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升高的原因
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原因

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原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是体内常见的三种酶,它们在细胞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这三种酶的水平偏高时,可能会提示身体发生了某种异常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探讨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原因。
我们来说说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是一种存在于肌肉组织中的酶,在肌肉受损或坏死时会大量释放到血液中。
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可能的原因包括:运动后的肌肉疲劳或损伤,例如过度运动或运动过程中出现肌肉拉伤;骨折或压迫性损伤引起的肌肉损伤;心肌梗塞或其他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肌损伤等。
还有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肌酸激酶水平的升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甲状腺肌病、多发性硬化引起的肌炎以及药物或毒素引起的肌肉损伤等。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乳酸脱氢酶(LDH)。
乳酸脱氢酶是一种参与乳酸代谢的酶,它存在于许多组织和器官中,如心肌、肝脏、骨骼肌和红细胞等。
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的原因可能包括:心肌梗塞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肌损伤;肝脏疾病导致肝细胞受损或坏死;溶血性贫血或其他溶血性疾病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LDH等。
肺部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LDH水平升高。
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肌肉、心肌、肝脏等组织受损或坏死所致。
在发现这些酶水平异常时,应当及时就医,找出导致异常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管理,以保障身体健康。
希望大家都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及时关注身体状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健康。
谢谢!第二篇示例: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是体内常见的蛋白质,它们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尤其在肌肉组织和心脏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这三种酶的水平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一些疾病或特定的生理情况下,它们的水平可能会显著升高。
本文将重点讨论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原因。
肌酸激酶mb同工酶偏高的原因

肌酸激酶mb同工酶偏高的原因肌酸激酶MB同工酶偏高啊,这原因还不少呢。
一、心脏问题。
1. 心肌梗死。
- 这就好比心脏的血管突然被堵住了,心肌细胞就像挨饿受困的小可怜。
这时候心肌细胞就会受损,肌酸激酶MB同工酶就会从受损的细胞里跑出来,跑到血液里,那血液里这个酶的含量就升高了。
就像家里的东西被打破了,碎片散落在外面一样。
2. 心肌炎。
- 可能是病毒啊,细菌啊这些坏家伙入侵了心脏,让心肌发炎了。
心肌细胞在炎症的折磨下变得脆弱、受损,然后肌酸激酶MB同工酶就偷偷溜到血液里,导致这个数值偏高了。
就像一群小虫子在咬心肌细胞这个小苹果,咬得千疮百孔,里面的东西就流出来了。
二、其他疾病影响。
1. 肌肉疾病。
- 比如说肌肉拉伤或者进行了超级剧烈的运动。
你想啊,肌肉要是被拉伤了,就像一根皮筋被扯坏了。
肌肉细胞受伤了,肌酸激酶MB同工酶也会跑出来,虽然这个酶主要来自心肌,但肌肉里也有少量的它。
就好像肌肉细胞这个小房子破了个洞,里面的住户(酶)就跑出来到大街(血液)上了。
2. 药物副作用。
- 有些药物就像调皮的小捣蛋鬼,吃了之后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它们可能会干扰细胞的正常工作,导致心肌或者肌肉细胞有点不正常,这样肌酸激酶MB同工酶就可能升高了。
就像药物这个小坏蛋在细胞里捣乱,把细胞里的正常秩序搞乱了,酶就跑出来了。
3. 甲状腺功能减退。
- 甲状腺就像身体里的一个小指挥官,如果它功能减退了,身体里的很多代谢啊、细胞功能啊就会受到影响。
心肌细胞也不例外,在这种不太正常的状态下,细胞可能会有轻微的损伤,肌酸激酶MB同工酶就会升高。
就像指挥官指挥不力,士兵(细胞)就容易出状况,里面的东西(酶)也就跑出来了。
幼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原因

幼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原因嘿,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幼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原因。
你们知道这个指标是什么吗?别急,我慢慢给你们解释。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是一种存在于肌肉、心肌和其他组织中的酶,它的存在意味着这些组织在受到损伤或者炎症时会释放出这种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就是指这些组织释放出的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数量超过了正常范围。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原因一:运动过度小朋友们喜欢运动是好事,但是运动过度可就不好了。
