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2024届全国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2.重要概念——蕃坊 “蕃坊”是古代外国商民在华的聚集区和居留地,主要为照顾侨民的生活 风俗习惯和商业上的便利而设,主要分布在沿海重要外贸口岸,如广州、 泉州等地。蕃坊的发展,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以后渐趋衰落,近代 则被租界取代。唐代是蕃坊的创始时期,总体上,唐政府对蕃坊拥有完整 的主权,在具体事务方面,侨民在自己的首领蕃长领导下,在蕃坊内有一 定的自治权。 想一想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蕃坊就是近代中国的租界。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 古代蕃坊与近代租界的性质截然不同。近代租界的存在严重侵犯了 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区。
1.历史解释——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哲学化: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造,发展成 哲学理论体系。 (2)儒学佛道化: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 的传教谱系,创立“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 (3)儒学世俗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 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1.历史概念——榷场 指中国辽、宋、西夏、金各政权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 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 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定边境的作用。 想一想 榷场贸易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 推动边境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安定了边疆秩序,促进了民族 交融。
5.重要概念——八思巴字 八思巴结合蒙、藏、汉等多种文字创制出一套方形竖写的拼音字母,即后 来所称的八思巴字,这是元代时官用文字,皇帝下达的诏书等官方用书都 采用了这种文字,使文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 想一想 简述元朝推行八思巴文字的历史意义。 提示 加强了思想控制,统一了文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025届高中历史复习课题9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题9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1.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3.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1.农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4.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1.宋朝时期2.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知识点三儒学的复兴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目的: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_为现实服务,希望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3.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5.主张(1)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_”。
(2)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3)提出“_”,探究万物,获得普遍天理。
6.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_,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四文学艺术和科技1.文学艺术: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学艺术发展。
(1)宋词: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宋词发展迅猛。
_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突出。
(2)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_、王实甫等。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书法:宋元两朝,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5)绘画:绘画成就以_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2.宋元科技成就(1)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_,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2)北宋的沈括所著_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3)元朝的郭守敬编定新的历法_,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进步。
3、商业(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4)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城市兴盛(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2))概况: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理学概况(1)概念: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3)内容 (4)儒学教育: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作为先于“五经 ”的儒学基础读物。
(5)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三、科技1、辽夏金文字(1)特点: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2)内容①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②金也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③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2、蒙古文字(1)畏兀体蒙古文:成吉思汗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 (共59张PPT)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1、城市市场
①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出百万,市场活跃,
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②元朝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捶丸 蹴 鞠
宋代勾栏
开封城出现许多娱乐兼商 业的场所叫瓦子(也叫瓦 肆或看棚),称为“勾 栏”,表演有说书、小 唱、杂剧、皮影、散乐、 舞蹈、角抵、杂技等;南 宋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 达。
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作物推广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 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边疆地区
边疆地区农业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 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促进了全国整体经济实力的 提升
土地制度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采取 订立契约的方式,
人口规模 北宋末年实际人口已经超过1亿
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 时代的标志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技术有重要改进 • 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定、哥、钧),风格各异,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 元朝:新型青花瓷和釉里红 •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青花瓷
釉里红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2、矿冶业:使用煤作为燃料,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生活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庄绰《鸡肋篇》
课件1:第8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
基础梳理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宋朝时一年两熟的___稻__麦___复__种__制___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 耕种制度
一年三熟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_宋__朝__,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经济结构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边疆开发 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董浩珉《稻米之路》
[深化认知]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在南宋完成,主要在于:除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外,和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及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先进 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关。另外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 地、兴修水利,以及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发 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当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和政治中心的南 移也是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 得到的启示主要有: 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 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船”(漕运船)、座船(官员乘坐船)、战船、马船;北宋后期,造船场多分布在闽、浙等
