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其原因

两极格局受到重 大冲击,多极化 趋势出现(20世 纪六七十年代) 两极格局瓦解, 20世纪 暂时呈现“一超 末21世 多强”的局面, 纪初 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年以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联也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经济滞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其原因
时期 战后 初期 20世纪 六七 十年 代 特征 两极格局形成 (1945-1955 年) 原因 “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 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 也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唯 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经济“滞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苏联经济 发展停滞;欧洲走向联合(欧共体成立),日 本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振兴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 国;苏联经济发展停滞;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加 强(欧盟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 位,俄罗斯东山再起,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 长,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5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D
• 1991年,第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在英国谢菲尔德举行。与此相符的场景是 ( ) • A.东、西德统一后在同一面国旗下组队 参赛 • B.独联体国家联合组队参赛 • C.人们使用欧元购买运动会纪念品 • D.深圳市民在家里通过互联网了解赛事
A
•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 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 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 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 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 的则是现代时尚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 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 是( ) • A.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 • B.两次工业革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 立 • C.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 D.殖民扩张——南北战争——苏联解体
一、两极(冷战)格局形成的背景——从盟友到对手 •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 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 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 ——杜鲁门 •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 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 的情况。” ——斯大林 •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 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 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 ——丘吉尔
D
• 2012年9月上映的美国影片《穆斯林的无知》引 发了整个中东地区的反美浪潮,并向其他地区扩 散,且有长期蔓延之势,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在此 次事件中遇袭身亡。该事件反映出美国干涉中东 事务政策失利的事实,所谓“阿拉伯之春”正在 走向“阿拉伯之冬”。该事实说明( ) • A.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 B.美国的军事优势不复存在 • C.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利益对立 则是引发冲突的根源 •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被重新安排,形成了以( )为基础的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被重新安排,形成了以
( )为基础的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被重新安排,形成了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随着美苏冷战(1945~1991年)的开启,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成为了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概称;这一体系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所谓雅尔塔体系就是雅尔塔会议上所确立的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和秩序,该体系的特点是:以美国和前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1。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点解读一、政治格局的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根本:国家实力的变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②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程:①冷战:②局部热战:(3)冷战的影响:①②③④冷战状态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面对两极对峙局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多极化趋势出现:(1)欧共体:(原因、组成、发展、影响)(2)日本:(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崛起的原因、发展状况、影响)(3)不结盟运动:(原因、标志、意义)(4)中国:3、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影响:①世界局势:②社会主义力量受重创4、多极化趋势加强:(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2)影响:①三个有利于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其对外政策的调整。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二、经济发展趋势:1、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区域集团化趋势:(1)欧盟:(背景、过程:1951——1967——1993——1999、影响)(2)北美自由贸易区:(原因、过程:1992——1994、影响)(3)亚太经合组织:(背景、过程:1989——1991、影响)(4)东盟:(背景、过程:影响)单元检测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施的重要政策是:A、进行反苏反共的舆论宣传B、实施军事援助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2、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日 益加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 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 ,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 冷战”的正式开始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显 呈 现 出 缓 和 与 紧 张 、和 平 与 动 荡 并 存 的 局 面 。一 些 地 区 和 国 家 内 部 长 期 以 来 抑
而不发的深层矛盾, 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爆发, 使世界动荡不安。世界
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近期
看 , 美 国 仍 将 保 持 世 界 唯 一 超 级 大 国 的 地 位 ,“一 超 多 强 ”的 局 面 还 将 继 续 下 去 。
三 、两 极 格 局 的 终 结
崩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美
苏两极格局崩溃。
原因: 苏联解体是直接原因;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
对比是根本原因; 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成为抗衡美国的力量, 帝国主义阵营开始
瓦解。
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后,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但天下并不太平, 明
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经济一体化, 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西欧开
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其次,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战后, 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把发展经
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 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55年