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时,肌肉会受到损伤,这时候肌酸激酶同工酶就会被释放出来,导致血液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
所以,如果小朋友们运动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可能是因为运动过度哦!原因二:生长发育小朋友们的生长发育速度非常快,他们的身体需要不断地生成新的细胞和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肌酸激酶同工酶也会被释放出来,导致血液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
所以,如果小朋友们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可能是因为他们正在长个子呢!原因三:感染炎症有时候,小朋友们的体内会发生感染或者炎症,这时候免疫系统会释放出一些物质来对抗病原体。
这些物质可能会导致肌肉损伤,从而导致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
所以,如果小朋友们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可能是他们生病了哦!原因四:其他疾病除了上述几个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
比如说,心肌炎、肌肉疾病等。
所以,如果小朋友们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家长们可要注意带他们去看医生哦!幼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
家长们要注意观察小朋友们的运动量、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身体状况,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带他们去看医生。
我们也要教育小朋友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运动过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样,我们的小朋友才能茁壮成长,远离疾病的困扰!。
生化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

生化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1. 运动过度啦!你想想看,就像汽车跑久了发动机也会过热一样,咱要是过度运动,肌肉不就累坏啦?这时候生化肌酸激酶就可能偏高哟!比如你刚跑完一场马拉松,身体能不疲惫嘛!2. 肌肉受伤了呀!哎呀,这就好比城墙有了破损,那肯定会出问题呀!像不小心摔了一跤,肌肉受伤了,生化肌酸激酶不就升高了嘛,你说是不是!比如打球时扭到了脚。
3. 心脏出问题喽!心脏可是咱身体的大发动机呀,它要是不正常了,那还得了!这不就跟汽车发动机故障一样嘛。
像有的人心脏不好,生化肌酸激酶就可能偏高呀,比如经常感觉心慌的人。
4. 药物影响呢!有些药吃了可能就会影响到呀,就像给身体这台机器加错了油似的。
比如说吃了某些特殊的药之后去检查,就可能发现生化肌酸激酶偏高啦!5. 感染也有可能呀!身体被病菌入侵了,那肯定会有反应呀!这就像家里进了小偷,肯定会乱套嘛。
像得了重感冒之类的感染,生化肌酸激酶就可能高了呀,你说可不可怕!比如发烧很厉害的时候。
6. 内分泌紊乱啦!身体里的激素乱套了,那能不出问题嘛!就好像一个团队没了秩序一样。
比如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内分泌容易紊乱,就可能导致生化肌酸激酶偏高哟,是不是很神奇!7. 遗传因素也得考虑呀!有些人天生可能就容易这样,这就跟家族遗传的某些特征一样。
比如家里有人有这方面的问题,那自己也得小心呢,你说对吧!8. 年龄大了也可能哟!人老啦,身体机能就没那么好了呀,就像机器用久了会老化一样。
比如老年人去检查,就可能发现生化肌酸激酶偏高呀,这多正常呀!9. 不良生活习惯呗!老是熬夜、抽烟、喝酒,身体能好嘛!这就跟不停地折磨自己一样。
像那些生活不规律的人,生化肌酸激酶偏高的几率就大呀,这可不能不当回事呀!10. 其他疾病引发的呀!身体里有别的病,也可能连累到生化肌酸激酶呀!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比如有某些严重疾病的时候,是不是很吓人呀!我的观点结论:生化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有很多呢,咱可得多注意身体,有啥不舒服赶紧去检查呀!。
磷酸肌酸激酶增高分级

磷酸肌酸激酶增高分级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是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中的一种酶,主要参与细胞内能量代谢。
在肌肉、心脏、脑组织等处都有 CK 的存在。
当细胞受到损伤或病变时,CK 就会释放到血液中,成为临床上的一项重要生化指标。
磷酸肌酸激酶增高分级是指根据患者血浆中 CK 水平的高低,将磷酸肌酸激酶升高分为数个等级,以便临床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磷酸肌酸激酶增高的原因比较多,常见的有下列几种情况:1. 肌肉损伤:当肌肉受到外力冲击、拉伤等损伤时,肌肉细胞膜破裂,导致 CK 的释放增加。
2. 肌肉疾病:某些疾病如肌营养不良、脊髓肌肉萎缩、肌肉炎等也会导致 CK 的升高。
3. 心脏疾病:因为 CK 在心肌中也很常见,所以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也会导致 CK 升高。
4. 药物或毒素作用:一些药物或毒素如利尿剂、生长激素会引起 CK 的释放增加。
磷酸肌酸激酶增高的分级是根据磷酸肌酸激酶在血清中的含量来做出的分类。
分为分为 CK-MB、CK-MM、CK-BB 三种亚型。
其中,三种亚型中的 CK-MB 认为是心肌形式,CK-MM 是肌肉形式,CK-BB 是脑形式,各自在不同的疾病中所占比例不同。
