,人类形成了区别动物的重要的基本能力,一个是图像能力,一个是语言能力。

只是人有的。

图像能力至关重要,是对往事的记忆也是对未来的规划与想象,只有想象才能建立未来的计划,在旧石器时代的时候,我们的图像能力与语言能力都很强。

语言留不下记录,但是图像就留下了记录。

就像洞窟里壁画。

但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突然之间,人类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区域都统统的放弃了图像的能力,把图像能力变得简单抽象,在新石器时期没有任何的民族留下写实的图像。

也就是说在早起也许每个人都是画家,但是到新石器时代都不会画了,这时候我们发现有一样的东西正在生长,那就是简化的图像,变成一些简单的符号与记号。

并运用这些符号承载语言就变成了文字,也就是说,文字在驮着语言,所以文字就变得高度的发展,人类说文明,其中的“文”实际文字承载语言过程,使世界从此变得光明,这就是文明最贴切的解释,最拙字拙句的解释。

世界对文明的解释是什么呢?“一定要历史,才是文明”什么叫有历史呢?就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行为这叫历史。

在有历史之前叫作史前时期,我们把没文字的民族叫野蛮民族。

原来人类语言能力是把图像能力降低,到可为语言符号服务这样一个系统。

才使人类的语言能力变成了文明的第一代表,什么叫文明?有文字并且用它来承载语言,那图像能力在哪里去了呢?它慢慢压抑在每个人的身体里,只有少部分人压不住这种图像的能力,这些人就叫艺术家。

以前只是会画画的叫艺术家,这就是人类遭遇重大一次的变化,变化中就分出非常重要的两条路:第一条路几乎大家共同用走的;“中国一直发展到北宋,都尽可能画画得像,艺术家就是在建造图像”,但是宋代以后,即14世纪中期发生了改变。

西方也用一个演化,也有一个系统,就是西伯利亚系统,通过罗马的,画出现了一个变化,那就是基督教文化系统。

这个系统逐渐的发展,直到今天,我们一直分享着这条路。

长期以来,人类实际有一种图像能力,成为人们对于世界纪录与表达,这是过去的一条线。

因为要是图像具有意义,所以有了另外一条线,我们建造了象征系统,什么叫象征系统?看到一个图其实它不是图,后面有一个意思,比图本身看上去不一样,如:达芬奇的密码,画的是一样东西,而表达的又是另一种意思。

就是这种极端的表现,是一种特殊的利用图像的态度。

这是两条路。

根据发展情况,后来就出现,了一种分裂的情况了,有很多种分裂的方法,但最大一次分裂是中国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呢?用简单的话就是“用书法取代了图像”那书法是什么呢?书法就是人类本体到达存在的痕迹,书法是在根本上对人为痕迹的关照和理解。

在全世界活动中都有,在旧石器时代洞窟壁画中也有。

这是因受到西方艺术史的影响,人们在看旧石器时代的壁画时。

只顾及看野牛与驯鹿,这是希腊人与西方人的思想占据了主流地位,我们就吧艺术的起源看成是能画出想一个什么东西。

但是我们仔细的看旧石器时代的壁画,会发现图形旁边有很多细小的点与线,实际一直都有,但是一直都得不到解释,那些东西是什么呢?那些东西就是认为的痕迹,并且是这个痕迹具有意义。

通过这个分析,假设世界艺术史是中国人写的,而且他们是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人,并没有放弃以书法为核心价值的人来写。

那世界艺术史应该不是今天这个样子的,有人会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痕迹上开始对于艺术史进行推敲。

在西方很有意思,艺术史是断断续续发展的,后来也没发展起来。

而在东方有一样东西始终发展起来了,这就是书法。

这种保留痕迹的方以及练习如何保留痕迹的方法得以一贯而之的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书法。

在有汉字系统的书法就发展起来了。

这些照理说书法并不是汉字才有的,凡是有语言和文字的地方都应该有书法,事实上,今天所用书法这个词,在希腊的语言里叫“”,这个词在很久以前就有,它们的意思是如何把一个字写得好看,这样的做法实际不是书法,是美术字,中国也有美术字,但从来不把美术字列为书法,其实书法并不是如何写字的问题,今天把书法限制在如何写好字的问题,实际上只拿了书法的部分问题,书法最根本的问题你是如何让是一条线条里面包涵人的存在的全部意义,这才是书法的价值之所在。

这个价值是最先被谁发现的呢?被谁最后完成的呢?那就是东晋前二王前后的这一批人。

因为他们当时清楚的认识到,书法的关键不在于写字。

因为写“奉菊帖”也好,《尚母帖》也好,《快雪时行》也好,无非就是边条,就是传达信息。

如:比较成文的是《兰亭集序》,起码是记叙一件事,而当时大量的书法都是纸条的形式,或一封信。

而且它的意义完全可以通过今天的信息来发送,不需要写得好,但是却写得如此之好,而这个如此之好的这一段恰恰不是表达意义的那一阶段,而是不表达意义的那一阶段。

如果一个艺术的价值不是它表达意义的哪一段,才表达它真正价值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这一段就是艺术。

当时就意识到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它写的是什么,而是在于怎么把它做出来。

这个重大的变化如果理解了以后,也许我们一方面感谢汉字给我们带来了表达的机会,若果没有汉字我们就不知道如何把痕迹的保留远远流长的继承下去。

另一方面要警惕汉字系统不断的在我们思想上不能够达到问题的根源,总在一些肢解上浪费过多的精力,所以这次对我们提出根本问题表达的是谁呢?那就是赵孟頫,据说在赵以前,有很多人做过这件事,但是没有依据。

有人说是苏东坡,但是不敢肯定,因为有传闻说苏东坡的所有作品都是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