地,大多生产抗风浪能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南北经贸发展
B.海外贸易兴盛
C.经济重心南移
D.海防建设加强
解析:选B 材料强调宋代船只结构强化和造船场的南移,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
的繁荣,故选B项;材料中强调宋初延续了前代沟通南北漕运的“纲船”,故A、C两
系的变动下,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在宋朝发生了根本改变,但并非是彻底改变。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知识点一、农业、手工业发展1.农业2、手工业知识点二、商业市镇的发展(1)商业贸易的发展①国内贸易:基层市场蓬勃涌现:为大众服务,城市坊市制被打破,形成晓市、夜市、草市特点:①一般出现于交通要道或城市边缘,基本定期交易;②地区差异较大;③内容丰富;影响:促进了城乡经济交流;部分草市演变为居民定居点、市镇,或者与市区逐步融合,促进了城市发展。
②边境贸易: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活跃。
③海外贸易:A、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B、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C、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D、设立专门机构——市舶司,进行管理E、路线:海上丝绸之路④纸币的出现:铜钱: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
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
纸币:【背景】由于铜钱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又有许多铜钱被囤积或销毁重铸器皿,所以铜钱流通量不足,无法满足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出现“钱荒”。
【概况】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会子),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影响】积极:越发成熟,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消极:易引发通货膨胀,造成财政危机。
⑤城市发展:集镇的发展: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影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城市:知识点三、经济重心南移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1)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
(2)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知识点四、社会的变化表现:A、门第观念淡化:①科举制度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②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课件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24/328 1 305.83 9 000
1 450.92
宋元
7.2
2.59 4.61 90%
140/343 1 749.45 12 000 1 457.87
材料三 人物简介 元朝元贞年间,黄道婆返回故乡后,致力于改革 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 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 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黄母祠家乡妇女学 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擀、 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 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 但她的辛勤劳动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陆游集》
[问题]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结合 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①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北宋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 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②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在南方, 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 ③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
196.74 3 200
614.8
秦汉
5.72
94%
117
629.01 6 000
1 048.35
材料二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 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 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朝代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信息,说明宋元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农业发展 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人物简介,概括黄道婆的贡献。
[结论] (1)南方耕地面积超过北方;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产 量提高,人均占有粮食在整个封建时代最高;人口增加。 (2)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耕作技术进步,出现一 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轮作制;租佃关系发展,农民生产积极 性提高;政府重视。 (3)改进创造出“擀、弹、纺、织”的棉纺织生产工具,传授 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ppt课件

采矿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矿冶业在手工 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 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 造纸业的发展
一、经济新发展
(二)手工业
1.制瓷业
定窑孩儿枕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哥窑八方碗
官窑青釉盏托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④儒学自身:日益僵化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一、儒学的复兴与新发展: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理学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
心学集大成者
理在身外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北宋至南宋初, 棉花种植地区限于 广东和福建;到南 宋后期,棉花种植 区向北推进到江淮 和川蜀一带;元朝 得到大力推广,南 方植棉普遍。
一、经济新发展
(二)手工业
异域风格的瓷器
部门
特点
意义
①宋朝出现五大名窑——
制瓷业
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
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 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 征
2.种植范围:水稻种植往北推广。
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辽夏金元统治下,边 疆地区进一步开发。
3.经济结构: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 农户,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一、经济新发展
(一)农业
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 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宋代活力之源
宋代为何“重农不抑商”?
由于帝国财政向南方倾斜的强压,以及多次人口南迁使人地矛盾 逐渐突出,南方的造田运动,已跳出平原河网地区,成为向江、河、 湖、山争地,耕地开发差不多到了竭尽全力的地步。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宋代为何“不抑兼并”?
中唐以后,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出现,国家手中不 再掌握大量土地,以前诸王朝传统的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已无法 实行。赵匡胤适应这种潮流,并使其和自己君主专制的需要结合 起来。他以优厚的经济利益交换开国功臣的军政实权,鼓励他们 “择便好田宅市之”。因此,北宋朝廷对土地自由买卖已基本不 加干预,“不抑兼并”成为北宋的一项国策。
——《稽古·贯通·启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名家讲座集》
结合教材,指出这种“活力”在宋代经济与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经济活力之面相
宋开封城
“坊市”界线被打破 政府放松对商业活动的空间限制
观察《清明上河图》中国北宋汴京城的十字路口片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香料店
理发店 夜市繁荣,突破了时间限制
灯箱广告
南宋“南海一号”沉船挖掘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
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兴、 灵则有古渠,皆支引黄河。故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
——《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
女真族建国前已开始从事粗放农业生产,汉人迁入使得生产 水平大为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加,农具也更为先进。据章宗明昌 四年(1193)大臣所奏,东北地区每岁收税粟20.5万余石,储存 的粮食达到247.6万余石。
——《金史》卷五〇《食货志五》
农业的进步
北方实行两年三熟的麦粟复种制 江南水稻生产普遍采用移栽插秧技术 江南实行稻麦轮作和水稻一年两收复种制
扯秧工具:秧马
南北方上贡数额表
——《文献通考• 国用一(徽宗宣和元年)》
为什么南方供额占到全国的约五分之六?