根据 CK 的含量,磷酸肌酸激酶增高分为五个等级:I 级是指 CK 水平稍微高于正常,属于轻微升高;II 级是指CK 水平升高,但未达到危险水平,属于中度升高;III 级是指 CK 水平高达正常值的两倍以上,属于较高升高; IV 级是指 CK 水平高达正常值的五倍以上,属于严重升高;V 级是指 CK 水平高达正常值的十倍以上,属于非常危险的升高。
在诊断和治疗时,磷酸肌酸激酶的水平可以为医生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例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例子中,CK-MB 的水平会在患者出现心肌损伤的几个小时内升高。
在某些肌肉疾病中,CK-MM 的升高也是典型表现。
因此,通过对磷酸肌酸激酶的水平进行分级,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偏高的原因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一种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酶,它在心肌损伤时会释放到血液中。
检测血清中CK-MB水平的变化可以用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当CK-MB水平偏高时,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心肌损伤或疾病。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引起CK-MB偏高的可能原因,并探讨相关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一、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导致CK-MB水平升高的原因之一。
当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心肌细胞缺氧坏死时,CK-MB就会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K-MB水平通常会显著升高。
二、心肌炎心肌炎是指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或自身免疫等引起的心肌炎症。
在心肌炎患者中,由于心肌细胞受损,CK-MB水平也会升高。
在此情况下,及时的抗炎治疗非常重要,以防止心肌炎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
三、心肌钙化心肌钙化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疾病,患者的心肌细胞会出现异常的钙盐沉积,导致心肌功能减弱。
CK-MB水平的升高可以反映心肌细胞的受损程度。
四、心肌损伤除了心肌梗死和心肌炎外,其他原因导致的心肌损伤,如心脏手术、外伤等,也会导致CK-MB水平的升高。
在进行心脏手术或发生外伤后,定期检测CK-MB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
五、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常见原因外,一些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肥厚、心肌病变等)、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如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都可能导致CK-MB水平的升高。
当发现患者CK-MB水平异常升高时,医生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以明确引起CK-MB偏高的具体原因。
CK-MB水平升高可能是心肌损伤或疾病的表现。
通过检测CK-MB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CK-MB水平的升高并不一定说明患者一定存在心肌损伤,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治疗上,针对引起CK-MB水平升高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偏高的原因

一、评价CK-MB偏高的意义在临床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一种常见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CK-MB水平异常升高通常表示心肌细胞遭受到损害,因此对于诊断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CK-MB偏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者一定存在心肌梗死,还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二、常见原因和疾病1.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导致CK-MB偏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当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细胞会释放大量CK-MB到血液中,因此CK-MB水平明显升高。
2. 心肌炎症:包括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热性心肌炎等,这些情况下心肌细胞受损会导致CK-MB水平上升。
3. 心肌损伤:如心肌肥大、心肌病等也可能导致CK-MB偏高。
4. 其他原因:如心肌挫伤、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育锻炼过度等也可能导致CK-MB水平升高。
三、注意事项1. 临床医生在评价CK-MB偏高时,应严谨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并结合CK-MB升高的原因进行全面评估,以排除非心源性因素导致的CK-MB升高。
2. 对于个别患者使用激素、升压药、肌松剂等药物,也可能对CK-MB 水平产生影响,应慎重评估。
四、诊断和治疗1. 心电图:心电图是评估心肌损伤的常规检查方法,对于评估心肌梗死及诊断心肌梗死的部位、范围具有重要价值。