以后, 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本的人均国民生
但从长远看,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两极格局的结束与前两次世界格局的演变有所不同。第一, 和平过渡。它的
结 束 是 在 没 有 发 生 战 争 或 世 界 大 战 的 情 况 下 出 现 的 , 是 经 过 长 期“冷 战 ”的 较 量
引起的。第二, 竞争过渡。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五个力量中心存在
202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整合课件新人教版

C.逐渐走向联合
D.寻求美国的援助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提高自身的 安全系数,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 经济发展步伐,西欧国家加强合作,逐渐走向联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障 制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C ) A.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B.资产阶级认为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 C.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 一步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8.196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个组织的理事会及其执行机构合并,组成统一的欧洲共同体。欧 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D ) A.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B.促进“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 C.对抗华约组织 D.重振西欧雄风,提高国际地位
1
2
3
4
5
6
枷锁。故选D项。
2.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1)不同点
改革 背 景
措施
影响
赫鲁晓 夫改革
苏联高度集 中的经济体 制的弊端日 益暴露
取得一定效果,但对改革缺
政治和经济方 乏全面考虑,且没有触及苏
面
联模式的根本,最后又回到
了原状
戈尔巴 乔夫改 革
苏联处于内 外交困中
在经济、政治、 外交方面进行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全面改革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署了《北 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 系,以达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故选C项。
第24课_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参照学案表格
(两极格局形成过程)
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和影响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 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 间接地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史料反映了杜鲁门的立场,美国有责任维护和平与国 家安全,实质是公开干预别国内政,谋求世界霸权。 意味着冷战的开始。 ——公开的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特种战争 ” 所谓“ (1961—1964年)就是由美 国提供“军援”,派遣 “顾问”,指挥傀儡政府 的军队去镇压革命人民以 达到在越南南部建立殖民 统治的目的。但在越南人 民的英勇抗击下,“特种 战争”失败。
局部战争 ” 所谓“ (1965—1969)就是美国 大规模派兵直接作战,并 把侵越战火烧到越南北方, 从而使美国对越南南方的 “特种战争”扩大为整个 越南的“局部战争”。但 美国局部战争”也失败了。
越南战争的影响 耗费了美国的国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 落,使美国的军事实力被苏联大体赶上
战后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主要采取了哪 些措施? 政治上:欧洲推行冷战政策,实施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 经济上: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军事上:亚洲发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称霸的工具。
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史料一 两个阵营形成了:一 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 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 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 的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 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 残余势力。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大会通过《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节 录)(1947年9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联合国宪章》及联合国的作用?
《联合国宪章》是战后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文献, 它不仅是联合国组织的根本法,而且也是指导国际关系的 国际法,它所阐述的许多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理。 宪章所规定的联合国的宗旨和各成员国必须遵守的原则, 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求发展的意愿,得到广泛称颂。 • 联合国是二战结束前夕和战后初期特定国际关系的产物。 战胜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种新的国际 关系秩序,以保持既得利益并巩固其地位。因此联合国的 建立也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力量对比关系。 • 在联合国成立之初,美国把联合国作为其推行霸权主义 和战争政策的工具,使联合国成为受它操纵和利用的表决 工具,在联合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记录。 • 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最有权威性最具影响性的全球 性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的缓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 别是在中小国家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作 用的今天更是如此
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仍然是一次正义和公正的审判。但 是,起主导作用的是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 阿瑟,也就是说由美国主导。美国处于自 身利益考虑,干涉军事法庭,没有审判负 有战争罪责的天皇,对于一些曾经杀害许 多中国人民的法西斯战犯也没有起诉,这 是东京审判的缺憾。
日本、德国对二战不同态度的原因
• 1、由战后盟国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不同造成的。 • (占领是否有力;审判是否彻底) • 2、由受害国对法西斯的不同态度造成的。 • (索赔、追捕与宽恕、弃赔) • 3、两国的宗教信仰不同。 • (基督教之认罪赎罪观与神道教之认罪耻辱 • 观。) • 4、两国的文化底蕴不同。 • (德意志民族善于思辩,理性反思法西斯罪恶; • 日本由于神国观念和天皇崇拜,短视,缺乏政治 远见)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 比较
• 1、 相同点: • 1)都是在战争结束后按照战胜国之间的力量对比重新 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形成的; • 2)都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 3)都建立起了作为体系支柱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国 际联盟。 • 2、 不同点: • 1)后者比前者更有进步性。 • 首先,作为两个体系的支柱的国际—联合国和国际联盟 有着根本的区别。 • 其次,雅尔塔体系第一次将美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 家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国际关系准则。 • 再次,在对战败国的处置方面,雅尔塔体系非军事化、 非纳粹化的原则,对德、意、日民主化进程有积极作用。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 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3)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资本主 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4)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 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5)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 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6)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 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三)联合国(UN)的建立
联合国大会召开
联合国
成立于1945年10月,有50个创始国,总部设在纽约。