辽、北宋、西夏时期人口密度分布图
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 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 ,不可胜计。
如果把宋代的历史,把当时多民族的背景放在一个更大的图景 里,即放在亚欧大陆中来观察,我们就会看到连接亚洲大陆和欧洲 大陆这两个板块的中间地带,正是契丹、女真、蒙古这些北方民族 长期活动的地区,她们也是当时连接南北大陆带,沟通东西文化交 通道、贸易道的核心力量。这给中央王朝带来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这样也会激发出(中央王朝)相应的活力。
菜地里的王朝背影
河南巩义 北宋帝陵
浙江绍兴 南宋帝陵
(美)费正清:(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岁月”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钱穆: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故就宋代而言之, 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宋代为何会出现全面性的变革?
宋代的疆域是中国古代各个主要王朝里最为狭小的。宋朝从诞生之日起, 就面临着周围不同民族建立的不同政权的环伺,或者说是一种半包围情况, 这给宋代的发展空间、发展的可能性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和限制。
——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宋代的大部分时间,正处在第三个寒冷期中。年平均气温每下降2摄氏度, 植物的分布区域就会南移2-4个纬度,每个纬度约有100公里宽;历史上寒冷期 常常与干旱期重合,这一时期黄河也屡次决堤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宋代农耕线 普遍向东南方向收缩了一两百公里。
反思:如何评价宋的“治国路径”?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 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侵,中华文明在其历史 中经受着彻底的毁坏。
宋代兼为文修之巅峰和武备之 谷底,乃是最令后人尴尬两难的历 史经验。
宋亡:自杀?他杀?
——《中国大通史•宋上》
社会活力之面相
“归仁都胡元甫 有地三片……东 止……西止……南 止……北止……今 元甫于地内存留祖 坟外,余地情 愿……”
宋朝政府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贫富无定势 田宅无定主”
《宋史》列传所载1533人中, 布衣出身的文臣武将占55.12%。
——《大学中国史》
“吕文穆公讳蒙正,微时于洛阳之 龙门利涉院土室(土窑,也就是寒窑) 中,与温仲舒读书。……(吕蒙正) 状元及第,位至宰相;公在龙门时, 一日,行伊水上,见卖瓜者,意欲得 之,无钱可买。其人偶遗一枚于地, 公怅然取食之。后作相,买园洛城东 南,下临伊水,起亭,以‘噎瓜’为 名,不忘贫贱之义也。”
轿子和马
解库:当铺
行业
内容
批发、零售业 百货:沉香、匹帛、酒
服务业
餐饮、住宿、娱乐、休闲
交通运输业 轿、船、车、马、驴、牛
金融业
当铺
医药业
赵太丞家
城市的兴盛
经营方式、经营观念进步
“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 “太医出丸医肠胃病”
“已申上司不许覆板” ——眉山程氏刊刻《东都事略》牌记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促使货币出现突破性变革,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应运而生。太宗末年,四川民间私下印制一种纸质钱券, 成为交子,用于市场交易。不久,“奸弊百出,讼狱滋多”。真 宗时,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张詠加以改进,授权当地16户富 商联合发行新制交子,但仍有缺陷和漏洞。仁宗天圣元年 (1023),宋朝政府在益州设立交子务,始由官方发行交子。
最初,交子仅在四川流通,后流通全国。初期使用虽因发行 机制不完善而有诸多弊端,但其作为最早的纸币,在商品经济发 展中的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宋金楮币史系年》
海上贸易的兴盛、手工业的进步
宋以后手工业发展之最可注 目者,其一为机织手工业有自原 料生产之农业家庭开始分离之迹 象;其二为瓷器之高度发展。宋 以后海外贸易发达,输出商品, 实以丝织物与瓷器为主。
——《宋史·河渠志》
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重心南移
汉唐的立国基础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气息浓厚;宋朝虽仍以农业 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海外 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 物均有踪迹可觅,已然处在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夜。
宋代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社会母胎中的 急速成长。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扩大,运输工具的进步和交通条 件的改善,原始(早期)工业化进程得以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