2.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能够更直观地观察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判断心肌细胞损伤的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帮助。
3. 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排除冠状动脉疾病、评估冠脉狭窄程度有重要意义。
4. 临床治疗: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急诊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措施,以挽救心肌和改善预后。
5. 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CK-MB偏高,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抗炎治疗等。
CK-MB偏高的原因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在评价CK-MB偏高时需要全面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情况和检查结果,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原因

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偏高是一个常见的临床表现,它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导致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可能原因,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一、肌肉损伤对于一些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情况,最常见的原因是肌肉损伤。
当肌肉受到损伤时,肌肉细胞内的CK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
这种情况在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过度运动或者进行高强度运动后。
二、心肌梗死另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心肌梗死。
当心肌细胞受到缺血和缺氧时,会释放大量的CK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
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检测也成为了临床上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肌炎和肌无力一些炎症性肌病和肌无力症也会导致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升高。
这些疾病包括多种肌炎、皮肌炎、皮肤系统硬化症以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和破坏,导致了肌肉的损伤和炎症,从而释放大量的CK到血液中。
四、创伤和手术创伤和手术也是引起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外伤或手术后,肌肉细胞受到损伤或者缺血缺氧,从而释放大量的CK到血液中。
五、其他原因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也会导致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升高,比如药物的副作用、代谢性疾病以及某些遗传性疾病等。
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有多种原因,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
对于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并根据具体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诊断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患者时,临床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判断可能的原因。
一般来说,对于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详细的病史询问:对于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的患者,应详细询问其近期的运动情况、药物使用史、是否有过外伤或手术史,以及其他症状,比如肌肉疼痛、乏力等,这些信息都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酸激酶升高的原因及处理
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组织中。
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肌酸激酶位于肌细胞内,血液中肌酸激酶升高一般提示已有肌肉损害或正发生肌肉损害。
肌酸激酶(C PK)增高,为一个化验结果异常,可见于很多疾患,不是个独立疾病。
临床上我们常常见到肌酸激酶(CK)单独升高的情况,但是,经过各种有关心脏检查排除了心肌梗死的诊断。
此时,需要我们的医生要从多方面考虑,作出合理的有益的处理,以免延误病情,造成误诊误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杨铁生
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如发现检验结果有疑问,应及时与检验科联系,了解相关情况,以做出正确诊断。
一、生化特性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系统命名为三磷酸腺苷:肌酸磷酸转移酶。
CK作用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在3种肌组织和脑组织中含量最高。