《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组织的根本法,而且也是指导 国际关系的基本法则。 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 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成立之初虽一度成为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工具,但作 为当代世界最大、最具权威、最有影响性的全球性组 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上的积极作用仍然不可替代,特 别是在中小国家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 大作用的今天,更是如此。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
德、日、意
依 赖
法 国
英 国 美 国 苏 联
战败国不再是国际舞台的 主角 战争中沦亡,元气大伤, 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负债累累 威风不在,成为二流国家
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这样除美苏两强之外,短时期内世界上还不可 能出现第三支力量能同美苏两国相抗衡
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 中所占比重
1970年12月,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 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
2004年日本首相再次参 拜靖国神社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1970年12月,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 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为纳粹时代德国所犯罪孽深感 内疚。继而,西德总统赫利向全世界发表了赎罪书。科 尔任总理后,成立了“赎罪委员会”。 材料二 自1986年以来已有5名日本内阁大臣否认 侵略事实。日本部分内阁极右分子参拜靖国神社,日本 还公映影片《自尊》。最近,日本又制造了“教科书事 件”。 请回答:造成日本这种态度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对德国及其柏林的分区占领
读下列材料: 材料1: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全世界的和平安全。——对 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个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 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盟国中,意见发生不统一的 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日) 材料2: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地管 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 那样去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3:1952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 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 1954年3月,美日签订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重申“要履行日本政府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承担的军事义务”,后又宣布美日 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 ——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回答:①材料1中美国标榜的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什 么?实际目的又是什么? ②材料1中说“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 美国的政策执行”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材料2中提到苏联参与对德国和奥地利的分 区占领的行动,是杜鲁门给予的“机会”吗?为 什么? ④材料3体现出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 么?
(1)标榜要消除日本对美国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实质是扩张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 (2)单独占领日本,对一些日本战犯免于起诉,设 法保留日本的天皇制。 (3)不是。苏、美、英等对德国和奥地利的分区占 领是雅尔塔会议的决定。 (4)由处置法西斯战败国日本到要日本在美国的行 动中承担军事义务。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特别是 新中国的成立使东亚地区形势发生变化,美国改变了对 日政策,开始扶植日本,1951年在美国操纵下签订了偏 袒日本的对日和约,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 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假使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 严守联合国的原则,那么,它们推行这些原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没有人会来冒犯他们。 ──丘吉尔1946年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 子或外来压力之政府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之咨文 材料三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 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 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 的未来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我们相信任何 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 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马歇尔计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征归纳
• 美苏均势 二战后,美苏势均力敌在此前提下,美苏就战后 世界安排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妥协与合作,表现形式是成立 联合国 • 两分天下 随着二战结束,美苏战时同盟的政治基础动摇, 双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表现出来,随着国家利益冲突加 剧,美苏凭借自身实力, 包括冷战的概念,应用(对象)、挑起者、手段 及标志 • 大国强权 对德日法西斯处理中表现为分裂德国;美国单 独占领日本;对中国主权侵犯;朝鲜南北分治;联合国大 会一致原则。
回答:①材料1中美国标榜的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什么?实际目的又是什么? ②材料1中说“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的主要表现是什 么? ③材料2中提到苏联参与对德国和奥地利的分区占领的行动,是杜鲁门给予的 “机会”吗?为什么? ④材料3体现出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 1、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和纽伦堡审判
这是一次正义和全面公正的审判,使纳粹战 犯受到应有的惩罚,起到了警世作用,有利 于防止纳粹势力再度复活。
2、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和东京审判
总体来讲是正义和公正的,但在美国的庇护 下,一些侵华战犯得以逃脱,为以后日本军 国主义势力东山再起留下祸根。
工业生产量 外贸出口额 黄金储 备 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 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雅尔塔体系
•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 1、背景: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1)欧洲各国普遍衰落,世 界主要大国由战前的德、意、日、美、英、法、苏七大国变成战后的美、 英、法、苏、中五大国,五大国又形成了美苏两大核心;2)美国成为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强国;3)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 事大国。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形成美苏两强主宰世界的局势。(练习) • 2、含义:指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 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起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是雅尔塔会议的准备;波茨坦会议和旧金山会 议是雅尔塔会议的补充和具体化) • 3、内容: • 1)重新确定欧亚政治地图,重划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 • 2)建立联合国:过程、机构、宗旨及原则、作用 • 3)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东山再起 • (1)对德国:分区占领;纽伦堡审判 • (2)对日本:单独占领;东京审判 • 4、评价:积极、消极、标志、矛盾(特征、比较)
一、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一、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阅读下面材料: 丘吉尔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就已意 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曾这样 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 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 中间坐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请思考:从二战后 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国际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