CK是由两种不同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这样正常人体组织常含3种同工酶,按电泳速率快慢顺序分别为:CK-BB(CK1),CK-MB(CK2)和CK-MM(CK3)。
二、组织分布
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此外还存在于一些含平滑肌的器官如胃肠道、子宫内。
而在肝、红细胞中含量极微或者没有。
三、生理变异
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含量都有一定影响。
CK含量和肌肉运动密切相关,其量和人体肌肉总量有关。
14岁以下儿童的CK-MB无论是绝对活性或相对活性,均高于成人,在诊断儿童急性心肌炎时应考虑到这一生理差异。
四、CK的测定
(一)标本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为了减少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一般主张化验前2天内尽可能避免剧烈的运动和锻炼。
早晨匆忙赶到门诊的患者最好休息。
(二)测定方法
CK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酶偶联法,荧光法和生物发光法等
五、CK同工酶的测定
(一) 标本采集、处理和贮存
CK同工酶检测血清和血浆均可。
在4℃可保存数天,-15℃可保存2周,若用血浆宜用EGT A,而不用EDTA抗凝。
六、临床应用
CK及其同工酶是目前世界上临床测定次数最多的酶。
CK在骨骼肌、心肌和脑疾患时常明显升高,如同时测定同工酶还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当在临床中遇到患者血清CK-MB 活性高于正常,且占总CK活性超过30%时,一般不是心肌损伤所致,应进行同工酶电泳分析,以确定病因和明确诊断。
七、血清肌酸激酶检测异常主要临床意义:
1、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尤其对心肌缺血和心内壁下心肌梗死的诊断比其他酶灵敏度高。
急性发病时2-4小时开始上升,12-48小时达高峰,2-4日可恢复正常。
且增高程度与心肌受损程度基本一致。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使梗死的血管恢复血流后,CK达高峰时间提前,故动态检测CK变化有助于病情观察和预后估计。
2、各种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发作期、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严重肌肉损伤(如挤压综合征)或手术后血清CK的水平增高。
3、脑血管疾病、急性脑外伤、酒精中毒、全身性惊厥、癫痫发作时血清CK的水平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黏液性水肿和脑梗死时CK水平亦可增高。
4、在体检前熬夜、过度疲劳、剧烈运动也会使肌酸激酶增高。
服用药物也会导致肌酸激酶增高如秋水仙碱片、安理申、盐酸多奈哌齐片等。
八、CK水平测试通过以下五个基本途径对神经肌肉性疾病做出评估:
1.在其他症状出现前早期确诊可疑的肌肉疾病。
2.判断肌肉无力症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肌肉组织本身还是神经功能问题。
3.鉴别各型肌肉疾病,例如可区分肌肉营养不良和先天性的肌肉疾病。
4.检测神经肌肉性疾病的“携带者”,尤其是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携带者。
“携带者”具有某种基因缺陷,其本人不表现任何症状,但后代则有可能成为患者。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又称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遗传病症,目前尚无有效疗法。
5.监测某些有波动变化的疾病的病程(主要是炎症性肌肉疾病),或是确证某些代谢性肌肉疾病的急性损伤阶段。
慢性肌酸激酶升高称为高肌酸激酶血症,偶尔也见于正常人。
1980年Rowland将无神经肌肉病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证据的情况称之为特发性高肌酸激酶血症。
对于有神经肌肉病临床症状的高肌酸激酶血症者,一般情况下,就诊后行各种相关检查有可能明确诊断。
符合以下条件者属无症状性高肌酸激酶血症。
1.偶然发现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2.至少3个月持续性高肌酸激酶血症;
3.无症状或仅在就诊时发现轻微和非特异性症状(偶然出现轻度肌肉痛);
4.无神经肌肉病家族史;
5.缺乏与高肌酸激酶血症相关的神经肌肉病临床表现;
6.无心脏疾病(CK-MB及心电图正常);
7.无其他高肌酸激酶血症的原因(恶性肿瘤、酗酒及滥用药物、全身代谢性疾病、感染、恶性高热、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血液病、妊娠、药物等)。
对于确定为无症状性高肌酸激酶血症者,一般应进行以下检查明确原因。
1.神经系统检查,特别是肌力检查。
2.家庭成员进行肌酸激酶测定。
3.血乳酸试验:包括基础状态、前臂缺血后以及运动后。
4.针电极肌电图检查。
5.肌肉活检,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多种组织化学染色、某些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检查。
如果经过以上所述系统的检查仍为阴性结果,则可以考虑为特发性高肌酸激酶血症(idiopa thichyperCKemias)。
孩子的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增高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蛋白食物摄入过多,导致消化系统负荷过量有关。
通过体育锻炼可能改善孩子代谢功能。
运动会引起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而剧烈运动则可明显影响体内代谢和细胞内酶的释放。
例如,血清肌酸激酶和转氨酶分别是诊断心肌梗死和肝炎的重要指标,平时不经常运动的人,一旦过量运动,血清肌酸激酶和转氨酶值就会明显升高。
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可升高1 倍,而转氨酶在运动停止1 小时后仍可偏高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